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 秦汉三公九卿制度
三公九卿是我国封建社会的中央政府高级官职,它的设立始于秦朝。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更好地统治国家,开始设立三公。三公是指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丞相辅佐皇帝治理天下;御史大夫是副丞相,负责监察百官;太尉主持军事。汉承秦制,也设三公。到了西汉后期,三公分别改名为大司徒、大司空、大司马。大师徒负责民政,大司马负责军政,大司空负责土木营造。三公下面设置九卿。秦朝的九卿是指奉常、郎中令、卫尉、太仆、廷尉、典客、宗正、治粟内史和少府这九个部门的长官。汉朝改奉常为太常,郎中令为兴禄勋,典客为大鸿胪,治粟内史大司农。(1)奉常,掌管宗庙礼仪,地居九卿之首;(2)郎中令,掌管宫殿警卫;(3)卫尉,掌管宫门警卫;(4)太仆,掌管宫廷御马和国家马政;(5)廷尉,掌管司法审判;(6)典客,掌管外交和民族事务;(7)宗正,掌管皇族、宗室事务;(8)治粟内史,掌管租税钱谷和财政收支;(9)少府,掌管专供皇室需用的山海池泽之税。
秦汉之际,三公九卿组成了中央政府,“掌丞天子,助理万机”,辅助皇帝总理国家政务军务等。人们就常用三公九卿来概括当时中央的官吏制度。
汉初只设一丞相,后改为左右丞相,后又改回一相制。汉成帝时改御史大夫为大司空,与大司马、丞相合称三公,同为宰相。西汉自汉武帝起,开始出现内朝官和外朝官之分,内朝官是侍从皇帝的文武官员,管理国家的实权逐渐由外朝相府转移到内宫。东汉初期,开国皇帝刘秀限制三公的权力,大权独揽,三公的实际地位开始下降。魏晋以后,随着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的建立,三公和九卿的权力逐渐被替代和分割。到了隋统一后,三公九卿制让位于三省六部制。 有点煮酒论史的味道,说完这些我们大体明白了三公九卿的兴衰史,但兄对三公九卿的解释也太简单了,能否再深入一些呢?:)我们想知道的是百度中检索不到的东东~~麻烦兄台再给补充些,嘿嘿,是不是要求有点“贪”啦~~ 严耕望说过历史有二只脚:一是制度,一是地理。确实是一针见血的论点,当然历史还有其它重点,不过这两者对了解中国历史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历代官制,帝制中国官僚体系庞大,而且常常叠床架屋,有了新机关也不裁掉没用的官职,连当时的官僚可能都不是全盘了解,反正皇帝一高兴或一不高兴就有变化。
中国的中央行政长官,像丞相或后来明朝的内阁首辅等要职,也都随圣意而流转,因为权力来自皇帝,所以往往由接近皇帝身边的小官演变成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行政首长。秦汉是丞相,而唐代的尚书省长,原来只是皇帝的秘书机关。这是因为皇帝是绝对权力的源头。
曾有朋友问我中国思想史可以看那本书?我回答萧公权的《中国政治思想史》还是不错的,他又问萧的书只讲政治思想吗?我这么回答:“你想,古代中国除了搞政治,参与政权,还有别的事可干吗?”我一直觉得如果能把中国古代官制演变详细说清楚,讲明白,一定是大功德一件。对中国史其他领域的了解也会很有帮助。 说到《中国思想史》我还是推崇葛兆光的著作,另外李泽厚的《中国古代思想史论》和《中国近代思想史论》也都不错,李泽厚称他的思想为“后马克思主义”,是的确有些新东西在的。
这么说来,好象与楼主的贴子离题万里了。我对制度一类的东西不太明白,所以还是不必妄加评论,先学习学习吧。 引用第3楼kuangnu于2006-12-08 17:10发表的“”:
说到《中国思想史》我还是推崇葛兆光的著作,另外李泽厚的《中国古代思想史论》和《中国近代思想史论》也都不错,李泽厚称他的思想为“后马克思主义”,是的确有些新东西在的。
这么说来,好象与楼主的贴子离题万里了。我对制度一类的东西不太明白,所以还是不必妄加评论,先学习学习吧。
感谢兄给我们介绍学习中国思想史的知识。希望兄能多来妙笔关注我们,共同交流进步。 九卿,其实是一个有点约定俗成的说法,然而,如果较真起来,“九卿”之说是未必恰当的。
就像R版说的,还是希望可以深入些。
至于g兄说的要把官制讲清楚,真是切中要害,深得三味,不过目前似乎也是做了一些工作的,但是,可能关注的人不是很多吧。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