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书
作为传递信息、交流情感、互致问候的家书,它包含着人类最为原始、最为真挚的美好情愫,为什么如今在我们的大学生中遭到冷落呢?是因为现代传媒、通讯手段日益发达了吗?是当今的改革开放促使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已容不得我们用家书来表情达意了吗?还是因为我们自以为长大了,独立意识增强了,不再需要与父母联络感情了,两代人之间的代沟加深了呢?我想这些都是托辞而已。说到底,是我们的一些大学生对父母的人伦亲情意识日益淡薄了。在我们少数大学生的眼中,父与子的关系演绎成了供养与被供养的关系,那种赖以维系情感的最基本的信任、接纳和交流已丧失了!人们常说“严父慈母”,尽管当代父母对儿女之爱表现的方式各有不同,但是,他们对子女的爱心却是一致的。他们在社会上担负着繁重的工作,在家庭里呕心沥血,无微不至地抚育你们成长,尽着自己对人类繁衍、社会进步所应尽的责任。尽管我们可以摆出一千个理由来指责当代父母宠爱、溺爱儿女,任其“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种种不是,然而,父母的痴情依旧。他们宁可自己辛劳些,省吃俭用,也不让孩子受累;宁可自己承受心中的痛苦,也不让孩子感到不愉快,他们为子女——包括在座的同学们——的成长默默做出了贡献与牺牲,别无所求,只要你们能够理解“可怜天下父母心”,只期望以此代价来换得你们温暖的、精神上的回报。可是,当你们背起行囊,怀揣着父母给的学费、生活费,自豪地走向大学的门槛时,给予父母的是什么呢?你们自以为生活在爱的阳光下,理所当然地享受着父母的爱,却不懂得体察父母的心,不懂得怎样去爱别人!几个字的家书,游戏式的家书,就是你最好的回报吗?
尊敬父母,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中国曾经是个以“孝”治天下的国家,大浪淘沙,滚滚的历史长河洗刷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腐朽尘埃,淘尽了“父母在不远游”的依赖思想的渣滓,而“把孝心献给父母”却像闪亮的金子一样放射着永恒的光彩,像一颗永不泯灭的种子在一代代中国人的心中深深地扎下了根。许多伟人首先又是尊敬父母的典范。1959年,毛泽东同志在离别家乡三十二年之后回到韶山,他特意去祭扫父母的坟墓,还把捆成一束的松枝当作花圈献在父母的坟前,深深地鞠躬致敬。朱德同志在抗日战争期间,虽然工作繁忙,生活非常艰苦,但还是节衣缩食,把节省下来的一部分钱寄给母亲。母亲去世后,他写了一篇题为《母亲的回忆》的纪念文章,真挚地表达了对母亲的敬重之情。钢琴演奏家傅聪去西欧留学时,从未间断与父亲傅雷的书信联系,他们谈人生,谈事业,谈艺术,没有这种坦诚挚爱的父子深情,又怎能有《傅雷家书》的问世?何况我们这些正在求知识、塑心灵的大学生,无论从道德方面还是感情方面,这种冷淡家书、不敬重父母的作法实在是令人痛心的;无论是我们的父母文化程度怎样,无论是他们处于什么社会位置,做子女的都当以敬重回报。
大学生写家书,看似一件小事,却体现了一个人对父母尊敬的程度,体现了一个人的品德与素养。很难设想,一个连家书都懒得认真动笔的人,怎能去真切地热爱养育自己的父母?更难想象,一个对生身父母都缺乏深厚感情的人,又怎能去关心社会、集体、他人,升华出高尚的爱国之情呢?我们生活在充满生机的改革开放的时代,当我们将新型的现代道德观注入自己的血液时,绝不可以把健康而美好的传统、对长辈的孝心丢弃啊!
“亲爱的爸爸妈妈/你们好吗/现在工作很忙吧/身体好吗/我现在工作挺好的/爸爸妈妈不要太牵挂/爸爸每天都上班吗/管得不严就不要去啦/我买了一件毛衣给妈妈/天冷了该穿上啦……”李春波的一曲《一封家书》唱遍了神州,催人泪下,它表达出天下儿女对父母的至亲至爱,它勾起了多少游子对父母深情的思念。是啊,人情的温暖并不在于物质,而在于精神与情感的默契的交流。这些对于父母来说,更是弥足珍贵。也许,当你分配到工作单位,会想到用自己的薪水给父母捎去丰厚的补品,尽到一份孝心,但这也取代不了、也补偿不了应该给予父母的精神的抚慰。同学们!请珍重家书吧,让鸿雁捎去你给予父母的一份份真切的温馨! 看一下~~~~~~~~~~~~~ 请选择合适的标题,否则三天后删除.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