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uka 发表于 2006-2-25 16:51:02

《神曲》中文译本的特色

【主题讨论】《神曲》中文译本的特色
读大学时,对西方的名著很感兴趣,可惜外语一直学不好,于是后来就放弃了阅读西方名著,现在想想满是后悔,记得当时还刻意收集了但丁的《神曲》的中文版本。这两年又有比较不错的新版出现。于是,想讨论一下这些版本各自的特色。
   虽然,《神曲》的中文版本很多,但这里只评论其中我觉得有价值的几个译本。首先就是第一位将《神曲》全文翻译到中国的王维克。维克是华罗庚读初中二年级时的级主任,据华罗庚说,王维克是一位“学贯中西”的博学人物,对他的一生影响甚大。确实也是这样,王维克除了曾译过但丁的《神曲》,印度的史诗。对元曲也很有研究。数学方面,他虽然未足成家,但也不止于“涉猎”了。因此,他能将科学与艺术结合,可谓严谨之中自有意味,随意而不失尺度。此书也曾被人民文学出版社多次重印。如上个世纪末的《世界文学经典》系列和《名著名译》系列,都选用此版本。但王维克似乎是用英文移译,未免失去原诗的韵味。
   【原文参见】http://www.1lord.net/gco00.html

    而田德望先生的译本在底本的选择上就更胜一筹,他用了18年的时间由意大利原文翻译成中文。他曾在上个世纪30年代赴意大利深造,师从大学者莫米利亚诺教授,1983年,他以74岁的高龄承担起将《神曲》从意大利语翻译成中文的历史使命。2000年8月,《神曲》的最后一部译完,两个月后的10月6日,田德望先生便与世长辞了。
   《神曲》中的隐喻、象征,以及《圣经》、神话和古典文学典故,比比皆是,历来学界颇多争议。在其余译本中,注释则集中文学典故上,其中隐喻、象征多有未及。而在田德望的译本里,他都一一给予周密的考证和翔实的注释。(从篇幅上也可看出,原分《地狱》、《炼狱》、《天堂》三编,近年又有珍藏本问世)他所做的注释字数,大大超过作品译文的字数,达70万字之多。这些注释对研究《神曲》、研究中世纪和新时代更替的历史、文化、哲学、神学、文学、艺术、语言和习俗,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史料价值。这也是他的译本突出的地方。
   【参见】http://www.chineseall.com/chineseall/client/ebook/ebook_list.jsp?textId=2828

    二零零四年十一月则又有岭南大学翻译系黄国彬教授由意大利文译成的三韵体《神曲》中文全译本黄国彬教授用了长达二十年的时间翻译《神曲》,又花了两年作注。黄国彬的译本胜在突出了诗歌的韵味。在《神曲》全书一万四千二百三十三行诗中,他根据原诗的押韵法︰三韵体(terza rima)。
    【参见】http://www.ln.edu.hk/lingnan_event/press_releases/press_releases_contents.shtml?041115c.htm

    此外,据网上报道又有张曙光的译本,由于没有看见,不敢妄加评论。也请高人指点。
   【转帖】诗生活通讯社(本社记者流水)2006年1月25日综合报道 由张曙光翻译的意大利著名诗人但丁的《神曲》(地狱篇、天堂篇、炼狱篇)已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阿利吉耶里·但丁(1265-1321),意大利著名诗人。1320年,但丁因政治原因流放佛罗伦萨,在此期间写下了《神曲》。《神曲》分《地狱篇》、《炼狱篇》和《天堂篇》,叙述诗人迷失在黑暗的森林中,遇见象征着智慧的古罗马大诗人维吉尔的幽灵带他游历了地狱和炼狱,并由年轻时的恋人贝特丽齐带他进入天堂。T.S.艾略特认为,只有莎士比亚才可以与但丁媲美。《神曲》被誉为世界文学史上的巅峰之作,六百多年长盛不衰。
  译者张曙光,诗人,著有诗集《小丑的花格外衣》、《雪或者其它》,译诗集《切米沃什诗选》等,现在黑龙江大学任教。张曙光用三年多的时间翻译出这部巨著,尽量再现原诗的风貌。
   
   【转贴】 我译《神曲》
                                  张曙光

  在开始翻译《神曲》那年,报上发表了一则消息:但丁的骨灰在遗失多年之后,在意大利的一所图书馆里重新发现了。这当然只是一个巧合,但我宁愿把它看成一种兆示,对我个人则是一种鼓舞。事实上,有关但丁的生平,我们今天能够了解的并不多,与他本人直接相关的东西则更少。唯一所能看到的,是诗人死后按他的遗容所做的面模。诗人的面容坚毅动人,流露出托马斯·卡莱尔所说的“永恒的痛苦与悲伤”,后来很多但丁的画像大约都是根据这个面模画成的。喜爱一位诗人却无法得到他生平的更多材料,无疑令人遗憾,但要真正了解一位诗人,还有什么方式比直接阅读他的作品更好?我们从他的作品中强烈感受到的不正是他的面容流露出的永恒与悲伤吗?他的全部思考,爱与恨,在他活着的时候,寄寓在他的思想和行为中,而死后只有在他的作品中才能够找到。

  但我翻译《神曲》只是一种偶然。一开始,我只是想通过英译本研读一下这部伟大作品,为了更好地把握,我把看过的部分对译成中文。后来索性想试着把第一部《地狱篇》译出来。而最终在朋友们的鼓励下,完成了《神曲》的全部翻译。这里面也有必然:首先,《神曲》是我最喜爱的一部作品,其次,我感到与国外相比,目前《神曲》的中译也实在太少,尤其是诗体译本。今天我们读《神曲》,不光是要了解它的内容,更重要的是体味和借鉴它高超的诗艺。对于文学作品的翻译来说,除了在内容上准确外,忠实于原著的形式与风格也是十分必要的。

  这一浩大的工程历时三个寒暑,应该是很有意义的(即将由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神曲》的主题也许并不复杂,主要是探讨人类的罪与赎问题。当然,这不是抽象的,而是掺杂了但丁的个人经历和当时意大利的社会现实。但丁生在中世纪后期,但他是集中世纪(也包括古希腊)思想之大成。罪与赎是人类面临的最普遍问题。《地狱篇》中写的是面临最严重惩罚的罪人,他们除了部分人外,都是罪不可赦,注定要面对永久的惩罚,直到最后的审判。因此,这一部分写得阴郁恐怖。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但丁是具有强烈感情的人(并不像有些人认为的那样,只是在内心充满了仇恨。他恨的不光是一些具体的人,更是人类的犯罪。如果没有对人类强烈的爱,就不可能有这样强烈的恨)。《炼狱篇》色调要明亮一些,写一些罪人通过对自身罪恶的克服,最终净化而得到救赎的过程。人们一向认为《神曲》中最出色的部分是《地狱篇》,但托马斯·卡莱尔、艾略特和博尔赫斯等人都认为《炼狱篇》同样出色,或者可能更出色。我自己也这样认为。同样,这部分也更使我感动。人类的贪婪、妒忌、骄傲等罪行在这里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而罪人们对自身的净化表现了人类向上的决心。《天堂篇》则为人类最终的获救提供了美好的前景。这里涉及到很多神学和哲学问题,但一点也不乏诗意,是哲学入诗最好的范例。

  说到人类的罪恶,这个问题比较复杂。绝大部分人的罪是出于缺少道德和理想,即向上的愿望。但我也确实看到了宗教或信仰犯罪。这类主题在文学上不多见,却多集中在侦探或犯罪小说中。比如《七宗罪》或意大利的艾柯的《玫瑰之名》。犯罪动机并不是出于贪心或报复,而是出于信仰。现在世界上盛行的恐怖主义也正是这样。信仰本来就与理性无关,但信仰一旦完全丧失了理性,或把信仰孤立起来,就很容易变得疯狂。但一般说来,更多的罪行是由于人类欲望的膨胀而导致的堕落。人类正是因为有了欲求,才会向前发展的,但欲求超出了一定限度,就会最终导致灾难,并毁灭人类自身。

  我不是但丁学者,只是一位诗人。因此我在翻译时更为注重的是语言。但丁的诗句简朴有力,在翻译时我力图做到这一点。但同时我更愿使用一些鲜活的语言。我一向反对在译文中加入成语或文言。何况但丁在创作《神曲》时,他大胆地放弃了通用的拉丁语,而改用了鲜活的意大利俗语。

  尽可能保持原有的句式也是我在翻译时尽量做到的。香港学者黄国彬在论及《神曲》的翻译时,称其句法灵活多变,“环回反复”,这些在英译中可以得到保持,而汉语在“句法的弹性、变化、环回、反复”上,无法与印欧语系相比。而这些正是原诗的魅力所在,我在翻译中尽量照顾到原有的句法,亦步亦趋,心摹手追,目的也只有一个:为无法读到原文或英译的读者最大限度地再现原著的风貌。

  《神曲》原文采用了三韵句,韵脚是aba,bcb,cdc,我在翻译时没有押韵。原因是意大利文的音乐性在英译中就很难保持,译成中文就更无法实现了。我注重的是原诗的风格,并尽可能能准确地保持原有的诗意。我不想改变原来的句式去迁就韵脚。在准确地传达作品风格和保留韵脚之间我宁愿选择前者。何况诗歌中的音乐性更重要的是内在的节奏,悦耳的音律倒还在其次。

  在《译后记》中,我引用了桑塔耶纳的话来为自己的重译辩护。据说仅在二十世纪,美国就有上百个《神曲》的译本。对名著的重译并不见得就是一种浪费,而是试图通过每位译者对原著的不同体会,使读者从不同的译本中更好地把握原著的精神。

《文汇报》2002年10月15日

    【参见】http://dadao.net/htm/culture/2002/1014/3302.htm
http://www.poemlife.com:9001/PoemNews/news.asp?vNewsId=2585
   

   相比而言,诸如上海译文的朱维基译本,花城出版社的黄文捷译本,我以为就无太多的特色了。
   【参见】http://www.lyrist.org/dashi/dante/index.htm
   


【转贴】但丁与《神曲》

意大利诗人但丁(1265—1321年),是一位伟大的诗人。恩倍斯称他是“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
  但丁出生于一个没落贵族的家庭,从小喜欢读诗,曾经拜著名学者为师,学过拉丁文和古代文学,他特别崇拜古罗马的一位重要诗人维吉尔,把维吉尔当做自己的精神导师。维吉尔写的史诗《埃涅阿斯纪》歌颂了罗马祖先建国创业的丰功伟绩,被认为是文人创作的史诗中的最好作品。
  但丁少年时曾在一次宴会上见到一位容貌清秀、美丽动人的姑娘贝阿德丽采。但丁非常喜欢她,宴会后常找机会去看望她。随着年龄的增长,但丁把贝阿德丽采当做自己精神上的爱慕对象。这种爱情给但丁以神奇的力量,他为她写下了一系列抒情诗篇。但不幸的是贝阿德丽采却与一位银行家结婚,不久死去。但丁为此悲伤万分,又写了一系列的悼念诗。但丁把为贝阿德丽采写的诗收集在一起,用散文串连起来,说明每首诗的写作动因,取名《新生》。诗中但丁追求纯洁的爱情,把贝阿德丽采看作是上帝派来拯救他灵魂的天使,一个神化的女性。从此之后,贝阿德丽采成了但丁作品中一个象征性的理想人物。
  青年时期的但丁还积极参加城邦的政治活动。当时的意大利正处于分裂状态,佛罗伦萨是斗争最激烈的地点。代表新兴市民阶级利益的贵尔夫党经过激烈斗争,战胜了代表封建贵族势力的基伯林党。但贵尔夫党很快分裂为黑党和白党两派,二者又展开激烈的斗争。但丁属于白派,反对教皇干涉城邦内政。1302年,黑党在教皇的帮助下取胜,但丁被加上莫须有的罪名,被赶出城邦,开始了近20年的流放生活。大约在1370年,在流亡生活最痛苦的时候,但丁开始了《神曲》的创作,这是他长期酝酿和构思的一部巨著。但丁说过他写《神曲》的目的是“要使生活在这一世界的人们摆脱悲惨的遭遇,把他们引到幸福的境地”。但丁想寻找意大利民族的出路,渴求祖国和平统一,人民安家乐业,在作品中他表现了他的理想和愿望。
  《神曲》的意大利文原意是《神圣的喜剧》。但丁原来只给自己的作品取名为《喜剧》,后人为了表示对它的崇敬而加上“神圣”一词。起名《喜剧》是因为作品从悲衰的地狱开始,到光明的天堂结束,带有喜剧的因素。
  《神曲》全长14000多行,分为《地狱》、《炼狱》(又译《净界》)、《天堂》三部分。每部分33歌,加上序曲,共100歌。
  长诗采用中古文学特有的梦幻形式,叙述但丁在“人生的中途”所做的一个梦。在梦中,但丁在一个黑暗的森林中迷路了。黎明时,他在阳光的沐浴下朝山顶攀登。突然,在他的面前出现了三头猛兽——豺、狮、狼,诗人惊慌呼救,这时出现了古代罗马诗人维吉尔,他遵从圣女贝阿德丽采——即但丁青年时倾心的女子的命令,搭救但丁从另一条路走出绝境。
  但丁在维吉尔的带领下游历了地狱和炼狱。地狱共九层,上面宽下面窄,像一个大漏斗。地狱阴森恐怖,凄惨万分,凡生前做过坏事的人的灵魂都被罚在地狱中受刑,并根据罪孽的大小安排在不同的层次,罪孽越重,越在下层,所受的刑也越重。例如,在地狱的第八层,诗人看到了已死的教皇尼古拉三世,以及当时还活在世上的,迫害过诗人的教皇卜尼法斯八世。他们的身体头朝下地被埋在地洞中,两条腿在外面剧烈地扭动着,挣扎着。诗人见后高兴地说道:“真是罪有应得!他们在世上把善良的人踩在脚下,而把凶恶的人捧在头上。让他们永远受罪吧!”
  炼狱里的灵魂的罪孽比地狱中灵魂的罪孽轻些。炼狱是一座浮在海上的山,四周有美丽的海滩,山外有山脚,顶口是地上乐园。炼狱也分为七层,这里每一层分别住有犯过骄、妒、怒、情、贪、食、七种罪孽的亡魂。他们的罪孽较轻,可以得到宽恕。经过烈火的焚烧,断除孽根后,他们可以升入天堂。
  地上乐园里飘着吉祥的云朵,花瓣般的雨珠,这里出现了圣女贝阿德丽采,她接替维吉尔引导但丁游历天堂。
  天堂庄严光辉,充满欢乐和爱,住着生前正直行善的人,他们享受着永远的幸福。天堂也分为九重。九重之上是上帝的天府。天府是上帝和天使们的住所,充满上帝的光和爱。但丁见到了圣父、圣母和圣子“三位一体”的奥秘诗人觉得,在那天府里才真正见到了人类最理想的境界……
  这便是《神曲》的主要内容。但丁在作品中积极关心现实,他写的是中世纪晚期的意大利生活。诗中所写的游历三界的所见所闻,很多都是意大利的现实生活,涉及了当时佛罗伦萨以至意大利复杂的党派斗争,涉及教皇和僧侣们的罪恶,也涉及贪官污史、及新兴资产阶级对人民的剥削压迫等。《神曲》也表明了但丁是个爱国主义者。他渴望祖国统一和平,反对分裂和纷争,即使在另一个世界里,他也和鬼魂们谈论意大利的政治形势和国家兴亡问题,有时禁不住内心的激动,他还抒发自己的强烈的感情。《炼狱》第6歌中他为祖国的分裂和动乱而哀痛:
    唉,奴隶般的意大利,你哀痛之逆旅,你这暴风雨中没有舵手的孤舟,
  你不再是各省的主妇,而是妓院;
  ……
  而你的活着的人民住在你里面,
  没有一天不发生战争,为一座城墙,
  同一条城壕围住的人却自相残杀,
  你这可怜虫啊?你向四下里看看,
  你国土的滨岸,然后再看望你的腹地,
  有没有一块享着和平幸福的土地。
  ……
  《神曲》也表达了但丁对人类智慧和理想的追求。《神曲》中的地狱是现实世界的实际情况,天堂是人类的理想和希望,炼狱则是我们人类从现实到理想中须经过的苦难历程、但丁希望人们认识罪恶,悔过自新,去认识最高真理,达到最理想的境界,这在当时是非常难得的思想,显示了新的文化思潮的萌芽。
  《神曲》在艺术手法上也有力地衬托了作品要表达的思想。全诗分三部,每部33歌,每段三行诗。三部诗又都用群星作结束,这一切烘托出这样的气氛:在群星的指引下,随着诗句的阶梯,人类正从地狱通向天堂,由低贱向高尚攀登、发展。
   【参见】http://book.ysjy.net/novelxyao/nch/lishi/3and1793/93.htm
   

Gossudar 发表于 2006-2-25 19:24:31

Dasha目前也无力学习意大利语,也陪您但就汉语说事儿吧。兄所列诸版本,尚阙如吴兴华译本。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吴兴华诗文集》中《诗卷》里第149-155页收有吴译《神曲》第一部第二节。吴虽转译自英译本(转译Dasha一直病诟之),无法得获Dante Alighieri真髓,但汉语至少是诸多转译英译本中最善者。田德望与黄国彬均译自原文,首先田译成散文体,便已经输了一着:
夫译之为事难矣,译之将奈何?其平日冥心钩考,必先将所译者与所以译者两国之文字深嗜笃好,字栉句比,以考彼此文字孳生之源,同异之故,所有相当之实义,委曲推究,务审其音声之高下,析其字句之繁简,尽其文体之变态,及其义理粗深奥折之所由然。夫如是,则一书到手,经营反复,确知其意旨之所在,而又摹写其神情,仿佛其语气,然后心悟神解,振笔而书,译成之文,适如其所译而止,而曾无毫发出入于其间,夫而后能使阅者所得之益,与观原文无异,是则为善译也已……。

上段文字,乃马先生建忠语,马建忠者,《马氏文通》之作者,光绪二年官派法国留学,精英、法、拉丁,谙希腊语。复旦创办者马相伯之第三弟。有后人对马先生此语不以为然“马氏虽对翻译提出了过高的要求……”(袁锦翔,《中国翻译词典》林煌天主编, 第462页)Dasha只好对这样的后人不以为然。请看红字部分。田无疑不符合文体、语体,仅仅在给汉语读者传递原文大意而已,如此,与看转译本又有什么区别呢?黄国彬译本,例文详见:

http://www.tianya.cn/New/PublicForum/Content.asp?flag=1&idWriter=0&Key=0&idArticle=52407&strItem=books

傻按:其中Horatius回帖对黄的指责是毫无道理的,田译与黄同,Dasha查词典,结论亦与、田、黄同,恐怕实为此Horatius未读田译本而妄论是非。

黄译本,诸如“娘娘”等词语,也确实属于翻译过程中“归化”过度,但能够以汉语音韵描摹Dante原诗“三韵体”(terza rima),且用词古雅,再现Dante当年语言的历史状态,似乎可称为目前最佳汉语译本。可惜,此译本大陆不见出版。

此外,这种纯就汉译本说汉译本,也是Dasha所不屑的,因为,不读原文,我们根本无从判断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动了什么手脚,我们也无从判断哪位译者真正传达了原文的神采。对译文的批评,最好还是由精通两种语言并对原文、原作者的文化背景熟悉的人来进行。Dasha的话,只是隔靴搔痒耳。

附图,嘿嘿,Dasha炫耀一下自己《神曲》汉译本的收藏吧,再次感谢远方的大兄惠增黄国彬译本。

天人合一 发表于 2006-2-25 19:40:58

da兄的诸多版本,俺只看过人民文学的那个,还是刚上大学的时候。从那以后,就没见过老但了。

aπολλωv 发表于 2006-2-25 22:21:05

的确,读神曲不读意大利文是不得其一半的要点啊,特别是读地狱篇,汉语的怎么那么毛骨悚然呢
作为诗,尽量去读原著,只是尽量 ,这样会觉得原来但丁老大那些对人的诅咒原来极具语言美感

呵,诗人是孤独的,读者却也同样是

fenglong88 发表于 2006-2-27 09:32:42

最近因为“艺文手册:保罗与弗兰切斯卡”的缘故与一位台湾学者通了电邮。他认可黄国彬的译文,并扫了相关的内容给我。请大家比较一下。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神曲》中文译本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