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误区之二——为报成果而申请专利
由于政策导向的关系,科研工作者,尤其是高校教师,很容易陷入为报成果而申请专利的误区。其实,专利可以只是发明人的一个想法。专利不等同于学术成果,专利不代表发明人的学术水平,专利的审批不需要实践检验和严格的科学论证,只要求它不违反科学常识(比如说,永动机是不能申请专利的,因为它违反科学常识,因而不具备实用性)。企业申请的专利往往是他们的新产品。当企业研制成功一项新产品之后,就应该考虑是否可以申请专利。企业申请这样的专利,固然是为了保护自己的技术不被他人无偿利用,从而保护了自己的产品和市场。这个道理大家都知道,不用多说。
企业申请专利还有一个重要作用就是用专利去开拓市场。比如,企业要将产品销往美国,但遭遇到美国企业的专利保护的威胁,我们为了要出口,去美国打这种专利官司,其费用是一般中小企业所不能承受的。但我们可以把我们的产品改一改,然后到美国去申请专利,这样,我们销往美国的就是我们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了,使用我们产品的客户也就不用担心遭遇专利侵权的麻烦了。
不仅如此,一个企业的专利的数量对于树立企业形象有着重要作用。因此,我在给工厂作技术培训时十分强调,工厂不仅要有专利产品,还要有更多的至少目前不会投产的专利技术,这些专利的作用与其说是作为技术储备,不如说就是打品牌用的,也就是说,我们要鼓励技术人员写专利,并不要求这个专利一定要使用,厂里才会投钱去申请。
有的企业为了提升企业形象,申请并获授权的实用新型专利其实早在二、三十年前的美国专利中就已经披露了,他们生产这种产品的设备就是从美国进口的。但他们还是在中国申请专利,其奥妙就在这里。所以,企业大量申请专利,尽管有许多是无用的或者无效的,但他们在巧用专利为企业服务。
可是如果在高校我们也这样做,那就有点不可思议了。我查阅了强化传热管的约一百个中国专利,这些专利中除了外国公司的专利外,中国人申请的专利的内容,包括好几个高校申请的专利,大多数都已经在美国专利中被披露过了。也就是说,在这一领域,我国高校教师申请的专利,大多数都是无效专利。为了不对这些专利带来不良影响,我就不具体讨论细节了。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原因之一就是高校教师申请专利的目的是为了有成果。项目结题需要成果,评职称需要成果,业绩考核需要成果,等等、等等。而申请专利的成本并不高,一个实用新型专利从申请到授权约一年多点,费用不超过3千元。出于这样目的申请的专利自然不那么容易转化为市场经济的成果。如果真正为了保护自己的科研成果而申请专利,就一定会全面检索国内专利和外国专利(特别是美国专利),甚至委托中国知识产权局进行检索,从而使自己的专利真正具有新颖性和创造性。 共有“之几”
挺有悬念的。期待……
醉客兄,不好意思,我自己也不知道有多少之几,现在是想到什么就写点什么,写来写去就会有之几了。 其实目前的一些制度是有非常大的问题的,虽然说话是比较自由了,但是其他的套索又来了,把学术当作工业品来批量生产,质检人员却又缺失,不出问题才怪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