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hat028 发表于 2006-11-5 12:21:24

解读《无国界行动》

解读《无国界行动》
阮 莹 李 娜


  表现中美两国司法合作的电视连续剧《无国界行动》,2006年9月14日开始在央视黄金时间播出。该剧再现两种不同意识形态国家司法合作的努力,以及创作手法上的“伪纪实”尝试,让它如此与众不同,以至于它的破茧而出,突破了央视黄金时间不能播出涉案影视剧的禁令,是那么的顺理成章。
  
  深度挖掘
  
  历时三年拍摄完成的《无》剧,创作灵感源于中美警方联手破获的12·5缉毒大案。12·5案侦破当时,各大新闻媒体纷纷展开报道,办案过程中,不同意识形态、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生活习惯的两国警方,因观念的碰撞而产生的火花,有斗争有合作、有矛盾有统一的故事情节抓住了创作组的眼球。在经济全球化的态势下,拍一部描写国际合作、特别是司法合作打击犯罪的电视作品,这会是一个契合时势的好题材。
  创作班子敏感地意识到,中美两国求同存异联手办案共同打击犯罪,它的意义远远超过了两国警方的联手。这一创意得到了公安部领导的充分肯定和支持,也得到了中央台的首肯,中央台很快立了项。
  这一创作初衷的出台还有更深的时代背景和国际背景。12·5案前,中美警方的合作要追溯到上个世纪80年代末的锦鲤鱼案。那也是一起缉毒大案,但双方合作却以失败告终。
  锦鲤鱼案中美两国合作破案后,需要中国发货人即污点证人到美国法庭作证,但中美之间那时并没有法律上的合作关系。出于友好协作办案、彻底打击毒贩的考虑,中国政府破例同意了美方的要求。五位中国警官押着污点证人来到美国,将证人交给了美联邦监狱。美方也签署了保证书,保证做完证即将证人安全交回中方。没想到,法庭上有人做了手脚,证人做证后,声称自己是持不同政见者,回去以后会被判死刑,向法官提出政治避难的要求。这一变化让中方措手不及。
  美国司法是独立的。法官裁定,毒品案后开庭审理政治避难,要传讯中方五个负责押送的官员。这一下娄子可捅大了,之后的过程有如美国动作大片般惊险。中方不能接法庭的传票,接了传票不去就是违法,而且事关两国关系,情势紧急。美国政府和总统也急了,这可是个国际性的事件,美国政府不能失信于人哪!美司法部门赶快将中国警官藏了起来,最后又设法秘密将他们送上飞机。五位警官垂头丧气地回到中国,证人却丢在了美国,当时心里的那一份窝囊就别提了。这个案件之后,两国警方不再合作往来。
  从这一次合作失败到9·11后的12·5案合作成功,经历了十多年时间。其间国际形势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毒品、恐怖主义和贩卖人口成为世界的三大公敌。而随着科技的进步,犯罪分子的犯罪手段越来越高超,跨国犯罪愈演愈烈。特别是贩毒案件,需要人赃俱获案件才能成立,否则明知他是大毒枭,也抓不了他。
  为了规避警方,现代毒品犯罪集团大都是多地实施犯罪的,可能是瑞士收款、缅甸发货、美国接货,而人在中国指挥。怎么破案?这就要求必须进行国际合作,没有国际合作,这样国际性的犯罪集团就没有办法消灭,老是抓喽罗马仔,就像割韭菜,斩草难以除根。要打掉毒源,破获贩毒集团,只能谋求多国合作。《无国界行动》希望通过缉毒合作开启一系列合作的可能。世界在改变,各国政府的观念也在改变。为了人类共同的安宁,不同意识形态的国家早晚会结束冷战,求同存异联手打击犯罪。
  9·11后美国政府也意识到,反恐、缉毒需要国际合作,不能单打独斗。
  《无国界行动》掌握住了这一契机,在影片中首次以9·11事件为背景,从两国成功的合作办案中,探索国与国合作的全球性意义。这样的创作追求使得《无国界行动》跳出以往缉毒剧的局限,赋予这一涉案题材以浓重的政治色彩,也让该剧赢得了各方的肯定。
  
  “伪纪实”尝试
  
  确定了题材,接下来就是创作的问题了。制作方没有想到剧本创作的困难大大超出了他们的想象,花费了整整两年时间。
  从创意一直到后期制作到播出,执行制片人乐海是惟一的自始至终的参与者,他提起当时的困难印象深刻。将探求两国警方求同存异,共同对付人类的公敌定位为这部戏的核心,创意好,立意高,但也对剧本的写作提出了高要求。电视剧跟电影不同,电影可以靠导演来调整,但对电视剧的拍摄而言,剧本是第一位的。没有好的剧本,电视剧是拍不好的。这还是原创戏,跟改编不同,它要求编剧既要忠实于案件,又能高于案件。
  缉毒的情节取自真实的案件,有锦鲤鱼案、12·5案、3·30案、7·28案等。《无》剧把这五个不同的案件经过艺术加工,揉成一个有前因后果的、连惯性的故事。缉毒这样的热门题材,大家都在做,但要想出新、出彩非常困难,再加上公安题材又有诸多限制,拔高这样的题材要求编剧具备足够深的功力。
  第一个被邀的编剧采访完后,写了7万字,制作方发现要把握这一题材,该编剧缺乏原创能力和外交政策水平,第一稿被否定了。之后又请了两个编剧,还是不行。剧本创作搁浅,央视最后推荐了《亮剑》、《汉武大帝》、《红樱桃》等的编剧江奇涛。
  江奇涛走马上任,乐海又陪着他开始重新采访。为了写好这个戏,他们采访了三百多名缉毒警官。到中缅边境约见金三角的毒枭,到监狱约谈12·5案的主犯,包括特勤人员。乐海和编剧还一起参加了抓捕犯罪分子的行动,创作前期行程上万公里,目的就是为了掌握更多的素材,做厚实的生活积累,让编剧亲历亲为写出一个好故事。
  采访结束后,江奇涛仍感觉难以驾驭这一题材。他非常痛苦,在宾馆呆了一个多月没有动笔。他对乐海说,我太压抑了,写不出来痛苦至极的时候真想跳楼算了,你可别给我安排两层以上的住房。乐海还真害怕了,此后都将他安排在一层居住。江奇涛经过一段时间的痛苦沉淀后,开始了写作。江奇涛是个富有个性的编剧,写作不用电脑,手写,一气呵成,一次成稿,不再修改,而且只用A4纸。字写得非常漂亮,像书法作品,现在一大摞原稿还被制作方当书法作品保留着。
  一稿完成后,制作方还是不太满意,导演谷锦云能导会编,他又在大家的意见基础上进行了改编。
  《无》剧的体例和以前的电视剧有所不同。原来的涉案剧总要假托一个地名,涉案影视作品地名、人名都要求用假名,这是约定俗成的。这一次,为了加强戏的真实性,加强戏的生活感,吸引观众眼球,达到好的收视效果,《无》剧尝试采用了一些纪实片的手法,用的是实名实地、真实的职务。
  实名而且都是实地拍摄,这种表现手法上的创新,制作方称之为“伪纪实”。“伪纪实”是他们自己起的名字,即要求所有的街道地名、人名、事件、单位都是真实的。这些做法其实都很幼稚,但即使这样的突破也是可喜的。
  乐海直言,涉案影视作品不能上央视黄金档,这样的题材决定论是形而上的。任何一个题材都可以写出好的作品,《无》剧就很好地证明了这一点。主管部门掌握审查片子的权力,好的播,不好的就不播。不要给艺术带上人为的框框。
  而且公安题材的影视作品,设限太多。监听不让表现,技侦手段不让表现等等。总在躲闪着,怕这样那样的描述会引导犯罪分子,殊不知随着通讯的发达,很多手段早已是公开的秘密。现在新的犯罪手法更是层出不穷,早已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了。清规戒律太多,只能是自己骗自己,不利于表现公安题材。
  社会在前进,规则制度的制定也要与时俱进。有关影视的规定大都是很早以前制定的,有过时之嫌。应该适时松绑,制定一个适合当代的、合理科学的规章制度。这样才能繁荣公安影视创作,才能更好地讴歌公安战线上的英模。
  
  精诚合作
  
  剧本创作用了两年时间,但正式拍摄包括后期制作只用了七个月。
  拍摄非常艰苦,这个戏涉及到太多的地方,包括四个国家、港澳地区、四五个省,而且都要实地拍摄。场景非常的杂、多。没有主场景,这是拍摄困难最大,也是花费最多的。剧组有时一天要赶到好几个地方去拍摄,即使在一个城市也要转场四五个地方。
  主要拍摄地点是云南昆明,在云南省委副书记亲自主持、省公安厅缉毒大队的大力帮助下,剧组把昆明所有的豪华宾馆、豪华别墅、豪华车都给包下了,全用于拍摄,因为毒枭都是有钱人,需要找那样的地方。《无》剧的室内戏则大多采用替代拍摄法,争取在国内完成。
  在美国的拍摄遭遇了很大的困难,首先遇到的是签证问题。美国是不允许其他国家的人到他们那里去工作的,剧组先遣的四个人被拒签。剧组设法找到了美国司法部缉毒所驻北京联络处的首席联络官,首席联络官赶快上报美司法部,司法部门非常支持,打电话到大使馆疏通,剧组四十人的工作签证很少见地在短时间内通过了。
  可好事多磨,四十人的队伍到了纽约,天公又不作美,他们遭遇了纽约百年不遇的连阴雨,整整下了一个星期。在美国停留一天就要花费十几万元,怎么办?为了节省开支,剧组所有的演员和工作人员全天待命,每天一大早就坐上车在大马路边等着,什么时候雨停什么时候拍。美国的法律又严,汽车不允许总停留在一个地方,于是剧组打起了游击战,警察来他们走,警察走他们停。在美期间,不管是多大的腕儿,所有的演员都毫无怨言,天天坐等。
  在西双版纳的拍摄是乐海带队去的,要拍一些中缅风光和深山缉匪戏的细节场面,每天爬山越岭,热带雨林里蚂蝗多得把一些女演员都吓哭了。拍摄虽苦,乐事也多。故事情节要求毒贩用驴贩毒过境,剧组想在当地找一头驴入戏,可谁曾想驴是那儿的稀缺品,四处都找不着。剧组急坏了,只能发动群众,最后好歹在饭店找到了一头待宰杀的驴。饭店老板和喂驴的跟着剧组拍了三天,挣了五千元钱,最后还把驴牵回去了,乐海笑称这驴比凯迪拉克都贵。
  《无》剧演员众多,有名有姓的角色就有五十个,主要演员有王志飞、秦沛、温兆伦、赵静,美国演员曹操等。中国演员面临的困难是不会说英语,而剧中要表现的缉毒警察,是有文化的新时代警察形象。还要求同期录音,演员们只能现学现演,剧组请了7个英文翻译,台词都尽可能地短。主演王志飞一直对自己的英文部分放心不下,要求重新找人配音。美国人曹操的问题却是学说的汉语京味太浓,剧组老得要求他讲普通话。
  后期剪辑完成后,片子送审。公安部十人审片组在国际饭店审了三天,看完之后,审片组情不自禁,全体起立鼓掌。这一场景至今提起仍让乐海乐不可支。
  因为拍摄而了解、因为了解而敬佩,提起第一线的缉毒干警,乐海表情诚挚。中国的缉毒经费投入甚至不如越南,而毒品贩子又大都是武装起来的亡命之徒。经费不足、条件艰苦、报酬低,可一线缉毒警们仍冒着随时牺牲生命的危险,默默无闻地工作着。乐海讲了一个让人心酸的故事。这事发生在云南边境的一个小县城里,为了把毒品贩子引出来,线人要去接头买毒品,可当地缉毒中队连几万块钱的经费都拿不出。公家没有,中队长只能把自己家中仅有的三万元储蓄拿了出来……
  乐海说,这个戏是献给全国缉毒战线公安民警的一份薄礼,但它寄托的却是全国人民对他们的深深敬意。

sdwzk 发表于 2006-11-7 10:20:56

公安部搞引渡??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解读《无国界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