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ro8151 发表于 2006-8-10 12:51:05

简评《苹果树》(The Apple Tree)首段的汉译

英国著名作家高尔斯华绥的中篇小说《苹果树》(The Apple Tree)首段似乎写得很好,译成汉语之后也到处有人引用,特别是在各种翻译教程中,比如张培基等编的《英汉翻译教程》、黄雨石的《英汉文学翻译探索》等等。
 原文:If she had long lost the blue-eyed, flower-like charm, the cool slim purity of face and form, the apple-blossom colouring which had so swiftly and oddly affected Ashurst twenty-six years ago, she was still at forty-three a comely and faithful companion, whose cheeks were faintly mottled, and whose grey-blue eyes had acquired a certain fullness.(注:此句是首段中的一个句子。此句的上文只有两个短句,讲主人公和他妻子“她”正驱车去他俩26年前相遇相恋的地方度银婚纪念日。去初恋的地方度银婚日是“她”的主意,因为“她”总是有那么点多情善感。紧接着就是我们要讨论的这个句子。)
 
译文1:二十六年前,她那双蓝蓝的大眼睛,她的花容月貌,她那玉洁冰清的脸庞与身段,白里透红的肤色,莫名其妙地一下子使艾舍斯特坠入了爱河;今天,她已经四十三岁了,早已失去了昔日的风采。不过,她依旧是个漂亮而忠实的伴侣,两颊虽已有些微斑,但不大看得出来,眼睛也没有过去那么蓝了,然而却更加充实。(见张培基《英汉翻译教程》:150)
 
译文2:二十六年前她那蓝色的眼睛和花一般的妩媚,她那恬静、纯真的面容,苗条的身材和苹果花一般的色泽曾对阿瑟斯特具有神奇的魅力,使他为之一见倾心;现在她已四十三岁,即使说那一切都已不复存在———她的双颊已隐约露出点点灰斑,她的眼睛也显得有点发肿了———然而,她却依然是他的秀美而忠实的伴侣。(见黄雨石《英汉文学翻译探索》:217-220。黄先生在此书中认为张培基书中提供的译文文各分句之间, “缺乏逻辑上的联系”, “译文在涵义方面也和原文颇有出入”。曹明伦在其论文《英语定语从句译法补遗》(中国翻译,2001(5):23-26)也赞同黄的说法,并补充说:《苹果树》可谓一部如诗如歌如梦的作品,单凭所引的这个开篇句也可体味其文字之美, 《教程》的译文的确有焚琴煮鹤之嫌。用这样的译文为范指导学生,恐怕结果真会像余光中先生所说的:“英文没有学好,中文却学坏了,或者可以说带坏了。”!)

译文3:二十六年前,她那双蓝蓝的大眼睛,她的花容月貌,她那玉洁冰清的脸庞与身段,白里透红的肤色,莫名其妙地一下子使艾舍斯特坠入了爱河;今天,她已经四十三岁了,早已失去了昔日的风采。不过,她依旧是个漂亮而忠实的伴侣,两颊虽已有些微斑,但不大看得出来,眼睛也没有过去那么蓝了,然而却更加充实。(见程永生《描写交际翻译学》)

笔者试译:如果说她早已失去了她那双蔚蓝色眼睛花儿般的魅力,也失去了她那清纯的容颜、苗条多姿的身段,和那苹果花也似的肤色——这些在二十六年前曾那样迅速而奇妙地吸引着艾舍斯特——那么,已经四十三岁的她现在依旧是一个既美丽又忠实的伴侣,虽然她的双颊已经有了淡淡的斑纹,灰蓝的双眼也已经有些浮肿。

笔者试析:原译乍一看好像很不错,成语用了一堆,十分引人注目。可仔细一研究,却发现毛病不少,主要是在词语搭配与原文词义的确定方面。比如“玉洁冰清”的意思是“高尚纯洁”,只可用来形容一个人的道德品质,特别是用来形容少女的美丽纯洁,不能用来形容人的相貌与身材。“斑驳”也不能用来形容人的双颊。怎样的眼睛才叫“饱满”?再如,“colouring”用在描绘一个人的相貌时怎能译作“颜色”?

hero8151 发表于 2006-8-10 12:54:07

这是快两年前偶尔翻看张培基等编的《英汉翻译教程》(我大学时的翻译教材)时的想法,今天又查了一下,补充了另外两种译文,也没再去思考一下。大家随便看看, 有意见提一提

louselice^_^ 发表于 2006-8-10 13:06:00

嘿嘿,斗胆评一下张培基的译文

1.花容月貌与后面所写的脸庞、肤色有上下义的关系,出现在并列句里不妥。
2.玉洁冰清的脸庞与身段,确实是搭配不当,而slim也没译出来。
3.眼睛也没有过去那么蓝了,然而却更加充实。这个“充实”用的好可怕,也许作者认为是传神之笔,但是似乎弄反了。

还是赞同搂主的译法。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简评《苹果树》(The Apple Tree)首段的汉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