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lmcs 发表于 2006-11-29 17:00:51

对几个经济管理类问题的思考

(一)
题目:
知识劳动是以个人资历、知识、经验和才智为基础的,属于创造性活动,且其成果属于“私有产权”的范畴,企业应该如何使用这种“私有产权”实现经济利益极大化?

分析:
产权是静态的,为了使其可以创造出价值,必须保护它,开发它。
产权的创造是一个艰苦的过程,为了更利于这些成果的创造,我们必须设计相关的奖励与保护的机制。
在微观的企业层面,我们应当鼓励创新,激发员工创造的热情,培养创造的能力。
在产品创造出来后,企业应获得创造物的权利,但是这种权利的获得并不仅仅是一种自然的行为,必须给予创造的员工以奖励。并且这种奖励是与其所创造的价值相一致的。
这种奖励不应该是终结员工创造的手段,如发明家被提升为企业副总,而应该是激励他去进一步的创造新的产品。
在宏观层面上,鼓励创造必须尊重知识,“造导弹不如卖鸡蛋”、“读书无用”,这些观点在社会的流行,必然会扼杀整个社会的创造性。
尊重与鼓励创造最重要的是对创造所形成的“私有产权”的保护,保护产权的所有权和收益权,打击侵害的行为。
熊彼特认为创新是经济发展的源泉,而这种创新的成果不也是一种“私有产权”吗?
产权的保护常常需要国家的法律,可以是“专利法”、“著作权保护法”等等。但是这种保护的前提是否应得到宪法的承认呢?

(二)
题目:
比较优势理论是大卫.李嘉图提出来的,后来波特提出了竞争优势的概念,您认为这两个概念之间存在什么联系和区别?

分析:
比较优势的基础是在贸易领域提出的,是针对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竞争。
竞争优势的理论是在企业竞争领域提出的,后来又上升到了国家竞争层面,不过这种竞争是一种全面的竞争。
比较优势是基于一种相对静态的优势,主要是自然资源禀赋。在李嘉图的时代,生产还是一种工场手工业时期,所以自然资源是最主要的优势,而资本和劳动力在各市场间往往是割裂的,更不要谈什么知识。
波特的理论可以看做是李嘉图理论的一种发展,他把这种优势扩展到了人与知识的领域。而加入了这些元素后,竞争优势理论又有了动态的特性。
在国家竞争领域,中国还是停留在重商主义的比较优势层面,还很难说中国有强大的、全面的竞争优势。

(三)
题目:
中国现在被认为是“世界工厂”,您同意这种观点吗?如不同意请说明理由。

分析:
“世界工厂”的提法,应该是我们改革开放这么多年来的一个成果,至于这个成果是好还是坏,则是有不同的说法。
从目前的发展来开,我们的路径还是比较正确的,通过改革开放,大力发展外向型的加工工业,为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引擎。
但是也必须看到,这种发展也是有其隐患的,过于依赖外资的发展模式,在低附加值产业的徘徊,可能使中国经济陷入拉美化的境地。而中国今年的经济及社会表现使得越来越多的学者增加了这种担忧。
从产业价值链的角度来看,所谓的“世界工厂”应该是整个产业链条中最少增殖的,处于研发及市场的双重挤压之下,获得的生存空间越来越窄。
作为“世界工厂”,唯一的优势就是劳动力的低成本,但是不得不看到,这种低成本不是无止境的,近年来的民工荒就证明了这一点。
对所谓“世界工厂”的提法不也要有所反思吗?英国和美国都曾经被成为世界工厂,为当时的世界提供大量的工业品,而全世界都是它的原材料基地及产品倾销地。为了向中国销售产品还用了卑劣的鸦片和可耻的战争来打开中国的大门。他们是世界的工厂,那我们呢?我们只是提供产品的加工,而其他的增值环节都为他人所控制。我们不是什么世界工厂,充其量只是世界的装配车间,那里生活的是满脸油腻的、肮脏的产业工人。
世界是个大资本主义国家,我们就是其中受剥削压迫的无产阶级。
我希望“世界工厂”应该名副其实,应该可以从工厂向价值链的上游及下游扩散我们的能力。
当我们没有面包的时候我们欢迎剥削,当我们有了面包的时候,我们要翻身做主人。

(四)
题目:
国际企业管理中一个观点强调企业要在全球范围内整合配置资源,你认为什么理论可比较好解释资源配置与整合?

分析:
资源配置,在经济学的层面上,可以考虑应用产业经济学相关领域的知识。如关于产业布局的学说,关于产业发展与产业升级的学说。
全球产业布局,不仅仅是企业可以做的,而是企业必须做的,是产业发展的必然。
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既有生产导向的,也有市场导向的,这些也比较容易理解。其实并不是仅仅如此,资源的概念早已经扩大了,因此也产生了财务导向、研发导向的布局。
从管理的角度来看,可以应用价值链的相关理论分析。国际市场的发展及国际产业格局的变迁,已经深刻的影响了企业的产业布局,他们要在价值链中占据有利的位置,又要为自己控制的价值链寻找更有竞争的优势的供应商与合作者。这也是生产向中国转移,服务想印度转移的一个原因。
从供应链的角度来看,企业为了在全球销售其产品,不可能由一个独立的地点提供所有的供应,他们会跳出狭隘的国界,在全世界范围内配置资源,管理其供应链系统。
超越了国界的公司,会对传统的国家带来那些挑战呢?这在全球化中对各国政府来说都是一个新问题。很多政府已经开始为本国公司的全球布局投入了大量的资源。在全球整合配置资源不仅仅是企业的事情,这也关系到国家的多方面战略的实施(如能源战略)。

(五)
题目:
边际报酬递减是工业经济中的一个突出特点,而知识经济世界中,出现了明显的边际报酬递增的现象?请举证说明。

分析:
知识经济中的边际报酬递增现象,应该是说产品的研发费用已经付出,其后的生产费用是十分低的,设置可以忽略不记。这样生产出的产品越多,每件产品上摊的研发费用越少,所以生产的越多,企业的收益越高。呵呵,应该是这个意思吧,大家可以查查。
其实我是不认可这种理论的,我认为报酬递减是绝对的,而报酬递增是相对的。就象规模经济一样,过了则是规模不经济。
大家想进一步研究此中奥妙,可以参考一些知识经济学的教材。
至于例子,可以谈微软的软件、一些收费网站的信息服务等。他们的客户每增加一个,并不会增加什么新的成本,反而摊薄了原来的成本。
虽然我认为这是相对的,但是也不得不承认这种现象的存在。客户增加,其实对企业来说增加的是交易成本,或者说协调成本。可是,这种交易成本合适使得边际收入递减了呢?是否需要100亿客户呢?呵呵。

(六)
题目:
传统经济学,企业可选择任何技术和市场,它可依据利润最大化原则对产品要素价格变化作出及时反应,可见,路径依赖性被完全忽视了,说明什么是路径依赖性,它在管理上的意义是什么?

分析:
路径依赖是新制度经济学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尤其是探讨制度变迁,产业发展的时候,为传统经济学带来了新鲜的思路。
无论什么制度,它的发展都是有一定轨迹的,这种轨迹又有其惯性。因此不可能有跳跃式的发展,制度的变迁必然会留下前面所经历制度的痕迹。
在管理上,我想应该无论什么样的变革,都不可能忽略企业的历史吧。
在此理论下,可能有些事情明显是低效或不合理的,但却不得不这么做。
开车的时候,你不可能一下子转太大的弯,否则就有翻车的危险。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对几个经济管理类问题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