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樵 发表于 2006-7-26 12:23:49

Re:儒学该不该复兴?[已有数人被版主奖励威望]

儒学该不该复兴的问题,我觉得归根结底实际上是在讨论儒学理念是否应该再次被普遍化的倡导,儒家道德是否应该被再次回复到道德标准的问题。在我的感觉中,历史上社会的规范化主要体现为法治规范形式、道德规范形式和宗教规范形式。众所周知,法律框架下的社会秩序实际上是通过法律规定和法治理念,从对社会行为的规范实现社会的有序化。但是对行为的约束从根本上说需要人们在思想上对该约束力认同。这也就说明,法治势必是一个第二层面的信仰,是一种对手段、工具的信仰。真正约束人们有意识行为的,主要还是蕴涵在法律内体现出的法律价值,也就是蕴涵的道德原则和法律观念。而这些东西实际上都建立在一个潜在的意识规范上。而作为意识规范,我们现在已经很难再向宗教去寻求,那么放眼历史,最完善的意识规范应该就是儒学思想。由于中国在历史上过早的实现大一统,使得中国人在统治思想上过早的成熟。这种成熟就体现在,当中国人在技术上难以实现对国家的有效维系的时候,选择了通过意识规范来实现社会秩序。儒家思想作为这样一种意识规范延续2000余年,其中的价值内涵我们是必须挖掘的。此外,儒家思想作为中国历史上的思想积淀,不管被打倒过多少次,实际上还是沉积在中国人的脑海中,其思维模式、思维特征在潜意识中是难以被抹去的。我觉得可以这样说,即使是达到儒家文化的过程中,实际上那些破坏者也依然是运用儒家的思维方式去破坏。所以,我们现在所谓的儒学复兴,更应该说是向儒学道德的回归,向儒学秩序的回归吧。刚睡醒,大脑有点迟钝,先说到这,以后好好想想再好好回,嘿嘿。

q123w123 发表于 2006-7-26 17:49:56

儒学复兴是可以的,但是怎么才算作复兴呢?目前看来,国内的一批学者所津津乐道的是以政策的强制力和自己的官僚化作为复兴的手段,无论是要求推广的读经“运动”(暂且用这个词),还是各地上演的复古迷梦,甚至所谓的文化保护,都是类似于搞运动式的方式,我想这恐怕不是现代文明的传播正常的途径吧。儒家文化在中国乃至亚洲的影响力是毋庸置疑的(即使不承认当代,中古时代总该承认的,否则就是有点胡搅蛮缠了,呵呵),这种影响力的方式在中国乃至亚洲的历史上部分上是借助于某些政策的强制力和自己的官僚化的手段来实现的,要知道,在古代文明的传播当中,这应该是一条很好的道路,难道世界到今天改变了这么多,我们所依赖的手段竟还只有这么多吗?更何况在今天的文化传播和交流当中,文化本身的力量远远大于依赖强权的力量,难道我们用一种野蛮的手段就真的能在整个世界都变化了的条件里实现文化的价值吗?我想真正的儒家作为在近代不在大陆这些所谓儒家的“野蛮人”手里,而在类似钱穆(及其弟子)这样的海外儒家的真正传播者手里。另外补一句,中国大陆目前高层的所谓儒家实际就是些文化流氓,以文化作为借口,而实现自己的既得利益,以目前的道德标准看来,就是流氓了。

谦谦 发表于 2006-7-27 11:20:26

楼上的感叹似乎有‘诗在民间’的味道,当年,明灭后,清继之,高丽人就说正儒已不在这块地地上,而高丽已是正统的儒学文化持有者!!今天楼上又讨论正宗儒学文化持有者!哈哈。不可说,不可说,一说就破!!!

q123w123 发表于 2006-7-27 17:25:41

我想谦谦误解我的意思了,我只是说儒家的传统传播方式在今天的文化传播当中的方式应该改变一下了,借助于强权恐怕不是一个好的办法,而且无益于传统的回归,可能形成一个专制主义的回归,实际上这种回归是无论哪种主义在今天都应该避免的。至于海外的儒家传播方式,恰恰希望文化能由于自身的元素使得文化有更大的传播空间,我提倡这一点,至于大陆“领导学者”,经过几十年的流氓化,不应该成为这种传播的主力军,而且应该认清他们欲借助于文化回归这个主题实现自己不可告人的丑恶目的。

pchome 发表于 2006-7-28 02:07:12

该不该复兴儒学、如何复兴儒学?在这个问题上,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要回答这个问题的确很困难,这毕竟是一个有着2400年历史的学派,很难简单的加以否定或肯定。

   我们不妨回头看看历史。孔子、孟子都生活于春秋战国时代,是儒学的创始人和光大者。对于春秋战国,人们更多的理解为那是一个战火纷飞的多事之秋,同时,那也恰恰是一个“言论自由、百家争鸣”的时代,儒家学说能从诸子百家中脱颖而出,说明当时社会对儒学的认同是极高的。秦始皇的“焚书坑儒”,无法将儒学灭尽,也说明这一学说的生命力之旺盛。到汉代更有了“独尊儒术”之举,从此儒学一统天下。此后的一千年里,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的汉唐盛世。我们虽不能说两代盛世是儒学造就,但若说盛世与儒学无关,我想谁也不敢苟同吧!
儒学的发扬光大,在于它产生于一个“竞争”极为剧烈的春秋战国时代,他的存在和发展有着“民意”的基础,这一坚实的基础,让儒学这座大厦屹立了上千年。然而,物极必反。自汉“独尊儒术”以后,儒学再无对手,以致唯我独尊,在不断的自我膨胀中走向衰落。程朱理学表面上是在把儒家学说发扬光大 ,但是它的理论体系,实际上已经完全背离了儒学“中庸”“仁爱”的精神实质,这个“牌坊”完全成为人们的精神制酷,儒学衰弱了,汉文明也衰弱了。
近代以来,人们意识到了儒家学说对国家发展的危害,于是有了5.4运动、新文化运动,人们期盼着打破儒学的禁锢,或希望儒学的改良,可惜的是,不断的战火,让人们再也无暇顾及这不能吃、不能穿的东西,大家还没回过神来时,西方的各个哲学流派已经将儒家学说冲得七零八落了。到了文革,儒家思想可说是在中国这块土地已经几近消失了。
也许会有人问,国家的发展,还有必要再拣起两千年前的“破烂”吗?我们就不能建立一种由西方哲学主导的发展模式不行吗?(我在这里把西方的民主发展模式、马克思主义下的社会主义模式,都视为西方哲学发展模式),发展未必一定要儒家思想的。我想,这也没什么不行的。怕的只是华夏文明真的从此消失了,怕的只是大中华真的成为历史梦幻。两千年来文化的融合,成就了以华夏文化为主体的东方文明,这种数千年建立起来的文化融合,在“主义”的冲击下解体了。要想让周边国家重新回到这个圈内,文化融合是和解的基础,而所有的传统文化中,只有儒家学说在中国极其周边国家都有着深厚的基础,只有它能堪担此任。毫无疑问,两千多年来,儒学对华夏文明的建立,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果说重建大中华文化圈主要在于华夏文明的重塑的话,那么华夏文明的重塑的重点无疑在于儒学的复兴。

yc771125 发表于 2006-7-28 06:51:04

儒学的根基是什么,在这里讨论的仁兄们,可明了。

儒学被历代统治者任意删减、揉搓,你想复兴何者。

是孔孟原说,还是宋朱,还是现代。此为流变。

另,儒学亦有其流派。

无论如何,任一学说,终有其可取处,终有其不可取处。

无论思想意识复兴,还是政治理念复兴,都不现实。

虽然,目前政府很现实的以各类体制修正目前施政,但终不会全盘更换另一政治体系,这也是现实所致。

故,无非以儒学之名,行一己之事尔。

愚认为,儒学,知之足以。

假其名,足以。

复兴,与儒学无涉。

以上。

谦谦 发表于 2006-7-28 10:56:06

引用第24楼pchome于2006-07-28 02:07发表的“”:
该不该复兴儒学、如何复兴儒学?在这个问题上,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要回答这个问题的确很困难,这毕竟是一个有着2400年历史的学派,很难简单的加以否定或肯定。
近代以来,人们意识到了儒家学说对国家发展的危害,于是有了5.4运动、新文化运动,人们期盼着打破儒学的禁锢,或希望儒学的改良,可惜的是,不断的战火,让人们再也无暇顾及这不能吃、不能穿的东西,大家还没回过神来时,西方的各个哲学流派已经将儒家学说冲得七零八落了。到了文革,儒家思想可说是在中国这块土地已经几近消失了。
.......
阁下是学历史的出身吧,分析问题起来就有历史的功底!哈

yfiroi 发表于 2006-7-28 11:45:22

楼上各位达人旁征博引,高谈阔论,皆是大才!小生不材,只说点个人观点,若有偏颇之处,还请指正!!
我到赞成儒学有选择的、适当的复兴,也就是支持第二种观点!!
1、做为老祖宗留下的东西,2000多年的文化传承,儒学一直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一块瑰宝,当然并不能说儒学的都是好的东西,但是文化做为民族之魂,我们现在有越来越多的东西被我们抛弃,哈日、哈韩、哈欧、哈美,还有多少人知道“忠、孝、信、悌、礼、义、廉、耻”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2、世风日下,道德败坏,越来越多的道德问题进入了人们的视野,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精神文明反倒成了人们忽视的东西,认为关键是传统教育的丢失。因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高校大学林立,人们的总体文化水平应该是提高了,但是还有这么多的道德问题,我认为是缺少文化底蕴,直白点来说,就是骨子里缺少传统文化中需要继承的东西。
3、市场经济同样需要儒学。徽商、皖商和晋商曾是中国近代三个十分重要的商业团体(姑且叫做团体吧,没想好词),都是儒商,其经营的是产业,同时也在经营是中国的儒家文化。中国学市场经济,只学会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则,但是却忽视了其中的文化底蕴。我十分推崇儒商,也相信儒文化能改变现在的经济混乱秩序。
4、贵和思想与现代竞争的融合。从春秋末年,孔子为适应当时周室衰微、礼系崩坏之变局创立了儒家思想至今,儒家思想产生、发展绵延已有两千多年。贵和思想是儒家伦理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儒家提倡“和为贵”,主张“君子无所争”要求人们“温良恭俭让”。我喜欢竞争,但也提倡和谐也就是相左时不失和气,竞争中不诉诸暴力。既若以独木何以成林,何以抗风挡雨;而若与周围关系和谐。精诚合作就会“二人同心,其利断金”

一点浅见!!!!

xua668 发表于 2006-7-28 16:25:36

儒学是一个巨大、持久的热门话题,围绕它展开了大量学术聚讼和思想纷争,支持和批评它的力量虽然时有消长,但都具有绵长的生命力和深远的影响力。
    作为中国传统社会长达两千多年的意识形态,儒学不可能在现当代中国社会上没有一点遗存,二十世纪以来,它实际上在道德伦理、风俗习惯、教育材料、文化心理甚至政治运作中有各种或隐或显的体现(虽然在量上不可高估,在形态上不易辨认)。
    目前儒学的实践主要表现在教育领域,其他领域虽然也有所体现,但基本上还处于起步阶段。不过,正是由于在教育领域越来越多的体现,儒学在将来产生较大影响的可能性才会越来越大。
    儒家的传统政治思想与儒家在历史上曾建立过的政治制度是建立中国式政治制度的最基本的思想资源与制度资源,若离开儒家的思想资源与制度资源,就不可能在中国建立起中国式的政治制度..
    全球化的加速到来会使未来世界和中国的思想经历一个大开大合的时代。儒学也将以自己的特色思想对这种“大开大合”做出自己的贡献,并可能以自己的“中庸性格”使这种“大合”的过程减少些冲突而增加些和谐。
    对于未来中国社会将儒学建构为主导意识形态的做法持观望态度,认为其中存在许多问题和可能带来许多麻烦,不过我并不完全否认这种做法实现的逻辑可能性。坦率地说,从未来中国文化建设的角度来看,还是将儒学视为诸多传统资源中的一支而不是定为一尊的主导思想来进行开拓和宏扬更稳妥和合理一些。

kuteng 发表于 2006-7-28 22:35:10

楼上各位如此盛言,小子亦来此凑凑热闹.
小子认为儒学该兴.
当年孔老前辈创建儒家学派,讲一"礼"字,讲一"仁"字,讲一"爱"字;后由孟大先生继续发扬儒家精神,更是推广博爱之道.汉代经过无为之道复兴国家经济,后经文景之治终走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治国之路,也是强国之路,儒学之精深可见一斑.
当年蒙古人入主中原,满洲人统治中原,无不与汉人同化,便是因汉人博大精深的文化,而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儒学.我们知道野蛮终要向文明妥协并走向文明,其原因就在其"礼".所以,小子就从"礼"字入手谈谈儒学该复兴的些许浅见.
中国自来被认为是"礼仪之邦",孔融让梨,黄香温席等诸多逸事也是自小闻之,并受他们的影响在成长的.慎笃二字更是被许多人视为人生信条.忠孝义亦是古代衡量一个人品性的重要标准.可见,中国人对于"礼"向来是极其重视的.在21世纪的今天,物欲横流,人欲横流,金钱物质充塞耳膜,常见媒体中弃婴,孤老无处求生,于此之际,小子认为是万分有必要去崇礼,崇儒.试问,如果社会人忘却了先人们的谆谆教诲,忘却了"'礼"之于人的独特意义,我们的社会谈何"和谐"?

foxe 发表于 2006-7-29 18:17:13

在唐代,佛教文化入侵。大文豪韩愈写过一篇名噪千古的《原道》,力拒释道二教,高扬孔孟仁义,建构起儒家道统。
“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足乎己无待於外之谓德。"此处他把儒家的精髓概括为四个字:仁、义、道、德。从字面理解:“仁”就是“博爱”,意思就是无人不爱(爱所有的人);“义”就是行动要适宜,“道”就是从仁义出发立身行事,“德”就是自已本身所具有的而不需要外界影响的。当然,仁、义、道、德只是儒家文化的中一部分。现在,以儒家文化为核心文化的社会现在当然不复存在。在中国历代中,儒家文化在民间得到最好体现的,我认为是唐朝。正是因为这样,唐朝出现在中国历史上犯罪率最低的良好社会精神面貌。而唐朝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而现在的中国人在谈到历史时,令我们骄傲依然是强大的唐帝国。

再看一下从世界对代儒学的角度来看吧:2004年11月21日,全球第一所“孔子学院”在韩国汉城挂牌。... 截至目前已发展到42所,覆盖全球五大洲,预计未来几年将达到100 所。
美国堪萨斯大学孔子学院执行副院长韦雪瑞对记者说:“到这位东方圣人的故乡访问,更直接地感受到孔子思想散发的魅力。孔子的很多思想到现在依然有很强的价值,但我认为‘和为贵’是他带给我们的最大智慧。”

我们现在提昌复兴儒学只是文化的回归。学校常说儒家文化是三纲五常,这个早就给打倒了。我们没有必要再把仁、义、礼、智、信、忠、勇、孝传统文化精神丢弃。如果,我们再不及时捡回我们这些宝贵的精神文化,那么中国的经济发展得再快,这个社会也只会变得更加麻木和冷漠。(公车妇女被强奸、孕妇揭露小偷当场被欧打围观人群无一帮忙、公车上小偷猖狂乘客忍气吞声、少年为索取上网费杀死亲人.....)这些无不说明我们的文化价值中的缺陷。
本人浅见。请阅者评点

nigel 发表于 2006-7-29 18:20:54

儒学到底是什么呢?复兴儒学到底要复兴到什么程度呢?

xua668 发表于 2006-7-30 13:49:10

儒学发展到今天,整个经典体系赖以存在的社会结构、生活情境已经式微乃至消失了.到了今天,若非经过理性的审思,即使熟背十三经、诸子集成,也没办法从中找到自己的生活源头,不能有亲切可行的理解。在这种情况下,倘要发展儒学,只能对之进行创造性的诠释、梳理,针对当下的现实问题,在抽象的层面,在“圣人之所以为法”的层面复活经典精神。
    现在我们生活在一个各种文明共存的世界,儒学的与时俱进,是满怀自我价值、豪迈地走出去与各种文明交流。要争取以儒家思想的中和、和谐精神,对其它思想流派进行改造,吸收其精华,成为对自己有用的东西。只有这样,才能走出去交流,儒家传统才能成为可以为世界各种文明称道的思想文化,实现自己的价值。
    孔子当时面对的是一个多元文化世界,孔子立足周鲁文化传统而周游列国,这是学习,是兼容,是推行,是当时的集大成。今天,我们不一定用亲身周游世界的办法,因为各国的文化早已汹涌而来,信息时代更使我们坐在家里就能够知晓天下大事。从近代以来,我们也一直在学习,在兼容,在重构,我们现在正在需要的还有推行,是应该集今日世界之大成。也就是说,贯五千年传统之大道,采五大洲文明之精华,只有这样的集大成,才是中国文化未来的正途。

ryon 发表于 2006-7-30 16:02:25

再说一句,若复兴儒学,那攻异端的事还干不干?

谦谦 发表于 2006-7-31 22:03:58

引用第33楼ryon于2006-07-30 16:02发表的“”:
再说一句,若复兴儒学,那攻异端的事还干不干?
阁下在问这句话时,似乎心中已有了答案。如果明白地问起来,谁都不会说做,但历史在发展到一定程度时便经常会失控,也就通常唯物主义所说的“不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那时便不以某个人意志为转移了。革命者总是要荡涤她认为错误的东西,而且她心中的这种的正义感觉正是以对她的敌人的残忍为转移的。 复兴者是不 是会也如此呢?
历史还没到那一步,谁又知道呢?

zm799 发表于 2006-7-31 22:39:21

虽是旧文,自觉观点仍有效,故以此文参加讨论,勿加威加分,此前已加过。

历史实践是评判孔子学说的唯一标准

村学究


孔子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的奠基人之一。他创立的儒家学说在汉代成为定于一尊的官方哲学后,孔子教义不仅深刻影响看中国历史、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走向,而且深刻影响着中国的国民精神。因此,对孔子功过是非的评判,一直是中国的一个文化难题。二千余年来,虽不乏振聋发聩的批孔之论,却又丝毫不曾动摇他的“素王”之尊,尤其是在当代中国正处社会转型的历史巨变之际,近20年来对孔子的推崇和颂扬却愈来愈甚,而对孔子的批判声浪也愈来愈高。如何评判孔子功过,是以历史实践为唯一标准,还是以“六经注我”的字面意义为据?这也是文化研究者绕不开的历史难题。



具有周文化特色的鲁文化造就了孔子儒家学说



孔子原本是宋国子姓后裔,在他的远祖孔父嘉时,因五世亲别于公族,失去贵族身份后而改姓孔,家道自此衰微,从曾祖辈起便举家迁居鲁国。孔子生于鲁长于鲁,一生中大部分时间是在鲁国度过的,鲁文化对他的濡染是非常深厚的。

周族完成翦商之大业后,为了加强对东方的控制,便在东方封建诸候“以藩屏周”。 鲁国是姬姓贵族建立的宗亲方国,地处泰山之阳、汶泗沂沭之滨,较为封闭;国民以农为业,不事渔、商。封建鲁国不仅是为了大启疆宇、“为辅周室”,曲阜是商奄旧地,居住着文化较为先进的前朝遗民,就更需要加强对东夷诸族的镇抚和文化征服。因此始封地位很高的周公为鲁君,周公因辅佐成王并未就国,而是由其长子伯禽继承。于是鲁国成为周王室的代理人以控制这个地区。鲁立国之初,周王室的封赐极为丰厚,“分之上田陪敦,祝、宗、卜、史、备物、典策、官司、彝器”(《左传*定公四年》)等,各种礼器典籍几乎应有尽有。《礼记*明堂位》说:“凡四代之器、服、官,鲁兼用之。是故,鲁,王礼也。”鲁国享有天子器物服饰、奏天子礼乐的政治特权,鲁国虽小而地位之尊由此可见一斑。因此,从分封之日起,鲁国就是个宗周文化的方国。“用即命于周,是之职事于鲁,以昭周公之明德”(《左传*定公四年》)。由此也就决定了鲁的治国方略是以推行周礼周俗为既定方针,伯禽对殷民实行“变其俗,革其礼”,正是这一治国方略的体现。久之成习,凡是必遵祖训和谨守周礼,周初开始完善起来的宗法礼乐制度,便铸就成了鲁国根深蒂固的文化传统。

不同的治国方略将导致不同的发展结果,我们可以与鲁国同时分封的齐国作一比较。

《汉书*地理志》:周公始封,太公问:“何以治鲁?”周公曰:“尊尊而亲亲。”周公问太公:“何以治齐?”太公曰:“举贤而上功。”齐鲁二国始封时地皆不过百,可以说是在同一水平上起步,而鲁在政治资源和文化上还要优于齐。齐国“举贤而上功”,不当“凡是”派,广纳贤才,因地制宜,富国强兵,使齐国土扩展到方园二千里,成为春秋五霸、战国七雄之一。齐国提倡学术自由发展,不排拒不同学术思想流派,因此就有了一时儒法道墨诸家云集稷下,形成著称于史的稷下之学。鲁从立国到被楚灭国的这一历史阶段,以“宗周”为准绳,压制不合周礼的一切思想和文化,不思进取,人才匮乏,积贫积弱,国土虽曾扩展到五百里,仍是小国寡民之邦。“周礼尽在鲁”(《左传*昭公二年》),鲁国可圈可点的历史成就仅此而已。齐国的改革性、开放性、民主性与鲁国的保守性、封闭性、落后性形成鲜明对比。孔子儒学就是在鲁国这种文化氛围中生成的。孔子则按周文化的面貌将鲁文化系统化、 理论化、政治化、世俗化,可以说周、鲁文化尽在孔子儒学之中。例如,鲁国崇尚周礼,孔子则“吾从周”;鲁有讲习周礼周乐的传统,孔子则“立于礼,成于乐,”强调“不学礼,无以立。”鲁以“尊尊而亲亲”为既定国策,孔子则将其弘扬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周王室训令天下“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孔子则主张“天无二日”,“尊无二上”(《礼记*曾子问》)….只要稍加对读,我们就会发现孔子教义与周文化有很强的对应关糸,这说明孔子是全面继承了周文化的。孔子生活在春秋末季,其时天下“礼崩乐坏”,这本是对封建专制主义政治和文化的一次大冲击,应视为是历史的进步,然而在孔子教义中,我们并未发现他对进步的讴歌,有的却是对尊礼者的赞美,对越礼者的诅咒,对“郁郁乎文哉”的周朝寄予乌托邦式的响往。这也说明在孔子的理论体系中并未汲取新的思想和思维方式,也不曾顺应当时的历史潮流。



“半部《论语》治天下”:“儒术治国”留下的失败记录



孔子死后颇受恩宠,与他生前“累累若丧家之犬”的景况形成鲜明对比。他首先被鲁哀公诔之为尼父,汉武帝将孔儒定为一尊,司马迁作《史记》以“世家”许之,与王者并列;汉平帝追谥孔子为褒成宣尼公,唐太宗尊他为先圣,唐玄宗封他为文宣王,元武宗加孔子谥为大成至圣文宣王,明英宗还特意加封孔裔为衍圣公……。自汉以后不分夷夏,凡入主中国的历代封建王朝无不尊崇孔子,并且抬到吓人的高度。一 黄土,一冢枯骨,何以能亨有“素王”之尊?我们可从孔子理论体系与帝王利益关糸中找到因由。

孔子说过:“惟名与器,不可以假人,君之所司也”(《左传*成公二年》);又说:“礼乐征伐自天子出”(《论语*季氏》)。孔子主张帝王唯我独尊,亨有至高无上特权,这与韩非子主张帝王树立绝对权威有惊人相似之处。孔子维护封建帝王最根本的绝对利益,理所当然会受到封建帝王们的尊崇。孔子传人孟子仅说了句“民为贵,君为轻”,就被朱元璋撵出了孔庙,若稍有不合帝王心意就会落得这般下场。《论语*颜渊》载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是孔子为封建帝王们设计的一套贵贱有序、上下有别的政治制度,如果等级名分错位就不合孔子所规定的“礼”。而“礼”是无所不包的,如制度、仪式、婚丧、风俗等等都包涵有等级名分。凡不合“礼”处就要“正名”,何谓“正名”?何晏《集解》释为“正百事之名”,即在方方面面都要维护帝王专制统治的政治秩序,这是颇合帝王心意的。再则是孔子很善于为尊者讳。《史记*孔子世家》:“践土之会,实召周天子,而《春秋》讳之曰‘天子狩于河阳’。”历史真相是:晋文公欲会诸侯讨卫、许,担心诸侯不奉命,于是便召来周襄王,以天子名义会诸侯,史称“践上之会”。孔子在编《春秋》时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闹剧曲讳为周天子“巡狩”,保全了周王的面子。孔子很会揣摩帝王心理,如何不受帝王尊崇呢!如果说孔子身后的显赫是帝王们感情上接受了孔子的话,那么,叔孙通说的“夫儒者难与进取,可与守成”(《汉书*郦陆朱刘叔孙传》),则是帝王们逻辑地接受了孔子儒学。孔子教他们以“儒术治国”,可保持独裁专制统治,一家天下可代代相传。

儒术治国的形象说法是“半部《论语》治天下”(《鹤林玉露》卷7)。此说始见于南宋,据称是北宋权臣赵普所言。然而,与其说是赵普之言,不如说是约定俗成之论,它认定这样的历史“事实”,自汉武帝独尊儒术后,中国基本实行的是儒术治国。那么以“儒术治国”的各代王朝是否国运亨通呢?

汉武帝虽“卓然罢黜百家,表彰六经”(《汉书*武帝纪》),仅还仃留在口头提倡上,并未认真实行。如所用之臣或是文法酷吏如张汤、杜周之流,或以经术润饰吏事如董仲舒、公孙弘之辈,绝非纯儒。汉章帝白虎观会议正试确立了儒术治国,其时社会危机四伏,儒术治国可谓受命于危难之际。儒术治国是救世良方吗?汉章帝至汉灭国仅144年,其后几个统一王朝,晋为154年,隋101年,唐289年,宋319年,元108年,明276年,清267年。儒术治国何曾园过帝王们的家天下传之万世的美梦!尽管孔子设计了一套封建社会的乌托邦蓝图,以“仁”、“中和”、“孝”等政治设计限制帝王们的权力于一个“度”内,这都不过是一厢情愿的呓语。历史上一些开国之君或中兴之主只是鉴于前朝的颠覆所有所收敛而已,他们给人民一点好处就大力宣扬,而榨取人民时却不露痕迹。这便是《管子》中为他们总结出的一套“仁政”-----“见予之形,不见夺之理。”中国历史上王朝更迭频繁,恰恰证明了孔子设计的那套“自我调节机制”只徒具文字意义,对任何一位封建帝王都无约束力。历史已经无情地证明,儒术治国每每留下失败的记录。

儒术治国使中国在历史上一直处于保守落后的政治生态环境中,因此,所形成的历史惰性,使任何改革、那怕是改良都未能逃脱失败的命运,如王安石、张居正以及戊戍变法等等。马克思曾在《机器、自然力和科学的应用》中指出:“火药、罗盘、印刷术------这是预兆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项伟大发明。”然而出自中国的这三项伟大发明,并未率先将中国由封建专制主义社会推进到资产阶级社会,倒是将火药普及为焰火炮竹,罗盘成为风水先生的法器,而印刷术普及后,结伴而至的是一次又一次的文字狱!

“半部《论语》治天下”究竟治出了一个什么样的中国,一部廾五史足以为世昭鉴!



孔子儒学薰陶下的中国国民精神




孔子儒学是在周鲁文化孕育下生长出来的,鲁国国民的精神状态如何?我们从入选中学语文教材的《曹刿论战》中可窥见一斑。

《左传*庄公十年》载,齐将伐鲁,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鲁国虽不乏象曹刿这样的俊杰之士,然而故事却反映了当强敌压境、国难当头时,宗室权贵居然束手无策,而众多乡人则以“肉食者谋之”、事不关已的心态置国是而不理。二百年后孔子称言“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这不正是对乡人的那种不良心态的赞许和肯定吗!鲁人、甚至其后的中国人“只扫自家门前雪”的不良风尚的形成也是由来己久的,经孔子的误导,其影响的恶劣和严重后果,我们又岂能低估!当下许多中国国民对国运民生、改革大业的漠不关心,对诸多社会丑恶现象的熟视无睹,麻木不仁,难道不是“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误导造成的恶果吗!然而二千余年来孔子教诲下的国民又果真“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做到“思不越位”吗?如其能按等级名位去思考去行事,历史上又何以会发生许多不在其位而夺其位的宫庭政变、或以血与火的手段让江山易主呢?又何以会有那么多的官吏极不安分,为加官晋爵或谄谀媚上曲邀恩宠,或卑身贱体卖身投靠…..。这与孔子设计的“理想人格”岂不是相违悖的吗?又如孔子教导国民要“谋道不谋食”,可谓圣洁高蹈,然而国民们口中念着圣人教诲,私下里却放胆设租寻租,贪污受贿。王亚南先生在《中国官僚政治研究》一书中说换一个视野去看廾四史,“则又实是一部贪污史。”有资格进入贪污史、奸佞传的国民,又有几人没有读过孔孟之书的呢!这难道还不足以说明孔子儒学哺育下的中国国民,己造成普遍的人格分裂吗?人格分裂又造成人性的虚伪,其最典型的特征是说一套做一套,表里不一,言行不一。

孔子儒学中没有为中国人提供枳极的进步的思维方法和思想方法。孔子强调“非礼勿言,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动”,把国民的思想禁锢在等级名分的“礼”的范围内,使国民的思想思维得不到充分的伸展。中国长期的保守落后与孔子儒学的保守落后密切相关,这不由得令人想起德国。德国人认为,德国之所以能在科技、生产力方面领先于其他国家,能从两次世界大战的废墟中迅速恢复,应归功于黑格尔、康德这些哲学家把德意志民族的思维能力提高了。哲学是能真正改变人的思维和思想的,巨大的精神力量能转化为巨大的物质力量。强盛的民族总有强盛的哲学,而强盛的哲学一定能滋养出强盛的民族!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积贫积弱、保守封闭,这也说明了孔子儒学不是“强盛的哲学”,它又怎能滋养出一个强盛的民族来呢!又怎能哺育出千千万万个“君子当自强不息”的强盛的个体呢!

孔子儒学在其伦理学说中为国民提供了一种非善即恶的二元对立的认识论,国民持这种认识论,每每将复杂问题简单化,简单问题复杂化。例如国家政治本是极复杂的糸统,我们竟简单化为清官贪官、善政弊政等等;又将官僚队伍分为清流浊流,而正邪两方又水火不同器,冰炭不同炉,于是便形成朋党,互相对立,激化了许多社会矛盾,也毒化污染了政治空气。这种认识论无视价值中立原则,不允许国民持中间立场,这势必使国民的思维容易情绪化、情感化,同时也造成说假话的风行。

孔子儒学曾为国民设定了一种理想人格,修齐治平是理想人格的实践和完成过程。如果按这种设定来教化、塑造我们的国民精神,二千余年来我们的国民早已是谦谦君子了;那么中国历史上一次又一次的社会危机何以总是伴随着道德危机?每一个新王朝的建立总要伴随着艰难的道德重建呢?国民的伦理道德为什么竟脆弱得这样不堪一击呢?道德危机的周期性,难道不是孔子儒学在道德教化方面失败的记录吗!孔子儒学的伦理教化有很大的消积作用。孔儒以僵化落后甚至违反人性的规范束缚人的自由选择,造成个人自我意识的淡化和萎缩,使人的社会角色类型化,个人创造性受到压抑。长期的历史积淀,国民养成了一种普遍的权威性人格,以及信仰、畏惧、依附权威的文化心态,养成了因循守旧、恪守传统、拒绝创新、随波逐流的内倾型民族性格。孔子不语怪力乱神,他创建儒学之始便摈弃了宗教崇拜,转向于对帝王的政治权力崇拜,从而造成了中国社会至今不衰的“官本位”文化观念。国民在“权力崇拜”的愚弄和鼓惑下,对权力的痴迷及对官位的追求己到了无所不用其极的程度。不言自喻,权力和官位的背后是巨大的廉价财富和利益!孔子儒学主张以内省式的修身、通过“灵魂深处闹革命”来塑造自我道德形象。道德的自我形象欲求导致国民重虚名而不务实际的行为特征,鲁迅先生称为是“面子”问题,而面子问题是“中国人的精神纲领”。

对孔子儒学文化品格的虚伪性,与孔子差不多同时代的人早有观察和认识。《庄子*外物》有“儒以诗礼发冢”的故事,揭露儒家“彬彬有礼”地掘墓碎尸,夺人珠宝,儒家人格分裂竟达如此!这篇小品对儒家标榜名义、欺世盗名、“阳为道学、阴为富贵”(李贽语)的虚伪人格给予了辛辣的批判。人格的分裂必然导致人性的虚伪,它对国民、尤其是对官僚群体心灵和精神的毒害是十分严重的,造成了多少官吏夤缘投机、趋炎附势、媚狡谄伪、畏强凌弱、因循苟且,他们在“达则兼济天下”的旗帜下假借大义,窃取美名!这说明孔子儒学不仅需要虚伪,而且不断地制造虚伪。当虚伪盛行时,社会上必然兴起伪善之风;伪善之风起必然导致信仰危机和世风衰败。

今年是孔子诞辰2550周年,恰逢又是世纪之交,据报导国内将要举行隆重的庆典活动。我们将如何评说孔子,如何解开这道文化难题呢?孔子教义中确有一些有价值的成分,有的甚至至今还有生命力。然而孔子儒学是一个非常封建的学说,与马克思主义是格格不入的两个相互对立的哲学体系,尽管他的教义中有些是颇有价值的,但绝不是超时代、超阶级的永恒真理。二千余年来儒术治国虽每每留下失败的记录,但仍有不少人鼓吹只有儒学才能救中国,只有儒学才能拯救世界。儒学创立之初,其文化品格就是以“法先王”为政治导向的,所追求的乌托邦社会,在本质上是与时代潮流相互错位的。儒家们的理想存在于过去,而不在于未来;他们生活在现实之中,却孜孜以求在未来中实现“过去”。因此在社会历史观方面常表现出“今不如昔”的病态心理,这种心理不仅已成为一种社会弊病,而且与社会总体发展的趋向和进程相背离。如果说儒学这个非常封建、保守、落后的学说能够救中国,五四运动的锋芒何以要指向孔子及其学说?许多自幼曾受过孔子儒学熏陶的革命志士和先驱者们,何以还要历尽千辛万苦去寻找救国救民的真理呢?

孔子的人格是高尚的,他的学识是十分渊博的,他对他的事业的追求也是十分执着的。“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司马迁的话代表了历史上无数知识分子对孔子的敬仰;“我爱孔子,我尤爱真理”,蔡尚思先生的话则代表了古今无数知识分子“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心声!在孔子华诞之际,若能对孔子儒学进行认真的、科学的选择、批判、改造、吸收和消化,用于建设社会主义新文化,于国于民幸莫大焉!

zhaolanjun 发表于 2006-8-1 08:29:20

个人觉得首先要搞清楚什么是儒学
很显然儒学在不同时代的内涵并不是同一的的,而是变化的
在古代儒学成为统治阶级的愚民工具,但我们也不能否认它在民族大一统中的积极作用
所以说对于儒学的复兴我觉得只要着眼于与时代的切合,赋予它新的内涵,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并没有什么不妥
毕竟它已经深入国民的骨髓
我们要做的就是如何使其创新,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成为社会发展的动力

tonggang 发表于 2006-8-1 10:02:24

我覺得應該辯証的看,
一方面:要弄清楚儒学的內涵。尤其不同時時期的內涵。
這樣對當代有好處。
二方面:應該將歷經幾千年還經久不熄的經典的內容拿出來;
想孔子一些學習方面經典語句。
其中都是關於:人文修養,國家治理等等,這些都是人類存在以來都
一直都在延續和發生。
好的東西在隨時間的考驗中會越來越香,
就想酒一樣,越老越醇。
總之:去初糟粕,取其精華,發揚廣大。

lucky001 发表于 2006-8-1 10:29:16

中国几千年留下的传统文化在我们手上消失了!应该大力弘扬儒学文化
1、经过文化大革命的洗礼,现在我们都是“无神论”,死后也不怕下地狱,该做什么做什么,看看现在的生态环境破坏的样子就可以想象人们的胡作非为,经济发展的同时,把美好的家园建设的破坏了!没有儒家思想来引导人们,无疑就是一片文化的荒漠,怎么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2、在片面强调经济建设,飞速发展的社会,教育处在一个什么尴尬的地位人所共知。除了收费就是收费,有钱可以上学,无钱的人苦不堪言!!创造一个公平的竞争环境,教育不在成为政府部门创效的手段,不在下指标,不在加重群众的经济负担迫在眉睫啊。但是在现行的环境下,儒家思想的弘扬最起码能够为我们指出一条明路。

ryon 发表于 2006-8-1 10:50:16

引用第34楼谦谦于2006-07-31 22:03发表的“”:

阁下在问这句话时,似乎心中已有了答案。如果明白地问起来,谁都不会说做,但历史在发展到一定程度时便经常会失控,也就通常唯物主义所说的“不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那时便不以某个人意志为转移了。革命者总是要荡涤她认为错误的东西,而且她心中的这种的正义感觉正是以对她的敌人的残忍为转移的。 复兴者是不 是会也如此呢?
历史还没到那一步,谁又知道呢?
是呀。说到这就再说几句:
   复兴儒学的目的在于民族复兴。但这一目的是否能达成?司马迁说,夫子折冲至当。按儒家的说法,就是“中庸”。这也是现在提倡复兴的人所津津乐道的。但对于其它学派(说)儒家究竟是如何中庸的?孔子杀少正卯,指其为“侮圣言”、“非圣无法”;孟轲、荀卿辟杨朱、墨翟,视其为异端;董仲舒对策说要“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韩愈在《原道》中甚至说要“人其人,火其书,庐其居”。这已经与“折冲至当”想去甚远。自汉唐以降到宋明,那个说“若富贵可求,虽执鞭之士我亦为之”,个性鲜明、活活泼泼的孔子,越来越成为只存“天理”没有人欲的“至圣先师”,所谓的“中庸”,成了儒家自己内部的中庸,对于其它学派(说)却只剩偏激。先哲尚且如此,后人只可能有过之而无不及。
   儒讲“坐忘”,释道也讲“虚空”;儒讲“爱人”,基督也说要“爱人”。任何学派都有其合理成分,“独尊”势必再次导致阻碍思想文化的自由发展,“兼通”或许才能达成真正使民族复兴的目的。

呵呵。说到这就不由地想起真正学贯中西,默而存之,不言而信的钱钟书先生。
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查看完整版本: 儒学如何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