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理财产品市场分析报告》节选
来源:第一理财网2006年,我国理财市场快速的发展,朝成熟和完善的目标前进了一大步,而年底金融业的全面开放,更是给“红火”发展的中国理财市场注入了新的因素。纵观整个2006年,整个理财行业在需求和供给两方面都有了大踏步地发展。
从理财需求市场看,普通百姓的理财意识、理财愿望和理财需求越来越强烈。理财需求呈现活跃的氛围:股市年初时开始升温,基金借力密集发行并热销,银行理财多元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债券市场以稳定的收益率继续受到投资者的青睐,保险产品因市场理念的转变而趋火,国际商品市场价格的大幅上扬推动了黄金投资、期货投资的走强,新的投资品种如股指期货等的即将登台,也为投资者带来了新的理念;房产市场的趋于理性,使房地产领域的投资更加成熟。2006年我们看到了许许多多新的面孔和新的投资理念,理财市场的总量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从理财供应市场看,随着中国内地金融市场的开放,越来越多的海外金融机构积极进军中国内地市场,加剧了金融市场竞争格局,产品的供应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2006年,提供理财产品和服务的机构无论是中资机构还是外资机构,都努力抓住机遇,适时推出各类理财产品供用户选择。可以说,2006年全年几乎每天都有理财新品面世,只要投资者有心,就一定能找到适合自己的产品,在投资理财领域有所斩获。事实上,在这一整年中,有收获的投资者比例大大超过了以往任何时候。
总体来看,2006年中国理财市场和理财产品市场呈现以下特点:
1、理财市场迅速发展推动理财产品市场高速成长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经济持续高速平稳发展催生了我国的理财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提高了我国居民的收入水平,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指导思想变为现实。个人财富的增长为理财市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各金融机构的积极参与推动了理财市场的快速发展,财富在人群结构和地域结构上的集中构成了我国理财市场的主体。
经过几年的发展,个人财富的概念由房产、汽车、银行存款扩展到了股票、基金、保险、债券、古玩字画、珠宝首饰等等,随着普通百姓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手头资金的宽裕,普通百姓对于“财富”有了新认识,民众对理财的意识越来越强,对理财规划的需求也日趋旺盛。据第一理财网在2006年11月份举行的一项用户调查显示,在接受调查的人中,78%的人愿意接受专家顾问的理财意见,25%愿意委托理财,50%以上愿意支付顾问费。理财的概念也越来越受到重视,正在悄悄地改变国人特别是年轻一代的消费、储蓄和投资心理。理财市场的迅速发展催生了理财产品市场的高速发展。
2、理财产品品种丰富,数量大幅增加
2006年,理财产品不断丰富和完善,品种多样。在金融类理财产品中就有银行人民币理财产品、外汇理财产品、贷款产品、银行卡产品、基金产品、债券产品、保险产品、信托产品等。此外,还有其它投资领域如房产、收藏等新品不断,投资者有了更多的选择。
从理财产品供应数量上看,投资者可以进行投资的理财产品越来越多。据第一理财网理财产品库根据公开资料不完全统计,2006年1月1日至12月31日,有2000个左右的各类理财产品面世。其中,2006年共有18家中外资银行推出了345款银行人民币理财产品,较2005年增加了224款,增幅达185%;共有25家中外资银行推出了744款银行外汇理财产品,较2005年增加了277款,增幅为59.31%;全年12家商业银行共计发行银行卡116种,实现发行贷记卡300万张,信用卡发行量预计能达到1000万张;45家基金公司2006年共计新发行开放式基金89只,基金首发共计募集资金3812.4亿元,发行数量上较2005年增加了34只,增幅达61.8%;此外,2006年新发各类债券100多个、保险新品120余种(个)、信托计划近500个,新的理财品种如代客境外理财(QDII)、电子储蓄国债等也不断面市并受到投资者的关注。
3、理财产品市场与国内资本市场关联性增强
对投资者来说,2006年最值得关注的焦点就是A股市场的回暖并多次刷新历史高点。然而对理财产品而言,资本市场的向好并不是一个“利好”消息,本外币理财产品的销售情况受我国A股市场走势影响较大,上半年和下半年的销售形势截然不同。2006年上半年,我国A股市场刚刚有所启动时,本外币理财产品基本不愁销售量,即使收益率低,投资者还是争先恐后的购买。2006年下半年,市场风向急速转变,随着整个股票市场的飙红和资本回报率的增加,银行系理财产品的收益率已经无法满足我国投资者的“胃口”,投资者的收益率要求和风险偏好已经被股票市场吊了起来,直接导致本外币理财产品销售量的下滑和营销难度的增大。对人民币固定收益型产品而言,影响更加大,过往很有吸引力的3%-4%已无法令投资者动心。
基金就更加明显,在2006年新发的89只基金中,新发股票型基金为36只,在新发行基金份额中比重高达40%,如果再加上混合型基金,2006年成立的新基金中绝大部分是投资于国内A股市场的。
4、理财产品市场与国际资本市场关联性增强
2006年不仅我国A市场发展强健,全球多个主要股票市场的表现也不错,全球股市的良好表现为股票挂钩型产品、股票型基金提供了绝好的销售机会。因而,收益很高的股票挂钩型、信托型、基金型产品“异军突起”,成为除股票之外的人民币资金的重要投资渠道。中国理财产品市场与国际资本市场的关联性大大增强。据第一理财网理财产品库统计,2006年工行、光大、民生、花旗、恒生、东亚均推出过本外币股票挂钩型产品。
理财产品市场与国际资本市场关联性增强的另外一个重要表现是外汇理财产品的推出和市场规模受到人民币升值的影响。从2005年7月人民币汇率改革至2006年底,人民币兑美元的累计升值幅度约5.6%。由于人民币缓慢、持续升值的观念已经被绝大部分居民接受,加上个人外币兑换政策的进一步放宽,居民已经没有必要持有大量的外币,居民结汇数量稳步增加,直接导致银行的外币理财产品余额的下降和外汇理财产品销售量的减少。
5、不同类型理财产品的市场风险进一步显现
我国外币理财产品刚刚推出时,种类比较单一,加上投资者对产品的了解程度不深,趋于保守,因此绝大部分银行的外币理财产品均以固定收益型为主。不可否认,尽管浮动收益型产品近年来不断演化和丰富,但固定收益产品还是占领了市场的绝大部分份额,在投资者心目中的认可程度很高。
由于美元、港币固定收益型产品收益率跟随市场利率,逐渐走低,其吸引力有所下降。2006年前三季度,美联储维持升息举措,美元固定收益型产品的收益率也“水涨船高”。进入第四季度,美联储连续两次维持基准利率不变,导致美元固定收益型产品的收益率持续微幅下滑。2006年香港地区流动性过剩,港币市场利率一直走软,产品收益率也节节下滑。而人民币和港币的汇价接近1:1,更是对港币理财产品的重大打击。
2006年,大部分中资商业银行推出的与欧元汇率、黄金挂钩的理财产品基本以失败告终,体现了浮动收益型产品的较高市场风险。据第一理财网理财产品库统计,2006年多家中资银行推出了数期与欧元汇率、黄金价格挂钩的本外币浮动收益型产品。由于欧元、黄金的波动幅度比较大,特别是黄金,导致产品预设的区间均被突破。以某银行同一时间推出的黄金看涨、黄金看跌、黄金看平三款产品为例。以常理推测,三款产品至少应该有一款成功,金价非涨即跌。然而由于推出的时机不佳,黄金5月份出现了大幅震荡远远超出了预设的区间,开始了一波“疯狂”的涨势,导致三款产品均告失败。可见该类浮动收益型产品蕴含的风险较大,在市场比较波动的时候,收益很有可能是0。这也提示商业银行在产品设计和推出时机的把握上要更加精确和合理。
6、基金投资成为全年投资理财市场上的最亮点
2006年投资理财市场上的最亮点莫过于与证券市场密切相关的基金投资市场。2006年共有45家基金管理公司共计新发行开放式基金89只,基金首发共计募集资金3812.4亿元,发行数量上较2005年增加了34只,增幅为61.8%。基金市场中的一个又一个记录在2006年诞生和创造出来:首只生命周期基金、首只复制基金、首只拆分基金、首只封转开试点基金、首只QDII基金、首家外资相对控股的基金公司、首发规模最大基金、基金募集期最短记录等等。
就基金类型来说,2006年股市的红火带动了股票型、混合型等偏股票型基金管理规模的不断扩大,基金占据了A股市场主力机构投资者地位:截至2006年12月01日,基金已投资和全部可投资股票市场资金规模约为3000亿元和4300亿元,分别占A股市场总流通市值的16%和23%。2006年三季度末,基金持有A股流通市值约为1300亿元,是QFII、保险、社保、证券和信托等其他机构持有A股股票总量的1.5倍。
2006年对于基金来说又是丰收的一年,对于基金持有人来说也是获得丰厚回报的一年。基金行业发展形势喜人,据数据统计,截至2006年12月中旬,在全部174只开放式股票基金中共有64只净值增长率超过100%(含指数型股票基金中的9只);而在运作满一年的开放式股票基金中这一比例更高,99只基金中有55只净值增长率超过100%。基金业不仅在2006年的牛市跑赢了市场,还让基金持有人实实在在地赚取了高收益。就市场表现来看,股民向基民转化的过程在加速。依靠专家理财,基金投资的优势正在赢得个人投资者的青睐,基金表现出来的持续战胜市场的能力,让越来越多的投资者相信通过认购基金来分享牛市成果的财富效应是一条可靠的资产保值增值途径。
7、新投资理财品种在摸索中前进
2006年,市场的火热也不断诞生了许多新的投资理财产品,是一种创新,也是一种探索。在这些创新探索中,2006年无疑是QDII实质性突破的一年,也是遭遇尴尬的一年。而股指期货的即将推出,不仅为市场风险控制找到了新的途径,也将使投资者多了一个全新的投资理财工具。
代客境外理财管理(QDII)办法出台时,市场曾经非常乐观的预测产品的销售前景很好,因为我国投资者终于可以通过符合资格的金融机构,以理财产品的方式将人民币或者外币投资于国际金融市场。然而,市场反应说明一切。一些银行在获得代客境外理财资格后,均非常快的推出了以人民币或者美元标价的产品,但是由于人民币升值的压力、政策限制、投资范围和产品结构单一、投资者选择范围很小等原因,QDII产品销路不佳。不仅银行营销人员解释和卖得非常费力,而且客户也一知半解。
8、理财产品市场有待进一步规范和提高
2006年理财产品市场的高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许多发展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问题,并进一步表明我国理财市场还是处于快速发展的起步阶段,具有更大的潜力和空间。
从产品的供应和渠道来看,尽管参与者越来越多,但仍显单一。在各类理财产品供应者中,银行仍占据主导地位,无论是投资者还是消费者都开始习惯运用信用卡、消费信贷等现代金融工具,使用个人支票、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等手段进行理财。银行不仅自身推出了各种人民币理财产品、外汇理财产品,甚至是基金产品,而且代销了诸如基金、债券、保险、信托等其它许多理财产品。
我国目前的分业金融体系以及理财产品的雷同也制约了理财市场的发展。尽管2006年理财产品品种丰富、数量增多,但仍然存在产品同质化倾向,缺乏差异和个性。总体来看,理财产品还不能满足投资者个性化需求,适合投资者“胃口”的产品不多。境内理财机构提供的品种与境外相比还显得过于单一,面对同质化的产品,事实上投资者还是“别无选择”。同时,境内理财产品的区域性过强,灵活性比较差,风险也比较高。进入中国市场的外资理财机构也因政策和环境等多种因素很难推出更多的理财新品,即使推出的产品也多少会感到有些水土不服,不被看好,或者因风险没有充分揭示,在实际收益率下降时引起客户的不满。
理财市场缺乏立法保护。作为理财的重要中间环节,理财配套法制建设的缺失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比人才缺失更加影响理财安全。受到我国经济和意识形态因素影响,我国的财富管理立法一直处于滞后状态,有些甚至相互矛盾。法律对于债权人和投资者应重点保护,这一环节缺失,难免出现市场操作不规范。
理财文化和正确的理财心理构建尚需时日。目前,大多数人把理财等同于投资甚至投机,还存在理财知识淡薄的问题。从我国参与投资市场的投资者来看,成功的投资者大多是在股票市场和房地产市场中摸爬滚打出来的,由于财富的示范效应,很多投资者存在心态失衡,往往只重收益,承担风险的意识却很草率。而对按照人生不同阶段来进行理财规划的理财观念认识尚浅,让理财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尚需时日。
专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随着经济市场越来越成熟,分工越来越细,“生财有道”就需要靠专业化的指导与帮助。但国内理财市场上,现有的“理财专家”人员素质参差不齐,难以适应消费者的需要。首先,现有的多数“理财专家”都是企业自封的,执行的是企业标准;其次,多元化的投资理念,让市民对财务投资安排的要求越来越高,而现有的“理财专家”都是精通于某一专业领域的专家,如证券分析师、保险代理人等,很难为客户提供公正、全面的服务。市场的发展对理财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理财人才的培训和教育将对理财行业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这个的全文在那里? 没有全文啊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