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雨尘】谈谈学术资源权力的滥用
学术权力的滥用有很多的表现形式,其中最受学者和舆论关注的是学术资源方面的权力滥用。学术资源方面的学术权力有很多,比如考试环节中的命题权,即通过硕士或者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的考试类型和题目的设置而表现的权力。这种权力往往被用来凸显学者自身的学术兴趣方向和个人的学说理论。还比如毕业环节中出现的一系列的学术权力。其中最惹眼的应当是学位论文的答辩环节。通过答辩委员会委员的遴选、聘用机制,以及委员所在学校之间的交流机制,甚至是学者所在学术圈内的互动机制等多重影响下,保证自身的学生能够顺利答辩通过,已获取学位。这种学术权力的滥用相对来说,还不是很严重和明显。
这里我所要谈及的学术资源权力的滥用是指国家级和省部级课题环节中的学术权力问题。作为大学的老师,仅凭着学校所给予的工资收入很难维持一个教授的体面生活。因此,有限课题资源的获取就成为学术圈中大家互相竞争的香饽饽。但学术圈有其潜规则。一言以蔽之,学术资源秉承着严格的行政序列式的资源分配关系。新来的学者,在申请课题方面有很多成文的和不成文的限制,即使他们具有研究实力,也必须等待各种依赖时间消耗的条件达成后,才能有申请资格。而这种学术资源准入的通行证的颁发,就是潜在学术权力滥用的场域。但这种强大而牢固的规则已被学阀把持的学术圈所继承和发扬。新人迟早会熬成旧人,到时候他们也成为既得利益者,也自然会捍卫既有的学术资源分配模式。
其二,即使是待到资格获得,也很难真正获取课题资源。这里就涉及到了课题能够得以批准的实质条件。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一般的国家级别和省部级的课题都需要填写长达数十页的申请表。绝大部分的申请表都会让项目申请人填写以前所主持过的项目,以及三年之内的学术成果。但是一个简单的道理是,新人们怎么可能会主持过课题呢?同时,即使有学术成果,但对于表格的要求而言,也是杯水车薪。如果新人们不去申请,那么他永远就不会有课题获得,然而要去申请则又没有这方面的实质性条件。可见,这种实质性规则的制定,其实也是延续了前面形式要求的精神,即捍卫学术既得利益团体。这种实质性的规则所产生的效果是,那些学术成果多的学者越来越容易占据学术资源和学术机会,而学术成果少的学者则永无出头之日。这种形式化的学术评价机制,很难产生学术大家。
最后,即使是能够拿到课题资源,但最后的解题却非常辛苦。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课题完结往往需要有公开发表的论文或者出版的著作。但对于新人而言,发表论文是何等困难之事。出版著作则出版经费何来?本来新人申请到的课题都是些资助力度很小的课题。即使是当作研究资料购买的费用也不见得就够用。在国内出版市场垄断,出书变相成为高价购买的市场行为。因此,书稿本身的学术价值很难在出版界得到判断。除非作者是名家,一般的学者只有自己掏腰包了。如此,在这个环节上,还是“富人”更富,“穷人”更穷的规则在发生作用。
总之,在课题资源分配的领域内,学术权力的作用已严重扭曲。这已成为一种集体意义上的学术腐败,成为学术圈中有限学术资源分配的游戏规则的严重问题。这是隐蔽的学术权力滥用。
【by 凡雨尘】 凡雨尘 与 兄是一个人?
请将原文出处标与文中,谢谢合作。 在下正是凡雨尘,呵呵。这是我首发的小文章,贵网就是出处。 哦,欢迎兄台来此安家,祝您在此愉快。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