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高增长与财富大漏斗
----当前我国经济的几个明显特点北京大军经济观察研究中心主任仲大军
2006年12月26日
目前我国经济发展的状况是令人既喜且忧,喜的是有一个热衷GDP的政府和国民,使整个经济搞得热气腾腾,忧的是国际分工导致的产业结构畸形以及腐败导致的经济发展成果流失。总起来看,目前中国经济有很多特点,但我今天主要想谈的是这样四点。
一、32万亿元的投资大摊子
第一个特点当然是经济高增长、投资规模大了。这些年里来,我国是世界罕有的高经济增长的国家,所取得的建设成就常常令发达国家的人们惊讶,譬如今天新闻报道的北京奥运场馆水立方游泳馆的建设,堪称世界一流。当然,我国经济的高增长主要是由高投资拉动的。前几天统计部门又公布出新数字,目前我国在建的投资项目共计32万亿元,比去年25万亿元的盘子又多出7万亿元来。
32万亿元,折合美元大约有4万亿美元。前几天日本新闻记者采访我时,我对他们说,世界目前有哪个国家有这么大的在建规模?也就是人民币汇率的问题,如果按购买力平价标准来计算,中国的经济总量和在建规模决不止这么点。
2006年全年,我国固定资产总投资的规模可能要达到10万亿元,比上年大约增长30%。目前我国到处是蓬蓬勃勃大建设的景象,这是令人高兴的事情。譬如北京规划,到2020年,地铁里程达到550公里,超过美国纽约,成为世界第一,而这一项工程起码要花上几千个亿。全国大大小小诸多地铁工程加起来,组成了我国的庞大的投资建设规模。
当前我国的投资主要花在基础设施、企业设备、房地产这三大领域,从这几个方面看,我国这一波经济建设还远未完成。先看基础设施,无论从铁路、公路、通讯各项指标看,我国都与发达国家差着一定的距离。上边我讲过北京地铁的例子,北京目前地铁长度还不到100公里,距离550公里还有很长的距离。至于说全国地铁的建设还有多少要建,至少要有上万公里。以每公里5个亿的造价计算,也要五六万亿元的投资。
房地产方面的建设没有三年两年也难以降温,房地产投资约占固定资产总投资的大约20%,今年投资额估计将达到1.8万亿元,同比增长约25%,同其他行业比,算是低的。每年投入资金规模上万亿元,这么多的房屋建设对于改善中国人民的居住和办公条件来说是一个喜讯。最近几年里,我国每年新增建筑面积3亿多平方米,人均住房面积日益提高,估计再有几年,中国可以基本上走出住房瓶颈并进入过剩的时期。
而在企业方面,中国对先进国家的追赶仅仅是刚刚起步。如果说我国在上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的工业化仅仅是轻工和家电工业方面的工业化,那么进入21世纪,我国的工业化进入了重化工业阶段。这一阶段的发展主要以大型装备机械工业为主。这几天,电视新闻报道了山西一家企业制造出了矿山用的大型采挖机,这标志着中国企业终于开始向大机械进行冲击。
更有消息说,中国开始准备制造10万吨级的航空母舰,其实,在造船工业领域,中国已经具备了制造航母的能力和条件。接下去,中国将自行设计和制造大型重化工业企业使用的成套装置。只有当中国能够自己生产这些大型的关键设备时,中国的重商主义发展模式才会扭转过来,才会摆脱加工贸易和世界工厂的命运。
中国正在步入现代化,高速度是国家的发展需要,只要发展合理,10%的增速并不高,关键是要认清和解决下面的一些问题。
二、中国的经济非常沉重
当前我国经济的第二个特点是十分沉重,导致这种状态有两个主要原因,一是我国正处在一个硬件建设的年代,必须与土木钢铁水泥等物质打交道,第二,我国正在进入重化工业发展进程中,由于竞争力不断增强,正在逐渐地将发达国家以前所从事的工业争到自己手中,同时,发达国家也正在将他们不愿干的了重化工业转移给我们。
目前世界的发展出现了“知识产业”和“物质产业”两大部门。发达国家日益进入“知识产业”,发展中国家主要进入“物质产业”。知识产业是没有重量的,是清洁的,环保的和高附加值的。物质产业是沉重的,有形的,污染的和低附加值的。
这种特点导致了我国当前的经济活动特别沉重。这几年国内一直流传着一个说法,中国消耗了世界30%的钢铁、40%的水泥、30%的煤炭,才产生出了4%的GDP。消耗了如此巨大的能源和原材料才打造出这么小的一个GDP来,说明我国经济“重”的特征,但量重而价不高。
这种特点也导致了近几年里世界能源和原材料类商品价格大幅上涨。国际市场看准中国的需求,趁机要价。当然,不管怎么样,中国还是要发展的,这是因为我们在客观上与发达国家存在着相当大差距。
举一个例子就可以看出我国在硬件建设方面与美国的差距。上个世纪的100年里,美国总共生产和消费了84亿吨钢铁,而我国仅有18亿吨,两者相差60多亿吨,同样是900多平方公里面积的国家,在美国国土上打下的钢筋混凝土可能是中国人均的几倍,光是一个基础设施,就足够中国追赶数年。即使今后中国每年以5亿吨的产量生产钢铁,也需要大约15-20年才能补上这个缺口。
特别是在产业结构上,目前发达国家纷纷走出了重化工业阶段,发达国家的工业开始变轻,而将重化工业逐渐向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转移。中国也不能嫌弃,只有接过人家不要了的产业,这就使中国的产业结构在整个国际分工过程中变得十分沉重。
如果中国在下一个20年成为世界重化工业的生产车间,那么所出现的景象就与今天更不一样了。目前,我国进出口贸易中有一大半是加工产品。当今后重化工业产品成为我国的主要进出口产品时,那时我国的经济结构和进出口贸易又会发生很大变化,经济活动“重”的特点将会十分明显。
回想起2001年,当时国际和国内出现了一波网络热和知识经济热,社会上一些人头脑发热,认为中国以后光搞网络就行了。我禁不住泼了一瓢凉水,写了一篇文章说中国今后仍然处在土木钢铁经济时期。现在回过头来看,看得更清楚了。
总起来看,与实物经济打交道,将是今后很长一个历史阶段中国人所干的事情,当然这要消耗很大的国土资源和环境资源。中国将面临严重的环境资源危机。因此,中国今后要两条腿走路,一手抓物质产业,一手抓知识经济,千万不能上了国际分工论的当。
三、中国经济存在着较大的财富漏斗
虽然中国经济在高速增长,但国民财富分配得却不均匀,国民生活状况存在很大差异。特别是通过国际比较,人们发现我国的经济增长存在着较大的财富漏斗。
譬如,日本和韩国,经济高速增长期还不到20年,每年经济增长的速度也没有中国高,但这些国家很快进入了发达国家的行列。日本在50年代至80年代这一时期,工资增幅每年超过美国70%,工资水平只用了不到30年的时间便追上了美国。
而我国的发展,对于大多数工人农民来说,经济发展的成果象是一个黑洞。为什么改革近30年了,大多数的普通百姓的生活状况没有多大变化,许多的人甚至生活在贫困线上。这么高的经济增长,所创造出的国民财富到底都到哪里去了?
不要看今天各大城市正在建设着许多摩天大楼,但这些豪华设施有些与国人无关。中国境内的很多资产和财富不属于中国人。目前我国的GDP(国内生产总值)规模虽然达到20多万亿元,但其中至少有40%是属于外国人的。所以,中国的发展出现了经济高增长、人民低收入、利润高流出的现象。
这种状况使很多人对我国的经济发展产生质疑:发展的成果哪里去了?
以我看,中国经济发展的财富漏斗主要在四方面,第一是大量出口,使资源和国民财富廉价外流,第二是大量的吸引外资,也使利润大量地外流,第三,特权与腐败产生的巨额灰色收入总是想方设法外逃,第四,还要算上国企的低效率和低效益,浪费着大量的国民财富。
这四个方面的问题,使中国经济一边快速发展,一边快速流失。因此,只抓经济增长、不抓政治改革的国家,到头来,经济发展的效果是要打问号的。而今天,这个问题刚刚开始提出,今后会逐渐清楚和明显起来的。
关于这一点,仅仅举一个数字就可以说明部分问题。改革开放20多年里,寻租导致的灰色收入数额巨大,早在90年代,经济学者胡和立等人就计算出,1988年的价差、汇差、利差以及其他租金高达4569亿元,占当年GNP(11738亿元)的40%。最近,国家信息中心高辉清等人又计算出,2004年,我国全社会的寻租的租金为4.6万亿元,占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29%,相当于当年国家财政收入的1.5倍,相当于当年国家工资收入的2.3倍。
不管这些数字有多大的出入,反正说明了一个问题:我国的不公平、不平等收入相当大,这使一部分人很轻易地就可以得到巨额的财富,并产生腐败。由于我国是一个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先富起来的人总是向发达国家迁徙。这就带走了我国的大量财富,这就使我国出现了一个固有的有规律性的现象:一边发展,一边流失。
这就是我国与日本和韩国发展的不同之处:中国的发展有着巨大的财富漏斗,而日本韩国这种漏斗很小。当然,我的判断是否正确,还需要时间来检验, 但必须向国民指出,这是我的责任。中国只有在克服了这些问题之后,才能取得更快更好的发展。
总之,成绩是主要的,问题也要指出和解决。
四、经济增速一时半会还不会减缓
2006年快要结束的时候,人们总会对来年进行各种各样的预测。每到年底,我都要应付大量的各家新闻媒体和研究机构发来的问卷调查。谈到经济速度问题,我认为中国经济一时半会还不会减速。2007年中国经济会接着2006年的势头延续下去,经济增幅不会低于9%。
对于中国来说,2007年机遇与挑战是并存的。从世界经济角度看,某些国家的经济活跃程度趋于降低,这对中国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当今的世界发展是不均衡的,就象上个世纪30年代一样,当欧美资本主义国家陷入经济大萧条之时,却是苏联经济大发展之际。中国要抓住时机,不失时机地发展。当能源价格过高,导致一些国家放慢经济增长速度时,或许正是中国发展的好时机。
但在新的一年里,我国经济结构调整之势也将不可避免地到来。对于中国经济来说,最大的挑战是调整20多年前改革开放之初就制定的“创汇战略”,矫正过度和过分的重商主义发展模式,将发展的重点放到国内来。
目前最需要调整的是外向型经济结构。这样一种结构既对中国带来繁荣,也对中国经济产生了负面效应。目前我国外汇储备已达到1万多亿美元,这种发展方式是一种典型的向外借钱式的发展模式,如果长期采取这种发展战略,一是外汇储备存在着巨大的国际风险,另外,也使国内人民的生活水平难以提高。因此,2007年以后,下大力气矫正我国的发展模式,已成为今后的重要问题。
2007年对于中国的经济发展来说应当是关键的一年。起于2003年的这一波经济高增长走到2007年这一年时刻,正是一个检验成果的收获年。在这一年里,很多前些年上马的项目要竣工投产,还有许多项目正在收尾,因此,2007年是个承上启下的年头,中国要想收获经济发展的成果,就必须保证2007年的经济平稳发展。
2007年也是中国经济迈上新台阶的一年,在新的一年,将有新的宏伟目标付诸实施。譬如大家期待已久的3G计划,都可能在2007 拉开序幕。因此,2007年是一个保障年,无论是从宏观和长期看,还是从2008年奥运会的短期看,2007年都是一个保障年。
在这一时刻,中国政府和企业要保持冷静的心态,要沉静对待国际市场上出现的各种变化,及时抓住各种有利时机,务必不能有丝毫松懈。中国政府和企业必须意识到,中国经济翻身仗刚刚开始,各级指挥员必须全力以赴打好各个局部战役。只有矢志不渝,持之以衡,我们才能赶上世界先进。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