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jqz1 发表于 2006-12-29 14:37:54

再谈《爱莲说》

莲花是佛教的教花,它以纯洁著世。到了宋代著名的理学家和文学家周敦颐,则另辟蹊径,面对社会发出了最有力的呐喊声:“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无疑他认为人生境界有三:一、世俗的牡丹之爱——随众的价值取向。“世人盛爱牡丹”,牡丹自李唐来便已成为富贵的象征,换言之,人们看到的世界是由外在的形象的粉饰和堆砌而形成的视觉享受,这在作者看来是肤浅的。二、隐士的菊花之爱——高举的价值取向。陶渊明对于菊花的喜爱,人所共知。孤介地立于篱笆上,傲视世俗,洁身自好,但却显得有点单薄,所以作者基本赞同。三、折中的莲花之爱——勇士的价值取向。外界的环境不管多么恶劣,关键在于自身的品德和人格的健全和锻炼,这样才会在世俗的世界中取得一份精神的栖息地,这样的态度才会打造成一个精神勇士,“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hong 发表于 2006-12-29 14:58:14

当年释迦牟尼佛降生时,皇宫内大池塘忽然长出一朵大如车轮的白莲花,同时释迦牟尼佛降生时,从他的舌根忽然闪出一千道金光,每一道金光又化成一朵千叶莲花,每朵莲花上还坐着一位盘脚交叉,足心向上的小菩萨,这也就是舌灿莲花的由来,再加上莲花本身就代表着圣洁,象征着四德与十善,所以,莲花也就很自然地成了佛教的教花了

woi55 发表于 2006-12-29 16:36:31

“李太白少时,梦所用之笔,头上生花,后天才赡逸,名闻天下。”
妙笔生花,不知生的是不是莲花?

zm799 发表于 2006-12-29 18:20:22

濂溪先生《爱 莲 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濂溪先生墓志铭
吾友周茂叔讳敦颐,其先营道人。曾祖讳从远,祖讳智强,皆不仕;考讳辅成,任贺州桂岭县令,赠谏议大夫。君幼孤依舅氏龙图阁学士郑向,以君有远器,爱之如子。龙图公子名皆用敦字,因以敦名君。景祐中奏补试将作监主簿,授洪州分宁县。君博学行己,遇事刚果有古人风,众口交称之。部使者以君为有才,奏举南安军司理参军转运使王逵,以苛刻莅下,吏无敢可否,君与之辩狱事不为屈,因置手版归取诰敕,纳之投劾而去逵,为之改容复荐之。移郴令改桂阳令,皆有治绩,用荐者迁大理。   洪州南昌县其为治,精密严恕务尽道理。民至今思之改太子中书签判,覃恩改虞部员外郎,通判永州;今上即位,恩改驾部。赵公汴入参大政,奏君为广南东路转运判官,称其职迁虞部郎中提点本路刑狱。君尽心职事,务在矜恕,虽瘴疠僻远无所惮劳,竟以此得疾,恳请君符知南康军未几分司。南京赵公汴复奏起君,而君疾已笃,熙宁六年六月七日卒于九江郡之私第,享年五十有七。君笃义气以名节自砺,郴守李初平最知君,既荐之;又周其所不给及。初平卒,子尚幼,君护其丧以归葬之。士大夫闻君之风,识皆指君曰是能葬茔主者。君奉养至廉所得俸禄分给宗族,其余以待宾客,不知者以为好名,。君处之裕如也,在南昌时得疾暴卒,更一日一夜,始苏视其家服御物止一敝箧,钱不满百,人莫不叹服此予之亲见也。尝遇浔阳爱庐山因筑室溪上,名之曰濂溪书堂。每从容为予言可止可仕,古人无所必束发为学,将有以设施可泽于斯民者,必不得已,止未晚也。此濂溪者异时与子相从于其上,歌咏先生之道足矣,此君之心也。尤善谈性理深于易学,作太极图易说易通数十篇,诗十卷,今藏于家母郑氏。封仙居县太君娶陆氏,职方郎中参之女,再娶蒲氏太常丞师道之女,子二人,曰寿曰焘。皆补太庙齐郎,以其年十一月二十一日,窆于德化县德化乡清泉社母夫人墓左,从遗命也。寿等次列其状来请铭,乃泣而为之铭。
铭曰:人之不然我独然之,义贯于中贵于自期谫谫,日甚风俗之偷乃如伊人,吾复何求志,固在我寿,则有命道之不行斯谓之病南。

                                 丰潘兴嗣撰

zm799 发表于 2006-12-29 18:35:00

周敦颐 (1017-1073)原名敦实,为避宋英宗之讳,改名敦颐,字茂叔,道县久佳乡楼田村人,出生于一个世代书香家庭。父亲周辅成,宋大中祥符八年(1015)进士,曾任贺州桂岭令,宦游于外。周敦颐小时跟着母亲在农村起蒙读书,天资聪明,志趣高远。16岁时,父亲病逝,他随母亲到京都投奔舅父龙图学士郑向。康定元年(1045),敦颐出任洪州分宁县主簿。庆历四年(1044),调任南安司理参军,办事公道,有比较明显的爱憎观点,不询私情,不媚权贵,士民称道。旋移桂阳县令,又徒知南昌。嘉?六年(1061) 为国子博士,通判虞州。治平元年(1064),虞州民间失火,焚毁千余家。当时他在外地公干,朝廷没有辨明原因,遂改官通判永州。熙宁初知郴州,后被荐举为广州转运判官。他一生奔波,积劳成疾,熙宁五年(1072),筑室于庐山莲花峰下的小溪上,取故乡营道的濂溪来命名,世称濂溪先生。由于他平日把俸禄都用来周济宗族和接待宾友,没有积蓄,晚年连稀饭都喝不上。熙宁六年(1073)六月初七病逝,葬于庐山莲花峰下。周敦颐是宋明理学的创始人,著名理学家程颢、程颐都是他的学生。他继承《易经》和部分道家以及道教思想,提出一个简单而系统的宇宙构成论,说“无极而太极”、“太极”一动一静。产生阴阳万物。“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惟人也得其秀而最灵”。圣人模仿“太极”建立“人极”、“人极”即“诚”,“诚”是“纯粹互善”的“五常之本,百行之源也”,是道德的最高境界,只有通过主静、无欲,才能达到这一境界。他的学说对理学的发展有深远影响。所著《太极图说》,被宋儒推为宇宙和人生的最精简的说明,后经朱熹发挥,遂成程朱理学的理论基础。其主要著作有《通书》。后人将其著作合编为《周子全书》。前人评周敦颐“言约而道大,文质而义精,得孔孟之本源”。大文豪苏轼作《故周茂叔先生濂溪》诗,对他甚为推重;诗人黄庭坚称其“人品甚高,胸中洒落,如日风霁月”。周敦颐在他的散文名篇《爱莲说》中,借莲花以自况,赞美坚贞不渝的理想和洁身自爱的品格,并暗讽那些追求宝贵利达的世俗之辈。
周氏子孙繁衍,遍于宇内,尤以湘赣浙鄂为著。其子孙皆以爱莲堂为祠堂之名号,鲁迅、周恩来等皆濂溪先生之后也。

宋公明 发表于 2006-12-29 21:52:14

濂溪早涸,墓園宿草。匡廬之下,大道迷蹤~~

yngwie 发表于 2006-12-29 23:20:18

二程是否為濂溪弟子,似有爭議?因二程語錄中曾稱「周茂叔,窮禪客。」

而以蓮花為佛教「教花」應是隨俗而說,似乎未有文獻根據?或說蓮花的信仰實和婆羅門教有關,大乘經典所以特別重視蓮花,受到了婆羅門教創造神話的影響。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再谈《爱莲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