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GDP留给2006的背影
对于绿色GDP课题研究小组而言,2006年12月9日是一个值得高兴的日子,他们获得了“2006绿色中国年度人物”特别奖。在发表获奖感言时,研究小组代表说的话引发公众感慨:“这个奖,我们拿得很沉重。因为绿色GDP至今还没有在地方政府层面取得共识。就在这两天,已经有一些省市要求退出试点”
尽管潘岳就此强硬地表示,环保总局一定会坚持到底“就算只剩下一个省,我们也要把它算完”但绿色GDP留给2006年的背景依然因此显得有些灰暗。
正如评委会对课题组的评语所说,绿色GDP核算工作“在质疑声中走出并非完美的第一步”
那么,这“并非完美的一步”是怎么走过来的呢?
并非完美的一步
2006年9月7日,国家环保总局和国家统计局联合向媒体发布《中国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研究报告2004》,这是中国第一次发布绿色GDP核算报告。
这份研究报告结果表明,2004年全国因环境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为5118亿元,占当年GDP的3.05%。
事实上,这一“千呼万唤始出来”的结果,还远远称不上完整的绿色国民经济核算,更不是有些人所期待和理解的“绿色GDP”,而只是“经环境污染损失调整后的绿色GDP”。
完整的绿色国民经济核算,应当包括资源耗减成本与环境退化成本。资源耗减成本中的资源包括耕地、矿物、森林、水、渔业等5大项内容;环境退化成本包括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两大项内容。
此次公布的核算结果,只计算了环境污染造成的损失,而且还只是其当中的一部分。环境污染损失成本至少应当包括20多项指标,此次核算只涉及了其中的10项,即大气污染造成的健康、农业和材料损失,水污染造成的健康、工农业生产、人民生活和污染型缺水损失,以及固废侵占土地造成的经济损失等,地下水污染、土壤污染等重要部分都没有涉及。专家说,“即便在这10项环境污染损失核算中,还存在低估和缺项问题”
“无论如何,做总比不做好,有结果总比没有结果好”一位项目专家组成员说。
这句话放在更宏大的背景下,同样有意义:
据《自然》杂志估算,地球自然系统为人类生存和发展所提供的各种服务,每年的价值至少有33万亿美元。与此同时,“其稳定性一旦被破坏,将很难恢复,而且没有任何东西可以替代”
2006年开始流行的《自然资本论》一书说,人类继承了一个38亿年的自然资本储备。按照现在利用和减少的速度计算,这种储备到下一世纪末将会所剩无几。在过去30年中,地球上1/3的资源已被消耗殆尽。我们正在以每年6%的速度失去淡水生态系统,以每年4%的速度失去海洋生态系统。
资源与环境困局
处于工业化中期、重化工工业化特征非常明显的中国,正将发达国家近百年工业化历史中分阶段出现、分阶段解决的资源和环境问题,集中在短短20年时间爆发出来。
作为人口大国,中国的资源总量再多,摊到每个人头上的量也很可怜:
中国地质调查局的数据表明,中国已经探明的矿产资源总量居世界第三位,但人均占有量仅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58%,居世界第53位;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一份研究报告称,到2020年,我国的石油、铁、锰、铜、铅和锌的进口依存度将分别为58%、52%、38%、82%、52%和69%;
水利部门统计数据说,中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只有2300立方米,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4;
土地资源方面,中国人均耕地按统计约为0.1公顷,仅为世界平均值的1/3;森林覆盖率仅13%,列世界第121位;
有限的资源并没有得到充分、科学和合理的利用:
目前我国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从主要产品的单位能耗看,火电供电煤耗比国际先进水平高22.5%,大中型钢铁企业吨钢可比能耗高21%,水泥综合能耗高45%,乙烯综合能耗高31%;
矿产资源的消耗强度,我国每万美元GDP消耗的钢材、铜、铝、铅、锌分别是世界平均水平的5.6倍、4.8倍、4.9倍、4.9倍和4.4倍;
水资源利用方面,我国农业灌溉用水利用系数为0.4,是国外先进水平的一半左右。万元工业产值用水量为100立方米,是国外先进水平的10倍;
中国每增加单位GDP的废水排放量比发达国家高4倍,单位工业产值产生的固体废弃物比发达国家高10多倍;
按现行汇率计算,中国单位资源的产出水平相当于美国的1/10,日本的1/20,德国的1/6。每吨标准煤的产出效率,中国只有785美元,相当于美国的28.6%,欧盟的16.8%,日本的10.3%。每立方米水的产出效率,世界平均是37美元,中国只有2美元。
环境问题更加值得关注:
英国《经济学人》曾载文称,中国目前因为环境污染一年要损失GDP的8%—12%。另外,因为环境整体退化,GDP还会损失大约300亿美元;
德国《明星》周刊曾刊发文章说,中国正沦为地球的“垃圾堆”。文章说,在中国,超过80%的垃圾和污水得不到任何处理。全球空气污染最严重的20个城市有16个在中国;
据《2005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全国地表水中,辽河、淮河、黄河、松花江水质较差,海河污染严重;淮河、海河、辽河、太湖、巢湖、滇池、南水北调(东线)、三峡库区及其上游等重点治理流域的453个水质考核断面达标率仅为60%;
《2005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还说,在监测的522个城市中,空气质量达到一级标准的城市22个(占4.2%)、二级标准的城市293个(占56.1%)、三级标准的城市152个(占29.1%)、劣于三级标准的城市55个(占10.6%)。
无论资源的消耗水平和综合利用程度高低,有一点毫无疑问,就是经济发展需要承担资源成本,并付出环境代价。
传统GDP核算无法担当此任。
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曾撰文说:“单纯地用GDP来评估一个地区的发展成果,考核领导班子的政绩,必然有失偏颇,容易导致一些地方不惜代价片面追求增长速度,忽视结构、质量、效益,忽视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
《中国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研究报告2004》中这样说,“绿色国民经济核算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资源环境压力需要绿色GDP;粗放式经济发展道路驱动绿色GDP;社会财富分配不公催生绿色GDP;科学发展观和新政绩考核制度呼唤绿色GDP”
绿色GDP的艰难实践
绿色GDP,是对GDP指标的调整,是扣除经济活动中资源和环境成本后的国内生产总值。
绿色国民经济核算和环境污染经济损失评估调查工作技术组副组长兼专家顾问组顾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专家周宏春介绍,中国绿色GDP核算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1980年代初至1990年代初的消化起步阶段,1990年代初至2003年的探索实践阶段和2004年后的提高规范阶段。
2002年,中国新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就新设置了附属账户——自然资源实物核算表,制定了核算方案,试编了2000年全国土地、森林、矿产、水资源实物量表,为开展和建立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提供了技术保障和数据基础。
2004年3月17日?国家统计局时任局长李德水主持了国家统计局与国家环保总局共同召开的绿色GDP核算工作研讨会,启动《综合经济与环境核算(绿色GDP)研究》项目。
当年6月底,国家环保总局和国家统计局在杭州联合举办了建立中国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国际研讨会,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绿色GDP核算体系框架。
两部门决定,首先在2004年-2006年期间选择若干省市开展绿色GDP核算和环境污染损失调查工作试点。
试点调查开展的调查工作包括以下10项内容:一是企事业单位环保支出项目调查;二是大气污染与人体健康效应研究;三是建筑类型与材料存量调查;四是污染引起的清洁和劳务费用增加调查;五是水污染与人体健康效应研究;六是生活用洁净水替代成本案例调查和统计分析;七是工业用水额外处理手段和设施成本案例调查;八是水污染对农作物危害损失调查;九是固体废物污染经济损失调查;十是环境污染事故经济损失调查评估。
2005年2月28日,国家环保总局正式宣布了经过一年之久的酝酿后才出台的“绿色GDP”十大试点省市名单:北京、天津、重庆、河北、辽宁、浙江、安徽、广东、海南、四川。
按照《试点方案》,绿色GDP的试点调查以2003年作为基础年。同时,对2001年和1996年的GDP指标进行重新核算和修正,并评估相应的环境污染和污染事故经济损失。
至此,“并非完美的一步”正式迈出。
说不完美,是从技术和学术角度,对于绿色GDP核算问题存在困难和质疑。
“许多国家都在研究绿色GDP核算方法,目前尚无一个国家政府正式公布绿色GDP数据”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核算司司长许宪春说。
之所以这样,是因为绿色GDP核算需要以资源及环境实物量核算为基础,进而进行价值量核算。如果说实物量核算尚能勉强做到,那么,进行价值量核算则难上加难。
困难之处在于,环境要素没有进入市场买卖。潘岳曾举例说,例如砍伐一片森林,卖掉原木,原木的销售价,即可表现出价格,即可以纳入GDP统计。但因为森林砍伐而导致依赖森林生存的许多哺乳动物、鸟类或微生物的灭绝,这个损失是多大呢?再因为森林砍伐而造成的大面积水土流失,这个账又该如何核算呢?
《中国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研究报告2004》也列举了各国开展绿色国民经济核算时,因为评估环境资产和自然资源的必要性而遇到的问题:
一是将实物量转化为价值量困难;二是环境价值的经济评价,特别是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损害的经济评价问题;三是污染损失评估问题。由于计量反应方程的不确定性导致各研究结果差异很大,而且没有全面的综合性的污染损失研究。
然而,业内人士不否认,也正如12月9日课题组得到的评语后半句所说,绿色GDP核算工作是“迈向科学发展观制度建设的一大步”。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