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产品贸易结构变化的成因分析
在经济全球化和贸易一体化的驱动下,各国家和地区间的经贸往来越来越密切,农产品贸易作为世界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必然受着国际市场的深刻影响。论文从农产品总体贸易结构特征入手,认识中国农产品进出口贸易结构的分布及演变特征,并对影响农产品贸易结构变化成因进行了具体分析。一、中国农产品对外贸易结构的变化
1990年以来,中国农产品对外贸易规模不断增长,并始终保持顺差局面,但顺差规模变动幅度较大。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中国农产品贸易顺差保持不断扩大趋势;90年代中后期农产品贸易顺差规模出现大幅度下降。从中国农产品贸易规模的变化来看有两点无可否认:一是中国是世界上近20年来农产品贸易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至2005年,农产品进、出口总额以1990年为基期的年平均增长速度为24.5%和11.2%,而同期世界农产品进、出口额的年平均增长速度为5.8%和5.6%;二是中国占世界农产品贸易总额的比重总体呈上升趋势,中国在世界农产品贸易格局中的地位不断提升。
(一)农产品贸易的产品结构变化特征
从我国1990年——2005年各类农产品的贸易规模和比重变化来看,增减变化的趋势和幅度差异也比较大。1990年在各类农产品出口规模都比较小的情况下,纺织纤维类、蔬果类、肉类和动植物原料类农产品的出口贸易比重较高,分别达到10.68%、17.78%、8.0%、13.83%和8.2%。2005年蔬果类、肉类、水产类以及动植物原料类农产品的出口规模继续提高,其出口占到农产品出口总额的70.36%。1990年与2005年相比,主要出口农产品种类有纺织纤维类、油籽类、蔬果类和谷物类转变为蔬果类、水产类和谷物类。出口贸易比重的集中度有了显著提高,出口规模向少数几类农产品集中的程度加强。
农产品进口结构变化的特征表现在各类农产品贸易规模和比重的变化上。主要进口农产品种类由谷物类、糖类、纺织纤维类,转变为油籽类、纺织纤维类、植物油类和水产类。根据中国各类农产品贸易规模和比重特征,1990年——2005年,油籽类和植物油类农产品进口贸易比重上升较快,成为目前我国主要的进口农产品种类,另外,水产类农产品进口贸易比重上升也较快,由1990年的1.8%上升为2005年的10.1%。谷物类农产品的进口比重下降最明显,由1990年的40.5%下降为2005年的5.2%。
(二)农产品贸易流向的市场分布特征
1990年以来,中国农产品主要进出口市场分布的变化来看,主要出口市场的分布结构比较稳定,始终以亚洲国家(地区)以及美国为主要的出口市场,前六大主要出口市场所占的贸易比重从1990年的63%增加到2005年65.8%,主要出口市场的规模不断加强;主要进口市场的分布结构变化比较大,除了从北美国家和澳大利亚的进口份额保持较高以外,从巴西的进口增长较快,从欧洲和亚洲国家(地区)的进口逐渐减少,前六大进口市场所占的贸易比重从1990年的64.8%减少到2005年的52.1%,主要进口市场的规模呈下降趋势。
中国农产品出口市场主要集中在亚洲、欧洲和北美地区。其中,2004年——2005年对亚洲出口占我国农产品出口市场平均为43.4%。对亚洲出口额前五位的国家和地区依次是:日本、韩国、中国香港、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欧洲是我国农产品第二大出口市场,对欧洲出口额前五位的国家依次是:德国、俄罗斯、荷兰、英国、西班牙。2004年——2005年对这五个国家出口合计平均占我国农产品出口市场的7.9%。北美洲是我国农产品第三大出口市场,其中,又以对美国、加拿大出口为主,二者平均占我国农产品出口市场的10.3%。
二、农产品贸易结构变化的成因分析
第一,我国农产品贸易结构变化的首要原因是我国经济增长对国内农产品需求的拉动。在过去近20年中,我国经济保持了高速增长的态势,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消费者对某些食物(如肉类、水产类、蔬果类等)支出增长的速度显著高于对谷物类主食的需求的增长速度。特别是消费水平较低的农村居民,在此条件下收入增长会显著拉动对农产品的需求。在农村市场上,这主要表现为副食品消费增长;而在城市市场上,增加需求将集中在优质农产品及其加工品上。到2010年,城市居民人均收入将由目前的5160元上升到11000元(1997年不变价格),实现年增长4%的目标。因而今后我国将出现农产品总量的适度增长伴随着显著的需求结构调整。在理想的情况下,农产品需求增长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农产品价格相对上升,这将通过农民收入提高产生的收入效应强化对农产品的需求,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第二,农产品贸易结构变化的另一重要原因是国际市场需求发生变化。以中国主要农产品出口的典型国家来看,亚洲的日本、韩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美洲的美国、加拿大、巴西和墨西哥,欧洲的德国、英国、法国、荷兰以及大洋州的澳大利亚都对农产品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需求。尤其是日本、韩国、美国等国家对农产品存在着巨大的需求。1992年——1994年美国的进口额为359.4亿美元,日本为331.3亿美元,韩国为76.4亿美元,与此相对照,2004年——2005年美国的进口额增至为595.1亿美元,日本为471.8亿美元,韩国为131.5亿美元;相应地,我国对其市场占有份额分别由1.7%、9.1%、10.5%、上升为4.5%、15.3%,18.9%。这主要是发达国家和一些中等收入的国家居民收入水平提高促使消费者对肉类、水产品、蔬菜等收入弹性较高的食品需求扩大。对美国而言,巨大的市场需求容量是我国对之出口增加的一个重要因素;我国对日本、韩国存在着地理、文化及区位上的优势,使得我国对其农产品出口额的提升空间较大。
第三,农产品贸易结构变化还取决于我国供给结构的变化。从世界范围看,农业用地的数量较为稳定,但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积累较快。由于不同国家生产要素结构的变化存在明显差别,导致产业结构按不同的方向进行调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要素构成发生了重大变化。借助于高储蓄率和引入的外资,我国的资产总量得到快速增长。同时,随着经济快速增长,我国的耕地数量呈现下降趋势,水和矿产等某些自然资源也出现较快的耗竭。我国要素数量结构的这一变化有利于制造业的发展,而不利于依赖土地和非技术劳动的农业发展。在农业中,相对不依赖土地的畜牧业和渔业仍具有优势,而种植业处于劣势。在农作物中,粮食、油料和糖料等土地集约的大宗产品劣势日趋明显,相对劳动集约的蔬菜、水果等园艺产品则仍具有潜在比较优势;在畜牧和水产品中,依赖自然资源的草原畜牧业和水产捕捞业优势趋于下降,而养殖业仍保持了较强的竞争力。以上这些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农产品贸易结构的变化。
三、主要结论及建议
(一)主要结论
1.我国农产品出口市场份额的扩大主要得益于立足于自身资源禀赋,使我国农产品出口的集中度越来越高,农业专业化程度不断加强,出口越来越集中到水产、蔬菜等优势产品上。水产品是中国农产品出口的最大亮点。蔬果类作为我国农产品出口的主力军之一,其竞争优势不断增强。这些产品基本上属于生产技术比较简单,劳动投入比较密集,其生产过程的成本构成凸显了我国农村现阶段要素结构特征,因而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
2.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农产品出口增长的变化是各种因素影响的结果,通过分析表明,世界农产品市场进口需求是我国农产品出口增长最重要的因素。近20多年来,我国农产品出口结构发生了一定的变化,蔬果类和水产类一直是我国最大的两类出口农产品,从1999年开始,这两类农产品的出口额占了我国农产品出口的一半以上,世界农产品进口市场整体需求对我国农产品出口具有重要影响。
3.我国与欧美等发达国家还存在着很大差距,这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农民利益和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2004年以来,我国农业政策虽然进行了一些重大调整,开始有步骤地实施工业反哺农业的政策,如取消农业特产税、取消农业税,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和大型农业机具购置补贴等。2004年农业支持资金达到2000亿元,虽然我国对农业支持水平有了明显提高,农业政策发生了根本性转变,2005年农产品贸易逆差大幅回升,但由于受耕地、水利、生态等因素的长期影响,我国多数农产品国际竞争力不高,短期内提高还有一定的困难,明显抑制了我国产品出口市场规模的进一步扩大。
(二)政策建议
1.研究出口市场的消费趋势及特点,努力扩大我国农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不同市场的消费需求是不一样的,同一个市场的消费需求也在不断地变化,认真研究市场,跟踪消费走向,抓住时机,积极扩大我国农产品的市场占有率。
2.调整农产品贸易结构,加大对短缺农产品的适度进口,努力扩大具有比较优势的农产品出口规模。对不同竞争优势的出口农产品采取不同的政策,对于地域性或其禀赋条件不易转移的产品实行高价、高质量策略。对于竞争激烈的农产品实行低价、高质量策略,争取扩大出口。要积极利用国际农产品贸易的双边谈判机制,加强谈判机制,努力减少美国、欧洲、日本等农产品贸易大国对我国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出口的贸易歧视,积极推进水产品、禽肉、园艺等农产品的出口,弥补因粮食出口减少而对农产品贸易增长的影响。要逐步将初级的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的农产品出口,发展成为高级的、具有一定资本和技术含量的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出口,以提高劳动密集型农产品贸易的经济效益。
3.稳定和完善农业支持政策,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力度,提高农产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在发达国家农业补贴不断攀升的国际农业补贴环境下,扩大我国农产品贸易,提高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必须充分利用好世贸组织规则的国内支持空间,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力度。要根据国内农业发展的需要,参考国际经验建立和完善农业支持的政策体系。2004年以来,我国采取的一系列农业支持政策主要是为了应对粮食供求关系的急剧变化制定的,带有一定的应对性。今后农业支持政策的关键是保持稳定和完善,注重长效机制的构建。要将支持目标由短期化转为长期化,支持政策的运行由随意性转向制度化和规范化,使农业补贴形成一个基本制度,提高农业补贴支持的运行效率。同时要按照世贸组织协议,努力增加中央和地方财政对农业的投入,提高财政支农的比重。加大财政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科研教育、技术推广、检测检疫、病虫害防治、农村公共卫生、农村社保体系、农技推广、农村环境治理以及重点地区农业生产的支持,提高我国农业的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力。我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已突破1000美元,工业反哺农业、财政反哺农民的条件已经具备,应该有重点、有步骤地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力度。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