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shihuiyuan 发表于 2006-8-15 13:01:24

浅谈“来”

浅谈“来”

  “来”本来是“麦子”的“麦”,而“麦”本来是“来往”的“来”,人们如此误用了两千余年。
  繁体字“来”,原是“麦”的象形字,“來”似麦穗,后来又在“來”下面加“夕”,像是麦的根,这就出现了繁体的“麥”字。《诗•思文》及《诗•臣工》中称“麦”为“來牟”。这“來牟”是“麦”的拆音字。所谓拆音,就是把“麦”字的字音,拆开来读;也可以把“來牟”两字读快点,就能读出“麦”字的字音来。《广雅•释草》还把“來牟”两字分别解释为大小麦,尽管与上面的说法不同,但也都认为“麥”称“來牟”。
  “来”的甲骨文、金文的形体都像麦子之形,罗振玉《增订殷墟书契考释》:“卜辞中诸来字皆象形”,下部为根,中间部分为叶子。小篆的“来”仍然保持麦子形。《说文解字•来部》:“来,周所受瑞麦来麥。”
  《常用文言词词典》(吉林文史出版社,陈延嘉编著)中“来”有以下释义:1、本义是小麦。在甲骨文中“来”是个象形字,是麦穗成熟下垂型。“贻我来牟”(《诗经•思文》;2、假借为来往的“来”,又用作使动。“谢家来贵门”(《孔雀东南飞》),“则修文德以来之”(《论语•季氏》);3、来往的“来”用于时间,引申为以来,指某时间以后。“古来万事东流水”(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4、又引申为将来、未来,名词,“知来者之可追”(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不慕往,不闵来”(《荀子•解蔽》);5、语气助词,无义,译作“吧”,或不译,“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嗟来,食”(《礼记•檀弓上》),“子其有以语我来”(《庄子•人间世》)。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商务印书馆)中对“来”字有如下解释:1、小麦,《诗经•周颂•思文》:“贻我来牟”;2、来,与“往”相对,《汉书•武帝纪》:“三百里皆来观”,又有招来、使……来,《史记•文帝本纪》:“将何以来远方之贤良”,这个意义后来又写作“徕”;3、将来,《荀子•解蔽》:“不慕往,不闽来”,又有意为某一时间以后,晁错《言兵事疏》:“臣闻汉兴以来,胡虏数入边地”;4、句尾语气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咧”,《庄子•人间世》:“尝以语我来”。
  麦子在我国出现很早,人们根据“周受瑞麦”(《说文段注》231页,上海古籍出版社)的记载,以为周代开始有麦。但《孟子•滕文公上》引《书》“放憅曰,‘劳之來之’”,可证“來”字出现很早,而且也早作行来之“來”用了(参见胡格非先生《说文解字举隅》164页)。
  “来”本指“麦”,怎么会变成“来往”的“来”的呢?据《说文解字•来部》:“来,天所来也,故为行来之来。”据许慎所说,“来”是从天上来到人间的一种农作物,因而“来”引申为“来往”的“来”。不少学者认为这种说法并不可信,倒是认为“来”用作“来往”之“来”是一种假借,借麥來之來,为来去之来(刘又辛《通假字概说》16页:“至于‘来’,用为行来之‘来’,明明是同音假借,和来去的本义毫无关系”可为旁证,巴蜀书社。)來是麦的初字,借为来去的来,说得也早。《诗经东山》有“我来自东”等等说明,《诗经》来字用得很多。在其他古籍中,来去的“来”也常见。《论语》:“有朋自远方来。”《晏子春秋》有:“今方来,吾欲辱之。”等等。
  对繁体字的“来”,安子介先生在《解开汉字之谜》中作了有趣的解释。他认为可以理解为两人(或众人)相会在树下。早期农业社会的东方民族,不在树林中生活,这种情形是常见的。所以他们要经常从四面八方来到树林中,彼此相聚,享受树木的浓荫,这就是“来”的意思。按照安子介先生的解释,繁体的“來”字应从木,从二人,会意。这是一种大胆的想象。
  综上,基本上可以说“来”字本义为麦子,后被假借为“来去”的“来”,而这个时间也是很早的,大概就在“来”字产生后不久。

louselice^_^ 发表于 2006-8-15 13:35:58

【文史类 原创】 浅析西南官话与普通话的异同

http://yuweiban.scxxt.com.cn/xunlian/sc02.php

原来这篇是兄台的大作,幸会,幸会

woshihuiyuan 发表于 2006-8-15 13:56:54

引用第1楼louselice^_^于2006-08-15 13:35发表的“”:
【文史类 原创】 浅析西南官话与普通话的异同

http://yuweiban.scxxt.com.cn/xunlian/sc02.php

原来这篇是兄台的大作,幸会,幸会


不好意思,发错了 已更换!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浅谈“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