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词的梦境
王国维老先生认为古来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须经历的三个境界分别是: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王老先生学究天人,他的话自然大有道理。不过我觉得他说的这三重境界,不但是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的境界,而且同时是入梦者的三部曲,或者叫做宋词的梦境。宋词的梦境,自然和唐诗的梦境大不一样。唐诗浓艳绮丽,宋词婉约清新,虽然同是梦境,但一个是春梦,一个是秋梦,这感觉是截然不同的。“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这几句话应该写的是早晨,深秋时候天高而风寒的早晨,树叶子乱落,景象有点凄凉。这时候,有一个人独自登上高楼,孤零零的站在楼上,遥望远方。这是宋词梦境的入门第一步。心有所感,心有所怀的人,才会在寒冷凄凉的深秋独上高楼,而“望尽天涯路”一句,将这人心中的焦虑渴望以及心境的孤寂和内心深处的怀想全写了出来。心境孤寂的人才有入梦的强烈愿望,有焦虑意识的人才会在梦中挣扎,不甘于随梦而化。焦虑与孤寂相结合,就组成了宋词里梦幻者的形象。
范仲淹说:“明月楼高休独倚。”周邦彦说:“劝君莫上最高梯。”这两个人都深知入梦容易出梦难的道理,所以他们婉转的劝告世人,不让大家胡乱做梦。但是,并不是所有的秋梦都是愁云惨雾,比如劝人的周邦彦自己就爱做些明朗欢快的梦:“五月鱼郎相忆否?小辑轻舟,梦入芙蓉浦。”李清照也有一些相当让人神往的梦:“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月满西楼”只四个字,就将梦中人的欣喜甜蜜的心情写得如在眼前,真是梦中高手呀。
由独上高楼入梦,越陷越深,沉溺不可自拔,那就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境界了。这时候是梦幻者最痛苦最迷惘的时候,进不能进,退不能退,心绪烦乱,神伤心黯,因此人就憔悴起来了。辛弃疾说:“不知筋力衰多少,但觉近来懒上楼。”萧泰来说:“清绝影也别,知心惟有月。”其实都是一个意思,写的是梦幻者所受的身心折磨,写的是沉迷梦中孤独无助的那种心境。宋代的无名氏作的御街行,对此刻梦幻者的心态写得最是亲切:这词的下半阙说“塔儿南畔,城儿里,第三个,桥儿外,瀕河西岸小红楼,门外梧桐雕砌。请教且与低声飞过,那里有人人无寐。”做梦的人做到这个时候,也的确可怜,自己的身心备受折磨,睡不着觉,却还操心别人的睡眠,怕雁儿的叫声扰了那人。在局外人看来,做梦者这时候绝对是走火入魔了,让人又气又恨又怜,但做梦者自己却不这样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就是做梦者心声的写照,一句话,做梦者认为所受的这些折磨都是值得的,一点也不后悔。
做梦的人这样想当然有他们的道理。欧阳修说:“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这几句话形象地写出了梦幻者的梦中之梦,千千万万的梦幻者其实就是为了“人约黄昏后”而大梦特梦、沉迷不醒的,即便他们明知道这只是一个梦,但仍愿沉迷其中,籍此而哭哭笑笑,聊以度日。
最后一个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是梦幻者人人盼望的喜剧性结局,有了前面的那些痛苦和折磨,蓦然回首看见那人时,才会惊喜交加,才会喜极而泣,身心才会破梦而出,完成一个典型的宋词之梦。但是,这个梦本身有很多的悲剧性因素,因为那个人站在灯火的阑珊之处,这地方是幽暗难以发现的。
我很感慨。唐诗中梦的结局是“月照林下美人来”,这境界多么开阔,多么明朗,宋词之梦那人却总是没出息的站在灯火阑珊处,那么,该相信那个梦呢? 这位石头兄爱做春秋大梦哈 石头一说春秋梦阿朗笑了
阿朗一说红楼梦雪融笑了
雪融一说白日梦飘雪笑了
偶说该相信红楼旧梦 ^_-
石头这文章写的深情缱绻,缠绵之极~~~好痴的石头~~~~ 这昨儿的“春江花月还使然,”今儿又“灯火阑珊待容颜”了。
唐诗宋词怎一个梦境悠悠~~呵 轻挽云裳对“春江花月还使然”点评得很精妙,不妨再对“灯火阑珊待容颜”也来点评一番~~ 引用第5楼lkvc于2006-08-14 20:32发表的“”:
轻挽云裳对“春江花月还使然”点评得很精妙,不妨再对“灯火阑珊待容颜”也来点评一番~~
呵呵,谢谢朋友,只是这“灯火阑珊”怕是勾起楼主的梦儿酸楚楚了~~~~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