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paul 发表于 2007-3-17 19:10:47

“保险热”中的“冷思考”

“保险热”中的“冷思考”


来源:中国保险报    日期:2007年03月17日    



文章内容:
  □孙祁祥
  不平凡的2006年过去了,它给2007年的中国保险市场留下了许多值得庆贺的荣耀、许多值得纪念的回忆、许多值得深思的问题……当然,也有许多需要直面的矛盾和挑战。
  据中国保监会发布的数据,2006年全国保险业实现保费收入5641.4亿元,同比增长14.4%;保险公司总资产1.97万亿元,比2005年底增长29%;保险业共支付赔款和给付1438.5亿元,全年实现投资收益955.3亿元,收益率达到5.8%,比2005年提高2.2个百分点,为近3年最好水平;保险深度2.8%,保险密度431.3元……这是一组令人欣慰、令人振奋的数据,而在这组数据的背后,则是许多重大的事件。
  1月,国务院批准保险资金间接投资基础设施项目和渤海产业投资基金。其后,铁道部决定向保险资金定向募集500亿到800亿元先期项目资金,投资于北京至上海的铁路线改造工程;2月,国家开发银行和中国信保这两家政策性金融机构首次牵手,正式签署全面合作协议;3月,一种新的农险试点模式——政策性农险共保体试点在浙江出现;6月,《国务院关于保险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颁布,《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条例》自2006年7月1日起施行;7月,平安斥资49亿元,收购深圳市商业银行89%股权;8月,中国保险行业《银行、邮政代理保险业务自律公约》正式出台,中国人寿、人保财险、平安保险、新华人寿、友邦保险等60家公司成为第一批签署公约的市场主体;9月,中国保监会叫停“返还型健康险;10月,由中国人保财险独家承保的“鑫诺二号”20亿元申请理赔;11月,新华股权以1.43亿元的高价转让;12月,中国人寿斥资近350亿元,收购南方电网192亿股股份,占南方电网总股本的31.94%,成为第二大股东,据称这是中国资本市场上迄今为止最大的一笔股权投资;2006年底,中央汇金公司动用40亿美元外汇储备注资中再集团的方案获国务院批准;2006年,中国人寿、平安等保险公司设立上千万元的慈善基金;英杰华、教保、泰康等保险公司在高校资助学术论坛或设立高额奖学金……
  这是一个“挂一漏万”的单子。过去的一年,中国保险市场上发生了许多重大的事件,许多甚至是历史上的“第一次”,或者是“迄今为止之最”。这些事件 “褒奖”着保险行业对社会的贡献,在“彰显”保险行业日益凸显的扩张能力、渗透能力和辐射能力,在“称颂”保险人的群体智慧和勇气。但是,这个市场也面临许多突出的矛盾和重大挑战。如果要列出来,也可以列出一份长长的单子。
  正是这样一个充满机遇、充满活力,但也充满挑战的行业为从事该专业教学和科研工作的我和我的同事们提供了如此生动和鲜活的案例,让我们有机会对此进行观察、思考和评论。在过去的一年中,我们在《中国保险报》开辟的“北大保险评论”专栏上发表了近50篇评论文章,视角多元、内容广泛:既有“宏观”分析,也有“微观”探讨;既有“本源”问询,也有“现象”剖析;既有“公司战略”,也有“监管挑战”;既有“商业保险”,也有“社会保障”……文章的观点不一定都是“真理”,但它们都是我们“深思熟虑”后的结论;文章的结论不一定都是“振聋发聩”的,但各方面的反馈意见显示,许多观点和结论引起了有关方面和人士的思考和重视。
  “北大保险评论”这个栏目开办迄今已经有3年多时间了。结合我国经济发展和改革特别是保险业的发展与改革中出现的热点和难点问题进行研究、写作,这是我和我的同事们的专业所在、责任所在,也是兴趣所在,但读者的鼓励和支持则也无疑是这个栏目能够持续开办的一个重要的“动力源”。《中国保险报》的负责人告诉我,“北大保险评论”是该报最受读者欢迎的栏目之一,发表在该栏目上的许多文章被国内的许多网站广泛转载……事实上,我和我的同事们也会不时收到读者的信件,说哪篇时评文章对他们有启发。有一次我在机场候机时,巧遇一位保险公司的高管,他说他几乎阅读了我们每一期的评论文章,有些文章还要剪贴下来作为资料保存起来。这些反馈和评价无疑是对作者的最高褒奖。
  像往年一样,我们将发表在《中国保险报》上每周一期的“北大保险评论”文章汇集起来出版,一方面以飨读者;一方面也希望我们的“议论”可以引发大家对许多问题进一步的思考。
  借本书出版之际,我还要感谢所有的读者;感谢为我们提供“载体”的《中国保险报》;感谢连续3年出版此评论集的北京大学出版社。我和我的同事们将努力在新的一年里为大家奉上更多更好的评论文章,不辜负大家对我们的殷切希望。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保险热”中的“冷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