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ough98 发表于 2006-7-21 00:46:35

读《废园外》,感怀巴老

《废园外》是巴金先生写于抗战时期的优秀散文,作者以饱蘸感情的文字强烈控诉了日本帝国主义的滔天罪行,表达了对无辜死难者的深切悲悯和抗战必胜的坚定信念。
   作者身处“废园外”,抒写自己对于废园的所见、所思、所感,全文的感情基调凝重悲凉而充满愤慨。废园里有“欣欣向荣的绿叶”、“深红色的花”和“毁了的楼房的空架子”,红花绿叶和残垣断壁并列展现在读者面前。前者一方面作为后者的背景和环境而存在,另一方面又融入了作者的主体意识。红花绿叶的形象在文中主要具有三个功能:一、以红花绿叶的盛开繁茂与残垣断壁的凄凉寂寞形成对比反衬,增强感情的表达效果。二、通过蒙难者生前对花叶的审美和作者向花叶的移情,艺术地赋予红花绿叶以思想情感,使它们成为作者有力的情感抒发点。文中设想了“花能够讲话”、花对于野蛮侵略行径的控诉的情形,花同样是惨剧的见证者,对生命的无辜受害也会“感到寂寞和悲戚”。这些与作者以第一人称的直抒胸臆共同构成了全文悲怆愤慨的意境。三、红花绿叶也体现着顽强的生命力和不屈的民族精神。炸弹摧毁了园中的建筑物,但园中貌似柔弱、实则坚韧的绿叶红花却依然旺盛地生长盛开,作者借这一意象表达了在历经艰苦后,抗战必然胜利的坚定信念。
   这篇散文中也承载了与巴金代表作《家》一脉相承的对于被封建思想观念禁锢的生命的深深惋惜,“望着一园花树,想到关闭在这个园子里的寂寞的青春,我觉得心里被什么东西搔着似的痛起来”。“闺墙”闭锁着少女的青春年华,是少女的“囚笼”,然而少女始终对外面的世界充满着新鲜、好奇和希望,渴望像园中的花树一样获得更多的空气、阳光、水分和养料而自由茁壮地成长。但她的愿望尚未实现时,生命便被野蛮地剥夺了。生命的禁锢让人惋惜,生命的逝去令人扼腕,这两种情感的交织使得“我觉得心里被什么东西搔着似的痛起来”。尽管与逝者向未谋面、素不相识,但无论是否相识、杰出抑或平凡,人的生命都同样宝贵,深沉博大的人文情怀和生命意识激发作者一定要向大家讲述这个少女的悲惨故事,陈姓少女是死于侵华日军暴行的无数蒙难者之一,作者选取这一形象表达了对无数死难同胞的深切悲悯。文中多次以问句的形式直抒喷薄而出的情感洪流,如“关于这我将怎样向人们诉说呢?”、“为什么这样静?”、“难道我是在梦里?”等,营造出情透纸背的氛围。
   文章以“现在时空—追忆时空—现在时空”为结构框架,抓住“园中景—园中楼—园中人—园中事”的联系进行有机的记叙描写,语言平实质朴而极富力度,细微之处足显练达。如“这些花原先一定是种在窗前的”一句,单看此句可能会产生“花的位置变动了”的理解,因为“窗前”通常是空间参照点。而实际上花并未移动,而是建筑发生了本质的变化——“现在窗没有了”,以花为参照来定位现已不存在的建筑先前的位置,给人印象尤为深刻。又如“脸颊上一点冷,一滴湿”,用“一滴”修饰形容词“湿”,既突出了形象感,又实现了和“一点冷”的对称。

伊陵子 发表于 2006-7-21 03:27:24

评得全面

而且 有重点落在 感怀上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读《废园外》,感怀巴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