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tboy 发表于 2006-8-23 23:14:34

我眼中的儒家文化

有言之:半部《论语》治天下。如果提到中国传统文化,而却不言及儒家的思想和文化,恐怕连老外都会对你所说的传统文化持怀疑态度。

儒家文化由来已久,至今已有两千五百年左右的历史了。一种文化,流传了这么长的时间,而又经久不衰,直到现在仍有很多人在研究它,探索它,企图揭开它每一层神秘的面纱,恐怕这在世界文化历史上都是少见的。

提到儒家,我想无论如何我们都是要说一说孔老夫子的。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人。中国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在一次看报时,我意外发现了一篇名为《不知孔子字仲尼》的文章,文章中详细介绍了孔子的生平,同时也讽刺了有好多大学生“不知孔子字仲尼”的事实。就这样我知道了孔子,而今天我也成为了一名大学生,我周围的同学都很了解孔子,恐怕再也不会发生“不知孔子字仲尼”的笑话了。

要了解一种文化,首先就要了解他的起源。据比较可信的资料,“儒”这一名词的最早记载似乎见于《论语·雍也》。孔子在这里告诫他最得意的学生子夏说:要当就当“君子儒”,千万不要当“小人儒”。下面我想谈一谈儒家文化的发展。

先秦儒家是儒学的发轫期,以孔子、孟子、荀子为代表。

孔子思想有两点重要的内容:礼、仁。所谓礼即周礼,是以宗族血缘为基础建立起来的等级制度,具体内容体现为在社会规范和道德规范两方面,包括各种典章制度和行为规范,孔子认为“为政以德,譬若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由后来的中国历史我们可以看到,孔子的这一思想的的确确是为后世的统治者们所用,因此这一思想有极其深远的意义。所谓仁,即是孔子价值体系的核心,是孔子所倡导的一种道德修养、人生境界,同时也是一种约束人们社会实践的行为准则。如果说礼是一种社会行为规范,那么仁就是执行社会规范的人所应该具有的道德属性。孔子曾言之:“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可见他老人家是把人的道德修养放在第一位上。其实这也和我们所了解的儒家思想是一致的,一直以来,儒家就是十分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水平的,只有道德修养达到一定的境界,才可称之为圣人啊!

孟子是孔子的门徒,他自称为孔子思想的继承人。孟子的地位仅次于孔子,一直以来被人们称为“亚圣”。他思想的核心是“性善”论。孟子认为,人生来就有的天赋即“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他曾说过:“恻隐之心,仁之端业;羞恶之心,义直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只有是四端也,犹具有四体也。”孟子的另外一个重要思想就是“仁政”学说。仁政就是要让统治者把内心的恻隐之心发扬出来,体现到其具体的统治措施中去。他认为实行仁政就是养老爱幼等道德由近及远的推广到全体社会成员身上。正如孟子所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与掌。”孟子的思想对儒家文化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所以后世人常把儒家文化称为:“孔孟之道”。而《孟子》又与《论语》、《大学》、《中庸》统称为“四书”。

荀子的思想在儒学中可谓是独树一帜,他反对“性善”论,提出了“性恶”论。他认为人天生就有“目好色,耳好声,口好味,心好利“的本性。另外他在政治上主张“隆礼重法”,即把“礼”、“法”二者并重。此外,荀子还说:“天能生万物,不能载物;地能载物,不能治人。”即“明于天人之分”的自然观。

从孔子、孟子直到荀子,我们就可以看出先秦儒家的一种发展情况,可是此时儒家也只不过是百家争鸣中的一个流派而已,到了汉代,因为汉武帝采纳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后,儒家思想才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只不过是到了后来,儒家的思想有了一些变化而已。

而到了现代,随着经济的发展,随着全球化的加剧,随着现代化的日新月异,儒家文化也增加了新的内涵和意义。在中西文化融合而又冲突的过程中,即产生了现代新儒家。现代新儒学,仍然延续儒家的道义,把复兴儒学作为一种责任,但是已经开始兼取中西民主和科学精神,用儒家的思想融合西学,以此谋求中华现代化的进程。这的确是一个好的现象,因为一种文化总归是要前进的。文化是要适应于时代的,要有与时俱进的特点,才能万古长青。而儒学作为我们伟大祖国的瑰宝级文化,更该如此。时代在进步,就要为儒家文化增添新的内容和含义,使它适应社会的发展。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我眼中的儒家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