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d831579
发表于 2006-7-11 17:45:26
虽说是原创,但是LZ在至少3个论坛上发表过了
版务协管员:sd831579
fenglong88
发表于 2006-7-11 18:13:57
引用第20楼sd831579于2006-07-11 17:45发表的“”:
虽说是原创,但是LZ在至少3个论坛上发表过了
版务协管员:sd831579
有规定不许发在其他论坛么?
颠倒梦想
发表于 2006-7-11 20:29:25
引用第20楼sd831579于2006-07-11 17:45发表的“”:
虽说是原创,但是LZ在至少3个论坛上发表过了
版务协管员:sd831579
我们不讲究是否首发,或者在其他论坛发表了几次,只注重是否为原创^_^
fenglong88
发表于 2006-7-12 17:02:16
14尽物之极的倾向
犹太民族和日本民族是世界上公认的保持传统民族性比较完整的民族。但考察这两个民族保持民族性的方式却大不相同。犹太民族传统的完整性来源于他们的排外,即严格保持宗教和生活习俗;而日本人采取的却是开放的姿态,却怎样做到保持民族性的呢?我认为日本人的做法是利用传统的思想来吸纳外来的文化。其中最主要的一个思路就是“尽物之极”。日本历来是一个资源匮乏的国家,在艰难的条件下生活必须充分利用生活资料,而且要做到没有丝毫的浪费!这种生活经验经过长期的积累逐步形成了日本人“尽物之极”的态度。这里依然拿犹太人进行一下比较,两个民族同样是世界公人的比较会“赚钱”的民族,犹太人的赚法是找到使事物增值的方法,而日本人则是对事物进行极致性的开发。
《排球女将》、《足球小将》、《篮球飞人》《棒球英豪》这些影视也好,卡通也好都能见到“极致性”的宣传,看上去有些自大和夸张,但能起到催人奋进的效果。浮世绘的画师月冈芳年曾经对在《英名二十八众句》中将杀戮场面画得惨不忍睹而感到自得。可见日本人的极致化的倾向。而后世的恐怖片也是以日本为最,相对与西方的血腥和镜头的闪回,日本恐怖片的真实与氛围的营造,更让人震撼与恐惧。
当我们明白了日本人的极致化倾向后,我们就能够用这把钥匙去审视日本人的一些行为了,诸如“体物之极”的审美趋向、思想极端行为出轨的教徒,疯狂追星的Fans、还有居高不下的自杀率等等。
在日本文化中,发达的色情业已经成为一种痼疾。其实我们了解了历史上日本政府曾经通过色情业的收入支持国家建设的做法后,就会看到色情业只不过是“尽物之极”的倾向的一种表现而已。所以当我们看到AV公司花很多时间、很多金钱包装女优的时候,我们千万不要以为那是AV公司对这些女优的赞美,因为那些AV公司十分了解怎样才能充分“开发”这些“尤物”的价值。
野樵
发表于 2006-7-12 17:21:07
引用第20楼sd831579于2006-07-11 17:45发表的“”:
虽说是原创,但是LZ在至少3个论坛上发表过了
版务协管员:sd831579
首发是另外一回事,如果是首发,一般会多加1-2个威望,但不是首发也不违规。另外,谢谢sd831579兄的工作。
fenglong88
发表于 2006-7-15 12:48:38
谢谢两位版主和版务协管员sd831579兄的关注。除了第11贴因为服务器出问题上不来而不是首发的,其他的都是妙笔首发。
15真善美
“真善美”这三个字,对于我们并不陌生。但我们有没有真正考虑过这三个字的真实含义或区别呢?我想恐怕没有。我们太习惯直接接收已有的词汇,比如每个人从小就会背李白的《静夜思》,但真正了解这首诗精彩之处的人有多少呢?由此可见,我们对已有知识的麻木。然而我们“粗”,日本人却很“细”。
在日本人看来,真、善、美是三个不同的层次。
首先说真。日本的真是体现在他们的工作和生活中的。基本上包括认真和真实两个方面。“认真地工作、认真地对待自己、认真地对待他人”可以说是具有普遍意义的社会准则,有时甚至到了教条的地步。在这种社会准则的要求下,日本人埋头工作,不计得失,谦恭有礼,工作的要求往往高于一切,这也可能是导致很多日本人过劳死的原因。也正是由于这种“真”的态度,日本的学术研究往往在不经意间获得意想不到的收获,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的田中耕一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除了工作再来说说日本人的生活,在这个领域里体现出来的是“真实”。如果说日本人在工作时是忘我的话,那他们在娱乐时绝对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古时的日本人了解生命的短暂,所以采取了近似“及时行乐”的娱乐方式。这种方式演变到当今的日本,形成了日本人在工作中压抑自己,在生活中放纵自己的习惯。反观国人却大多是把生活中压抑,放到工作中去发泄。稍加比较我们就可以看出这两种不同的习惯对社会的影响是不同。
其次说善。对于日本人来说,“善”不仅仅是善良,“善”的要求里包含着一部分牺牲的内容,这跟我们说的“善人”“善举”“善款”意思有些接近。但日本人的善是基于完成公民义务的基础上的行为,而且这种行为不能是非常明显的。因为那样往往会让人误以为是出于“怜悯”的行善,在这种情况下行善者会被看作是在“市恩”,而接受者会背上“还不完的人情债”。因此上在日本民族的传统中,行善往往是不被提倡的。
最后我们来比较一下美。我们曾经提出过“五讲四美”的要求,仔细考察这个要求,我们会发现这个要求完全是一种“个人化”的要求。而日本人的对美是怎样理解的呢?“只有超越规格的牺牲才是美的”、“美的最高形象是与宗教的圣相等的最高价值。美是精神表里如一,具有牺牲精神的人格形象。”(今道友信《关于美》)当一个民族把对美的追求加入了牺牲的前提、提升到“圣”的高度时,不能不说这对于每个人想流芳百世的人来说是非常具有诱惑力的——或者说是非常具有蛊惑力的。
fenglong88
发表于 2006-7-16 09:25:32
16自私的日本人
用自私来形容日本人是我们经常能听到的看到的。而且有很多例子可以用来证明日本人的自私。日本人造纸用的不是本国的木材。日本人发明了一次性木筷却使用发展中的国家的森林资源遭到严重破坏。在全球禁止捕鲸的情况下,日本人依然捕杀鲸鱼,甚至拿鲸鱼肉喂狗。在商品交易中,各种消费品被分为三等,最好的在国内销售,次一点销往欧美,最差的卖给中国……
那么这些“私”的下面是什么呢?《邹忌讽齐王纳谏》其中有一句“我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其中的“私”是“偏爱”的意思。跟这个意思相近的一句话,我们也经常在说,那就是“顾己不为偏”。从这个角度我们去分析日本人的“自私”,就不难看出它对外的“私”,其实是让自己的人民受益!
日本作为一个国家是自私的,日本作为一个民族是自私的,那它的人民是不是自私的呢?笔者曾经看过一个介绍日本的纪录片,其中一个家庭主妇去一家百元店,买东西,商场入口立着两个牌子,一个标明100日元,另一个标明消费税5日元,也就是说在这家百元店买一件商品实际要交105日元。没有人为多出的5日元争吵,因为他们在私人的活动中,看到的了为国家的贡献,而且没有人认为这是一种负担。
反过来,也说说我们。我们的“私”往往更多的表现在个人利益的范围之内。如果说这是国人的劣根性,我不会同意。因为在我看来,这里面还有其他的原因。曾几何时,我们为了创汇,采取的低价格打开国际市场的策略,即便是现在我们看看国内市场上联想、海尔这些大品牌的中国企业的产品,又有哪一件在国内的价格低于他们在海外的报价呢?凭什么中国人要用高于外国人的价格享受本国的产品呢?我不明白,也想不通。
每当我看到国人争抢“出口转内销”的产品时、每当电视上报道中国向海外发放大批援助物资时,我真恨不得自己也生在一个懂得自私价值的国度里。
fenglong88
发表于 2006-7-17 13:35:37
17日本也在迷失
前两年美国有一部电影的中国译名叫做《迷失东京》,讲述的是美国的一男一女在东京这座光怪陆离的日本都市中的失落与迷惘。实际上,在东京迷失的不仅仅是外国人,也包括日本人。出生于东京的日本现代音乐家小室哲哉在关于东京的表述中说道:“不管是秋田的美女、京度的美女还是博多的美女,在东京看到他们,你会认为她们都是东京人,而看不出其他的差异。”
从东京的变化中,我们可以看到日本人也在迷失。随着西方文化在日本社会中逐渐生根(就像麦当劳中国化一样,麦当劳同样也会日本化)日本人身上的民族传统、地域特征正在逐渐淡化。
年轻人忙与追求时尚和享乐生活、另类怪异的风气有增无减,对日本传统的道德规范的遵守呈现下降趋势。游戏、手机、电子宠物、流行音乐、偶像明星占据了年轻人的绝大部分生活。
日本的老年人开始感叹世风日下。
在日本女性中开出现“不嫁一族”。
饮食文化也呈现出多元的杂种性。
随着亚洲各国经济的崛起,日本经济的绝对优势正在逐渐丧失。
……
所有的一切都在说明,日本依然在变,而这种变化依然值得我们去关注。
尾声:不会结束
本来在动笔之初并没有想到会能写到十几篇之多。写完前几篇后得到了很多网友的肯定,自己有点开始不自量力了。然而对日本文化了解得越深入,越觉得单凭个人的认识是不足以全面解读日本文化的,幸亏自己还有这点自知之明,打住喽!虽然仍有些日本文化现象已经列到了自己的“计划”当中,但以自己现在的认知水平,还不足以成篇。在此,我要衷心感谢关注本贴的网友们,同时希望我们能一起来认清日本这个既简单又复杂的民族。(全文完)
fenglong88
发表于 2007-4-24 12:44:00
看three兄发表的《看大国的背后——菊与刀 【原创首发】》后
http://www.readfree.net/bbs/read.php?tid=4444703
把自己的这个帖子顶一下。里面有不少错别字,大家多担待吧。
顺便归一下两篇已经加过威的书评。
值得期待的开始——评《暧昧的邻居》
2003年9月余杰以一个学者的身份随《铁与犁——百年中日关系沉思录》摄制组在半个多月中的日本之行。在这半个多月中的行程结束后,余杰根据自己的日记、读书笔记和谈话记录整理出了这本《暧昧的邻居》书名中的“暧昧”一词是取自日本作家大江健三郎在1994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典礼上的讲话题目《我在暧昧的日本》(这是国人翻译的结果)但对于以汉语的语义来描述日本的这种做法,笔者却不敢苟同。就文中给出的ambiguity这个词语来看,本身的语义是“含糊,模糊;模棱两可”的意思。那么从这个意思上说,就和汉语中常用的暧昧的意思有出入了,在现代汉语中,暧昧一词通常指“态度不明朗或行为不可告人”虽然其在词典中也有“模糊;不清晰”或“昏暗;幽深”的意思,但毕竟不是国人惯用的语义,难免引起错误的理解。在笔者看来,与其使用“暧昧”这个词语解释中不经常的使用的词义,还不如直接用“混合”或“矛盾”这样的词语来体现日本的状态。因为笼统、模糊、不明朗这些词语是对处于杂糅状态下的日本文化的既模糊又准确的表述。在这里,模糊来源于日本文化所呈现的东西文化的交融状态,准确来源于人们在认识日本文化过程中的真实感受。当然如果余杰在书中能解释清楚日本到底是如何“暧昧”的这自然也不是问题,但余杰的表现只能说差强人意。
在这本书中,可以看出余杰对日本文化的阐释过于依赖于周作人、蒋百里、黄宇仁、永井荷风、李御宁、陈平原等人的著作中对日本的阐释,并拿自己的感受与读书笔记一一对号入座。在这种对日本文化的阐释和分析中,余杰失去了很多自己发现和深入研讨的机会。因为在参访过程中,有很多值得注意的细节是值得深究其社会根源的,但遗憾的是余杰只停留在了展示现象的层面上。比如在书中出现的日本人,无论是东史郎还是小泉纯一郎,无论是执真者,还是执迷者,他们都有其共同之处,即他们都是出于爱国(日本)的动机!也就是说,虽然他们的表现是矛盾的、冲突的,但在对国家的爱护这个层面上他们是一致的。
反观余杰的表现,他更像一个到邻居家串门的普通人,在别人家看到了自家的不足,大发感慨!却没有想进一步如何改善自家的状况,这一点相对于鲁迅先生来说可以说是高下立判了!当然走马观花的过程,无法确立真正的认识,而且从这个摄制组的行程和内容上来看,也有些偏离主题了。不过从余杰的表述上来看,他还是在很努力地认识日本的,正是这种努力让人对“余杰将来的研究与认识”产生了一种期待。
[书评]《宗教与日本社会》
http://www.exvv.com/upload/mall/productp_w_picpath/2005.12/978710104345.jpg
《宗教与日本社会》 2005-03-01
作者:[日]铃木范久著 牛建科译 页数:114
如果仅从一本书的薄厚看它的价值话,这本书值不得几分钱;如果从内容的含金量看,这本书的性价比非常之高,甚至可以说是一座不起眼的宝藏。
什么是宗教?光看这个问题恐怕就已经让人望而却步了,更别说还要说清楚各种宗教之间的区别。笔者也曾见到过一些介绍宗教知识的书籍,但从来没有见过如此举重若轻、游刃有余、看似简单却极为全面的阐述。
日本社会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这个社会又有什么样的宗教基础?宗教对日本社会的影响有哪些?这些问题是我们不熟悉的,换句话说,以往我们对日本社会了解得太少了,而眼前的这本书可以说是一个绝好的材料。
随着书的内容我们会看到,日本民族吸收外来文化的传统是受萨满教的影响;佛教在日本的传播正好和中国相反是一个自上而下的过程;佛教与日本政权的融合趋向,并一度使在日本产生了“离朝廷而佛教不立的状况”……
禅宗的思想可以说是中国成功改造外来思想的一个创举。而这个创举被广泛地实施其实是在日本。正如书中所述“把日常生活本身作为修行之场的思想,后来就像茶道、花道、剑道、柔道一样,把普通的技术、艺术、体育作为‘道’,这就与心的磨练一体化了。另一方面,禅佛教所洗练出来的‘无’的思想,对石庭、水墨画、重视古雅和幽闲的俳句、极富象征性的能乐等都产生了影响。”看到上面这段文字,我们就容易理解为什么日本人往往具有较高的审美水平和较强的辨别能力了,因为从禅宗的角度讲“定慧一体”,正因为日本人能够“定”下来,所他们在文化方面就有更多的“慧”产生。我们也可以这样认为,禅宗的思想培养了日本人欣赏生活之美的统一标准,而禅宗的发祥地却把禅宗的精神保留在了文字和口头上。
如果我说小泉纯一郎参拜靖国神社的行为,儒家要付一部分责任。您肯定会不同意。然而正是儒家思想在日本的传播过程中促进了日本原有的祖先崇拜的意识的发展而最终产生了靖国神社这样的“神道场所”。从日本人的传统观念上看,小泉的行为正是日本民族精神的体现。理解了这一点,我们也就能明了为什么小泉在国际上怨声载道,但在日本国内依然有很高的支持率了。
日本社会虽然存在着多元的文化现象,但多元并不能说明它是一个提倡文化融合的国家。在这本书中,我们会看到,在某一宗教教义与国家利益相冲突时,日本政府对“异教”所采取的毫不宽容的打击。此外,在这本书中我们还可以见到许多值得我们关注的宗教文化现象,如日本“农民工”的问题,武士道精神的实质,宗教团体的反战主张等等。
总之,笔者认为这本《宗教和日本社会》并不是仅仅局限于日本历史和宗教发展的评述,而是从更高的角度阐释了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发展的趋向,为我们了解日本文化(甚至研究世界宗教文化)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切入点。假如以满分五分为标准打分的话,我会给这本书至少打六分。
yngwie
发表于 2007-4-24 14:22:29
拜读了fenglong88兄的系列大作,深为感佩!我自己对日本文化也是有好感的,但多出於日常生活的接触与直观,并没有动了研究的念头,这是某部分情感的抑制作用。呵呵!我没有看过《宗教与日本社会》一书,不过,看了您的书评,引起了一点兴趣,也想去找来一读。不过,在此想先请教一个问题。
您文章里谈到:「我说小泉纯一郎参拜靖国神社的行为,儒家要付一部分责任。您肯定会不同意。」先不说同不同意,因您在文章中说的似乎不太详细,「正是儒家思想在日本的传播过程中,促进了日本原有的祖先崇拜的意识的发展而最终产生了靖国神社这样的“神道场所”。」我不知道是不是说,日本的神道教思想与儒家思想某种程度的融合,促成「靖国神社」的产生?说点外行的话,这儿也有纪念国军的忠烈祠,和靖国神社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是类似场合,只是没有宗教的意涵。而小泉的行为,实在没有必要牵合到儒家思想上去。他去祭拜为日本捐躯的军人,原少有人会抗议,因为历史上,为国征战杀敌,多半在自己国内会成为英雄,或尽忠职守的表徵。问题是,这里面还供奉了战犯,以一国之元首去祭拜,具有某种象徵式的意义,这是不言而明的。但他不是不懂,只为了信守选前对选民的承诺吗?我不那麽简单地相信。有人说,日本人没有真诚地在战後,为其所犯下的罪行忏悔,我不知道,因为这是感受的问题,但起码,我听说过德国总理为德国人的罪恶,在波兰人墓前下跪。。。小泉的行为在国内受支持,似也没什麽好讶异的。一个爱胡搞的领袖,不管他在国外受多大抨击,还是有国内民众支持他,因为契合他们某种情感的需要,台湾的阿扁,不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吗?假如有人要为阿扁的行为寻求价值理念的根源来开脱,我只能说,政客最终寻求的目标,永远只是权力,nothing more!不需太过丑化,因为这是人性上可理解的,也不用美化,因为它可能带出更大的罪恶。
有感而发,闲扯了一堆!嗯,我还是不太认同此说,呵呵。
gidiok
发表于 2007-4-24 14:28:58
台湾的一种日本研究:
http://www.japanresearch.org.tw/index.asp
看了fenglong88君系列谈日本文化的文章,想起徐复观于1960年曾到日本,写了十篇“通讯”,里头谈到他在日本观察的感想,从《樱花时节又逢君》开始谈到日本的知识分子,谈京都(“日本的镇魂剂”),日本的发展,日本的民族性格,最后以《“人”的日本》做结。徐的写这些通讯的时候,正是他学术精力最好的时候,颇有可观,不过虽然他谈的是日本,其实心里想的还是中国,所以这些通讯里满是自省的声音,并不是为了介绍日本而写的。这些文章收在《徐复观文录》。
有关日本思想与儒家思想的关系,战后最有名的当然是九山真男的理论。有本小书或许也可以瞧瞧:Marius Jansen,《日本及其世界》(柳立言译,台湾商务,1990),第一章谈的是1770年代对儒家秩序的挑战。Jansen是Princeton大学日本史教授,曾是美国日本史学界执牛耳的人,当时美国的日本史研究重镇在Princeton,从1980年代以后Chicago的Tetsuo Najita渐渐取代Jansen的地位,Chicago成了新的重心。
three
发表于 2007-4-24 15:47:32
先谈一下对参拜神社的问题,这些所谓“战犯”是谁给他们定义的,是国际社会吗?要是日本没投降,战犯也就不会成为替罪羊了吧,战犯为何而战,他们是私自行动吗,是谁支持他们在外征战的,战犯给他们国家带来的是真正的实利还是名义上的“危害”,弄清了这些问题,我想就不难理解参拜之举的原因以及日本国内的支持了……
至于“小玩意”问题才真正需要我们重视,从一方面说,日本的民族精神灌输,“正义与邪恶的较量,坚韧不屈的性格,对美好生活的追求,通过战斗的磨练不断超越自我的极限,忠诚,团队的协作,为了真理而轻视死亡……”我想他们还不会抛却“精神”第一,是永恒的,“物质”是第二的观念,这一思想一到战时便会充分显示出来,无论战胜与战败,激励士气永远需要的;日本重等级观念,这一层不知是否因立宪制的原因,还是天皇的因素所导致……
当今的经济领域,日本是经济强国,他们的服务精神,以及从心理层面出发的顾客之上,顾客永远都是对的”成了他们赢得竞争的又一重要筹码,在质量上已确立信誉的他们是再次在精神层面“关怀”顾客了……
从中国当前教育来看,没日本做得好。把民族文化精神以小玩意的形式自小灌输;
再看看中国高校的两课,人的思维思想已定向才来灌输,迟了,虽说 it's better than never!八荣八耻的言教与小玩意谁优谁略,书友自己看吧……
yngwie
发表于 2007-4-24 15:55:50
我不知道两颗原子弹算不算日本人民获得的实利~
three
发表于 2007-4-24 16:04:07
对于切实的受害者而言,他们还会支持参拜?日本的侵华是基于“大东亚共荣”的精神?从中国得到的东西又如何计量,日本国内对参拜的支持就只用民族精神来衡量?
fenglong88
发表于 2007-4-24 17:36:47
引用第29楼yngwie于2007-04-24 14:22发表的 :
拜读了fenglong88兄的系列大作,深为感佩!我自己对日本文化也是有好感的,但多出於日常生活的接触与直观,并没有动了研究的念头,这是某部分情感的抑制作用。呵呵!我没有看过《宗教与日本社会》一书,不过,看了您的书评,引起了一点兴趣,也想去找来一读。不过,在此想先请教一个问题。
您文章里谈到:「我说小泉纯一郎参拜靖国神社的行为,儒家要付一部分责任。您肯定会不同意。」先不说同不同意,因您在文章中说的似乎不太详细,「正是儒家思想在日本的传播过程中,促进了日本原有的祖先崇拜的意识的发展而最终产生了靖国神社这样的“神道场所”。」我不知道是不是说,日本的神道教思想与儒家思想某种程度的融合,促成「靖国神社」的产生?说点外行的话,这儿也有纪念国军的忠烈祠,和靖国神社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是类似场合,只是没有宗教的意涵。而小泉的行为,实在没有必要牵合到儒家思想上去。他去祭拜为日本捐躯的军人,原少有人会抗议,因为历史上,为国征战杀敌,多半在自己国内会成为英雄,或尽忠职守的表徵。问题是,这里面还供奉了战犯,以一国之元首去祭拜,具有某种象徵式的意义,这是不言而明的。但他不是不懂,只为了信守选前对选民的承诺吗?我不那麽简单地相信。有人说,日本人没有真诚地在战後,为其所犯下的罪行忏悔,我不知道,因为这是感受的问题,但起码,我听说过德国总理为德国人的罪恶,在波兰人墓前下跪。。。小泉的行为在国内受支持,似也没什麽好讶异的。一个爱胡搞的领袖,不管他在国外受多大抨击,还是有国内民众支持他,因为契合他们某种情感的需要,台湾的阿扁,不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吗?假如有人要为阿扁的行为寻求价值理念的根源来开脱,我只能说,政客最终寻求的目标,永远只是权力,nothing more!不需太过丑化,因为这是人性上可理解的,也不用美化,因为它可能带出更大的罪恶。
有感而发,闲扯了一堆!嗯,我还是不太认同此说,呵呵。
yngwie兄不认同,没有关系。
在《宗教与日本社会》一书中,所表述的正是兄所言“日本的神道教思想与儒家思想某种程度的融合,促成「靖国神社」的产生”也就是说其中包含了日本民族的祖先崇拜的因素。这种因素的影响是普遍性的。而这种普遍性有一部分是来自儒家的东西。这个恐怕不能否认,只是后来的战犯出现使得情况复杂了。前些日子看博尔赫斯的《叛徒与英雄》曾经想过,一个人在不同人的眼中可能会具有相反的评价,我想很多日本人跟我们的看法会不一样。
小泉的行为其实也是在保证自己的地位的巩固,如果他不保证参拜,那么他的就会面临落选的威胁,这是政治生涯的需要。小泉在国内受到支持,这对他来说已经足够了。日本和德国是不同的,这里面还与日本的民族感情有关,即情愿屈服于强者,而决不能示弱于弱者。简单说,他们只对自己负责。
阿扁的事虽然听闻,但没有过于关注。只是想起老诗人流沙河曾经出过一个对子。上联是“水扁”下联是“汤圆”。
醉乡常客
发表于 2007-4-24 19:01:52
文化存在差异,对文化差异的认识也存在差异。
gidiok
发表于 2007-4-24 23:42:36
随手翻了一下,又发现有一本书与fenglong88君谈的日本文化相发明,可以看一下:Harry Harootunian,《History's Disquiet: Modernity, Cultural Practice, and the Question of Everyday Life》(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000)这书也不厚,正文共158页。不过Harootunian熟谙后现代、后结构理论,是后现代史家的同路人,他的文章可能不太容易读。
(Hayden Whint曾把Harootunian请到Santa Cruz加大的History of consciousness系教书,可是没多久碰到地震,把Harootunian吓回Chicago。)
跳梁
发表于 2007-4-26 23:50:01
最喜欢25楼:
15真善美
“真善美”这三个字,对于我们并不陌生。但我们有没有真正考虑过这三个字的真实含义或区别呢?我想恐怕没有。我们太习惯直接接收已有的词汇,比如每个人从小就会背李白的《静夜思》,但真正了解这首诗精彩之处的人有多少呢?由此可见,我们对已有知识的麻木。然而我们“粗”,日本人却很“细”。
zhedaxiong
发表于 2007-5-1 12:06:58
有道理,呵呵
fenglong88
发表于 2007-5-2 19:47:00
引用第0楼fenglong88于2006-06-15 12:48发表的 日本文化窥思录 :
①日本的“小玩艺儿”
今天在家中整理旧书,有一些以前的买的《读书》,拿出翻了翻,发现95年的第十一期上有李长声写的一篇关于日本漫画的文章。又仔细想了一下,可以确定以前没看过,但这本不重要。贴上来加深一下对这些小玩意儿的了解。虽然这篇十年前的文章似乎并没有直接把漫画看做是日本文化的一部分,但从在下的角度看,日本漫画已经成为了承载日本文化的重要的形式了。这也可能是抵御欧美漫画文化入侵的产物。
蓝色部分是疯聋的一些随想。
日知漫录·漫画只当它漫画?
李长声
有人说,作为文化,日本输出海外的,算来也就是宗教团体创价学会和“七龙珠”、“机器猫”之类漫画而已。这的确是事实,虽然说者不无揶揄之意。
传闻日韩两国文学家聚会一堂,韩国人征询“代表日本的东西是什么”,日本方面答曰“漫画”。这话像是开玩笑,但也流露出一种无奈。(日本人绝对不会随便地对答,所以不应该把这种回答出于玩笑和无奈)
漫画是日本的代表性文化?
过去把漫画视为孩子的东西,乃至贬之入地,是不堪回首的了,然而,现今尽管“文化”二字俨然已成了皇帝的新衣,也照旧有人对漫画这东西嗤之以鼻,甚至听得到“漫画亡国论”。在很大程度上,漫画的崇高不过是漫画家及其评论家、出版商造的声势罢了。难怪学过哲学的池田理代子期待着,等到把看漫画视为理所当然的一代成长起来,占领社会中枢,承认漫画是一种文化的时代也就到来了。莫非已等得不耐其烦,这位红极一时的娴雅的女漫画家人到中年,最近却掷下画笔,考进音乐学院学唱歌去也。
漫画算不上文化?(此一问已经显出国人的认识局限,当然这是作者为展开文章而设的问题)
在漫画王国,漫画到底是什么,看来还真有点成问题。
无须再列举桃太郎们在电车上埋头看漫画的风景,无须再罗列出版统计数字,满世界都知道日本有个怪物叫漫画。周刊漫画杂志《少年腾跃》是十六开本,四百多页,每星期印行六百万册。需要伐掉多少树木,只翻看半个钟点便随手一丢。人们狂热消费着漫画,只有国家图书馆为“纳本”汗牛充栋而叫苦不迭吧。漫画日常化,日常到异常的地步,歌舞伎之类正宗的传统文化唯有望洋兴叹的份儿。
某青少年研究所调查:对于漫画,美国高中生回答“喜欢”的,只有百分之二十五,而日本高中生百分之九十五答曰“喜欢”,因为“有意思”。(当然,美国高中生最爱看音乐杂志,那也不会是古典的,应该和漫画属于同一档次。)面对现实,日本文部省(即教育部)也考虑把看漫画算作读书,让学校图书馆有效利用。没看过手冢冶虫的漫画,就像没读过夏目漱石的小说一样,作为一个日本人要感到可耻,这一天似乎已为期不远。
多年来日本一直在喧嚷出生率低下,但漫画出版量却只升不降,岂非怪事?原来漫画早已不单是孩子的读物。五十年代上学的人,从小学到大学,一路看着漫画成长,如今已四十多岁依然不撒手。职工教育用书漫画化,连政府刊行物服务中心也摆放着所谓硬性书籍的漫画版。普通的商业杂志利用漫画传达信息,不正表明漫画所哺育的一代人已走上企业领导岗位吗?
当年中央公论社组织少壮派历史学家编撰《日本历史》,计三十一卷,畅销全国,显示了日本的读书水准;三十年后,该社欲重振历史热,却是请漫画家石之森章太郎与历史学家们合作,编绘《漫画日本历史》了。再过一、二十年,将到处可见银发苍苍的老者们手捧漫画,其乐也泄泄。
一九九四年,正值天凉好读书时节,八十高龄的平岩外四在报上谈“我与读书”,似乎采访者想打个圆场:外老每周都看那《少年腾跃》,还有什么《沉默的舰队》,为的是了解现代青少年吧?他却不转圜:不,完全是兴趣。如果谈生意的技巧之一是从对手的爱好处进招,那你也得看看漫画了,他原先可是经团联的会长。西装革履的日本商人们不苟言笑,那皮包里可能就塞着漫画。
《沉默的舰队》是川口开治创作的漫画,二十来岁的城市男青年当中有四分之一的人知道或翻看。在众议院内阁委员会上,某委员质询防卫厅长官有否看过这部漫画,因为“是一种社会现象,其动向很值得注意”。作家而议员的石原慎太郎在报纸上发表书评,说“至少对于我来说,这漫画非常甘美,而且危险,但却无法移开视线”。大众传媒联手从日美关系这一主题炒起,川口几几乎成为“今天的三岛由纪夫”。把日本的漫画看作“小人书”,可未免小看了。
日本漫画早已遍及亚洲是不消说的了,而且也紧跟着电视动画片打入欧美,曾把那位法国女总理也气得大骂“文化侵略”。(攻即是守,但也要有可以进攻的资本)即便是德国,产生于美国的现代漫画因纳粹的嚣张而不曾像其他国家那样流行过,但到了九十年代初头,《漫画日本经济入门》、《阿吉拉》等日本漫画也拖着木屐扎着抹额出现了。不像生鱼片那般料理得过于原始,不像相扑那般“鸡奸似地露出两瓣难看的大屁股”,有点可爱又有点可畏,有点低俗又有点前卫,大大超出任何国度的常识性认知,日本漫画到底是什么,问题也蓦地亮给整个世界。
漫画是什么?首先它不是美术。虽然漫画之神手冢冶虫死后,作品终于进国立近代美术馆展览了一番,但丝毫不意味美术界对漫画的认同。日本有“鸟兽人物戏画”、“百鬼夜行绘卷”、“北斋漫画”那样的艺术传统,然而战后漫画并不属于这一流脉。没有手冢冶虫,就没有战后漫画。这种风靡日本、流布世界的漫画,在战后的贫困时代勃兴,实乃美国电影的“瓜菜代”。自知来路,所以漫画家们从来不去跟美术界计较。六十年代跨入电视时代,日本的漫画没有像五十年代美国那样因电影电视的时兴而衰退,反而充当印刷媒体的骁勇,与映像媒体相较量。在抗战中漫画自身日益壮大,终至和活字文化分庭抗礼,另起炉灶。发展到今天,不仅在印刷出版占得半壁江山,连电视市场也不得不让它几分,似乎鼎立之势已定。(有属于自己的东西,总胜于全盘接受外来的东西。似乎日本人已经有了一种应对外来文化的本能反应)
有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某漫画家在激烈竞争中失掉了饭碗,挺而行窃,被警察逮住,写不来文章,只好画下供状,检察官便把那漫画提交法庭。于是,一位评论家据之慨然论证,漫画是继汉字、假名之后的第三种象形文字。漫画家的圈儿一定画得很圆,惜乎未见“天雨粟,鬼神泣”。文部省探讨把看漫画也算作读书,漫画家心犹不满,因为文部省意在用漫画作钓勾,诱使学生去读书,这岂不是歧视?漫画该当和活字平起平坐的。
以《科长岛耕作》等上班族漫画闻名的弘兼宪史当仁不让,说漫画不单是娱乐,而且是给时代以影响的文化。漫画家及其评论家、编辑一心把漫画定位在文化上,确立为与活字媒体和映像媒体三分天下的新媒体。在大量消费的大众民主主义下生成的,就是这漫画,它同时也是经济高速度发展的反动——在紧张的生活节奏里,只能消费些相对简单的文化,像吃快餐一样。何况从农村流入城市的人众,为实现大量生产的工业化社会立下汗马功劳,却不可能去享受更“高尚”的文化。而“一亿日本尽中流”的满足意识过快横溢,也使文化水柱的喷涌缺少足够的压力。信息愈泛滥,人们愈追求传递装置的轻薄短小,因而在所谓信息社会,漫画更得以顺风扯帆。(简化而不简单,主要表现在对基本观念的巩固。)教育水准属第一,而男女老少入迷的却是这漫画,矛盾的谜底就在于历史数十年,漫画超越了低级层次,内容和表现已足以抗衡其他传媒。日本读者创造了漫画这种大众文化,的确也不失为日本人及其文化的本色。
同为集英社出版,漫画杂志《少年腾跃》每周印行六百万册,而文学杂志《昴》一个月实售才不过万册。从印刷数量可知,漫画把为数众多的文学读者夺走了,但有意思的是,文坛却显得很宽容,对漫画予以热情评价。从发展史来看,漫画确乎和文学的关系很紧密。一九六八年柘植义春发表《螺丝式》,在当时的漫画界是一个异数,诗人带头,几乎被文化界捧为第一流前卫艺术。一九八三年大友克洋的《童梦》被授与日本幻想文学大奖,理由是漫画的表现力已超越小说。到后来连代表知识人的《朝日新闻》书评栏竟也被漫画搞得头昏眼花,放出这种不伦不类的话来:“良质的漫画让我们看到文学也无法表现的世界。”以往有“文学青年”之说,而现在年轻人个个是“漫画青年”。漫画作品不仅被纳入文艺丛书,纯文学杂志也拨出大量版面,刊登漫画特辑。以往为电影提供原作的是小说,而现在是漫画,甚至它也在为歌舞伎提供原作。漫画不再模拟小说,反倒是小说模拟漫画了。不少作家本来是漫画家出身,如山田咏美。也有人双管齐下,如樱桃子,呆呆板板的漫画暴销,嘁嘁喳喳的随笔也卖得足以教作家们不知什么叫文学了。
吉本芭娜娜流行,自认受漫画影响,小说一再被文学评论家给解构成漫画。这一辈作家不是从理论上而是从骨子里喜爱漫画,他们少年时代看的漫画远远比小说多,登上文坛之后犹爱不释手。老爸是诗人的大冈玲侃侃而谈:“不仅漫画家,手冢冶虫也给其他媒体的人们以决定性影响。看过还是没看过《铁臂阿童木》,思考事物的方法大不一样。”小说的表现道具只是语言,必须遵从语言的游戏规则,而漫画是图画和语言的组合,构造本身就具有批评性,不仅用语言来说明,产生相乘效果,而且对于图画,语言也能站到批评的立场上,怎能不教大冈称羡呢?和他相比,好似文坛弃儿的岛田雅彦幽幽的抱怨如今文学世界没有谁正经提倡道德,而道德在漫画里是要素,“漫画的表现说不定正超越文学哩”。
外国总说看不见日本的“脸”,这不已经伸到你面前了么?一张漫画的脸。莫管长相怪不怪,那的确是人家的脸孔。说来日本文化本来就具有一种漫画性,那肥硕赤裸的相扑,那装模作样的茶道,那喝酒吃肉唱卡拉OK的和尚,那“青蛙跳进老池子,扑通”,在外国人看来不都挺漫画么?实际上,不少老外也逐渐见怪不怪,不再问“靠漫画形成的世界观应付得了复杂严酷的现实吗”(老外可能用自己的斗争漫画来看日本漫画了,相对而言日本漫画的内涵要比欧美漫画复杂和丰富得多)。或许日本人真个是,比起理论来,往往是感觉先行,所以漫画这样简单的视觉性刺激被广为接受。
日本漫画发展到今天,用世代论或教育论来谈论的阶段已然过去,不能再执意那仅仅是孩子的玩艺儿。已达至高度抽象和复杂化的日本漫画,其他国家的读者要品味出那种微妙感觉,大概还有待于量的训练,以掌握阅读编码吧。我国的连环画和日本漫画相比较,不仅构造和技法,而且文化出发点也完全不同,但从读者层面来看,却正是“千年不遇我逢辰”,刚好整备着一窝蜂接受日本漫画的环境。越来越热络的漫画版权交易使日本漫画拥护者恍然觉悟,自己不正为王前驱,肩负着让日本文化走向世界的使命么?以前的输出实在是被盗版去的,如今他们已经变被动为主动,“文化侵略”怕是才开始哩。(这种侵略的无声与见效已经能够从小学生的文具和饰品上暴露无疑,去年中央台搞的“全家总动员”中让小朋友装扮成自己细欢的动漫人物出场,大多是日本和欧美漫画的扮相,中国的似乎只有一个。)
漫画,还有卡拉OK、柏青哥(赌博性游戏)、血型判断性格什么的,日本将取代美国,豹变为娱乐文化的输出大国。(把一种东西发挥到其极致的作用,动漫与电子游戏使得日本获利颇丰。)
谈了一通漫画文化,但,文化是什么?这概念先就不好界定。或许正因为一般都不爱过问其含义,才什么都可以把“文化”挂到屁股上,立马就提高了档次,满脸神圣。其实,什么都成了文化,文化也就该“玩”完了。但漫画——眼下最能体现九十年代“后现代”日本的,也就是漫画了——,哪能不是文化呢。
十年前的文章,我们现在开始注意也不太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