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shzhou 发表于 2007-2-21 15:34:12

经济全球化对传统国际贸易理论的挑战

已经搜索,无重复
经济全球化对传统国际贸易理论的挑战
马士伟; 任剑锋

【摘要】传统国际贸易理论以相对比较成本为基础,分析和解释了国际贸易和国际分工的动因和过程,这一理论曾一度占据着国际贸易主导理论的地位。但是,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使得这一理论成立的基础发生了改变,促成了新国际贸易理论的形成。

在世界经济发展史中, 古典和新古典贸易理论即所谓的传统国际贸易理论对世界经济和国际贸易的发展作出了非常重要的贡献, 在一定的历史时期, 它们曾是世界各国发展对外贸易和制定贸易政策的主导理论工具, 即便是在当今的世界经济中, 它仍然可以作为一种理论工具用来解释一些国家或地区的贸易现象。但是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是, 在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的今天, 由于传统国际贸易理论的历史局限性,它已经无法跟上世界经济发展的步伐。

1.对传统国际贸易理论的回顾

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其代表作《国富论》中论述了自由贸易思想, 批判了重商主义关于国际贸易是一种 “零和游戏”的错误观点, 即一国开展对外贸易不一定是非赢即输的, 而是可能实现“双赢”的。斯密认为, 国际贸易和国际分工的原因以及基础是各国间存在的劳动生产率和生产成本的绝对差别。一国如果在某种产品上具有比别国高的劳动生产率, 该国在这一产品上就具有绝对优势; 相反, 劳动生产率低的产品, 就不具有绝对优势, 即具有绝对劣势。斯密的这一学说在贸易理论上被称为“绝对优势理论”。另一位英国古典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用比较成本解释国际贸易现象, 提出了“比较优势理论”。他认为, 国际贸易的基础不限于劳动生产率上的绝对差别, 只要各国之间存在着劳动生产率上的相对差别, 无论该国经济处于什么状态, 经济力量是强是弱, 技术水平是高是低, 就会出现生产成本和产品价格的相对差别, 从而使各国在不同的产品上具有, 使得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成为比较优势可能。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和俄林的“要素禀赋理论”(简称“ — 理论”)克服了斯H O密和李嘉图论中的某些局限性, 认为生产商品需要不同的生产要素而不仅仅是劳动, 资本、土地以及其他生产要素也在生产中起了重要作用并影响到劳动生产率和生产成本。由于产品的生产需要使用多种要
素, 产品的相对成本不仅可以由技术差别决定, 也可以由产品生产中的要素比例和一国资源储备的稀缺程度决定。根据要素禀赋理论, 参与贸易的各国应该集中生产并出口那些能够充分利用本国充裕要素的
产品, 以换取那些需要密集使用其稀缺要素的产品。

在上述对传统国际贸易理论的回顾中, 事实上每一个理论都有其自身成立的前提假设条件。在斯密和李嘉图的贸易理论前提假设中, 劳动是唯一的生产要素, 生产技术是给定的外生变量, 生产规模报酬不变, 市场结构为完全竞争。作为古典经济学理论体系的一部分, 这两个理论被称为“古典贸易理论”。在 理论中, 劳动不H-O再是唯一的投入, 但生产规模报酬仍然不变, 市场结构仍为完全竞争, 理论被H-O称为“新古典贸易理论”, 我们把“古典贸易理论”和“新古典贸易理论”合称为“传统国际贸易论”。

2 经济全球化的含义及表现形式

2.1 经济全球化的含义

对于经济全球化的含义, 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解释。经合组织首席经济学家奥斯特雷认为
, 经济全球化主要是指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广泛流动, 实现将经济全球化资源最佳配置的过程。
IMF将经济全球化定义为, 跨国商品及服务贸易与国际资本流动规模和形式的增加, 以及技术的广泛
迅速传播使世界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性增强。还有学者认为, 经济全球化实际上是在生产高度社会化基础上各国经济一体化的过程。经济全球化一般意义上是指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商品和生产要素跨国界自由流动, 资源在全球范围或地区范围内优化组合。世界各国、各地区经济, 包括生产、流通和消费领域, 更加紧密的联系在一起, 使得世界经济越来越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从整体上来说, 可以认为经济全球化主要指消费的全球化、生产的全球化和经济体制的一体化; 如果对经济全球化所包含的内容进行更加详细的划分, 其括生产、贸易、金融、投资全球化以及区域性经济合作的日益加强。

2.2 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表现形式

经济全球化首先表现为消费的全球化。消费全球化意味着商品和服务市场上国界的逐渐消失。随着贸易壁垒的逐渐消除和国际贸易的发展, 世界各国的居民不仅在本国市场上可以购买到越来越多的外
国商品, 同时还可以通过国际互联网或其他方式在国际市场上直接进行消费。事实上, 在现代社会中, 没有一个国家能够生产本国消费的全部产品, 也没有一个国家愿意只消费本国的产品。生产全球化是消费
全球化和竞争国际化的必然结果。全球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后, 各种产品的价格会由世界市场的供需状况决定, 生产成本的高低将成为决定企业竞争力大小的关键因素。决定产品成本高低的重要因素是生产
要素的投入, 企业为了降低成本提高竞争, 会在全球范围内寻找便宜的资源和建力立生产网络。此外, 生产的全球化还表现为一些行业的跨国跨地区转移。随着劳动生产力成本的上升, 许多劳动密集型产品的
生产从发达国家和地区转移到了劳动力资源充裕并且工资低廉的发展中国家和欠发达地区。

3 经济全球化对传统国际贸易理论的影响

无论是以劳动生产率差异为基础的相对优势理论, 还是以多种生产要素供给为基础的资源禀赋理论
, 他们所强调的比较利益模型都是建立在一国产业的比较优势基础之上的。其比较利益产生的前提是各
国的供给、生产条件不可改变, 资源和生产要素不能在国际间流动。例如发展中国家缺乏资本和技术
, 而有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相对丰富便宜的优势; 发达国家则具有资本和技术方面的优势。因此, 比较优势的贸易格局一般表现为, 发达国家进口劳动密集型或自然资源密集型产品, 出口资本或技术密集型产品; 发展中国家则进口后者, 出口前者。不可否认, 传统国际贸易理论在解释现实中的某些贸易格局和贸易现象时是相当成功的, 并曾在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内构成了国际分工和贸易理论的主流, 但他们终究存在着局限性。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环境下, 比较成本优势和劣势已经不能再成为决定国际贸易
分工的主要基础。这是因为比较优势理论和要素资源禀赋理论有一个至关重要的假设前提, 即各种生产要素在世界各国之间不可以自由流动。正是由于生产要素的不可流动性才造成了各国比较成本的差异,
并且其带来的某一方面的比较优势是一国所独有的, 其他国家无法加以利用, 国家之间的分工和贸易就成为平衡这种差异的唯, 商品和各种生一途径。但在经济全球化下产要素可以自由流动是其最大的特征
, 这样比较成本优势已经不可能再为一个国家所独享, 例如, 某一个国家的劳动力资源比较丰富和便宜, 这样外国企业可以借助资本的跨国流动到该国投资建厂加以利用这一廉价资源, 从而降低产品的生产成本获取更多的利润。

传统国际贸易理论成立的另外两个重要前提假设是生产规模不变和市场为完全竞争, 而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 在现实的国际贸易运行模式中这种假设是无法完全成立的。传统国际贸易理论可以揭示
在完全竞争条件下的不同国家不同产业之间的贸易关系, 但是对于两国既出口同时又进口某类产品 (即两国之间的行业内贸易) 这种情形的原因和相互关系难以做出令人满意的解释。究其原因, 主要在于传统国际贸易理论的比较优势原理仅从供给的角度分析国际之间的贸易关系, 没有考虑到需求和国际竞争的因素。

经济全球化的两个重要表现为消费全球化和生产全球化。消费全球化的主要表现就是不同国家的消费者完全可以凭借自己的偏好需求来选择不同产品进行消费,而无论消费的产品产自本国还是外国。在具有规模经济的行业中, 一国能生产的产品种类和其生产规模都受到该国市场规模的限制, 但通过国与国之间的贸易就能形成一个一体化的世界市场。该世界市场当然比任何单个国家的国内市场都要大, 各国也因此从限制中解脱出来, 在一个比贸易前要窄的范围内从事某些产品的大规模的专业化生产
; 同时通过从别国购买自己不生产的产品或具有差异化的产品来扩大消费者可获取的商品种类。消费者的这种对不同产品的需求从一定程度上促使企业努力寻求规模经济, 使得两国之间不仅进行行业间贸易还必须行业内贸易。生产全球化是国际分工深化的结果, 而国际竞争的加剧则正是国际分工深化的原因。传统贸易理论假定产品的规模报酬不变, 从而产品在市场上也是完全竞争的, 在以初级产品生产为主的前工业化时代, 这种假设基本上是接近现实的。但是在经济全球化加快的今天, 许多产品生产具有规模报酬递增的特点, 尤其是现代化的工业大规模生产反而会降低单位产品成本, 存在着“规模经济”。企业不断追求规模经济的结果导致完全竞争市场的崩溃而形成不完全竞争, 不完全竞争的加剧就出现了垄断竞争。垄断竞争行业可以通过国际贸易扩大市场增加消费人口来扩大生产获得规模经济,
降低平均生产成本和产品价格。由此可知,国际竞争的加剧, 国际分工的深化、世界消费市场的扩大均与企业追寻规模经济有关。在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的今天, 以规模经济和不完全竞争为理论基础的当代贸易理论更加适合解释今天的主要国际贸易现象。

虽然在经济全球化加快的今天, 由于传统国际贸易理论成立的一些前提条件发生了改变导致其不可能再作为主导国际贸易的主流理论。也就是说, 国际贸易不一定是比较优势的结果, 相反, 它可能是收益递增或规模经济的结果。即使国与国之间并不存在资源和技术上的差异, 规模经济仍会促使各国追求生产的专业化和进行贸易往来。但是, 传统国际贸易理论却提供了一个无可争议的贸易发展事实, 即任何一个国家对外贸易的发展都会受到其国内资源禀赋和比较成本的制约。从这一层面上来考虑, 当前世界上的一些国家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还不能过早的放弃这一传统国际贸易理论, 因为在今后的相当一段时期内其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譬如, 从中国当前的经济发展状况来看, 改革开发以来, 市场机制将经济资源更多的配置到能体现和发挥我国劳动要素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 并通过这些产业产品的出口,实现了大规模的资源转换, 即以本国的低位资源换取国外的高位资源, 从而有力的推动了我国经济的发展, 当前以及今后一段时期, 我国仍需要继续充分利用传统的比较优势。

参考文献
1 史自力 .国际经济学 郑州: 郑州大学出版社. 2002
2海闻, 林德特, 王新奎 .国际贸易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3 .孟耀, 马衍军 中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选择 . 经济与管理, 2005 (6)
4 .保罗·克鲁格曼, 茅瑞斯·奥伯斯法尔德 .国际经济学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经济全球化对传统国际贸易理论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