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戎之[毛书]中文版夭折是谁的悲哀?
发表时间:2006-04-29 12:57:15 浏览人数:8 发布者:brechthttp://www.wengewang.org/bencandy.php?id=2458
侯一岳
多维记者黄琨报导华裔作家张戎和夫婿《毛泽东:不为人知的故事》中文版原定于今年五月上市,但最近突传夭折变故,原定出版该书简、繁体中文版的远流出版公司董事长王荣文日前宣布放弃出版。
如果这一新闻属实,我心里五味杂陈,感觉复杂。一方面,我感到松了口气,为这本书中的“荒谬”之处得以被闷在萌芽状态不至白纸黑字地出世而“遗害误导”读者和后代感到欣慰,另一方面,我也为张戎张朴这么多年来的努力耕耘(张戎写书张朴翻译)而结不出中文“之果”而感到可惜。
如果我是张朴,我就要在中文版推出之后,再回头“清理门户”,来到多维博客或其它中文媒体,同章立凡“算账”。可张朴不然,非要在节骨眼上来网上“反驳”质疑[毛书]的专家学者。结果,话音刚落,自己的[书]却终于功亏一溃地“夭折”。
尽管张朴信心满满、豪气冲天、正义在手,拒绝接受要求修改其书中有关胡宗南是共谍’的判断和结论,但台湾出书计划最后关键时期“落空”,张朴姐弟是否也应该扪心自问:是我们无能,还是共军太狡猾?难道,我们可以把这次“失败”的责任,都推给胡家后代、记者、还有那许多国民党老将军出来要求尊重历史尊重当事人的尖锐质疑?
平心而论,我虽然没有读[毛书]英文版,但我相信海外比较严肃的英文出版公司的职业水平,加上对毛理念和实践特别是造成后果的极度反感,所以,感情上自然倾向张戎。在这种心态下,当寒竹网写出文章,痛斥张戎“有什么不敢出卖”时,我写了文章,替张戎开脱,认为她不能也无法出卖“不属于”她的东西。
后来,中国时报老记者傅建中撰文,说胡宗南之子胡为真出面质疑张书有关胡宗南是共谍的说法,我这才重视起来,认为如果他们所说属实,那张书就出现了瑕疵,尽管是可以纠正的瑕疵。这时,我就把张朴在多维博客上贴出的张书有关章节仔细拜读了,发现张书中有关胡宗南的章节,的确存在着重大“瑕疵”。
我以前,曾仔细阅读过熊向晖所写的一些回忆文章,也在文革前阅读了很多中国政协出的“文史资料”中国民党将军们写的回忆录,特别是我曾见到了胡宗南先生主持西北政务军务时的接待处长、时已90多岁的张佛千先生,拜读了他的文章,还和他有过一次比较深入的交流,使我对胡宗南又多了些感性印象。我的印象是,胡宗南无论如何不会是共产党卧底人员。而张朴先生转到多维博客的张书有关胡的章节,论据那么薄弱,论证过程那么简单,而得出结论又是那么仓促。这就是我给张朴写文要求他们修改有关章节的原因。
张朴很快回贴,简单并坚决拒绝了我的要求:“侯一岳:你为胡宗南的辩解,恕我直言,白费心思了。你所说的:起码,应该在台 湾出版中文书之前,修改一下或做点什么。对不起,那只是你的一厢情愿。”张朴还让我耐心等到中文版出了以后,加以认真阅读,以便彻底读懂张书。现在看来,我已无法达到他的要求,因为书已不出。
对这种‘辩解’,我还能说什么呢?我并没有要求张戎张朴对[毛书]做脱胎换骨的大手术,只能要求能做点切割[阑尾]这样的小手术,对于整个出中文版之[大计]只是一种既不伤筋动骨又不无小补的小补丁工作,何乐不为?遗憾的是,面对胡为真、一些熟知胡宗南的将军以及胡志伟和侯一岳等人提出的还历史本来面目的要求,张朴不仅置若罔闻,反而要求这些人拿出“证据”来证明胡宗南不是共特“卧底”。这要求被指控的人拿出证据来证明自己无罪,完全违反了西方无罪推定的法理原则,其荒谬性无以复加。
后来,刘宾雁先生逝世了。我利用悼念刘的机会写一文,再度以委婉的方式表达了我的这种愿望:“我又想起了同张戎[毛书]中译本翻译张朴君的“辩论”。 谈到张戎[毛书]中对国民党上将胡宗南的评价,张朴也承认:“张戎是写[毛传], 不是写[胡传]。胡宗南部分只占很小一段。”既然,张朴先生都承认和指出,张戎和先生历时十载艰辛“盖起”的“大厦”,胡 宗南部份“只在[毛传]中占‘很小一段’”,那么,在胡
宗南儿子胡为真先生以及 中国时报傅建中还有多维博客侯一岳等看来,对胡的评价,显然是“几块儿砖头” 问题,承认并改正,并不影响整个“大厦”。 不知道为什么张朴先生如此坚持自己的“大厦”一点问题都没有呢?为历史负责, 对当事人负责,为什么不可以把这几块已发现问题的砖头,换一换呢? 如果是刘宾雁先生,我想,他会“换”的。”
再后来,北京的章立凡写了一篇文章,主要也是谈张戎[毛书]在一些问题上的荒谬之处。最后,章立凡说:“本书以Mao,The Unknown Story作为书名,如果这是一部小说,或许有些须可读性。但Story毕竟不是History,《三国演义》也无法等同于《三国志》。“语不惊人死不休”的笔法可以用于文学创作,在学术上却是容不得任何哗众取宠的,如今虽常有侥幸风光者,但最终难脱不良纪录。对于一位想要自我提升为学者的作家而言,发表这类习作更是十分致命的。 张戎女士,可惜了!”
我想稍微修改一下章先生这最后一句话,作为本文的结束:张戎张朴先生,可惜了!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