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nutao2004 发表于 2006-5-24 18:23:12

我看当下语文教师写作能力的缺失(恳请网友帮忙修改)

我看当下语文教师写作能力的缺失
署名:陈晓涛
   如果一位厨师口述起来头头是道,可就是烧不出好菜来,他能不下岗吗?如果一位体操教练口若悬河,可连最基本的“跳山羊”都不会,他能指导受训运动员跳出美丽与高度吗?如果一位语文教师终其一身都未发表过一块“豆腐干”,更谈不上创作过什么文艺作品,他能以评析他人文字、指导青少年写作作为终生职业吗?
   余秋雨先生在2006年4月16日凤凰卫视播出的《秋雨时分》中说过这样一段话:记得曹禺先生曾经针对戏剧学院某些写作教师说过一句幽默的话,他说:“会写剧本的人写剧本,不会写剧本的人教人写剧本。请注意,自己不会写剧本的而教人写剧本的人,规则总是特别多,定位也总是特别高,能够把一切会写剧本的人吓退。因为如果不吓退,他们的位置就没有了。”
   看完这期《秋雨时分》后,心情久久不能平静:现在的我已经是一所省一级学校的语文教师,很多时候我都在学生面前扮演着写作教师的角色,而我又写了些什么?我又能写些什么?不会写作文的教师教学生写作文,而且规则特别多,定位特别高……
蓦然间,发现自已早已陷入了一场荒谬的教育!
   静下心来,查阅了一些资料,却发现教师写作能力方面的关注与研究几乎是一片空白,而汗牛充栋的是一些如何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规则、定位!
   翻开一些有影响的纯文学的刊物,除了一些大学的教授的创作,基本上找不到中小学教师的身影;而打开中国期刊网,按单位(中学、小学)搜索一下学术类文,成千上万的是一些所谓教育科研的论文!
我曾经有这样一个疑惑:这些论文有谁会看?这些论文有什么作用?余秋雨先生在《秋雨时分》中很好地回答了我的问题:
有很多人说,我的论文本来就不是给圈子之外的人看的。问题是,你的圈子有多少人?这些人中间又有多少人因为是同行相轻不予理会?理会的有几个,剩下的几个人当中,又有谁能够拥有足够的时间和耐心来读完你的论文?我必须直言了,就是在人文领域,这种除了给作者评职称之外再也没有别的用途的论文和著作可以说是汗牛充栋,而且现在还在天天猛增,而社会各界都迫切期待的精神引领,却杳不可寻。
我觉得自己很有必要分析一下当下语文教师写作能力的缺失了,不求这种现状在短期内会有所转变,只求引起疗救的注意:救救语文老师、救救作文教学!
我认为在陈述“我看当下语文教师写作能力的缺失”这个话题时,很有必要先谈谈我对写作能力的理解。
20世纪80年代以来,关于写作能力的研究有了蓬勃的发展,但绝大多数研究者只是将写作能力与心理学中所说的一般能力等同:即观察力、思维力、想象力等。也有从特殊能力角度来理解写作能力的观点,有两类:一是指各种题材文章的写作能力,如记叙文的写作能力、说明文的写作能力、应用文的写作能力等;二是写作中各种题材的文章共同要求的写作能力,如审题能力、立意能力、布局谋篇能力等。
从以上的分析不难看出,再写作能力的问题上,大家普遍热衷于分析其结构要素,但写作能力有哪些结构要素,即取决于怎样选择和界定分析的围堵,也取决于对写作基本心理机制的理解。
在我质疑“支离破碎”的写作能力训练之余,开始重性思考写作能力研究的具体方向,试着突破其原有的分析框架。
我认为语文教的写作能力主要表现为创作文学作品的能力,我这里提到的文学作品可以狭义的理解为:诗歌、小说、散文、戏剧影视文学等,但不包括所谓的教育科研论文。可以说,我是以一个作家的基本写作能力来衡量语文教师的。有人会说:“你这个要求是不是太高了?”我不认为,试问中国的传统的塾师有几个写不出一手的漂亮文章?而当下的中学生,正如《审视中学语文教育》一书的序言:“我的弟弟妹妹,你们学了12年语文,居然写不好一张字条;你们学过数百篇的课文,居然听不懂一首歌谣。”
如今的作文教学已经陷入了死胡同的误区,更多的所谓的专家、学者、教师所努力的只是在制定各种条条框框,编出一些所谓的作文的“妙法”……殊不知到,正是这些“圣人”的努力,才有了作文教学中的一堆堆无可奈何的绊脚石。
我认为,当下语文教师写作能力的缺失主要表现在两个致命的地方:一个是学识的匮乏,第二个是思想的匮乏;这两个方面既有先天不足,又有后天的局限。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语文教师除了应该掌握中国语言文字文学的知识以外,还应尽量广泛涉猎历史、哲学、社会学、美学以及自然科学等许多学科的知识,这样才能在教学中如鱼得水,游刃有余。但由于许多语文教师读书少,不说别的学科知识,就是语文本身的知识也知之有限。
曾几何时,作为书生,15岁之前便要把四书五经烂熟于心,他们对经典的了解,足以让今天的古代文学博士生绝望。1912年1月19日,当国民政府第一任教育总长下令“小学堂读经一律废止”的时候,这是一个解放思想的壮举;作为后果,近一个世纪后,已经没有多少人回答得出来什么是四书五经了。别说是学生,众多教师对以《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易经》、《尚书》、《诗经》、《礼记》、《左传》为代表的古代中国的支柱思想体系,一头雾水。传统文化知识的匮乏,造成了当下语文教师的先天不足!
现在不少语文教师缺乏必要的现当代文学修养,尤其对当代优秀文学作品和优秀作家、诗人知之甚少,对优秀的青少年读物更是缺乏关注,对当今的知名纯文学期刊也留意不多。其结果必然造成教师知识结构的残缺,上课只能圄于教参和课本:课文到课文,从形式到形式,枯燥无味,死气沉沉。
在知识全球化已成为必然趋势的今天,绝大多数语文教师对外国文化缺乏全面、系统的了解,大多数只了解一些十九世纪所谓的批判现实主义的作家和作品,而对古希腊文化,基督教文学知之甚少,更谈不上现代主义、后现代主;唯美主义之类,后殖民主义的作家和作品了。这倒是印证了吴宓老先生当年说过的一句话:“我们西方的好东西没学到,道学了不少苏联的坏东西!”
没有了传统文化的积淀,也就没有了语文教育的根,没有了对现实的关注和了解就没有了语文教育的生命,没有了对外来文明的吸收和借鉴,也就没有了语文教育的创新!
比知识更匮乏更恐怖的则是思想的匮乏!
语文教育之所以会有这样多的问题,除了历史的、社会的、现实的因素外,一个带有根本性的因素就是教师缺乏对语文本身哲学层面上的思考或把握。问题的真正原因其实也不应该在于他们本身,而在于我们的教育制度:“长期以来我们竟然没有哲学课,从小学到大学,一直用‘马列’这么一个具体的学派代替哲学。实际上马列也给我们阉割成了纯粹的意识形态话语,而不是什么哲学!”(《审视中学语文教育》,汕头大学出版社1999年4月版)
   现在的语文教师不懂《老子》、《庄子》,不了解朱光潜,不关心冯友兰,更不懂费尔巴哈与斯宾塞。
   先天的哲学素养不足注定要造成后天的思想的匮乏, 现在,我们就不难理解我们的语文教师为什么在教学生写作文的时候规则特别多,定位特别高了吧!没有思想的他们只能从技术上去要求学生应该怎么写作文,而丧失了思想的作文,最多也只能是一堆“看上去很美”的文字垃圾!
在仅仅是从实用主义的角度认识科学精神的科学主义思潮影响下,我国教育实现了由伦理教育向科学教育的现代转型,学校教育体现出重科学教育轻人文教育的特点。本来蕴含着丰富人文内涵的语文课出现了“非文化”的异化,而语文教师本来少得可怜的人文精神也大量流失。
在讨论人文精神这个话题的之前,很有必要先阐释一下人文精神的内涵——有太多的语文教师根本就不知道什么是人文精神。
   袁进在《人文精神寻踪》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了人文精神的定义:“人文精神,是对‘人’的‘存在’的思考;是对‘人’的价值、‘人’的生存意义的关注;是对人类命运、人类的痛苦与解脱的思考与探索。人文精神更多的是形而上的,属于人的终极关怀,显示了人的终极价值。它是道德价值的基础与出发点,而不是道德价值本身。” (袁进、张汝伦等:《人文精神寻踪》,《读书》1994 年第 4 期)
肖同庆认为:“‘人文精神’作为一种‘意义领域’,一般指的是人对自身命运的理解和把握,是对人的价值、尊严、权利,亦即人的生存意义的关注,它着眼于对人类命运与归宿,痛苦与解脱,幸福与追求的思索,它的功能便是以艺术、文学或仪式的象征系统去体现诸如死亡、爱情、痛苦、孤独和悲剧等这些人类永远面对的‘不可理喻性问题’,往往成为人类情绪宣泄和精神的寄托。” (肖同庆:《寻求价值目标与历史进程的契合》,《东方》1995 年第 1 期)
   这两种说法视角或有差异,对于“人的如何存在”的关怀指向则比较一致,从而也得到了大家的基本赞同。
    建国后我国的教育基本照搬苏联模式,呈现重高等教育,轻基础教育;重工程技术教育和科学教育,轻文科教育现象。缺乏人文内涵的师范教育,培养的语文教师缺乏社会责任感,缺乏人生理想,缺乏人文关怀,不仅知识结构偏狭,而且对生态环境、生理、心理、伦理缺乏应有的知识和重视。面对教学的压力、生活的压力、工作的压力,由于缺乏良好的心理素质,不健康的心态、消极的人生观、价值观导致越来越多的中学教师心理失衡、心灵扭曲。由于缺乏人文知识的熏陶,当今中学教师对中华传统文明和传统文化知之甚少;或只知道单地移植西方的文化,却不知在其背后有深刻的文化背景!
    一个语文教师在知识方面的差距是容易缩小的,难以企及的是人生境界,而人文思想传递的枢纽恰恰取决于人生境界。这是人文精神走进课堂,步履维艰的最根本的原因。全体语文教师人生境界的提升,又不会是凭空的,它与整个社会的思想、风气息息相关,人文精神要受到全社会的尊重和推崇,有时一个鄙视的眼神,一句玩笑的话语,一个不屑的动作,就可能把崇高、道义、情感等等变成堂吉呵德式的疯狂。如果缺少一定的体制、经济、文化作背景作呼应,语文教师形式素质的整体的提升是艰难的。这就是人文精神难以走进语文课堂的关键所在。
    语文教学的人文性不仅体现在老师的教育观上,体现在对学生的态度和教法方面,也体现在课文内容的发掘方面。可当下的语文教师是怎么做的呢?
    表现一:在课堂上的专制,以灌输代替认识,以统一的标准抹平学生的个体差异,以强迫命令取代激发诱导,不见合作与探究,以个人的认识取代学生的认识。律条至上,尊严至上,漠视了学生的积极因素。
   表现二:课堂上已见不到“文”,至于艺术更是不见丝毫。在课堂上不是肢解段落,就是抠词辨句,右一个层次,左一个过渡,这种精雕细刻的肢解“艺术”,只能是文情并茂的佳境少了,人文的东西散失了。
   表现三:扮演着双重道德角色,在学生面前道貌岸然,离开学校后连一些基本的公民道德都不能遵守,关于禽兽教师报道近年来也与日俱增,令人发指!
   表现四:一些语文教师甚至是相当多的教师不读书。四五十岁的教师,接受教育的年代是否定一切传统文化的极左和动乱时期,知识底蕴及人文知识原本就先天不足。二三十岁的的教师好一些,他们在求学年代已经开始重视知识重视文化,但是对传统文化和人文知识的了解,也是薄弱的,应试教育使他们忙于做试卷、研究具体的字词句语修逻……尽管求学时期各有不同,但工作后却有一个共同点——很少读书。这恐怕不是个别的现象。语文老师在干什么?忙备课忙上课忙出卷忙改卷忙出作文题忙改作文……
教育第一线的语文教师,诸如你我,距离语文有多远?每年读几本书?语文教学专著古典文学诺贝尔获奖小说,我们读多少?浩如烟海的传统文化,我们了解多少?当前的文艺倾向文学作品我们知道多少?对手中的这本教材我们真正读懂读通读出心得的又有多少?有时深夜静坐,扪心自问,实在汗颜不止。一个本身没有多少文学素养、没有读过几本书的语文老师,除了唠唠叨叨照本宣科,还能有什么办法呢?如果这又不是偶然现象,人文精神距离课堂之远,就可想而知了。
   在专制统治的时代,人们的思想、言论自由是受到严格禁止的,专制者为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就千方百计地设制种种规范、编织许多堂皇的律令,将人们的思想禁锢起来,让整个社会只能发出一种声音。社会所充许传播的声音,只是专制统治者声音的复制品,它类似由一个模子里铸造出来的!同一型号的产品,主要为统治者歌功颂德。
   如果语文教师不甘于同流合污,不愿加入由统治者操纵的那种合唱群体,那么,他就要远离那个群体保持一种沉默状态“在万马齐喑”的时代,根植于教育的语文教师将比其他教师更为清醒,出于职业责任感以及捍卫自由与尊严的内在信念,语文教师便应该以独立自由人的身份,向学生宣布他们所看到的历史与现实真相,其目的不仅在于以自己的理论与统治者的理论相抗衡,而且在于为大众提供一种新思想、新方法,以利于人们重新审视现实——这种忠于自己内心世界的选择,顽强地坚持话语的权利,维护了自己的人格尊严而不与统治者合作是犯了大忌的,将会被视为异端,并由此付出惨重的代价!
可悲的是:没有了哲学思想,没有了人文精神的语文教师,当然也就没有了独立人格!
   语文教学的最大弊端是给教师的自由空间太小,一切听命于上级、领导、权威和教育专家,弄得他们无法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也逐渐失去了自己的独立人格,沦为一种精神奴隶,一种一切听命主子的苦役。最要命的是任何人都要当这个主子,使得“奴隶” 无所适从。
   教育体制、用人体制、评价体制、分配体制、官僚体制等等,它们联起手来侮辱人、奴役人、戕害人、压制人、扭曲人、摧残人、毁灭人……在这样一个“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的制度环境中,还能看到自由精神、独立人格吗?还能看到人的灵性和尊严吗?
说到最后,也谈谈语文教师的优点——中国的语文教师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什么都不缺,智慧、毅力、勤勉、奋发、这些东西都有,缺少的就是一种对人生的浪漫主义态度,一种更为丰富、更富有激情、更具有色彩的生活。
   丰厚的文学素养,开阔的知识积累,敏锐的思想感受、浓烈的生活趣味和上乘的审美表现,才是精品之作的基础与前提。
  我很欣赏陈丹青写过的一篇文章,说有个考他研究生的女孩,对画美人有一种“不可救药的喜欢”。我觉得语文教师对写作要发自内心地喜欢,而且要勤学苦练,努力提高自己各方面的修养,这两点是最关键的。而且,作家应该以学识为根基,以思想为触角。文学虽然看重形象思维,但也要有思想提升,才能更有深度。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我看当下语文教师写作能力的缺失(恳请网友帮忙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