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参考书目的思考
关于参考书目的思考近读一部关于翻译理论方面的书。我有一习惯,在每读一本书的内容之前,必先看其书之参考书目。这次所看到的参考书目浏览后,令我大吃一惊。以往之书目,对于一部书而言,所列参考书目也就多者几十部。但这本书却多达四百多种,书的总页码也就两百二十页。以此做一推断。既然是以四百本书或者杂志做参考,至多每本书中的观点或直接引用其半页也就够写一本像这样两百页的书了。这样看来这本书自身所有的观点也就寥寥了。充其量也就算一本拼凑的书而已。但又不象是一本拼凑的书。因为它的主编还是一名在外语界知名的老前辈、老泰斗,而且出版社也是外语界一家权威的出版社。
做了这样的推论后我再读此书,发现这本书确实是一本拼凑的学术书籍,之所以还说是学术性质的书,是因为全书还是充满学术术语的,而且更令人称奇的是,学术术语是嫁接来的,不是本土化的,也不是纯粹的拿来主义,读了两章后还是不入正题,云里来雾里去的,哲学味十足。这样的书读到这个程度,不得不怀疑自己的资质是不是太浅,也只能慨叹现在的哲学书太难读了。大慨这也是当今成书的一种流行趋势,是一个边缘术语的时代,好象只有借用别种学科的术语本学科才有发展的可能。如这本写翻译方面的理论书大量借用了哲学方面的术语。这样看来下一步,象我这样只读过外国尼采,康德,叔本华,罗素,德里达等,国内只知孔孟,张衡,张载,王守仁,王夫之等类,现在应紧跟时代,至少要去读一读,甚至要去研究研究斯宾塞的实证主义,朗格的新康德,马尔库塞的社会批判以及利科的解释学思想,中国的易经,欧阳建的《言尽意论》严复的即物实测等等了。这本书也只能暂且一藏了。
但在藏这本高深莫测的翻译理论加哲学书时,又有一种认识。这本书的草就者似乎还是有自己对于翻译理论的独到的见解,并不只是抄袭而成书。后记中写了人家是2005年毕业的博士,他的导师就是这套丛书的主编。毕竟人家是博士嘛,博士博士,博而成士,还是读了不少书的嘛,把自己读过的书不摆出来,倒显不出自己知识的渊博。人家这位主编也会以自己的学生能读这么多的书而感到颜面上光彩。看!这就是我培养的博士生,读了这么多的书!他读过的,你们想,我那能没读过呢!?我是他的导师,书目是我给他开的!别的教授你们读不了这么多的书吧!能开出这样的书单吗?
我再去看看这一套丛书的别的几本,都一样,全是这位祖师爷的博士学生。书都读的很多。我不知道每人这四百本的书是三年读的,还是自这些勤奋的学生从小学就算上,仅专著就读了这么多。但想来想去,还是觉得这么多的书应该是起码读硕士以后的事,四百多本专著,满打满算六年时间,一年66本,五天一本。如果要是在读博士三年期间读这么多专著,一年120多本,不到三天一本,真够厉害!这些学生的刻苦程度和智商确非一般人能比。我不知道位祖师爷的博士学生们成家的现在有几个?除了读书,研究了“翻译哲学”的同时,知不知英语语言学和英语文学,更不必说对电脑的掌握程度了。想来他们是博士,对电脑肯定掌握,凭他们的智商和对当世界学术走向的了解,他们不会是新一代的文盲,这位祖师爷也不会让他们成为新一代的文盲的。但这样算来,时间有点紧,不过不要紧,估计他们晚上不会睡觉的,据说大凡象这位祖师爷所指导的博士生们有“超人”的能力,晚上是不必睡觉的,我是杞人忧天了!
果真要是那样,读博士的学子都要英年早逝了!也正应了当前对博士的报道,英年早逝的多呀! 首发在哪儿? 在我自己的博客中发的,我不知这是不是原创非首发!?请版主明示! 你博客在哪儿? vonfreeman03,
版主的意思是想知道,
你原始这篇文章的链接哪里?以证明这片文章是你写的。
因为网络转载太多,的确有人盗版盗名,骗取威望。 如果把本文的观点用于科技书籍,我好像不大同意本文的观点,其一假如我写一本科技书,列出的参考书未必全读,也许我就看看目录,然后找到某一章,某一节中的某一段,而这一段中的某一句话就激发了我的思想,也许我就把他列入参考目录。其二参考了不见得就要抄一段,也许我一句原文也不抄,仅仅接受了他的观点中的某一部分,也许整个观点是从3-6本书中综合来的,我把这3-6本书全列入了参考目录,其实一句话也没有照抄,即使被参考书的作者也看不出参考了他什麽,但确实如果我没看这本书,就没有我自己的思想,所以我还是把他列入参考书目。这是一种对别人知识的尊重。说实话我就是这样想的也这样做的。
对不起,楼主的文章我只能看清一点,其它部分是乱码,所以只能就我看见的观点发表自己的看法,也许不对,只做讨论。 对不起,我重新打开这篇文章,已经看见了其它内容,对文章中的其他观点我没有异议。 非常感谢列位对本贴的厚爱,我的博客地址是: http://vonfreeman.bokee.com/
欢迎交流,欢迎批评指正!! 说得挺好。
国内的学者写书就爱往玄了整,好像大家都不懂他才有面子。教科书尤其如此。书写出来不就是给人看的么?就算是爱因斯坦,写的东西大家看不懂,那他自己主观也是想让人明白才写的啊!咱的学者好像就想让人不明白。是不是怕明白了就知道你原来不过那么回事儿啊,哈哈。 引用第0楼vonfreeman03于2006-07-01 18:05发表的“关于参考书目的思考”:
关于参考书目的思考
……以此做一推断。既然是以四百本书或者杂志做参考,至多每本书中的观点或直接引用其半页也就够写一本像这样两百页的书了。
做了这样的推论后我再读此书,发现这本书确实是一本拼凑的学术书籍……
四百多本专著,满打满算六年时间,一年66本,五天一本。如果要是在读博士三年期间读这么多专著,一年120多本,不到三天一本,真够厉害!
.......
请恕我直言,这种貌似逻辑严密的推断其实不合乎最基本的科研精神。核心的意思如下:
引用第5楼hvf53于2006-07-02 17:20发表的“”:
如果把本文的观点用于科技书籍,我好像不大同意本文的观点,其一假如我写一本科技书,列出的参考书未必全读,也许我就看看目录,然后找到某一章,某一节中的某一段,而这一段中的某一句话就激发了我的思想,也许我就把他列入参考目录。其二参考了不见得就要抄一段,也许我一句原文也不抄,仅仅接受了他的观点中的某一部分,也许整个观点是从3-6本书中综合来的,我把这3-6本书全列入了参考目录,其实一句话也没有照抄,即使被参考书的作者也看不出参考了他什麽,但确实如果我没看这本书,就没有我自己的思想,所以我还是把他列入参考书目。这是一种对别人知识的尊重。说实话我就是这样想的也这样做的。
其实,不仅仅是科技文章如此,所有的科研论文、著作都应如此。
其一,就某个专题进行研究,最最起码也要浏览一下这个领域的著述,看看别人都已经到了什么程度。
其二,凡引用、参考或是采纳、吸收别人的观点,一定要注明来源。尊重知识产权的同时,也是自我尊重。
其三,避免走向另外一个极端,即从用了不说(不注明)到说了不用(假引用文献)。不知LZ有没有怀疑作者假引用文献。不管怎样,假引用文献也是为学界所鄙视的。
“我书架上的书,有的只看过几页,有的通读过,有的则看了几遍。”这是一位名人说过的话。我想,参考文献也大致如此。谁会认为参考文献篇篇都要通读?
其实,著述的拼凑甚至抄袭行为,与参考文献的多少没有必然的联系。我想作者不至于认为,参考文献少的就是原创吧?
这里还有说的一点是,通过参考文献,对著述质量可作的初步判断。但不是依据参考文献的数量,而要看关于该问题的研究领域中的重要著述是否都提到了。有的博导看博士论文就是这么看的,他们没时间去细看正文部分,就看看开头、结尾及参考文献。 我认为依楼上所言这样去列举对自己有所启发的参考书目正如我文中所说,应该要从幼儿园开始看过的书目列起了。每一位知识分子,谁又能否认他看过的每一本学术著作,或是含有某种理论的书籍没有对他本人造成影响呢?又有谁能否认从幼儿园开始没有接受某种理论!
当然话又说回来,列举重要的参考文献就有一个度的把握的问题,而不应滥用这样一个度!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