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nglong88 发表于 2006-10-12 06:41:19

点染秋心自多情——解读《故都的秋》

首发连接

http://bbs.pep.com.cn/viewthread.php?tid=137121&page=14

  《故都的秋》是现代散文中的名篇佳作,其艺术性自不待言。然而我们学习这一篇文章的目的并不能仅仅是为了感受作品的艺术性,因为我们还要向闻一多先生学一学构建艺术性的方法。那么在这篇文章里,郁达夫先生使用了什么样的方法进行创作呢?其实这个方法只有两个字“点染”。

  “点染”本来是中国绘画中经常使用的技法,由于中国的各种艺术的分解不是很清晰,也因为各种艺术在最高境界上又可以找到共通点,所以“点染”作为一种方法也被广泛地应用到文学创作之中了。“点染”的方法早先多出现于古代诗词之中,在五四时期又被巧妙地移植到了现代文的创作中,而在众多作品中尤以《故都的秋》为翘楚。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郁先生是怎么挥毫点染这北国之秋的。

  1、点情。文章开篇就点出了自己醉心于北国之秋,“不远千里”“杭州—青岛—北平”都是用来渲染自己的急切品尝北国之秋的心情。而在结尾处郁先生又把北国之秋和南国之秋进行了对比,在对比中我们会看到郁先生对能代表南国之秋的事物的选取是十分准确,也正是这种准确才能显出郁先生眼光的精准,而这种精准更加渲染出郁先生对北国之秋的情有独钟!

  2、点境。故都的秋是什么样的呢?不劳读者费神去想,也不容读者去想,“清、静、悲凉”早已由作者点出,从而为北国之秋定下了情感上和色彩上的基调。既然“境”已经被“点”,那么后面的工作自然要交给“染”来完成了。可以说后文中所有的声、色、景、物无一不是在对这个“境”进行着力渲染与加强。南国秋味不浓,几幅“故都秋景图”的描绘,思接中外横亘千古的秋之思,均是渲染“秋境”之笔。

  3、点声。写文章的时候,声音是一个容易被忽略的内容,为什么呢?因为在人的记忆中容易被唤起的是情景与色彩,声音往往无法被还原,然而在真正的生活中声音是绝对不可缺少的部分。郁先生注意到了这个问题,所以在文中多次展示了声音的魅力:蓝天下的鸽哨,脚履落蕊无声,北国秋蝉哀鸣,秋雨息索闲敲、闲人曼声长吟,简直可以说无声不成景。

  4、点色。这点不用多少说了,文中自然可见,蓝、白、黑、青、紫、灰、黄一系列冷色拼盘。即便是“破屋”“高槐”“矮房”“寒蝉”“秋雨”又有哪一个不是凄冷之物呢?

  5、点景。在描写景色的文章中景物的选取最为重要,而避免雷同的描写,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则是一篇文章成功的关键所在。因此郁达夫先生选取了日常生活中的几个场景来进行精心勾画,既表达了深切的秋士之怀,又可以看出郁先生独特的平凡之心。但如果光说这几个生活场景未免显得单调,所以还需要另一种“点景”之法来衬托一下。这就是在文章中提到的“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这些景物能不能详写?能详写,但体现不出来独特的个人感受;能不能不写?不能,因为需要它们来烘托。这就是有人说的“闲笔不闲”的道理了。其实这种方法在鲁迅先生的文章中也出现过,就是“不必说……也不必说……”虽称“不必说”,然而未少说一个!

  上面我们分析了在《故都的秋》中“点染法”的运用,其实“点”和“染”并不是界限分明技法,更多的时候二者是处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状态,而具体的运用还要依文而定,这就需要我们用心去体会了。

robertchrs 发表于 2006-10-12 15:22:30

请在文中标明[原创首发]或[原创非首发 首发链接]

fenglong88 发表于 2006-10-12 16:09:50

已经补上了.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点染秋心自多情——解读《故都的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