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应再次转向积极财政政策
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撰稿人:陈旭敏或许,中国对又一次积极财政政策的渴求,就象1998年一样迫切。
如果一次大规模的赤字能真正构筑起中国的社会保障线、如果社保线的构筑能激励中国的消费、如果消费的增长能为人民币升值减压、同时促进中国的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那么中国又何乐而不为?至少,赤字带来的后果,远远比不上消费不足留下的后遗症。
与1998年至2004年那次积极财政政策不同,中国如果再次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应该着重于启动消费,而不是象上次的政府投资。可以想象,一旦中国的赤字政策能完善福利保障制度,居民的“防御性储蓄”将大大减少,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必然会增加消费,从而剌激市场需求。
这一切对中国至关重要,或者说这是中国经济未来能不能健康、稳定、高速成长的关键。至少从目前来看,目前中国内外经济失衡导致的顺差过大、流动性泛滥、投资偏热、通胀压力加大等,都是根源于中国社会保障缺位引致的“低消费、高储蓄”。
很遗憾,虽然在中国的政府工作报告或财政部的支出构想中,社会保障一直是浓墨重彩,但大多是“雷声大,雨点小”,即使现在也不例外。在刚刚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国再次提出,2007年将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继续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而财政部有关官员对此的相关解释是“控制赤字、调整结构、推进改革、增收节支”。
一组相形见绌的数据是:据有关方面统计,截至2004年底,中国全国范围内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空账金额累计已达7400亿元,而且每年还以1000多亿元的速度增加。而另一方面,中国自2004年以来,长期建设国债规模从1100亿,减至今年的600亿,而据媒体披露,2007年中国的长期国债规模将削至500亿元。
可以肯定,目前或许是中国完善社保体系的最好时机,近年来,中国的财政收入每年以五六千亿的速度在增长,GDP增长也在两位数左右。“中国储蓄率较高,财政状况良好,有条件进行养老和医疗保障制度的改革.中国实施养老和医疗保障体制改革时机正好。”中国央行行长此前就这样表示过。
与国外相比,中国用以社会保障的财政支出明显落后,据有关资料显示,社会保障支出占中央财政总支出的比例,加拿大为39%,日本为37%,澳大利亚为35%,而中国只有10%左右,而且这10%的投入也是绝大部分给了城镇职工。
当然,中国也在积极扭转这种情况。据财政部统计显示,2004年以来,中国国债项目资金和财政赤字规模不断缩小,但与此同时,用于社会保障、公共卫生和教育等方面的财政支出均有较大幅度的增长。
事实上,近年来,中国财政政策结构型调控也日趋灵活,从农业税减免、到出口退税的区别对待,、以及增值税的改革、正在酝酿的两税合并和转移支付的有的放矢,中国的财政政策近年来已经令人括目相看。
当然,中国的财政政策转型不可能一蹴而就,可能要经过多方的论证和博奕。如果说1998-2004年的积极财政策将中国从通缩的边缘拯救出来,那么,现在中国又需要一次积极的财政政策,从而突破商品过剩、粗放的经济增长以及贸易保护主义的围堵。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