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质量安全:苏丹红跃入视野 欣弗治病反致命
2006质量安全:苏丹红跃入视野 欣弗治病反致命2007年01月13日 14:49:27 来源:央视国际
【字号 大 中 小】 【我要打印】 【我要纠错】【Email推荐: 】
【收看新华手机报】
内容速览:2006年,我们极不情愿地发现“质量安全”一词频繁见诸报端。本期节目盘点了2006年的质量安全大事记,每个事件都存在安全隐患,事件背后也给我们留下了警示。政府有关部门也为给消费者构筑一条商品安全防护线做出了努力。
主持人:章伟秋
CCTV.com消息(每周质量报告):
主持人:当2006年的日历翻过了最后一页,我们每个人可能都在回忆刚刚过去的365天,作为《每周质量报告》这个团队,我们也同样在回首,在回忆,在对新的一年憧憬、期待的同时,重新审视刚刚走过的365里路,也该是我们的一份责任和一份理性。
2006年刚刚划上句号,驻足回望,极不情愿地发现“质量安全”一词频繁见诸报端,并且被重重的打上了“红色”的印记!
“红”,在中国人的心目中一直代表着兴旺和喜庆,但在2006年却因一种小小的粉末,“红”有了另一种含义,它不再象征喜庆吉祥、和谐美满,一时间成为了假冒伪劣、健康威胁的代名词。就在我们开始盘点2006年的质量安全大事记的时候,又一抹“红”色跃入了公众的视线。
记者:就在刚刚过去的2006年的最后一周,苏丹红再次被发现用来给食品“化妆”。在陕西兴平市的一些辣椒粉加工厂,玉米皮粉碎后掺进苏丹红就制成了所谓的辣椒粉,而一些劣质干辣椒加入苏丹红再进行翻炒后,则成了标称的优质干辣椒。被国家明令禁止进入食品链的苏丹红却成了食品加工中的万金油。根据记者调查的线索,目前当地执法部门已经采取了行动,查获了25吨左右的涉红辣椒粉,并进行了集中销毁。
2006年6月18日 国家质检总局发布的对豆制品的国抽中证实再次发现“苏丹红”;2006年11月11日 红心鸭蛋涉“红”事件被曝光;2006年11月13日 北京市食品办公布6种鸭蛋含有“苏丹红”;2006年11月28日 红心鸭蛋事件的一号人物朱来永被刑事拘留;2006年12月 6日 2005年苏丹红事件的炮制者谭伟棠获刑15年。
操纵着苏丹红的幕后黑手,从2005到2006,为我们的社会导演出一幕幕艳丽的惊悚,也演绎出一阵阵恼人的伤痛。然而,在2006年的质量事件里,安全杀手也绝非“苏丹红”而已。
从干细胞减肥的骗局,到“齐二药”、“欣弗”注射液事件治病反致命的悲剧,再到“苏丹红”破灭红心鸭蛋的神话……这些留在公众记忆里的伤痛、泪水、惊慌和疑虑,刻在了2006的年轮上。
美容质量、药品质量、食品质量,在2006年全面的考验了我们的质量“神经”。当质量问题演化成为一桩质量事件,我们惊奇的发现,事件当中的质量二字都可以被同一个词所置换,那就是安全隐患。
往期节目质量安全事件回顾——
消费者王女士:她叫我继续用,半个月以后脸上就长痘子了。
记者:我的身后就是广州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的重症监护室,因为注射齐齐哈尔第二制药有限公司生产的亮菌甲素假药,而产生不良反应的两名重症患者正在里面全力救治。
江苏省泰州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科长蒋鹏:销售了一吨。然后是他是用二甘醇直接假冒了丙二醇销售给了齐齐哈尔第二制药厂。
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食品安全研究所副所长储晓刚:从这个样品的外观看,很像苏丹染料,经过液相色谱检测和液相色谱质谱定量检测,都证明它是偶氮染料苏丹Ⅳ号。
当我们亲身经历或见证了这每一起安全事件的时候,我们的力图挖出每一个个案背后的不同,但当今天我们一起来回顾2006的时候,我们发现这些安全事件的背后也给我们留下了一些共同的警示。
美容安全事件的共通点是——打着科技新知的幌子;无一例外的打着高科技的幌子,依靠炒作新概念,利用广告的轮番轰炸误导消费者。殊不知“演员不是消费者,广告不是电视剧”。
这些安全隐患虽涉猎纷繁复杂的多个领域,但是依然有着一个共通点——都是“违禁品侵入”带来的安全隐患。
犯罪嫌疑人王桂平:我跟他们是说得是药用的,就是我欺骗了他们嘛。
王桂平,齐二药事件中用工业原料二甘醇假冒丙二醇的幕后“总导演”。
犯罪嫌疑人朱来永:这实话实说呢,这红药(苏丹红)都是我供应的,整个这一片都是。
朱来永,红心鸭蛋的事件中的“男一号”。这样的实话实说,不仅不能让我们酣畅淋漓,反倒使我们胆战心惊。“共同打造有质量的生活”此时成了我们的理想,而现实却使我们不得不来捍卫安全的生活。国家明令禁止工业原料用于食品、药品的生产,但在有些人的眼里看来可以有令不行、有禁不止,于是原本“无罪”的苏丹红、二甘醇,成了全民公敌!
中国消费者协会律师团团长邱宝昌:为什么屡屡出现这种食品产品的安全问题,原因在于我们的行政处罚数额过低,不足以震慑违法的经营者,另一方面它的民事赔偿很少,违法的经验者只承担了少量的行政处罚,和他大量的违法获利来比,九牛一毛,所以他敢继续的从事违法生产和销售不合格的食品产品。要完善法律,要处以高额的这种行政赔偿,民事赔偿,也要加大他的一些像刑事责任。
衣、食、住、行中的不安全因素,尽管偶然,却像黑洞一样足以让物质极大丰富带来的幸福感突然消失。2006年,我们发现幸福生活不光是吃饱穿暖,还要吃得放心,用的安心。
主持人:代表消费者在市场上跟企业博弈,是政府的一个重要职责。只有政府专门机构才可能拥有透过现象、看透本质的技术保障;拥有处罚造假者的行政权力。替消费者怀疑一切,把对产品质量和安全隐患的担忧从消费者那里转移到政府的监管部门身上,政府责无旁贷。
记者:不知不觉已进入了2006年的最后一周,12月27日,北京市食品安全办又发布了11个批次的7类产品因抽检质量不合格被勒令下架。这是今年以来北京市食品办第52次发出这样的消费警示,2006年一共有1400多批次的31类产品在食品办的主动抽检中退出了北京市场。像这样的事前监督机制已在全国普遍开始实施。
从“事后救火”到“事前防范”的安全行动,在2006年的质量生活中正在增多起来。
与往年公众记忆中的许多质量安全事件不同,这些源自五花八门的产品安全隐患问题,被亮起红灯,止步于货架,事件起因全部缘自执法部门一次次的主动抽检后发出的预警信息。
目前,全国仅上海一地用于食品抽检的经费已从原先的每年300多万元,增加到了6000万元左右;抽检频次也已达到5件每万人,高于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3件每万人的标准。
但是,我们仍不得不承认,在千姿百态的商品后面隐藏着的千奇百怪的手段,使我们对安全的防范防不胜防。建一条质量安全长城需要各种力量合兵一处。当安全隐患绕开安全防范成为了危害公共利益的安全事件,政府职能部门愈加健全的快速反应机制、以及部门间的联动机制的愈加紧密,是降低安全危害、避免危害延续和扩大的另一把利剑。
2006年8月1日,国家工商总局、卫生部、广电总局、新闻出版署等多家部门联合下文,彻查违法美容化妆品广告的安全行动拉开了大幕。
国家工商总局广告监管司监督处处长杨洪丰:2006年8月1日起暂停播出了药品、医疗器械、美容、减肥、增高产品的电视购物的节目的播出。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新闻发言人张冀湘:应该说经过这几年的不断努力,我们国家药品监管的总体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但是药品监管面临的形势应该说还是非常严峻的。反思这些事件发生的时候发现有个一个共同点,比如说欣弗事件还有齐二药事件,虽然说这两个案子表现不尽相同,但是这两个企业它们的共同点都是没有严格的按照药品质量管理规范进行生产。
国家质检总局食品生产监督司司长邬建平:这两年的食品安全事故其中一个很突出的问题,就是用非食品加工原料加工食品,以及滥用食品添加剂的问题,这个问题已经引起质检系统的高度重视,我们现在下大力气,加以整治。
在安全事件中,总是检测在为我们确定安全隐患的问题所在,却也使公众留下疑问重重,为什么同样是检测,事件曝光前后,一个结果是合格,另一个结果却是不安全呢?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教授胡晓松:当我们回顾2006年在食品、药品当中的一些重大事件的时候,就会发现一个就是违禁品进入了食品,而常规的检测标准说我们没有义务,没有必要去检测这些东西,因为这些东西本不应该在食品当中,所以我们没有检测。所以我想说的话就是一个脱节,就是禁令与我们标准之间,与我们监控之间存在脱节。其实我们的监测部门、重点的检测部门还是可以预设出来的。使我们老百姓吃到既是合格的也是安全的食品,而不会出现检测是合格的,很可能产品是不安全的。
要求产品下架、发布消费预警、公布事件调查进展,在质量安全事件中,我们越来越多,并且越来越早的听到了政府的声音。这让我们在“共同打造有质量生活”的这条征程上凭添了越来越坚定的信心。但是,下架信息、消费预警还向我们传递着一层暗含的信息,不安全的产品不时还会闯过了生产关、检测关走到了市场的终端,或者已经潜入了我们的生活。所以,安全高效的防范依然需要政府牵头构筑一条更为有效的防线。
记者:我门的采访调查往往和各级各类检测部门密切相关,检测结果将给出我们的调查提供新的方向。但是,我们也常常遇到这样的尴尬,那就是发现造假者可能会加入某些违禁品,但是我们并不知道它是什么东西,这给我们的调查带来瓶颈是小,但是,如果执法部门因此而漏过堵住安全隐患的机会那就是大了。日前,中科院公布了一项科研课题,可能会使我们对此看到新的曙光。
中国科学研究院营养科学研究所博士翟琦巍:不清楚的情况下,要用传统的食品安全检测技术来进行分析呢,就会存在非常大的困难,如果成千上万种你一种一种去检测,可想而知所花的时间和成本都是非常非常高的。现在我们的想法就是能不能寻找到一种就是说比较廉价又比较快速能够对食品进行总体的安全的分析和评估。我们也希望尽快把试剂盒做成,一方面也是造福老百姓,回过头来作为我,作为普通市民来讲,我也希望有这些东西能够保障我每天吃的东西能够安全。
安全的防线在科技手段、检测方法的不断进步中得到强化。魔高一尺,道高一丈。政府能够以更加进步的科技手段“亮剑”,消费者才会对政府构筑的安全防线充满信心。安全是有质量生活的底线,也是和谐社会的基石。
上海市食品研究所总工程师马志英:政府包括监管部门,过去许多的财力、人力都在末端的市场抽检方面投入的比较大。末端的监测和检测不能解决问题只能发现问题,发现问题如果真的解决问题应该追溯到源头,所以我的观点就是我们政府的监管检测的力度应该前移到整个链的源头,只有把源头问题解决了,才可能把整个食品安全从根本上解决。
正如专家所说,面对质量安全,掐“尾巴”更要抓源头!拉起一道防线,让安全的隐患驻足源头,即避免了伤害的发生、也节省了“救火”的成本。
国家质检总局食品监管司司长邬建平:从2007年1月1日开始,国家质检总局即将对蛋制品 、黄酒、啤酒、蜜饯、炒货等13类食品开展无证查处工作,也就是说从2007年1月1日以后,所有这些没有QS的产品不得进入超市。
构筑安全的防线,驻防更要先设“线”。“线”明确才能防的住。但在现行的法规和标准中确也存在着相悖或矛盾的地方。例如,我国的童车系列标准与《国家玩具安全技术规范》中相应一些条款在产品安全性能的判定上产生了差异,因此我国童车系列标准的规定要求显得相对较为落后。目前这一标准已进行了重新修订,并已于2007年1月1日正式实施。
经过修订或新发的国标并不止这一项,仅2007年一月就将有一批新的法规、国标、规章开始实施。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新闻发言人张冀湘:2007年全国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要配合国务院法治办,加快处方药与非处方药分类管理条例的制定工作,以及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的修改上报工作,同时要抓紧出台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督管理办法,以及药品注册管理办法,医疗器械注册管理办法的修订工作,完善药品监督管理法律法规,真正做到有法可依,依法行政。
如果说,法规、标准是“防线”的那根“线”,部门合作的通力才可能驻“防”。我国涉及质量安全的管理部门多达十几个,分别管理着从源头到餐桌的各个环节。在2006年的质量安全事件的应急处理中,我们看到部门与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越来越广泛,联合行动越来越紧密。协调、权威、高效的监管体制是防线有线亦有防的基石。
国家工商总局广告监管司监督处处长杨洪丰:2007年1月1号开始实施的医疗广告管理办法,我们将会同卫生部等有关部门加大监测力度,重点暴光一些严重的虚假违法的医疗广告案件,我们还会会同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正在修改制订药品广告审查办法。那么这些我们都争取明年出台,给各地的广告工作提供一些法律依据。
有法律的监管,还要有企业的自律。将让健康创造财富成为习惯,消费者才能生活在安全和谐的阳光下。
主持人:安全,无疑是2006年我们消费生活的第一关键词。已经告别了生活品短缺的我们,突然发现“安全”并不比“丰富”更容易得到。构筑一条商品安全防护线,崭新的2007,一切重新来过。我们不敢预言质量的警钟从此不再响起,但是我们可以预言,中国人将生活得越来越安心,离有质量的生活会更进一步。
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07-01/13/content_5601525.htm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