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当前新儒家第二代、第三代学者们为推进儒学的现代发展所作的努力,以及他们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我一直是十分赞赏的。但是在儒学未来发展的取向上,新儒家第二代、第三代学者们提出的“三统并建”说,我是不敢苟同的。所谓“三统并建”,最早是由牟宗三先生提出的。他在1948年《重振鹅湖书院缘起》一文中说:“自孔、孟、荀至董仲舒,为儒学第一期,宋明儒为第二期,今则进入第三期。儒家第三期文化使命,应为‘三统并建’,即重开生命的学问以光大道统,完成民主政体建国以继续政统,开出科学知识以建立学统。”以后,在1958年由牟宗三、张君劢、唐君毅、徐复观四人联合署名发表的《为中国文化敬告世界人士宣言》中,也再次强调要发展儒家的“心性之学”,并“要使中国人不仅由其心性之学,以自觉其自我之为一‘道德实践的主体’,同时当求在政治上,能自觉为一‘政治的主体’,在自然界、知识界成为‘认识的主体’及‘实用技术的活动之主体’。”这也就是当代新儒家所谓的,儒家的当前使命主要是要从“内圣外王”之学中开出“外王事功”这一面的具体内容。牟宗三在1979年的一次讲演中,仍然坚持了这样的立场,他说:“儒家学术第三期的发展,所应负的责任即是要开这个时代所需要的外王,亦即开新的外王。……今天这个时代所要求的新外王,即是科学与民主政治。”(《从儒家的当前使命说中国文化的现代意义》)
诚然,科学与民主是今天这个时代的要求,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是,是否能够,或者是否需要把它纳入儒家“继续政统”和“建立学统”的范围?则是一个值得商榷的问题。 我们不妨回头看看历史。孔子、孟子都生活于春秋战国时代,是儒学的创始人和光大者。对于春秋战国,人们更多的理解为那是一个战火纷飞的多事之秋(如有机会,可另避论坛讨论),同时,那也恰恰是一个“言论自由、百家争鸣”的时代,儒家学说能从诸子百家中脱颖而出,说明当时社会对儒学的认同是极高的。秦始皇的“焚书坑儒”,无法将儒学灭尽,也说明这一学说的生命力之旺盛。到汉代更有了“独尊儒术”之举,从此儒学一统天下。此后的一千年里,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的汉唐盛世。我们虽不能说两代盛世是儒学造就,但若说盛世与儒学无关,我想谁也不敢苟同吧!毫无疑问,两千多年来,儒学对华夏文明的建立,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果说重建大中华文化圈主要在于华夏文明的重塑的话,那么华夏文明的重塑的重点无疑在于儒学的复兴。 只有复兴儒学才能振兴中华,造福全人类。
1、人类社会的根本规律是人道主义,自从人类作为一个族类诞生以来,就本能地、并逐步自觉地沿着这个规律前进,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任何文化、宗教或思想都围绕着如何探索、阐释和促进人性发展和社会进步这个永恒的主题提出自己的学说。这就是孔子说的,“天下何思何虑?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系辞下》)而其价值则取决于这种文化、宗教或学说所涵容的人道的质和量。
2、孔子是人类思想家。孔子在发现“人”的基础上,揭示并完整地把握了人的本质、社会实际和人类社会的根本规律;创立了以”仁”为核心,包括忠恕之道的价值观和中庸之道的方法论的人道主义思想体系的儒学;为正确解决向上性和为公性的关系奠定了坚实的科学的理论基础。从而为恰当地处理人际关系,社会关系以及人和自然的关系找到了客观的标准:个人价值的实现以促进或起码不危害他人和社会的发展为限;同样,社会的发展以促进或起码不危害个人的权利和自由为限。这既区别于片面强调自由发展,自然无为的道家,又不同于片面强调整体利益,无视个人权利和自由的墨家、法家。和西方文化相比,既区别于强调个人权利和自由的英美自由主义派也不同于强调国家民族利益的大陆“人民主权派”和马克思主义。所以,儒学迄今仍是最全面、最深刻的人道主义思想体系,它虽然创立于宗法封建社会,由于它从根本上解决了人性发展、社会进步这个根本课题,所以具有人类意义和永恒价值。只要人类基本上沿着社会规律前进,就离不开孔子揭示的这个人道主义的中轴线。试问,人类社会的一切问题,从日常生活到一切族际、国际矛盾和和冲突,哪一件不能用忠恕之道和中庸之道,从根本上一劳永逸地解决呢?随着历史的发展,物质和文化水平越高,人的本质和社会的规律揭示的越深刻,人们就越接近,也越容易认同孔子思想。这正是“五四”以来,历经全盘美化和全盘苏化的中国人,终于开始认识到只有复兴儒学才能振兴中华的根本原因,也是西方有识之士把人类的未来寄望于孔了的根本原因。
3、只有复兴儒学,才能振兴中华,造福人类。复兴儒学即在还孔子本来面目的基础上,首先复兴先秦儒学的忠恕之道的价值观和中庸之道的方法论的人道主义思想体系。把儒学当作综合古今中外一切优秀文化成果,创新民族新文化之本、体和“语法”。
4、从“语法”意义上学习、借鉴他种文化(包括宗教),首先吸取他种文化在价值观和方法论的成就,以丰富、发展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和方法论。既非“中体西用”,也不是“西体中用”。
5、各种民族皆以自己的传统文化为本、为体、为“语法”,综合创新民族的新文化。即“以我为主,综合创新”。这是文化发展的根本规律。
6、各种综合创新了的民族文化,以人道主义为本、为体、为“语法”,共同创新人类未来文化。这种人类共同文化,在每个民族、国家又表现为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未来的人类文化不可能是某一种文化或学说或宗教的一统天下,而只能是“和而不同”只能是各种“综合创新”了的多元文化的异彩纷呈。 引用第63楼tingyu333于2006-08-06 12:15发表的“”:
个人价值的实现以促进或起码不危害他人和社会的发展为限;同样,社会的发展以促进或起码不危害个人的权利和自由为限。
............
和西方文化相比,既区别于强调个人权利和自由的英美自由主义派.......
儒家和你所谓的自由主义派到底有什么区别?难道自由主义不是主张“个人价值的实现以促进或起码不危害他人和社会的发展为限;同样,社会的发展以促进或起码不危害个人的权利和自由为限”吗?
引用第63楼tingyu333于2006-08-06 12:15发表的“”:
.这正是“五四”以来,历经全盘美化和全盘苏化的中国人......
头一次听说中国“全盘美化”过。您能不能指点一下是在什么时候:军阀割据时期(具体来说哪个军阀是“美化”了的?)还是国民党时期(难道所谓军政训政阶段和以党治国是从美国进口的?)。 儒学的复兴是马克思主义自我扬弃的必然,是马克思主义自身存在的缺陷的必然,是思维发展的必然,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儒学的复兴也是时代发展的要求。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西方资本主义的优秀文化和糟粕文化同时进入了中国这片古老的土地,利益至上的市场观念也大行其道,利益最大化也凸现了资本贪婪的本性,人们渐渐忘记了利受制约的一面,见利而忘义,诚信缺失,道德滑坡,也出现了信仰的危机。长期浸润中国人心田的儒学思想以对利受制约性的强调,和诚信观念的强调,也为中国的道德建设和社会风气建设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而受到人们的重视。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与这样的成就相伴随,中国社会也出现了多样的分化,形成和出现了多样的利益群体,社会矛盾作用也日益复杂,社会矛盾处理的好坏已经直接关系到中国的前途和命运。与国内社会成员多样化和利益多元化发展的过程相伴随,国际社会也发生着单极世界向多极世界的转化。国内矛盾和国际矛盾之间的互动使中国这个统一体的发展面临着错综复杂的矛盾作用需要处理,把人的群形态矛盾简单化的思想也越来越无法指导我们社会主义事业的进一步发展,也迫切需要一种新的理论指导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过程中遇到问题的处理。以人的群形态矛盾为重点的儒学,包含了正确反映人的群形态矛盾的理论模型,有正确处理人的群形态矛盾的一般方法,因此儒学的复兴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儒学的复兴不是对儒学的简单的恢复,而是对儒学有否定的肯定,是儒学的新生。
当下,儒学事实上面临两条进化路线的选择:中学为体的小进化和西学为体的大进化。80多年后在此旧事重提,似有把五四时期传统文化面临之困境重新包装上市、新瓶装旧酒之嫌。然而我首先要提请各位注意现下的西学为体与五四的全盘西化有一根本的差别,这个差别并非文化外来量多少(70%vs100%,或者90%vs100%)的问题。五四以来,我们的视野中只有全盘西化的概念。一旦我们遭遇异质文化的导入,第一反应便是西方文化大举入侵有全面吞噬传统文化之危机,第二反应就是社会伦理开始全面流失归根结底在于西方文化的入侵。其间,全然不顾这外来文化的特质分析。这种文化的思维定势,一方面源于传统文化的弱势心理,一方面又源于传统文化的自大心理。除去这些心理因素对分析文化进化产生的错误幻觉,我们方能清晰地见证西学为体与全盘西化的本质差别。如果说全盘西化是不问青红皂白地排挤传统文化,把它挪出来一大片空白让给各种杂七杂八的西方文化;那么西学为体则是在分析儒学与当今社会之结构错位后,引进适应商业社会的西方现代价值体系,并以相类似的传统儒学价值作观念先导进行移植。所以,这是一个遵循深层因果律的、跨平台的文化协同演进,是一个自愿更是自觉的文化选择性行为。完全不同于非自愿性的全盘西化
中国在全国提倡建立“和谐社会”的努力正是这一趋势的最明显写照。建立“和谐社会”已成为中国政府国内政策的核心。在北京车水马龙的四环路上,这一政策得到了广泛的宣传。标语上用中文和英语写道:“多一点科学,多一点民主,多一点理智,多一点宽容,多一点关爱,就会创造更多的和谐。”有人说,标语用英语写是为了向外国人展示北京是一个充满温暖的、开放的城市,与其他开放社会拥有同样的价值观。不管人们对标语含义的解读是如何的不同,有两点是非常明显的:社会矛盾和不公正现象已引起了中国政府的高度重视;中国政府努力通过提倡传统价值观来消除不断突出的社会矛盾。 我支持儒学有选择的、适当的复兴,即第二种观点!
第一,在当前社会形势下,我支持较大力度的兴起儒学文化。
1.儒学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一块瑰宝,具有几千年的历史,自从五四运动和解放,特别是文革和90年代以来,儒学受到强烈压制,儒学的传承出现断层,作为龙的传人,我们应该了解儒学文化,将此文化火种传递下去。
2.面对当今社会世风日下,道德败坏,用儒家文化形式作为治理的工具、方法和武器,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一个好的途径。它可以没有强制性没有强权,不会让人说是压制民主自由,不用通过搞运动的方式和很少的人力财力而达到,又不影响市场经济的发展,甚至有利于市场经济的有序健康发展。在此要说明的是,儒家文化形式与儒学的思想内涵是有区别的,形式比如“忠、孝、信、礼、义、廉、耻”等,内涵比如中庸,形式是内涵的实现方法,形式服务于内涵。
3.在市场经济社会环境下,对于年轻一代更需要儒家文化特别是儒家的思想内涵,让年轻一代受到教育,知道要为自己的利益,更要学会怎样为自己的利益,不要只会耍小聪明只看短期和眼前周围,不考虑别人,更要看长远,提高点智慧和方法,进而上升到道德的高度,把学会为自己的基础上为别人,变成自己的习惯性情,而不只是当作方法、技巧。
4.我相信成熟的市场经济需要儒学文化,特别是儒学的内涵。在发展市场经济需要什么样的文化方面,我认为韩国、台湾、香港等地区十分值得借鉴,反对动不动就搞群众运动,这样老百姓既累,效果不一定好,市场经济本身是个体自主的行为,不应过度引导,不应搞国家市场经济,容易滋生官僚资本主义,那样老百姓将永无和谐、小康之日。
第二,反对过度的,全盘的,不正确的兴起儒学文化。
1.反对过度的、全盘的复兴儒家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的形式做法。毛主席说的好,“洋为中用,古为今用”、“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任何改变创新都都要立足当前,在当前形势的基础上谈创新谈革命,反对那种非左即右非改革即保守的片面极端主义,当然制造风气搞运动可以这样,但希望不要过度,不要太火了,希望人们更和谐、祥和一些,特别是体谅一下年轻娃子单薄的承受力吧,毕竟人人平等。
2.兴起儒家文化也要讲对象,应该是主要针对思想不成熟,文化内涵浅薄的,受市场经济不良文化误导的年轻人为主,还有是一些不爱与人交往、片面极端主义严重和充满权利和功利思想的人,甚至一些心态狭隘、心理不健康的人,帮助他们找回自我,回归中庸和谐的正常人状态。而对于一些过于保守的,满脑子只想着人际方面的事,实现目的只会想通过人际关系实现,不先看看自己能否亲自实现,不会自己动手,或是懒得动手,不肯付出努力的懒惰思想的人,则应加强勤奋教育,甚至功利教育,提高效率意识、自信意识,增强主动性,教育他们先学做事再学做人。
3.兴起儒学文化应该是更注重文化内涵,不应只灌输儒学的形式比如“忠、孝、信、礼、义、廉、耻”等,容易让年轻人只注重表面形式,甚至变成愚忠、愚儒,其实儒学文化内涵是蕴含了人类本性的大智慧的,而它的文化形式却是过于偏向保守的,儒家在社会上充当的是保守的角色,起的是保存、积累而不是付出、应用、行动的作用。这与发展市场经济,有不少矛盾的地方。
4.兴起儒学文化要警惕被别有用心的人所利用,比如上述的一些人,凡事就会利用人际关系,养成懒惰的习惯,甚至利用缺乏人际经验的年轻人来服务于其个人的目的;一些老板利用年轻人的缺乏社会人际经验,甚至是愚忠、愚儒来服务于自己的经济利益,降低人力成本,甚至让人白做事;有一些商家则利用兴起儒学文化来包装自己的产品,实际是做秀,毫无内涵。
5.最后,以上的评论仅我个人观点,本人理工出生,语言水平不强,加上时间有限,说话若有不当,有得罪之处还望海涵。 我的观点是:儒学要大力、马上复兴!在此,我简单谈一下我的看法:
一、什么是儒学。
儒学是中国历史文化的沉淀,是中国历史文化的伟大结晶,包含和传承了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行,在一定程度上,它和中国,和优秀,都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不复兴儒学,在这个资本主义霸权和文化侵蚀扩张的年代里,就难以有一个立足之地。
二、儒学可以解决什么样的问题。
目前,经济社会面临很多困难,其中的一些就是因为丢弃传统文化所导致的,是儒学可以解决的。
1.国民道德滑坡。(随处可见,都这么说)
2.民族文化不被认可。(在国学上,小日本的知名度远高于中国)
3.现代教育对道德教化的无力。(有多少高智商高学历的人,其中有多少人做了多少禽兽不如的事啊!!)
4.优秀的、宝贵的历史财富没有被继承。(太多了)
三、为什么需要儒学。
正如上面例举的几个问题,这些问题已经成为一种顽疾。总体而言,导致这些问题的总根源只有一个,那就是:长期以来对思想道德,对情操塑造的重视。而儒学正是这个空白的唯一首选。
四、复兴儒学的意义。
复兴儒学,其实就是重新塑造中华民族的形象,重新锻造合格的品性兼优的龙的传人。我们不能在只沉迷与西方的科技文化了,我们需要自己的文化,自己的行事指针,自己民族的品格。而,没有儒学的复兴,赎我直言,一切都不可能! 儒学或许在每个人的思维中其内涵与外延,内容与价值都不同。而很多人都参与了此问题的讨论,说明大家对中华文化的走向是关心的。
儒学的应该复兴与否,我们可以放在各种立场与角度上思考。比如文化的立场,政治的立场,民族的立场,经世致用、道德回归、价值重塑、思想对比的角度,等等。不管处于什么角度、立场思考,有一前提,儒学这一概念相当泛化,要加以定位。从历史上看,儒学本身的发展包括许多层面,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所演变、发展(儒家文化的发展按照牟宗三先生的说法儒学有三期,李泽厚提出四期),这说明儒学本身作为中华文化大厦的主要支柱的广阔性,同时又似乎含有不确定性。孔子之后,儒分为八,究竟谁是正统,争其是非,今天大可不必。我本人是比较喜欢以人物为中心进行讨论,因为尽管儒家自韩愈特尊道统,其实人的思想岂能尽同、尽异。道统不过是传承儒学的方便,另一方面是为与佛、道明显画出界限。尚且,同样的主张在不同的时代,其实质也有所差异。孔子对仁、对道的看法,在宋儒那儿其认识和诠释的路向之变化就是例证。
如以孔子为中心来讨论儒学复兴的问题,那么我们就需要作两方面的思考,孔子作为伟大的思想家,其超越性与局限性。孔子之所以伟大,有一点必须承认,作为独创性的思想家(亚斯贝尔斯认为孔子是人类四大圣哲之一),人类思想范式的建立者,他有超时代的睿智。无论是中、和、仁、义的精神,抑或礼仪规范,无疑具有永恒的价值。我们可以从不同的层面来阐释仁、义,但在根本上我们绝不会说反于仁义。但既然思想是一家之思想,那么自然就有一定的局限。历史变化的规律,本来就说明一切都是从“新”开始的。这一点,只要是思想家,都不会以为自己的思想可以统一人类的思想,但却可以影响。孔子的学问与精神,放在今天,因为内外因素的变化,我们如果一成不变的接收,那不能说孔子不行,只怪我们的锢蔽。
借用傅伟勋先生的话说,对于传统文化,我们应该“批判的继承与创造的诠释”。也即是陈寅恪等史学家所说“同情的了解与默应”,而以时代智慧观照作梳理与判别。之所以这里我说传统文化,因为儒学之外,传统的道家,医学,史学,以及早在两汉就传入中国的佛教,作为有价值的文化资源,都应该得到关注与认识(不是政治性的强制)。
回到现实,一切几乎都是外行指导内行。传统文化的复兴热潮风起云涌,而其形态到底将会怎样,实在难说。看看书店中普及传统文化的许多书籍,其内容与观念总让人感到敬畏。批判过去了,迎来继承,如果还是跟风而上,这是传统文化的生命价值的悲哀?还是时代的无知与沉沦? 咱们在呼吁复兴儒学之前,首先应该回答“什么是儒学”。
读经吗?
祀孔吗?
礼、乐、射、御、书、数吗?
《韩非子·显学篇》:“世之显学,儒、墨也。儒之所至,孔丘也。墨之所至,墨翟也。自孔子之死也,有子张之儒,有子思之儒,有颜氏之儒,有孟氏之儒,有漆雕氏之儒,有仲良氏之儒,有孙氏之儒,有乐正氏之儒。自墨子之死,有相里氏之墨,有相夫氏之墨,有邓陵氏之墨。故孔、墨之后,儒分为八,墨离为三,取舍相反不同,而皆自谓真孔、墨,孔、墨不可复生,将谁使定世之学乎?”
到了宋代,三教合一形成理学。从此在民族思想上,占据主流。说明儒学已经没有独立存在的可能。
如今怎能开倒车复兴“儒学”?
应该谈“发展”,而不是“复兴”。
子曰:“必也正名乎!”
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
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论语·子路》) 儒学复兴这个课题太复杂了,我不知道其内涵到底是什么,不过儒学的教育的确需要加强
儒家学说的很多东西并非孔子白手原创,也是秉承了之前无数先贤尤其是西周的文化精神,只不过在孔子手中总结提炼,发扬光大。可以说儒学代表了中国传统,不仅是孔子之后的2000多年,也包括孔子之前的千年历史。一种学说、一种理念在中国传承这么久,并不仅仅是统治者的需要,而是确确实实反映了中国人的特质,适合中国这块土壤。儒学本身就来自国人,又应用于国人,同浸透在国人血脉中的东西相和相应,这才是它能生存几千年的根本原因。
我们国家被马克思主义影响了近百年,中间又经过文化大革命十年对传统的荡涤,结果怎么样?在社会生活、社会交往中仍然浸透了儒学的东西,父母在影响、教育、传承给儿女的仍然是儒家文化,我们最容易接受、最能产生共鸣的仍然是儒家观念。即使我们要创造新的东西也不开儒学这个基础,因为所有的新文化还是要用在中国人身上,不能不研究儒学。从这个角度讲,儒学不应该沉沦,更不应该被遗弃。对于这种血脉中的东西,丢掉它我们会再也找不到自己,丢掉它任何新文化都不能渗透到我们的心灵。
孔子的儒学主要是一种人生观,对为人处世的一种态度,对世界观的涉猎并不太多,并不影响对世界的认识和改造,不妨碍物质进步的脚步,那种把我们的科学不昌明归罪为儒学的看法我并不赞成,孔子主要讲对自身观念的规范,这是他擅长的。如果把探索世界和宇宙这样的任务也要强加到他身上,这是不公平的,把自己的不重视归罪到孔子的不重视这是强人所难。退一步说,东西方文化各有其长短,经过百年的屈辱,我们也只是看到了己之短、人之长,并没有切身体会西方文化之短处,没有经历过愚昧的十字军、黑暗的中世纪,其实没有阿拉伯人对西方古典文明成果的保存,哪来的文化复兴。只有最适合的,没有最完美的。完美的文化是不存在的,长处即是其短处,关键还是我们自身的把握和认识。所以那儒家来做替罪羊是不对的。
其实经过不断的改造,统治者宣扬的儒学并不完全是它原本的样子,多是取其一点而为己所用,能反映儒家原本的核心观念吗?现在回头去看儒家经典,深有感触,看到孔子的处世态度、所喜所悲,与我心有戚戚焉。感觉孔子就像我们身边的一个老爷爷,又亲切,又明智。儒学就是一个生活的导师,这样的定位还是比较实际的,不需要将其提高到更高的位置,我想这也是孔子的本意所在。
回来再说儒学复兴,复兴我赞成,但到底复兴什么?是朱子的、还是孟子的?我以为还要从孔子这个源头开始,加强教育,让人们重新认识孔子、认识儒学,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儒学的熏陶,才是儒学复兴的第一步 一个民族的衰败,首先从它的文化衰败。有很多的事情可以证明该论点,在此不再重复。
中国这些年来的改革开放,使得西方 资本主义文化越来越多地传入中国,英语等实用学科越来越普及,大学里的英语四、六级考试就让很多大学生天天为之奋斗而忽视了专业课的学习,更不要说国学了。
儒学可以称得上是我们的国学,它能够在中国历史上局于正统地位达上千年之久一定是有它的道理的。而我们越来越多地舍弃它,而求西方思想,终将会导致我们丧失我们的民族底蕴,文化上被西方侵略、占领——这比军事、经济上的被侵略更可怕!等我们丧失了我们的中华文化,我们的后劲必将不足以与西方国家抗衡。
一种文化有一种文化的生长土壤,中国应该也必须发扬自己的文化——儒学!当然也不能复古!
因此选2——应该倡导,回归但不复古 。 儒学该不该复兴?
首先必须明确儒学的定义,以免此儒学与彼儒学的区别,不然在不同的对话平台进行话语交流有种个说个话.
如果从该复兴的儒学角度来讨论这个问题,是否意味着儒学进行了扬弃,此儒学在形式与内涵都发生了转型,
很多时候,在谈论一种学问复兴,本身就表明该东西已经跟不然上时代的发展,必须进行某种程度的修正,如果此种
文化只有内敛性,没有开放性,就让它漫漫死去,反正有人会为文化当陪葬品,在现代这个社会,能有个值得依托的东西,
也许是人生一大幸事 该不该复兴儒学、如何复兴儒学?在这个问题上,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很难简单的加以否定或肯定。
我们不妨回头看看历史。
孔子、孟子都生活于春秋战国时代,是儒学的创始人和光大者。“言论自由、百家争鸣”儒家学说能从诸子百家中脱颖而出,说明当时社会对儒学的认同。汉代有了“独尊儒术”之举,从此儒学一统天下。
儒学的发扬光大,在于它产生于一个“竞争”极为剧烈的春秋战国时代,他的存在和发展有着“民意”的基础,这一坚实的基础,让儒学这座大厦屹立了上千年。然而,物极必反。自汉“独尊儒术”以后,儒学再无对手,以致唯我独尊,在不断的自我膨胀中走向衰落。程朱理学表面上是在把儒家学说发扬光大 ,但是它的理论体系,实际上已经完全背离了儒学“中庸”“仁爱”的精神实质,这个“牌坊”完全成为人们的精神制酷,儒学衰弱了,汉文明也衰弱了
我认为,儒学该学习,该借鉴,但应与时代结合,古为今用。 我的儒学观概括如下
1、人是社会和宇宙的主体。人类社会的根本规律是人道主义,自从人类作为一个族类诞生以来,就本能地、并逐步自觉地沿着这个规律前进,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任何文化、宗教或思想都围绕着如何探索、阐释和促进人性发展和社会进步这个永恒的主题提出自己的学说。这就是孔子说的,“天下何思何虑?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系辞下》)而其价值则取决于这种文化、宗教或学说所涵容的人道的质和量。
2、孔子是人类思想家。孔子在发现“人‘的基础上,揭示并完整地把握了人的本质、社会实际和人类社会的根本规律;创立了以”仁”为核心,包括忠恕之道的价值观和中庸之道的方法论的人道主义思想体系的儒学;为正确解决向上性和为公性的关系奠定了坚实的科学理论基础。从而为恰当地处理人际关系,社会关系以及人和自然的关系找到了客观的标准:个人价值的实现以促进或起码不危害他人和社会的发展为限;同样,社会的发展以促进或起码不危害个人的权利和自由为限。这既区别于片面强调自由发展,自然无为的道家,又不同于片面强调整体利益,无视个人权利和自由的墨家、法家。和西方文化相比,既区别于强调个人权利和自由的英美自由主义派,也不同于强调国家民族利益的大陆“人民主权派”和马克思主义。所以,儒学迄今仍是最全面、最深刻的人道主义思想体系,它虽然创立于宗法封建社会,由于它从根本上解决了人性发展、社会进步这个根本课题,所以具有人类意义和永恒价值。只要人类基本上沿着社会规律前进,就离不开孔子揭示的这个人道主义的中轴线。试问,人类社会的一切问题,从日常生活到一切族际、国际矛盾和和冲突,哪一件不能用忠恕之道和中庸之道,从根本上一劳永逸地解决呢?随着历史的发展,物质和文化水平越高,人的本质和社会的规律揭示的越深刻,人们就越接近,也越容易认同孔子思想。这正是“五四”以来,历经全盘美化和全盘苏化的中国人,终于开始认识到只有复兴儒学才能振兴中华的根本原因,也是西方有识之士把人类的未来寄望于孔子的根本原因。
3、只有复兴儒学,才能振兴中华,造福人类。复兴儒学即在还孔子本来面目的基础上,首先复兴先秦儒学的忠恕之道的价值观和中庸之道的方法论的人道主义思想体系。把儒学当作综合古今中外一切优秀文化成果,创新民族新文化之本、主体和“语法”。
4、从“语法”意义上学习、借鉴他种文化(包括宗教),首先吸取他种文化在价值观和方法论的成就,以丰富、发展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和方法论。既非“中体西用”,也不是“西体中用”。
5、各种民族皆以自己的传统文化为本、为体、为“语法”,综合创新民族的新文化。即“以我为主,综合创新”。这是文化发展的根本规律。
6、各种综合创新了的民族文化,以人道主义为本、为体、为“语法”,共同创新人类未来文化。这种人类共同文化,在每个民族、国家又表现为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未来的人类文化不可能是某一种文化或学说或宗教的一统天下,而只能是“和而不同”,只能是各种“综合创新”了的多元文化的异彩纷呈。
7、复兴儒学振兴中华要走子贡亦学亦商亦政既富且仁的道路。具体地说,就是联合学者,政治家和儒商,做集体的子贡:以儒学为主,综合古今中外一切优秀文化成果;并以此为指导,创办从托、幼、小学就学习古文化、外语和电脑的寄宿学校和其他文化教肓事业。在提高民众,特别是新一代文化素质的前提下,培养新时代的人类的孔子。如此做出“样子”,推而行之,既可有助于振兴中华,造福人类。
肇源于二十年代初的这种认识,是苦难深重的中华民族被内外反动和所谓革命势力反复折腾百余年来从整体上觉悟的标志,是中华民族回到人道主义的传统文化和人类文化大道的开端。
法大搞了个儒学院
法大搞了个儒学院,花费不菲,却养着一批悠闲的行政人员,很是“中庸”、练达,而校内许多学院连几千块钱的邀请海外学者讲学的经费都申请不到,教授有时为了对得起学生,自己出资联系学者给学生作学术报告————却又要对学者及报告内容严加审查。嘿嘿,版主似乎以帖子长短计酬哦,可惜俺写不了长篇,只求热闹不求分了 我不懂哲学,无法面对艰深的问题去讨论,然而,我直觉地认为,马克思主义是穷人的哲学,也就是无产阶级的哲学,是那些富人所不能容忍的,故千方百计想将之推翻.试问一下,现在中国那些大款,他们的财富是如何积聚的,是不是应了马克思的预言?而儒学则是富人的哲学,有钱享受了,我就要秩序了,你们穷人要尊纪守法,不要来偷我的钱,不要来抢我的钱!从历代兴替上也可看出,统治者在争夺天下的时候,那一个在提介仁义呢?宋襄公实在是一个个案,他讲仁义,结果被人家收拾得一塌糊涂.只在他的统治巩固后,他才来推行儒学,行君子之道.你们都要做君子,不要做小人,可不能来推翻我的统治哟!!总而言之,作为一种学术观点,大家都可以去研究,见仁见智,无可厚非.但倡导一种,打压其他的,本来就不是仁者之举,又何能来+学的复兴呢?社会已经前进了,我们放着那些T恤不穿,还非得去穷长袍马褂吗!至于那些在社会上大家都应该守的公德,那是文明人之间的约定,并非儒学所独有,试想西方人就不讲礼节了吗?孔子所倡的礼也不是我们现在所说的礼貌,他所倡的礼是象我们现在祭黄帝陵,曲阜祭孔那样的礼,除了靡费民脂民膏,为某些人脸上贴金外,又有什么实际意义呢,其时,又有多少孩子在嗷嗷待哺! 好贴啊,须得慢慢品尝,建议题目应该改 复兴 为 发展。
前阵子新华网报道了世界多个国家大学里开设孔子学院的情况,可见孔夫子的思想影响的不只是我们,世界上有好多地方好多人对他感兴趣并且致力于研究。如果了解日本韩国的话,他们仍然奉承者孔老的一些教义,但却很难理解到孔老的深义。对于国人,经过10年文化革命,削减了不少,但也许真正得孔老真义的还是我们炎黄子孙。细细思考,其实我们并没有抛弃儒学,我们是在不断的发展,缺的就是发展中的百家争辩及总结... “儒学复兴”是一个敏感的话题,以至学者对词评价不一。扬之者九天,抑之者粪壤,似乎是一复杂问题。理性分析“儒学复兴”,就会发现这是个令人思考的话题。
“儒学复兴”中的“复兴”指什么? ?执?河锎实浠这样解释“复兴”:“衰落以后在兴盛起来”。②这是复兴的含义,那“儒学复兴”中的“复兴”指什么?有些学者认为是指“恢复历史上的兴旺。何谓恢复历史上的兴旺呢?第一,恢复儒学在历史上所取得的统治地位;第二,恢复传统儒学的理论体系。”③ 近几年,中国大陆时常提到“伟大民族的复兴”。如果按照解释“儒学复兴”中的“复兴”的逻辑来解释“伟大民族的复兴”,是否这里的复兴是指:恢复封建社会那种以汉民族为主导的民族不平等的强盛呢?如此看来,仅仅从字面理解“儒学复兴”中的“复兴”是行不通的。在一些关于儒学的书籍中,许多学者把宋明理学的出现作为“儒学复兴”,这里的儒学与我们现在所说的含义完全不同,不管宋明儒学复兴中“复兴”包含多少含义,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它包含对儒学的改造和创新,加入新内容,发展儒学,注入活力,促其富有生命力。现代我们所说的“儒学复兴”的“复兴”,也应当包含有对儒学对传统文化的改造、发展,使之富有生命力的一种精神。
“儒学复兴”中的“复兴”也有一种含义:应该指在占统治地位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指导下,为现代文明建设提供一个具有本民族特点的文化背景和文化资源。
以我有限的解读能力和所见所闻,那些曾经被帖上封条的中国古代经典中,尤其是得益于列国竞争而给思想文化留下相对多缝隙的那个时期的文献,其中的智慧含金量是相当高的,如《易经》、《老子》、《论语》、《庄子》、《孙子兵法》、《黄帝内经》……其中的高度后来居然一直成为令后人仰视的屏障,如座座宝山,入山者只要认真搜寻,多少总能有所收获,特别是近现代以来被过度开发的西方文化给全人类带来的那些副面,假如能用我们古老的“中医”对冲一下,或许能开出一片意想不到的新境界。最被人们津津乐道的例子就是用孙子兵法指导现代商战、日韩东南亚等国用儒家文化改造现代企业居然大获成功等等,其实这只是最表层的,东方古文化中的“现代智慧”,如果能静下心来好好探寻一番的话,可以说是一片远未被采掘开发的思想矿源,甚至可以“直接转化为生产力”、让你发财。
儒学复兴的最艰巨的工作就是理论建设。儒学与基督教等其他宗教不同,后者从未有过中断的历史,历代都有大批神学家从事基督教理论的建设和发展,从而保持了自身的连续性。相比之下,儒家在经历了巨大的历史性断裂之后,首先恢复工作就十分艰难,也许需要几代人的努力。
儒学的复兴,我认为在中国大陆最要紧的还是以找回中国学术的意义基础为起点。找回中国学术的意义基础,需要回到一个起点,这个起点就是回归经学传统。需要有一批儒家学者,他们能够承续古代读经的传统,并在这一基础上思考现代性问题,在对西学充分了解的基础上进行理论创新。如果不做这种基础性的工作,只是在一些大而空的功利目标上做文章,一个劲地追求所谓“中国特色”的哲学,恐怕仍然是空中楼阁,事倍功半。回到经学传统,不等于抛弃心性之学,也不等于不吸收历代儒学发展中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回到经学传统,不等于固步自封,不吸收人类其它文明、其它宗教以及现代西方学术的优秀成果,而只是指回到一个必要的起点;回到经学传统,也不等于要排斥中国哲学史等学科,否定其存在的合法性,而只是在这些学科之外为儒学争取一个自己的独立生存空间。否则我们将不会有真正的儒家,也不会有儒学的复兴。 儒学是炎黄文化经过两三千年不断的综合创新,对天命观进行了两次大规模的从整体上进行反思的过程中,孔子在发现个人的价值,揭示了人的本质、社会实际及其规律的基础上创立的以“仁”为核心,包括忠恕之道的价值观和中庸之道的方法论的人道主义的儒学,正确地解决了向上性和为公性的对立统一关系:个人价值的实现以促进——起码不危害他人和社会的发展为限;同样,社会的发展以促进或不危害权利和自由为限。正因为儒学从根本上解决了人性发展、社会进步这个根本课题,所以具有人类意义和永恒价值。只要人类基本上沿着社会规律前进,就离不开揭示的这条人道主义的中轴线。试问:人类社会的一切问题,从日常社会生活,到一切族际、国际矛盾和冲突,哪一件不能用忠恕之道和中庸之道,从根本上一劳永逸地解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