出口退税调整对我国钢铁行业的影响分析
所谓出口退税,是指国家运用财政手段鼓励出口,增强出口竞争能力的一种措施。某些部件或制成品的出口,如果它已缴纳了所用进口原料的进口税和国内税,以致加大了生产成本,可以退还全额或部分税款。为了摆脱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的负面影响,进一步扩大出口,1999年我国大幅度提高了出口退税率,将平均出口退税率由6%提高到15%。而随着对外贸易额的增加,我国自2003年开始陆续降低各类商品的出口退税率。虽然出口导向型的外贸政策对中国今天的经济成就功不可没,但这一政策目前已显得与中国经济发展水平和国际贸易实力不相适应。主要表现在随着出口规模的扩大,财政拿得出的资金与出口退税实际需求之间存在较大缺口,出口欠退税成为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这构成了中国财政的沉重负担。其次,我国目前的贸易顺差不断扩大,2006年我国全年贸易顺差达到1774.7亿美元,如此巨大的贸易顺差,一是不符合我国一直坚持的贸易平衡发展政策,二是,如此大的贸易顺差也会引起国际社会的抵制。另外,我国一些低水平的出口产品凭借退税优势,展开无序竞争,有时违背了世界贸易组织的游戏规则,这也是中国国际贸易摩擦日益增多的原因之一。
目前实行的出口退税政策使出口退税数额超出了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承受的能力,已不利于出口贸易的科学、规范管理,出口增长越快,中央财政负担越重,进一步完善我国出口退税机制势在必行。
当然,为避免政策突然改变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中国近年来在政策调整时十分重视平稳过渡,对出口退税政策的调整也不例外。以钢材出口退税调整为例,自2004年以来陆续进行了3次大的调整,每次调整幅度在2个百分点左右。
一、我国钢材(坯)产品出口退税历史回顾
钢铁行业是能源消耗最大的行业之一,同时也是资源消耗性行业,我国自始至终坚持不鼓励大量出口钢材产品,特别是自2003年开始,我国国内钢材消费一直保持快速增长,我国也一直保持着全球最大的钢材进口国地位。而到了2006年,这一局面得到了根本改变,随着我国钢材产能的逐步释放,以及钢材消费增长强度的减弱,我国由之前的钢材净进口国一下转变为钢材净出口国,2006年全年,我国净出口钢材达到2450万吨。
表一:我国钢材及相关产品出口退税率调整一览表
日期
出口退税调整比例
备注
2004.1.1
现行出口退税率为15%的钢材及制品,其出口退税率一律调低到13%
2005.4.1
对税则号为7203、7205、7206、7207、7218、7224项下的钢铁初级产品,停止执行出口退税政策
主要为生铁、钢坯等钢铁初级产品。
2005.5.1
对税则号7208、7209、7210、7211、7212、7213、7214、7215、7216、7217、7219、7220、7221、7222、7223、7225、7226、7227、7228、7229项下的钢材,出口退税率由13%下调为11%
包括热轧、冷轧、镀锌、彩涂、盘条、型材、钢丝、不锈钢板卷、不锈钢盘条、不锈钢丝、合金钢板、合金盘条、合金钢丝等产品。
2006.9.15
钢材(142个税号)出口退税率由11%降至8%
包括热轧花纹板、热板、冷卷、镀锌板、彩涂板、盘条、型材、不锈钢卷板、钢丝等。
2006.11.1
铁合金、生铁、钢坯等30项钢铁产品加征10%出口关税
回顾我国钢材出口退税的调整,自2004年共进行了三次较大的调整,2004年1月1日,国家将钢材产品退税由原来的15%统一下调到13%;2005年5月1日,国家再次下调板材、线棒材出口退税,由13%下调到11%;2006年9月15日,国家再次下调板材及线棒材出口退税,下调幅度为3个百分点。其中后两次出口退税调整,主要以板材和线棒材为主,目前无缝管等管材仍保持13%的出口退税政策。而2006年9月15日进行的出口退税调整,只针对了钢材142个税号,而非所有板材和线棒材,以热轧板卷为例,本次调整只针对热轧板进行了出口退税率的调整,而大部分热轧卷材,目前仍保持11%的出口退税率,这也直接导致我国近几个月热卷出口量激增。
另外,在钢材出口退税率不断下调的同时,我国于2005年4月1日取消了生铁、钢坯等钢材半成品的出口退税,并于2006年11月1日对铁合金、生铁、钢坯等钢铁产品加征10%出口关税。
最近从政协和人大会议上获悉,国家将会在近期出口新的钢材出口退税政策。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中国联合钢铁网董事长罗冰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国家将在近期出台新的钢材出口退税政策。首钢总公司董事长朱继民也透露,取消部分钢材出口退税的政策即将下达。
2006年12月份,就有媒体称,商务部将自2007年“元旦”起将成品钢材8%的出口退税率悉数取消;今年2月初,又有外电报道,政府将最快在“春节”前再度调整钢材出口退税政策,部分钢材产品出口退税率由先前的13%降至5%,而以线材和板材为主的部分钢材产品出口退税率则由8%降至零;而目前的说法则是取消部分钢材出口退税的政策出台日期“不会太远”。
尽管前几次一些媒体的报道并不准确,但未必无因;而流传版本的变化则可能意味着利益受到一定损害的大钢厂依然在政策调整的幅度上讨价还价。
从前几次出口退税调整来看,国家仍坚持以稳定,尽量不产生巨大波动的调整幅度为原则。2004年1月下调2个百分点,2005年5月下调2个百分点,2006年9月下调3个百分点。此次媒体盛传将取消线材和板材的出口退税,应该说还需要各方利益平衡问题。如果是取消出口退税,则本次下调幅度将达到8~11个百分点。
如果国家从稳定角度考虑,本次调整不会幅度太大,即使取消出口退税,也只是针对出口量增幅较大的品种。而国家想从根本上限制钢材出口,那将会像2005年调整钢坯出口退税一样,采取一步到位的措施。
二、国家为何不断下调钢材出口退税
长期以来,我国一直坚持不鼓励钢材出口的钢铁发展政策,主要基于以下几点原因:
(1)钢铁行业本身是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最大的行业之一,而我国“十一五”规划中明确规定,5年内单位GDP能耗降低20%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降低10%的目标。就2006年来讲,我国单位GDP能耗比2005年只下降了1.23%,远低于年初制定的4%的目标。为进一步实现我国“十一五”规划中要求的能耗和污染物排放指标,国家势必将进一步治理如钢铁行业这种能耗大户,国家也将通过财政手段进一步限制钢材产品出口,因为出口钢材,就等于将污染物留在了国内,同时还将消耗我国的大量能源。
(1)我国是一个原料短缺的国家,特别是钢材最主要的原料----矿石,我国将大量依赖进口。2006年我国进口铁矿石达到3.26亿吨,折算为含铁量为,而2006年全年我国铁矿石产量为5.88亿吨,如果按含铁量计算,我国铁矿石进口依存度达到56%左右。
(2)钢材的大量出口,不利于我国钢铁行业淘汰落后产能,更不利于我国钢铁行业竞争力的提高。2006年7月,国家发改委联合七大部委下发《关于钢铁工业控制总量淘汰落后加快结构调整的通知》,要求在2007年前淘汰5500万吨落后炼钢能力,“十一五”期间淘汰约1亿吨。3月5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十一五”期间,5年淘汰落后炼铁产能1亿吨、落后炼钢产能5500万吨,今年力争分别淘汰3000万吨和3500万吨。如果我国仍保持较高的钢材出口,则通过市场手段进行产能淘汰将成为空谈。
(3)我国钢材出口产品附加值较低,大量钢材出口不利于我国钢材产品结构调整。2006年我国出口钢材4300万吨,出口均价为610美元/吨;2006年我国进口钢材1851万吨,进口均价为1071美元/吨。由此我们看出,我国出口钢材主要以的附加值的产品为主,如果大量出口钢材,将会对我国钢材产品结构调整产生不利的影响。
(4)我国钢材大量出口,将引起国际社会反倾销诉讼。2月初,美国、加拿大纷纷向世贸组织提出诉讼,称我国钢材出口北美存在倾销行为。我们在此先不论是否存在倾销行为,但我国钢材出口量的大幅增加,将肯定引起更多的贸易摩擦。
(5)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增强,特别是长期以来我国的贸易顺差,导致我国外汇储备连创新高。为进一步纠正我国近几年的贸易顺差现象,国家需要从出口上加以限制。
三、出口退税调整将导致我国钢材出口价格的上涨,国际市场将受此波及
我国自2004年以来,共进行三次钢材出口退税率调整,从历史规律来看(如图一),每次出口退税率的下调,都导致我国钢材出口价格的突然上涨。2004年1月,我国将钢材出口退税调整为13%,两个月内,出口均价上涨了100美元。2005年5月,钢材出口退税下调到11%时,四个月内,出口均价上涨了100美元。2006年9月,钢材出口退税下调到8%,但由于本次调整以签订的出口合同为准,所以实际起效是从12月份,而就在07年1月,我国钢材出口价格出现了30美元的上涨。
但这种价格上涨并非长期起效,更长期的出口价格走势完全取决于国际市场的供求关系。
2007年,对于国际市场来讲,仍然被大部分人看好,就在CRU最新公布的全球价格指数显示,2月份全球价格指数较1月份上涨了近10个基点,上涨幅度达到5.8%。在国际市场价格不断上涨的同时,以及出口退税降低的双重影响下,我们可以预期,2007年上半年,我国钢材出口价格将继续保持稳步上涨的走势。
如果进一步降低或取消我国的钢材出口退税,那么我们可以预期,这势必进一步加剧国际市场供应的紧张程度,同时也将进一步提升国际市场价格。而在国际市场高价格的拉动下,国内市场价格将得到非常有力的支撑,短期来看,出口退税调整或取消,有利于我国国内价格的稳定。当然,我们在看到数据的同时,也必须考虑另外一个因素,那就是市场人士是否会由于出口退税的降低或取消而产生大范围的抛货心态,从而产生价格下跌惯性。
总之,从历史规律来看,尽管我国已陆续进行了3次钢材出口退税调整,但每次调整均在短期内起到了价格上涨的推动作用。当然,这是基于每次只有2到3个百分点的下调,如果本次将出口退税取消,下调幅度将达到8个百分点,这种影响力是前三次无法比拟的。
图一:2002年至今我国钢材出口量及出口价格变化趋势
W020070320338276958338.jpg
另外,我们由图二看出,前三次出口退税调整,本身对国际市场的影响很小,这主要是由于我国钢材出口量小,对国际钢材市场的供求形势影响有限。
而随着2006年我国钢材出口量的不断增加,目前我国的钢材出口已经成为影响国际市场供求平衡的关键因素之一。所以如果我国一旦降低出口退税或取消出口退税,短期内必将加剧国际市场的供求紧张程度,从而导致国际价格的上涨。
图二:出口退税调整及全球钢材价格指数(CRU)关系
W020070320338282316544.jpg
四、出口退税调整短期内将导致出口量下降,但很难从根本上限制我国钢材出口
从图一的走势我们还能得出另外一个结论,那就是每次出口退税调整,均会在2~5个月内导致出口量下滑,但很快将会出现出口量的反弹。
2004年1月调整出口退税,2月份出现了出口量环比下降,而3月份开始,出口量开始稳步攀升。2005年5月调整出口退税,8月份开始出现出口量下滑,但自11月份开始,出口量再次大幅攀升。
而针对出口量的短期下滑,更主要的原因不是因为出口退税的下调,而是由于出口退税调整前的集中出口造成的。以2005年5月出口退税调整为例,在出口退税调整政策出台之前的4月份,出口量出现了大幅增加。而2006年12月份,同样出现了出口量激增的现象。所以我们不难判断,前几次出口退税调整,并未从根本上限制出口量,出口退税政策公布之后的出口量下降,也完全由于之前的集中出口所造成的。
2006、2007年,作为我国钢材产能释放最为集中的年份,特别是对于热轧类板带材,产能将集中在这两年释放。中国联合钢铁网首席专家顾问周国成就曾多次表示:2007年热轧板(卷)可能出现阶段性的供给过剩。截至2006年底,我国投产热轧宽钢带轧机32套,年设计能力为9310万吨。2007年将有6套热轧宽钢带轧机投产,设计能力为2430万吨。到2007年底,我国热轧宽钢带生产能力将达到12950万吨。而2006年我国中厚宽钢带和热轧薄宽钢带合计产量为6263万吨,2007年我国热轧宽钢带商品材有望达到8326万吨,这还不包括共冷轧用料的2680万吨。应该说,如此巨大的产量,如果只在国内消化是不可能的。
反过来,我们再看国际市场,在良好的国际经济形势带动下,却一直保持强劲的上涨势头,所以,对于板材类产品,为消化国内巨大资源供求,以及在国际市场价格的带动下,即使取消出口退税,也很难从根本上降低出口量。
反过来,我们再看看长材。根据CRU的统计(如图三),自2006年下半年以来,国际长材价格上涨势头明显高于扁平材。当前国际市场,所有地区螺纹钢及线材价格均在500美元/吨以上,远高于我国国内螺纹钢及线材价格,并且价差均在80~150美元之间,如此高的价差,即使取消出口退税,也很难限制我国螺纹钢、线材等长材产品出口。
图三:2006年1月至2007年2月23日CUR钢材价格指数走势图
W020070320338284077332.jpg
五、出口退税调整或取消,将进一步加速我国的出口竞争力,企业将成为出口的主角
在讨论出口退税的同时,我们也需要关注另外一个影响钢铁行业的“大政策”。最新消息:我国即将提交两会审议的《所得税法》显示,中国内外资企业所得税率将统一,其中内资企业所得税由原来的33%下调至25%。
本次两会提出将降低内资企业所得税,虽然企业反映较为平淡,但这将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出口退税降低给企业带来的净利润下降。
如果国家降低或取消出口退税,将进一步加速我国出口企业的集中度,对于中小企业出口量将减少,而对于大中型钢铁企业来讲,可通过享受企业所得税降低带来的利润来加大企业直接出口。这在一定程度上将进一步加速我国钢材出口的竞争力,避免盲目的降价出口行为发生。
六、人民币汇率屡创新高,将进一步加大出口难度
2006年人民币汇率上升幅度达到3.36%,人民币升值后,相当于提高我国钢材出口价格,按2006年我国出口钢材均价610美元计算,那相当于每吨钢材出口将增加20.5美元,这无疑将降低我国出口钢材的价格优势,从而进一步加大我国钢材出口难度。
结论:本次出口退税调整或取消,对国内市场的影响有限
关于下调或取消钢材出口退税的讨论已经很多,客观上来讲,国家出台钢材产品出口退税调整政策的前提条件已经全部具备,目前焦点就集中在国家选择何时为最佳的政策出台时机。
从前文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即使国家下调或取消出口退税率,对国内钢材市场的影响有限。我国并不会由于出口退税的调整而出现出口量的根本性下滑,对于2007年我国钢材市场来讲,核心仍然是产能释放究竟有多快?如果过快必将导致阶段性的价格下跌,甚至长期保持低位运行。而如果企业在产能释放上加以控制,同时在国际市场的强劲拉动下,国内市场价格将保持相对平稳的走势。当然,根据我们1月份的产量数据及相关统计,第一种可能性更大些。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