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egm04 发表于 2006-6-30 01:36:50

富脑袋还是富口袋?

我们国家自古以来号称礼仪之邦,对于富脑袋的问题还是很重视的。四民之中士为先,小时候看见祠堂里挂着的“天地国亲师”的大字对联,大约也是流传下来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古训。以前读书人要拜孔子,要穿长袍,自然也比一般人牛气!孔乙己先生是不愿意和穿短袖的一帮子在一起混的,虽然他的口袋没有钱,但他觉得那帮人没读过书,和自己不在一个档次,虽然贫穷是一样的,可是他的脑袋比他们富。
   说了半天似乎还没有说上点子,好啦,废话少说,言归正传。五十年代流行“学好数理化,不如有个好爸爸”,对于脑子的扶贫似乎态度就有了根本的改变。其实追根溯源,大概源于五四的打倒孔家店,自后中国人对于富脑袋也就显得漠不关心啦。转而寻求实业救国,一心只想着富口袋啦。五十年代以后对于人才的贬斥越演越烈,到了文革,干脆回归到元朝的臭老九地位,书越多越反统,可怜一帮子读书和文化人遭到牛鬼蛇神的待遇,辛酸不忍卒看!于是名宿大儒感慨“最是无用是书生”,傅雷先生形容自己是一只惊惶的老鼠,躲在洞里窥探外面混乱的世界,可是他毕竟没有躲过劫难,对于羞辱只有化作一江春水的愤世疾俗,夫妇投湖自尽抗议那个黑白颠倒大盗横行的社会。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经历无数苦难的中国人迎来了改革开放,于是一些穷的没有饭吃的人们开始大胆的淘第一碗金。他们的成功深深刺激了哪些脑袋很富可口袋很穷的人。于是80年代在知识分子掀起一波下海的热潮,大家选择富起口袋来,不再甘于守住那份清贫。知识再一次遭遇信任危机,脑袋再一次向口袋投降!向前看变成向钱看,一切唯钱为上。中国人集体患上金钱躁动症,处在一股莫名的对钱的近乎狂热的膜拜的癫狂状态。
   最是无用是书生,看来需要一种新的诠释,君见有几个大款是读书人?君见有几个老板,官员还唯书是读?可怜一般真正想读书的人,只能感慨世事沧桑,生不逢世!我们乡下有一句话叫做:一分钱困死英雄汉,真有虎落平阳被犬欺的无奈。前不久看见武林外传那个穷酸的书生吕秀才说道:再穷不能穷孩子,再苦不能苦教育。当时一笑了之,现在细想真是感觉心凉,我们看到太多的辛酸故事,太多的穷人为了孩子读书而砸锅卖铁。他们虽然口袋很穷,可是他们脑袋不穷,他们知道唯一能够改变下一代命运的机会就是让孩子读书,离开这些鸟不拉屎的贫困的农村。
   以前我们徽商是很富有的,他们知道光是富口袋是不够的,那样只能应验一句古语--富不过三代,于是奇怪的是没有读过多少书,口袋满是钱的他们却最尊师重教,一如乔家大院里山西商人乔致庸。于是在徽商的故乡,不光有大宅门,还有散落布置的牌坊,那代表着一段脑袋重于口袋的历史。今天,当我站在这些牌坊的前面,回想着宣纸、歙砚的光荣,仿佛有一双眼睛在半空中对我微笑,哦,那是祖先徽商的身影。他在笑什么,是笑我们的浮躁,我们的急功近利,还是对我们轻轻的鼓励。富脑袋还是富口袋,现代人依旧迷茫的追寻,其实祖先已经给了我们最好的答案,我们何不停一下匆匆的脚步,梳理一下混乱的思维,去思索一个清晰的未来。远处传来一群孩子朗朗的读书声: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我的眼角分明有一丝笑意,他们在想什么呢?

fenglong88 发表于 2006-6-30 07:08:33

在上大学时曾经考虑这个问题。愚以为: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虽然都在进步,但往往不是一同进步。在实际发展中,物质文明的速度要快一些,精神文明要慢一些。这种不同步是必然的结果。但物质文明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需要精神文明的调剂。所以以前只讲“企业发展”的产业界,现在已经大谈“企业文化”了。相信不久之后,人们对精神文明方面的要求会越来越多。

robertchrs 发表于 2006-6-30 11:21:15

中国本来就是一个矛盾的集合体,不管做什么阻力都很大,可能真是“地大人多”的缘故。人多矛盾也多,人太多了不好管理,中国的历任总理都可谓鞠躬尽瘁,然而经济发展了,发展的还不够,精神文明某些地方抓上去了,某些地方没有落实,……幸好我不是总理,总理也不是一般人能当的。
对于俺们穷学生来说,富口袋、富脑袋都是至关紧要的事,不富口袋何来银子作学问?没钱=饿肚子+没书(资料)=没成果,说句最现实的,如果没银子,文章何处发?找导师、找关系,可能吗?
ps:中国过去是礼仪之邦,没错,等级社会嘛,现在呢?是不是呢,明眼人都知道,俺就不说了。
所以有钱了最好去富一下脑袋,没钱的,还是先去富口袋吧。

mengzhiyong 发表于 2006-6-30 11:34:08

both, 如果地球上任何一個地方讓我兩方面都不貧乏,那就是我應該存在的地方。

aieshu 发表于 2006-7-1 22:25:22

现在的中国人,99.99%是要富口袋!富口袋!!富口袋!!!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富脑袋还是富口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