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知青”背后的利益取向
鲁宁:12月13日中保专栏文章12月9日,《新华社》“新华视点”发了一篇《他们为何当农民--浙江台州近5000名大中专毕业生“非转农”调查》。
我多次到过台州采访,那是一块私营经济的“福地”。“非转农”在浙江并非个别现象,但如台州那般,所辖3个区(县级)在一年多时间内,突然有5000名高学历青年重新选择拥有农村户口,的确有点反常,难怪“新华视点”把这个现象作为“视点”来做了。
从做新闻的角度,这个“返祖”现象确可被观察解剖一番。但“新华视点”所给出的判断(现象背后的成因)却不够深刻。
大致归纳,“新华视点”给出的主要判断有如下几条:城市生活成本太高;“城市病”让人苦不堪言;高学历青年返乡利于新农村建设等等。
可在我看来,生活成本高低是个相对概念,农村户口重新成为香饽饽只是“桌面上的说辞”,有这个因素,但不是本质因素。
逃避“城市病”一说也比较“虚”。的确,社会保障不到位,用工不签合同等等都存在,但总体而言,农村的综合社保比“患病”的城市更低,就算如台州这般已初具乡村工业化的地方,其农村综合社保也不可能总体上高过城市。
至于高学历青年返乡利于新农村建设--得,那就更“虚”了。大家不妨设想,把户口迁回农村与在农村扎根创业是两个概念,就当下中国农村社会的凋敝现状,在不排除少量成功者的前提下,要想在农村创业发展根本不具备天时地利人和诸条件。
理论上讲,也是政策所限,农村青年读完大学重新把户口迁回农村是不允许的。浙江等地之所以开出了这个政策口子,背景极为复杂,新农村建设一说只是托辞而已。
当私下偶尔为之的行为变成群体性行为选择时,台州当地3个区的政府开始“害怕”了,以至于地方当局不得不在今年5月出台《大中专毕业生回原籍农村落户实施办法》,规定重返农村得符合三个条件:未曾被行政机关、事业单位、国有(控股)企业和区(县、市)属集体企业正式录用;迁出时属农业户口;迁入后生活在农村。
众所周知,中国是个权力加人情的社会而不是以契约为基础的责任社会,因此,上述三道防线完全形同虚设,中听不中用。譬如“迁入后必须生活在农村”这一条,政府如何去监管?再说,把青年才俊困在农村决非政策之初衷,与城市化方向背道而驰。当然,借三道防线应对舆论质疑多少能管点用。同时,它还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朝令夕改的尴尬。
恕我直言,农村出来的高学历青年争先恐后要“返祖”,哪里是什么“新农村建设”,而是典型的为利起早。利有三项:宅基地、口粮田、承包田。
因为带着新农村建设之“光环”,乡村两级必须落实好上述“三利”。这三样东西,在中西部的大山深处还不太值钱,但在乡村工业化已成势的东部,可如同待开发的金矿哟!一旦某一天地被征用时,这三样东西,样样如同可立马兑现的“黄金”。
台州修筑的“三道防线”形如二战时法国的“马其诺防线”,但对审批把关者言,却又多了一种寻租的机会。
40多年前的“老知青”现象,是瞎折腾年代中国社会矛盾尖锐恶化的真切反映,明明是社会的倒退现象之一,却被毛老人家包装为“广阔天地大有作为”。“新知青”现象则属又一种变相的“圈地运动”。殊不知,留在农村种田的本身就系农民中弱势群体,农民与土地矛盾又如此突出,现在“新知青”们再去虎口夺食,该是个什么情形?
中国的“地制改革”真的不能再拖了,越往后拖,资源无序争夺只能愈演愈烈。今日闹腾出了“新知青”,明日不知又会闹腾出什么?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