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是老子的“无为而治”的目的也是为了寻求真理,达到至善。
佛家“四大皆空”的目的是为了修行达到最高境界
应该说,读书不能有太功利的目的。
我部分反对“读书不能有目的”
为什么说部分呢?我想如果楼主“读书不能有目的”中的目的是指功名利禄的话,那么我还是赞成这种观点,但在当今社会这个想法有点海市唇楼,超越现实,人是社会性动物,当许多人视读书作为一个通向成功的手段,仅存的几个所谓“象陶渊明一样诗意般地读书”的人也很难洁身之好!
但是目的含义未明确,在下实难苟同!
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周恩来就提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也是目的,是崇高的目的,试问普天之下读书人何其之多,又有多少人是为民族为国家存亡而读书呢?
无论是社会科学工作者还是从事自然科学的工作与学习人员,为了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都会刻苦钻研自己领域的课题,从而在学术上、社会上做出贡献,我们应该鼓励带这种目的读书的人,尊重他们的的知识成果!邓小平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科学技术关键在于人才!”如果一个真是人才,能对社会发展起到推动作用,那么就算他有名利的思想,就算他读书的目的有点庸俗,就算他的动机不敢让人恭维!可是,再怎么样也好过那些读书无目的只是闭门苦修的隐者吧?
打个比方(我没有指全部,只是指某类人),我读书有目的,我想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尽管我知识不渊博,文笔不好,可是我在论坛上发贴啊,有用也好,没用也好,总算有了文字在这里,而有些隐者(潜水者)只在这里看贴不回贴,光吸收我们论坛上的养分,不施肥,可能还美其名曰自己读书无目的,可是这又有什么用?你那么有知识,有才华不奉献给大家分享!难道带到棺材里面吗?
陶渊明的观点是他那个时代的观点,也许他怀才不遇,虽然没了解过他,但从楼上的朋友所述来看,逃避现实其实就是推脱责任,不可取,是自私的表现!
总结:辨证地看,我们不鼓励毫无目的读书,我们提倡读书人心怀美好目的去读书。
每个人如果都为我们这个国家与民族读书的话,我们的祖国才不会再被别人欺负,才可以多点时间写空间来容纳“无目的性的读书”! 读书无功利目的,但要读自己感兴趣的书,并且要有目标.
人生有涯,知识无涯,书海无涯。一个人一生不可能读尽天下之书,尤其是在当今知识爆炸的时代。过去我讲过,光我国的古籍就已浩如烟海了,一个人穷其一生也读不了百分之一二。又何况,你不能光读古籍,古籍之外,还有更大的知识的世界,就像你走出太阳系,还有银河系,银河系之外还有更加浩瀚无垠的宇宙!读书没有尽头,知识没有尽头。我自己从上个世纪的1975年就开始读《资治通鉴》,中华书局版、台湾柏杨版、中国改革版、中国财经版等不同版本都读过,读到现在,整整30年了,也不敢妄言我已经读懂了、读通了。况且,正编之后还有《续资治通鉴》、《明通鉴》、《清通鉴》,还有《资治通鉴长编》、《通鉴记事本末》等等,可以说,这一部书,就足够一个人读一生的了!因此,我们读书要有选择,要根据自己的精力、需要和兴趣来选择所要读的书,要读自己最需要的书,读自己最感兴趣的书。美国发明大王爱迪生曾下决心,将图书馆的书全部读完。于是,他就从第一个书架的第一本书读起,依次读下去。以爱迪生的毅力而言,他完全可能成年累月地一直读下去。后来,管理员告诉他:“读书要有目标,没有目标,收获就不大,因为时间有限呀!” 爱迪生这才迷途知返,从此专攻自然科学方面的书籍,最终成为闻名于世的发明大王。如果他当年不迷途知返,真的成年累月地要读完一个图书馆的书,那他就不可能有后来的成就,很可能就是一个有脚的书橱。拣自己最需要的书、最感兴趣的书去读,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提高读书的效率。在中国文学史上,陶渊明、杜甫、欧阳修都是卓有成就的文学大师。然而杜甫就不喜欢陶渊明的诗,欧阳修也不喜欢杜甫的诗。陶渊明的诗甘美自然,杜甫的诗苦深凝重,风格迥异。如果让杜甫读陶渊明的诗,让欧阳修写杜甫体裁的诗,就会强人所难,就会功倍事半。著名作家孙犁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口味,凡符合自己气质的、自己脾胃的书,就愿意读。他说,莫泊桑的短篇小说,是最规格的,无懈可击,但他不愿意看,他喜欢普希金、契诃夫、高尔基的短篇小说。在长篇小说里,大家如林,但他最喜欢屠格涅夫的。南北朝时期谢脁的山水诗,清新秀丽。南朝齐高帝萧道成说:“三日不读谢脁的诗,便觉口臭。”唐代诗仙李白对谢脁非常崇拜,喜欢读他的诗,写出来的山水诗豪迈奔放。读书,如同吃饭一样,只有读自己感兴趣的书,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读书还是要一点目的性的
英国培根有著名的《论读书》,在论述时就提出了博览的同时,要根据自身需要和目的有选择的读书的著名论断。他的论断很精彩,他指出“ 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其怡情也,最见于独处幽居之时;其傅彩也,最见于高谈阔论之中;其长才也,最见于处世判事之际。练达之士虽能分别处理细事或一一判别枝节,然纵观统筹、全局策划,则舍好学深思者莫属。读书费时过多易惰,文采藻饰太盛则矫,全凭条文断事乃学究故态。读书补天然之不足,经验又补读书之不足,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而书中所示,如不以经验范之,则又大而无当。有一技之长者鄙读书,无知者羡读书,唯明智之士用读书,然书并不以用处告人,用书之智不在书中,而在书外,全凭观察得之。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不可尽信书上所言,亦不可只为寻章摘句,而应推敲细思。书有可浅尝者,有可吞食者,少数则须咀嚼消化。换言之,有只须读其部分者,有只须大体涉猎者,少数则须全读,读时须全神贯注,孜孜不倦。书亦可请人代读,取其所作摘要,但只限题材较次或价值不高者,否则书经提炼犹如水经蒸馏、淡而无味。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智,笔记使人准确。因此不常作笔记者须记忆特强,不常讨论者须天生聪颖,不常读书者须欺世有术,始能无知而显有知。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人之才智但有滞碍,无不可读适当之书使之顺畅,一如身体百病,皆可借相宜之运动除之。滚球利睾肾,射箭利胸肺,慢步利肠胃,骑术利头脑,诸如此类。如智力不集中,可令读数学,盖演题须全神贯注,稍有分散即须重演;如不能辨异,可令读经院哲学,盖是辈皆吹毛求疵之人;如不善求同,不善以一物阐证另一物,可令读律师之案卷。如此头脑中凡有缺陷,皆有特药可医。”平常人要达到培根的境界当然是需要具有哲人的智慧的。但有一点可以明确,就是读书要根据需要的要求。如果读书是漫无目的的寻寻觅觅,没有一点目的性,其结果可能是能够博览群书。但是可能像是博而不精,就像是《神雕侠侣》杨过早期的武功一样,杂而不纯,实用性不强。最有影响的例子可能是那位读过很多书的英国人,终其一生毫无建树。美国杜威讲求的实用主义应该也适用于读书。实际上当一个人有目的的做某件事时效率也是很高的。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