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首发)佛莲
佛莲一入瑶池梦自翩,
清风淡淡绕香烟.
谁人识得痴情种,
长伴佛前年复年.
2005-12-15 打开一个废弃的论坛,看到了这首小诗,转过来保存. 许多论坛热闹之后就冷清,大多跟站长有关吧,有的干脆失踪,不顾为论坛付出的网友之心情。荷乡还算幸运,还能找到旧作。 谁在莲花宝座中,我佛慈悲心。
望能在这里欣赏到依然更多的诗词~~ 为什么佛祖坐在莲花中,而不是坐在菊花或牡丹中呢?盼谁来解释一下 引用第4楼dspcan于2006-08-27 11:56发表的“”:
为什么佛祖坐在莲花中,而不是坐在菊花或牡丹中呢?盼谁来解释一下
我发一篇网有的文章给你看,保存在电脑了,没有作者的名字,希望作者谅解
“以莲花为佛经之名的《法华经》,乃《妙法莲华经》之略称,自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翻译出後,即流传於当世。《酉阳杂俎》寺塔记中:“大兴善寺和尚转法华经三万七千部,有僧题诗云:`三万莲经三十春,半生不踏院门尘'"
《妙法莲华经》经题:妙,名不思议也;法者,十界、十如权实之法也;莲华者,譬权实之法也。莲以譬实,华以譬权,有施、开,废三义。施者,为莲花故,譬为实施权;开者,华敷譬开权,华现譬显实;废者,花落譬废权,莲成譬立实。实相妙法,巧喻莲花,内则宜指乎一心,外则通乎万境。4 《法华经》是天台宗教观总持的根本经典。天台宗在解释经题和经文时很有独特之处。以名、体、宗、用、教五重玄义解题。
名者,解释经题的名称:体,则辨透一经义理的中枢举旨;宗,是阐述一经修行的宗旨;用,为明确一经利益众生的作用;教,则是判一经义理的权实大小,是为五重玄义解释经题或论题。《妙法莲华经玄义》卷下,围绕莲花这一物象,“以易解之莲花,喻难解之莲华"。引伸而谈,使得解经更为方便深入。“约上根是法名,中下是譬名,三根合论,双标法譬"。
把《妙法莲华经玄义》中,有关以莲花的解经的部份,摘引如下,以便深入体会,其云:
多分喻者,从初种子,乃至莲成,喻於妙法,譬如石莲,乌皮在外,白肉在内,四微为质,卷荷欲生,微细众具,开华、布须、莲实房成。初後不异,莲花始终,十义具足,譬佛果众生,始自无明,终至佛果,十如是法,无有缺减,总譬竟譬如石莲,黑则叵染,硬则叵坏,不方不圆,不生不灭, 初无种故不生。今不异初故不灭,是名莲子相。
《净名》云:一切众生,即菩提相,即其义也。譬如莲子,虽复乌皮污泥之中,白肉不改,一切众生了因智慧,亦复如是。五住淤泥,生死果报,一切智愿,犹在不失,是名佛界如是性,故言烦恼即菩提。又诸法不生般若生,即其义也,譬如莲子,在淤泥中,而四微不朽,是名莲子体。一切众生正因佛性,亦复如是。常乐我净,不动不坏,是名佛界如是体。
经言:是味真正,停留在山,草木丛林,不能覆灭,即其义也。譬如莲子,为皮壳所笼,为泥所没,而卷荷在心,有生长之气,一切众生心亦如是。
经言:若发菩提心,动无边生死,破无始有轮,阎浮人未见果,而能勇猛发心也。譬如莲子,虽复微小乌皮之内,具有根茎华叶须台,众具顿足,是名莲子如是作。
《华首经》云:“一切诸功德,皆在初心中,即其义也。譬如莲子,根依淤泥,而华处虚空,风日照动,昼夜增长,荣耀顿足,一切众生,亦复如是。"
经言:於无量劫所作功德,不如五茎莲花上燃灯供佛,得功德多,此是真因成就,即其义也。譬如莲花,须蕊围绕,在华内莲外,此名莲花如是缘。菩萨亦如是,於真因中,具足万行六波罗密,一行一切行,资助於因,如须在华内。若得果时,众行休息,如须在莲外,是名佛界如是缘。
经言:尽行诸佛所有道法,即其义也。譬如莲花,华成结莲,而华叶零落,台子成实,此名莲子如是果,菩萨亦如是。真因所感无上菩提,大果圆满,究竟成实,是名佛如是果。
经言:佛子行道已,来世得作佛,即其义也。譬如莲实,房台包绕,此名莲子如是报,菩萨亦如是。大果圆满,无上报足,习果之果,依於报果,如实依台。
经言:众生如佛如,一如无二如,即其义也。是用莲花譬十如境竟,次用莲花譬十二因缘者,乌皮污泥,水草重覆,即是无明支。种子能生力,即是行支。内有卷荷健须备具,即是识名色六入触受支。含润,爱取有支。团圆盘屈不能得出,即是老死支。
若能芽锋萌动,钻乌皮破,即是无明灭。不复在乌皮内生,即是诸行灭。出卵壳外,即是老死灭。此略譬四种十二因缘也。
譬四谛者,乌皮譬界内苦,白肉譬界内集,泥譬界外集,水譬界外苦。道灭可知。此通譬四种四谛也。
譬二谛者,莲藕茎叶等,譬俗;莲藕茎孔空,譬真。
用莲花譬境妙竟,次譬九妙者,内有生性,譬智妙;卷荷生性,譬空智妙;须叶生性,譬假智妙;莲台四微生性,譬中智妙;此三生譬,一心三智妙也。
莲子虽小,备有根茎叶华,譬言妙茎即智慧,叶即慈悲,须即三昧,开敷即解脱。
又叶譬三慈者,覆水青叶,譬生缘慈;覆水黄叶,譬法缘慈;倚叶,譬无缘慈;倚荷若出,莲生不久,无缘慈成,得记不久。
又根茎子叶利益人蜂,即檀(布施);香气,即尸(持戒);生泥不辱,即忍(忍辱);增长,即精进;柔湿,即禅(禅定);不污,即慧(般若)。
华合未开,譬隐一乘分别说三,华叶正开,譬会三归一;但说一乘,华落莲存,譬绝教冥理。
从一藕边,更生一华,辗转复生无量莲华,譬业生眷属妙。从莲房堕子在泥,更生莲花,辗转复生无量莲花,譬神通眷属妙。以上引自《妙法莲华经玄义》卷下。
从佛理中看到了莲花所具有的哲理意蕴,倘若再从文物的角度,审视莲花所带给人们的艺术,会对莲花另有一层的认识。
故宫博物院藏品中有一件春秋时期的青铜工艺珍品“莲鹤方壶",郭沫若先生对这件珍品十分赞赏,他说:“乃於壶盖之周并列莲瓣二层,以植物为图案,器在秦汉以前者,已为亲所仅见之一例。"
佛教所用的象徵性器物用以表达其中心思想。佛陀足迹、莲座和法轮等,虽最早被用於象徵佛陀的一些符号和图案。从现在印度的山奇大塔浮雕作品中,我们可以了解到,早期佛教艺术家并不直接描绘佛陀形象,而是通过雕塑一个莲座,一对足迹或法轮来表现佛陀和佛陀的思想。由於距离佛世已远,佛教徒无法体会到佛陀往世时的精神力量,便不得不以具象的艺术作品示显佛陀。例如,以莲花象徵诞生时的佛陀。
走入寺院,礼拜佛像,佛陀结跏趺坐莲台上,《大智度论》卷八云:“以莲花软净,欲现神力,能坐其上,令花不坏故。又以庄严妙法故。又以诸花皆小,无如此花香净大者。人中莲花大不过尺,漫陀耆尼池,及阿那婆多池中莲花,大如车盖。天上宝莲花复大於此,是则可容结跏趺坐。佛所坐花,复胜於此百千万倍。又如此莲花台,严净香妙可坐。 华中,有人结跏趺坐,此人复有无量光明,名曰梵天王。 是梵天王於诸淫嗔已尽无余,以是故言,若有人修禅净行,断除淫欲,名为行梵道。传转法轮,或名梵轮,是梵天王坐莲花上,是故诸佛随世俗故,於宝华上结跏趺坐。"
莲花象徵著清净、柔软、圣洁,在莲花上结跏趺坐、说法,真是无上庄严,倍受尊崇。
敦煌、云岗石窟均有大量的莲花图案。龙门石窟中,有一窟名莲花洞,四壁雕有佛陀、菩萨及供养人像,顶部雕有一巨形莲花,在我国建筑上,经常使用莲花图案,如藻井或檐栏上,作为吉祥的装饰,以祛邪避火。王延寿的《鲁灵光殿》赋中有“圆渊方井,反植莲藻"之句。
汉代兴起的平基藻井到南北朝,石窟装饰主题以莲花和飞天为主。唐末时期,荷花装饰在建筑工艺上应用更为普遍。以青铜、瓷器、雕塑、中国画、竹器、刺绣、文房四宝中,都有运用,从“莲瓣纹"、 “莲花纹"、“缠枝莲纹",演化为“宝相花"等变化。
莲花在园林中有很重要作用。中国的园林特点是“虽由人做,宛自天开"。“人们通过采取挖湖筑塘、堆山叠石,修桥建阁的手段,依水缀山,植荷观花的手法,达到水天一色,动中有静,静中寓动的风景效果"。荷花在佛教中被崇为纯净无染的圣物,因此我国许多寺院都有荷花种植,从而构成寺院园林的独特景观,如庐山东林寺殿前的莲池,欣赏白莲,成为游人、香客游览的古迹之一。
东晋慧远结莲社,影响谢灵运、陶渊明等文士的移花?情的诗思。慧远法师,创莲社於山林,立般若云台精舍,修西方净土莲花界,始有“莲宗"。
莲花还能传播友谊,《中国荷文化》中有一段史料,讲述了1918年孙中山先生东渡日本,将中国辽东半岛普兰店出土的古莲子,带到日本。经过日本生物学家大贺博士的精心培育,古莲种植成功,随後又与唐代高僧鉴真东渡带去古莲,在“唐招提寺"中种植莲花进行杂交,培育新品种莲花──“孙文莲",又称“唐招提寺青莲"。
大贺博士又以日本的一颗有二千年古莲子培育荷花,与“孙文莲"再行杂交,取名“大贺莲"。1963年大贺将十颗莲子赠送给当时任中国科学院长的郭沫若,郭沫若交给十个植物园种植,中国专家莫山,将“大贺莲",与中国普兰店莲进行杂交,取得成功,新莲取名“中日友谊莲"。
1979年4月,邓颖超副委员长访问日本,参?了唐代僧人鉴真和尚主持建造的奈良招提寺,森本孝顺长老将中日两国专家培育的“孙文莲"、“唐招提寺青莲"、“中日友谊莲"交给了邓颖超同志,回国後,其将莲藕交给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研究所培植繁育。1980年4月,为庆贺“鉴真和尚回国探亲"展,将繁育的三个品种送给扬州大明寺种植。小小莲花联接了中日两国人民的友情。
7月的盛暑时节,火辣辣的炎热天气中,看一看池塘中的接天莲叶,令人感到丝丝清凉惬意。“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这是杨万里作品中的经典诗句,诗句中描绘了“碧、红"两种颜色,心理学家说,碧绿的荷叶刺激眼晴,又有了淡粉红色的“补色",从而形成最为和谐、完整的作用,淡红色与碧绿的互相补色是人心理活动的效应。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凶狂、躁动的儿童不安时,将其送到墙壁四周刷成粉红色的房间中,躁动的儿童在小屋内会觉得神经松驰,10分钟左右便会进入睡眠状态。专家将这个试验运用颜色治病,他们认为,颜色可以直接影响人的心理,颜色的电磁能对垂体和松果体线,以及下丘脑起反应。在生产实践中人们发现,人的视觉有一种负後象,按照颜色的混合规律,会产生一种“补色"现象,粉红色荷花是碧荷的补色,它能对视觉起到一种调节作用,减轻人的疲劳,提供柔和,平心静气的色彩环境,荷粉色本身意味著“似水柔情"般的情怀,是由仁慈与温 交织而成的颜色,也将认为内在圣洁表现於外的色彩。难怪,在凡圣中都对荷花情有独衷,旨在表达内心的真情吧!
人类从原始森林的绿色天地中走出来,绿色又有隐蔽的安全性,在暑热中观赏荷塘池的景色,使人心旷神怡,赏心悦目,这有一种天然的按摩作用,同时具有人的先天的条件反射作用。
荷花具有的生物特性,使之身价急剧升值,反应在文学中,诗家、文人雅士们,更是为此颂扬而乐此不疲。
佛陀手拈优?罗花(金莲花)示众,头陀摩诃迦叶破颜微笑,体会到其中奥义──正法眼藏。佛陀借著莲花来表示禅意,“正法眼藏,涅盘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
莲花与佛教有著紧密的关系。如,佛经中记载,释迦佛降生之前,出现了八种瑞相百宝群集,祥和悦耳,犹有大池塘中长出一朵大如车轮的白莲花。释迦佛降生脚踏莲花。
佛经还记载“莲花王子"、“莲花夫人"的故事。
中国的文人墨客对莲花也有著非凡的评价。《诗经》、《离骚》早期的文学作品都有反影。
三国魏曹植《芙蓉赋》云:“览百卉之英茂,无斯花之独灵。结修根於重壤,泛清流而濯茎,其始荣也。
若夜光寻扶枝桑,其物晖也,晃若九阳出 谷。芙蓉蹇产,菡萏星属。丝条垂珠,丹荣吐绿"。南朝文学家江淹曾有《莲花赋》:“蕊金光而绝色,藕冰拆而玉清,载红莲以吐秀,披绛华以舒英"。
汉朝闵鸿的《芙蓉赋》记有:“乃有芙蓉灵草,戴育百川,竦修斡以凌波,建绿叶之规圆,灼若光之元岫,赤若太阳之朝云。"
宋周敦颐《爱莲说》,“予独爱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不可亵玩焉。"
宋苏辙写有:“白莲生淤泥,清浊不相干;道人无室家,心迹两萧然"。
宋苏轼《荷花媚》云:“霞苞电荷碧。天然地、别是风流标格,重重青盖下,千娇照水,好红红白日;
每怅望,明月清风夜,甚低迷不语,妖邪无力。终须放、船儿,清香深处住,看伊颜色"。
李渔《芙蕖》:“芙蕖之可人,其事不一足。 群葩当令时,只在花之数日,前此後此皆属过而于问之秋矣。芙蕖则不然:自荷钱出水之日,便为点缀绿波;及其茎叶既生,则又高日上,日上日研。有风既作摇之态,无风迹呈袅娜之姿,是我於花之未开,先享无穷逸致矣。迨至菡萏成花,娇姿欲滴,後先相继,自夏徂秋,此则在花为份内之事,在人为应得的资者也。及花之既谢,亦可告无罪於主人矣;乃复蒂下生莲,莲中结实,亭亭独立,犹似未开之花,与翠叶并擎,不至白露为霜而能事不已。此皆言其可目者。"
“可鼻,则叶荷之清香,荷花之异馥,避暑而暑为之退,纳凉而凉逐之生。"
“至其可人之口,则莲实与藕皆并列盘餐而芬齿颊者也。"
“只有霜中贩叶,零落难堪,似成弃物矣;乃摘而藏之,又备经年裹物之用。"
“是芙蕖也者,无一时,一刻不适耳目之观,无一物一丝不备家常之用者也。有五谷之实而不有其名,兼百花之长而各去其短,种植之利有大於此者乎?"
李渔,从荷花的观赏性谈到美味具足,真乃实用主义者。
韦亦物《慈恩寺南池秋荷?》:“对殿含凉气,裁规覆清沼。衰红受露多,余馥依人少。萧萧远尘迹,讽讽凌秋晓。节谢客来稀,回塘方独绕"。
荷花根盘而枝、叶、花、并茂,古代画将莲花丛生的吉祥图案,表示“本固枝荣,多用於祝愿世代绵延,家道昌盛"。
“莲"与“连"谐音,年画中有大鲤鱼上坐一个小儿童手捧莲花,寓於“连年有余"的祝愿。
许多的地方用莲花命名,如:庐山莲花峰、陕西华阴市、华山莲花峰。王维《登辨觉寺院》有“竹径从初地,莲峰出化城"之句。
荷花与澳门的关系源远流长。澳门人热爱祖国、爱莲花,澳门的一些地名、街名、村名、庙名都与荷花有关。澳门的地形、地貌酷似荷花,又似莲茎。所以历来有“莲花宝地"和“莲花福地"之称,其中有一联是“前近镜海,下枕莲峰,"7 澳门人借此希望得莲花福地的庇护。澳门回归祖国後,区旗区徽上都有荷花图案。
从凡到圣都能感受荷花的魅力,人类应借助荷花的高尚品格,实现佛陀的主──庄严国土,利乐有情。
”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