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ngsi 发表于 2005-12-29 16:44:50

通江县傅崇碧家族

到老如今日,无心愧古人
——通江县傅崇碧家族


在十年“文革”期间。一个由林彪、江青等人制造的所谓“杨、余、傅事件”,震惊中外,令人胆寒。这个事件的当事者之一的“傅”,就是时任北京军区副司令员兼北京卫戍区司令员的傅崇碧将军。傅崇碧生在四川省通江县,是一位有着崇高革命理想和光辉革命历史的开国名将。他为了共和国的建立冲锋陷阵,九死一生。他的子女也继承了他不屈不挠、勇敢无畏的革命精神,在自己的事业上写下了灿烂的一笔。
一、傅崇碧的一生
四川,水旱从人,物华天宝,号称“天府之国”。巴山蜀水,天下驰誉;巴蜀俊秀,自古风流。傅崇碧——四川省通江县的老革命家,便是巴蜀俊秀的一员。1916年农历十二月初八,他降生在通江县沙溪嘴村一个铁工家庭。傅崇碧的爷爷在世时家境尚好。爷爷曾考过秀才,但没有考取。傅崇碧六七岁时便跟爷爷上学,爷爷成了他的启蒙老师。
虽然通南巴地区地宝物华,但是在中国封建军阀的统治下,那里的经济长期以来却十分落后。特别是民国以来,军阀统治,战乱不休,致使经济衰败,人民生活困苦不堪。傅崇碧八岁那年爷爷逝世,家境逐渐艰难起来;不到一年,母亲也因病离开了人间;又不到三年,奶奶也告别了人世,傅崇碧的家境也随之由上中农降到了贫农。为了生存和减轻父亲的负担,他在农忙时便参加劳动和放牛。南方的水牛喜欢戏水,有一次小崇碧放牛没注意,牛跑到地主家的稻田里,踏坏了稻秧。地主的儿子看见了,不分青红皂白地打了小崇碧,少年气盛的他狠狠地教训了地主的儿子。事后,可恶的地主不仅索赔了损失,还提出许多无理的条件。小崇碧遭到地主的骂,又挨了父亲的打,这在他的心里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从此他幼小的心灵里充满了对地主的仇恨。
1932年12月一个冰雪严寒的冬季,一路浴血奋战的红四方面军突破敌人的重重围追堵截,千里西征,从鄂豫皖进入陕川地区。这时,参加过“吃大户”斗争的傅崇碧跟随自己的在校老师(地下党员)离开了家乡。傅崇碧在这位老师身边感到心里踏实,只是寄望着哪一天脱离苦海,翻身做主人。后来他的表现得到了地下党的认可,经几次组织上的谈话,傅崇碧被介绍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这是傅崇碧一生的重大转折点,他在回忆录中这样写道:“我虽然不懂得宣誓的深刻意义,但我却有一种预感,觉得这是神圣庄严的,它必将改变我的一生,让我从此走上一条光明道路。”(1)就在同一年,他加入了中国工农红军。在傅崇碧参加的第一次战斗中,他表现英勇,没有丝毫的畏惧,心里不知道什么是害怕,只想着把敌人杀死。战斗结束后,小崇碧受到了领导的表扬,他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随后,他被安排到家乡做“扩红”工作。那时候虽然只有十五六岁,但是他热情高,嗓门大,讲话能讲到群众的心坎里,受到群众的好评。演讲结束后,人们争先恐后报名参军。由于参军审查很严,有些小孩报不上名,就天天跟在傅崇碧身后又缠又磨。据他回忆,在任通江县委书记前后那段时间,仅通江县先后参加红军的就达近3万人。
1933年,军队不断取得胜利,解放区迅速扩大,傅崇碧在这一年工作调动频繁。秋后,他由共产主义青年团团员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接任仪陇县委书记。这时敌人又开始大举进攻。10月,四川“剿匪”总司令刘湘调集20万大军对川陕根据地进行六路围攻。有一次,傅崇碧带领独立团坚守山头阵地,抗击敌人。山上枪打得很急,子弹不断地从头顶呼啸而过。战斗中,正当傅崇碧拿起望远镜观察敌情时,只听得子弹响声不对,便赶紧低头,但一颗子弹仍从他的后脑勺擦过。他当即晕倒过去,清醒时已被送进医院,在那里住了两个多月伤口才好了起来。在敌人的重重围攻下,根据地内部的地主反动武装也非常猖狂。有一回,傅崇碧带着工作队与民团遭遇,因寡不敌众,只得边打边撤,最后退到一座山顶上。山上树很多,但下山的路只有一条。民团有100多人叫着往上冲,傅崇碧这边才十多个人,几支手枪。打到最后,大家只得从悬崖上往下跳。傅崇碧纵身跳下去,头朝下被挂在树藤上,离地面还有一丈多高。他用脚使劲蹬缠在腿上的树藤,一下子头朝下掉了下去,脸被石头划开一条大口子,血流如注。过了一个多月,伤口长好了。但是,从此一条深深的疤痕便刻在了他的脸上,伴随着他度过了一生。值得庆幸的是,当时敌人从山上扔下的一颗“马尾”手榴弹被树枝挂住没有爆炸……
1935年初春,傅崇碧告别了故乡人民,带着2000多名游击队、赤卫队员加入了红军长征的行列。5月前后,傅崇碧所在独立团担负掩护红四方面军主力部队撤离转移与红一方面军汇合的任务。在一次狙击敌人的战斗中,双方距离不到百米,战斗进行得非常激烈。突然,一颗手榴弹飞来,在距傅崇碧很近的地方爆炸了。傅崇碧只觉得腿一麻,便不能动弹了,鲜血涌流而出。这时,天还未明,他躺在担架上,因流血过多而迷迷糊糊,只感到口干舌燥。天亮后,医生换药时才发现绷带已被血浸透了。在行军中转移了二十多天的傅崇碧被安排在一个喇嘛庙内养伤。从外表看,伤口似乎长好,但他只觉得腿不能动,肿痛难忍。后经红四方面军总医院检查,才知腿已化脓,必须动手术。手术中又取出两块不小的弹片——正是这弹片在作怪。1936年,傅崇碧随部队离开藏民聚居的观音河,二次过草地到达哈达铺,然后在完成一次任务的过程中到达河连湾。随后的一段时间傅崇碧获得了在延安学习的机会。当时定边的条件很艰苦,四周大部分被沙掩盖,但是他表示再苦也比过草地好得多,“在这里一定好好学习,学出成绩来”(1)。
抗日战争爆发后,党中央为适应新的战争形势的需要成立了中国抗日军政大学(简称“抗大”)。傅崇碧在抗战初期就曾在抗大工作、学习,并为保卫抗大而进行了艰苦的斗争。也正是在这段时期,他和妻子黎虹通过组织干事的介绍相识,并匆匆举行了婚礼。“婚礼只请几位领导吃了个便饭,喝了杯喜酒。在晋东南农村,两床被子往一块一抱,就算结婚了。”傅老在回忆录中这样说:“我们是结婚后才懂得了恋爱。”(2)后来,傅崇碧调到由晋察冀军区特务团改编的35团当政委。一次战斗中,鬼子冲得很凶,部队被迫往下撤。这时候傅崇碧冲了上去,问他们:“你们为什么住下撤?是共产党员的统统跟我来,共产党员、共青团员跟我往上冲!”说完他便带着部队往上冲,抢先占据了山顶。经过顽强的战斗,他们取得了胜利,打开了部队的新局面。在抗战的相持阶段,傅崇碧带领部队取得了一次又一次反“扫荡”的胜利。有一次,他们分区接受了一项任务,要把一批物资和百匹骡马护送过同蒲路。同浦路两边,日寇挖有护路沟,每隔二里筑有一座岗楼,又有铁甲车不断地巡逻。有人说要把几百匹牲口赶过铁路,除非给牲口插上翅膀。傅崇碧想出了一个办法,他先对那些伪军家属集中进行教育,要他们给伪军亲人写信,并给他们各拍了一张照片,然后让他们拿着照片去找伪军头目,要求给以方便,否则伪军的家人定会受到惩罚。结果,当军队经过时,伪军没敢动弹,等部队走出很远,他们才乱放了一阵枪以蒙骗日本鬼子。就这样傅崇碧带领部队出色地完成了这次任务。
抗战结束后,国共矛盾不可避免地演化成为国内战争。在解放战争时期,傅崇碧先后任华北军区第一野战军冀晋纵队第3旅政治委员,晋察冀野战军第4纵队第10旅政治委员,华北军区第10旅旅长兼政委,第4纵队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64军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参加了平绥、大同、怀来、丰镇、张家口、易县、青沧、正太、大清河、冀东和石家庄等战役。1947年10月21日拂晓,清风店战役打响了。在不到一个钟头的时间内,战斗取得了很大进展,但是旅领导相继伤亡,只剩下傅崇碧一人在指挥战斗。枪林弹雨中,一颗子弹飞来,把傅崇碧的衣服打了一个洞,幸好没有伤着身体。经过艰苦的战斗,他们终于取得了胜利。在这次战役中,敌人一个军直属队、一个整师加一个团,共1.7万余人被歼灭,华北敌人受到严重的打击和震摄,这为解放石家庄创造了有利条件。1947年11月6日,石家庄战役打响了。石家庄守敌两万多人,他们的工事有三道防线,国民党南京、北平的宣传机器吹嘘说,“三道防线胜过马其诺防线”。在这次战役中,傅崇碧指挥第10旅攻克云盘山,乘胜攻占了第二防线,进到市区边,并亲率两个侦察连深夜摸到了敌指挥中心,活捉了石家庄守敌最高指挥官第32师师长刘英,命令刘英率部投降。因完成任务出色,傅崇碧受到了晋察冀军区的表扬。在平津战役中,傅崇碧指挥第10旅同兄弟部队一起,将敌35军包围在新保安,首先攻上城墙,全歼了守敌。随后,傅崇碧参加了解放太原和大西北的多次战役和战斗,率部追歼逃敌到宁夏。他先后参加了固原任山河战斗、陇清战役、金积、灵武战役。其中,在占领中宁城后,他亲自乘坐羊皮筏渡黄河,在河心沙洲上与敌81军军长马淳靖谈判,敦促马淳靖同我军签订了和平解决81军的协议,促成了宁夏全境的和平解放。
1950年初,彭总在西安主持召开军以上干部会,部署了64军全部和63军一部修筑宝天铁路的任务。会后,傅崇碧回到军里,立即召开常委扩大会,传达了这次会议的精神和彭总的报告,统一思想和认识,确保行动一致,出色地完成任务。宝天铁路位于祖国的大西北,在解放初期,那里的生活条件十分艰苦,连队到宝鸡没房子住,只能住在荒郊野外。由于天气不好,连队后勤工作遇到了许多困难。筑路是艰苦的,但也是光荣的。连队官兵发扬战争时期的不畏艰险,勇敢斗争的精神,克服种种的困难,出色地完成了党和人民交给的任务,赢得了人民的爱戴和信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傅崇碧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9兵团第63军军长。1950年6月25日朝鲜内战爆发,美国出兵干涉朝鲜内政。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与朝鲜人民军并肩向侵略者实施反击,抗美援朝战争开始。傅崇碧时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63军军长,率部参加了抗美援朝第四次战役后期战斗和第五次战役全过程。在铁原阻击战、开城保卫战、西海岸和三八线上的持久防御等多次作战中,给打着“联合国军”旗号的美骑兵1师、陆战第1师、第3师及英军第28旅、第29旅等侵略军以沉重打击。在开城防御战中,傅崇碧三次遇险。第一次在开城东北华藏寺,敌人从来没有向这里炮击过,他在189师指挥所作战室内研究作战方案时,敌人发射的一颗炮弹,突然在离他很近的地方爆炸了。师长命令马上转移。他们刚出门不远,接连有五六发炮弹落在刚才的房子上。房子顷刻被炸毁了,弹片、泥土从他们头上飞过去。如果再晚一点,他们就会葬身其中。第二次是在他去兵团开会的途中,美敌机发现了他们的车子,追着投弹扫射。一颗炸弹在离他六七米的地方爆炸,气浪把他们从车子上掀下来,炸起的泥土厚厚地埋在身上。司机和警卫员从泥土里钻出来,把他了扒了出来。大家呆了一阵,看看都是好好的,才慢慢恢复了平静。第三次是在矶山里,他们和敌人的坦克迎面相遇,当时如果路边没有大沟也危险了。在开城保卫战相持阶段,美军因为捞不到多少便宜,竟然无视国际公约,开始向志愿军阵地发射细菌弹和化学弹。在反敌细菌战中,战斗在第一线的部队就地取材,根据条件,缩小洞口,加设门框,制木炭草帘,用雨布、棉被堵洞,洞口设水缸、柴草、石灰水、肥皂水等。没有现代化的物资器材,就用土法,每人做一个木炭口罩。由于防护措施得力,志愿军没有发生大的大伤亡。在朝鲜前线,傅崇碧曾两次受到朝鲜人民领袖金日成同志的接见,并荣获朝鲜人民民主共和国授予的一级国旗勋章一枚,二级国旗勋章两枚。
1955年,傅崇碧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对于这么多的荣誉,傅崇碧看得很平淡,他说“自从走进革命队伍那一刻起,就没有想过什么荣誉和待遇。无数的革命战友在战争中牺牲了,他们并没有看到革命胜利的这一天。所以对于评衔授衔,我都看得很平淡。军的工作重担压在肩上,我觉得,应该更努力地做好工作。”(1)1958年,傅崇碧到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等军事学院学习。他觉得自己文化水平低,但是有一点好处就是特别注意学习。不论在战争年代还是在和平时期,他的这个习惯一直没变。他要求去学习当然不只是从他个人的发展出发,更是从整个共和国国防的全局出发的,他认为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劣势装备的人民军队可以战胜现代化装备的美帝国主义,人是第一因素,武器是第二因素。“我们为国家和人民而战,就能做到一不怕苦,二不怕死,这是第一条经验;第二条经验是积极防空和消极防空结合起来,要有周密的组织;第三要敢于在进攻防御中穿插;第四步炮协同和通信要搞好。”(1)在高等军事学学习时,发生过两件事情。1959年8月16日,中共八届八中全会举行最后一次大会,全会通过了《中国共产党八届八中全会关于以彭德怀同志为首的反党集团的错误的决议》等文件,撤销彭德怀同志国务院副总理、国防部长的职务。一天,皮定均军长和傅崇碧周六散步,随便去看了看彭老总。回去后,学院政治部主任找他们谈话,问谁让他们去的,谈了什么?这件事共查了两次,还让他们写文字材料,交代都讲了些什么,傅崇碧没有写。他认为,在他心目中,彭总是永远不会反党的,平江起义,参加长征,保卫延安,抗美援朝,出生入死,这样一个人,他能反党吗?再一件事就是高等军事学院奉上级指示派傅崇碧等人亲自到地方参观,了解“大跃进”的情况。和他同去的皮定均军长抗日战争时期在河南豫西当过司令,老百姓就给他送点枣什么的,偷着对皮司令说,干部讲的话你们不要听,都是骗人的。他们一路上也没见过一头肥牛,老百姓的锅也用来炼铁,亩产万斤是假的。这些事傅崇碧回来就讲了。政治部主任开始进行查访,给他们开会,说他们右倾,让他们写检讨,但是谁也没理睬他。
在高等学院快毕业时,傅崇碧爱人黎虹的身体不好,组织上让她休息。这时傅崇碧又被诊断患了肾癌。爱人就到身边照顾他。这一段时期他们夫妻俩双双患病,但却能在一起,彼此就相互勉励。爱人一直陪他住院做手术,做化疗,同时还要照顾当时刚上初中的孩子。傅崇碧很感激有这样一位与自己共患难的妻子。以前因工作忙,他很少与家人团聚,也没时间教管孩子。现在患病了,才有时间和家人一块出去玩,让孩子尽享父爱的甜美。傅崇碧休息了两年,身体完全好了。手术后的傅崇碧又活了40多年,医生认为这是个奇迹,现在301医院还把他这个病例当作教学范例讲。
1965年,傅崇碧任北京军区副司令员,1966年兼任北京卫戍区司令员。“文化大革命”中,他在周恩来总理的直接指示下,保护了大批高级领导干部及专家、学者。据周恩来侄女周秉德披露:“文革”中总理曾亲笔批示的逮捕令“立即逮捕周同宇(周恩来的胞弟,周秉德的父亲)”。其实,周同宇就是和王光美的哥哥吃过几次饭,红卫兵就说是阴谋“聚餐会”,是特务活动。案子报到江青那里,不问青红皂白,一下送到了总理办公室。总理找到时任北京卫戍区司令员的傅崇碧商量,傅崇碧建议,与其让红卫兵乱来,不如由卫戍区出面以拘留的形式把周同宇保护起来,以免落在心术不正的坏人手里。总理接受了傅崇碧的建议,不过他提笔批示时把“拘留”改为“拘捕”——拘留时间短,而拘捕则不同了。此类全力保护同志或老帅,打折扣执行“中央文革小组”“指示”的故事,傅崇碧也记不清有多少。但是,他为此埋下了以后林彪、江青一伙处心积虑地把自己打倒的祸根。
1968年3月22日,林彪、江青一伙出于篡党篡军的需要,设下圈套,捏造罪名,突然袭击,制造了所谓的“杨余傅事件”。杨成武、余立金、傅崇碧三人当时分别担任解放军代总参谋长、空军政委和北京卫戍区司令员的职务。3月5日夜,傅崇碧为当面汇报清理鲁迅书信手稿去处,与“中央文革办事组”事先联系好,然后带三人分乘两辆车赴“中央文革”所在地,经允许后驱车进入,旋即落入了江青一伙预谋的政治圈套。3月22日凌晨到25日,林彪、江青等人接连召开全军部分师以上干部和北京卫戍区、北京军区干部战士大会时,一口咬定傅崇碧带人“武装冲击中央文革”。其后甚至捏造说傅崇碧的秘书用装有手枪的皮包打了江青的腰,“后面车最低限度有一挺机枪”等等。并进而诬陷杨成武、余立金、傅崇碧“为二月逆流翻案”,“是‘五•一六’的黑后台”。林彪诬陷捏造杨成武搞“山头主义,宗派主义”,“同余立金勾结要夺空军的领导权”,“同傅崇碧勾结要夺北京市的权”,“杨成武三次下命令给傅崇碧冲进钓鱼台到中央文革去抓人”。25日凌晨1时35分,毛泽东接见全体到会成员,表示对处理“杨余傅事件”的支持。3月22日,中共中央发布命令,撤销杨余傅的职务;任命黄永胜为总参谋长,温玉成为副总参谋长兼北京卫戍区司令员。林彪一伙就此控制了军委很大一部分权力。杨成武、余立金、傅崇碧等人遭到残酷迫害,并在全国范围内株连了一大批人,有的致残、致死,造成严重恶果和影响。1974年7月,毛泽东亲自批准为杨、余、傅三人平反恢复名誉,宣布杨、余、傅问题是林彪搞的,搞错了,宣布平反。中央、中央军委重新安排了他们的工作。1979年春,中共中央为“杨余傅事件”彻底平反。
在周恩来总理的亲切关怀和毛泽东主席的亲自过问下,傅崇碧被“杨余傅事件”冤案而丧失自由7年之后终于回到北京。1974年9月30日晚,杨成武、余立金、傅崇碧应邀出席建国25周年的国庆招待会。三人被“解放”后第一次重逢,面对熟悉而陌生的人民大会堂,怎能不感触万端——7年前,逮捕他们的决定就是从这里发出的;今天,他们又来这里出席宴会。相见后,他们只能用辛酸苦涩的微妙的笑作见面礼。第二年4月,中央军委任命傅崇碧为北京军区第一副司令员;1977年9月,中央军委任命傅崇碧为北京军区第一副司令员兼任北京卫戍区司令员。二度出任卫戍司令,傅崇碧心里自然很不平静。1979年春,中共中央专门发出文件,为“杨、余、傅事件”平反。
作为全国皆知的“杨余傅事件”的当事人,傅崇碧的一些亲历是许多人并不知道的。多年以来,傅崇碧并没有过多地对人讲这个问题,“从个人角度讲,历史上的恩怨是非不值得永远记在心上。今天,我们没有必要为个人的遭遇发出叹息和怨尤,反而应为我们能够与党的正确步伐一道前进而感到欣慰。”
1982年10月,傅崇碧出任北京军区政治委员。在1983至1987年的军队整党工作中,他提出了许多中肯的意见和建议。他支持以和风细雨的方式整改,主张谈心,提高认识,既反“左”又反右,反对搞轰轰烈烈的运动。军委、总政的领导同志专门去天津了解他们的做法、经验,给予了肯定,以后在全军推广。1985年6月傅崇碧退出军队领导工作岗位,担任了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中央委员会是1982年9月根据中共十二大通过的新党章而设立的。中央顾委成立临时党委,傅崇碧被选定为临时党委副书记。他们每个月都有活动,要参加党中央的一些会议。在党小组日常会议上,他们这些老党员对党内不正之风勇于提出当面批评,不论是谁,只要是共产党员,就不客气。对群众反映最多的干部腐败问题,他们就一次次地讲。他们经常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对党的工作提出具体改进落实意见,向中央写的报告不少,很多建议中央都采纳了。
傅崇碧觉得过去没时间坐下来读书上,退下来以后时间充裕了,就坚持读书和学习。他这样想也常对年轻人这样讲,只要我们一息尚存,即使不能发光,也要为革命再发一点余热。傅崇碧是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2001年“七一”前夕,在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即将到来之际,老将军委托儿子傅欣专程从北京赶到成都,将自己的积蓄20万元捐献给四川省的“希望工程”,在他的家乡、革命老区通江县建一所希望小学,以表达一位老共产党员对家乡人民和家乡教育事业的深情厚谊。“将军在生活上十分节俭,从没有什么特殊的要求,他最爱吃的菜就是地瓜、土豆,尽量从工资中节省下钱来。”傅崇碧将军的秘书姚志利十分动情地向记者谈起老将军的生活。“本来,父亲那次想亲自将这笔钱送到家乡人民的手中,但因年事已高,加之身体状况欠佳,医生坚决反对才未成行。父亲十分遗憾。”将军的儿子傅欣说,“他一再叮嘱要把钱用在最需要的地方,千万不要搞什么树碑立传。”过去战争年代,傅崇碧与其他革命志士一道遇到过无数的艰难险阻,面临过严酷的生死考验,但任何困难都不足以阻挡他们前进的脚步,任何考验都只能使革命的意志更坚。一不怕苦,二不怕死;不知退缩,只知向前,因为心中有一个革命必胜的信念。
傅崇碧的晚年生活很平民化,散步,看报,收听新闻,接受按摩,休息,最大的爱好是钓鱼,他多次荣获北京市老年协会组织的钓鱼大赛一等奖。回首往事,傅老总是感慨万千,他的一生可以说全都献给了他所热爱的党和终身为之奋斗的革命事业。“扪心自问,无愧无悔,更无他求。现在,尽管时有病痛,但我的每一天都过得非常充实,回首往事,精神愉快。应该说这是革命生涯对我个人生命的馈赠。”(1)2003年1月17日,傅崇碧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87岁。
二、傅崇碧的子女
一儿三女都事业有成,没有因出身名门而高高在上或借势谋利,相反在“文革”中他们却无辜地受到牵连,家被抄,当兵的被清出部队,上学的被勒令退学,全都改名换姓,下放农村,连北京户口也被吊销了。值得欣慰的是,而今子女们不断弘扬父辈的革命精神,在各自的岗位做贡献。1978年,黎燕从北京市医学院毕业,分配到军事医学最高殿堂———军事医学科学院,从事她热爱的医学事业。然而学历低、起步晚等客观现实使她屡战屡败。生性倔强、好胜的她不断地给自己打气:基础医学研究是一件苦差事,不可能投机取巧,笨鸟先飞,别人付出十分努力我就付出百分。从此,黎燕“忘记” 了自己的所有爱好,一门心思地钻实验室,泡图书馆。当时她家离单位很远,来回一趟需要两个多小时。为节省时间,她干脆把铺盖搬到了实验室。黎燕有好几次学得忘了时间,竟半夜打电话找导师请教问题。 功夫不负有心人,她的一系列研究成果受到了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好评,得到了国家、社会的认可,她终于证实了自己的实力。 1993年,黎燕赴美国进行客座研究,她的出色表现受到美国老板和同事的一致称赞。美国几家公司用高薪聘请她,黎燕婉言谢绝,如期回国。正当她准备大干一场时,一张癌症通知单让她猝不及防。但黎燕是一个达观、超脱的人,她觉得只要每天都过得有意义,生命自然就有价值。虽然自己不能控制生命的长度,但可以拓展它的宽度;虽然没有两次生命,但可以提高生命的质量。于是黎燕调整好心态,决心与病魔搏一搏。她一面积极配合医生进行治疗,一面争分夺秒学习。黎燕手术后不久,她的学生到病房去探望她,只见病房的柜子上堆满了一摞摞的医学书籍,人却不见了。护士说:“到隔壁的图书馆里准能找着她。”果然,在医学图书馆三楼的一个角落里,面色苍白的黎燕正在聚精会神地翻阅资料。学生们见此情景,忍不住落泪。她的顽强感动了上苍,医学奇迹在她身上发生了,黎燕战胜了病魔,重新回到了她热爱的工作岗位。
三、傅崇碧家族家风:
(一)淡泊名利
傅崇碧为了中国了革命和建设事业奋斗了自己的一生。他从不计较个人得失,一切从国家大局出发。建国后,国家授予他很多荣誉。而傅崇碧对这些却看得很淡。他始终认为自己只是一个普通的共产主义战士,为国家所做的一切都是自己份内的事。他觉得个人是渺小的,只有把个人融入整个的革命事业之中,才能发挥一个人应有的作用。傅崇碧的子女有这样一位职高权重的父亲,但是他们却从不把父亲的威望和权势作为自己生存资本。他们在父爱的关怀下各自闯出了自己的事业,坦然地过着自己本分的生活。
(二)迎难而上,奋斗不息
生在乱世的傅崇碧从小就饱尝了旧社会生活的艰辛,但是而对种种困难与痛苦,他最先看到的是未来的光明。忠诚的信仰给他带来了无穷的斗争潜力,为了人民的解放,为了新社会的建立,他出生入死,一次次被拉近死亡的边缘,却又一次次挺了过来。即使身患癌症,他也不轻易放弃生存的权利。傅崇碧的一生就是在无数次的与困苦斗争,与敌人斗争,与绝望斗争,与黑势力斗争的过程中走过的。傅崇的女儿黎燕也有着和父亲类似的同癌症斗争的经历。虽然那张癌症通知单的到来让她感到很是意外,但是一向豁达的她却没有丝毫面对绝望的恐惧。她与病魔抗争,同时也不放弃学习,就这样,她使向她侵袭的绝症也绝望地退却了。
(三)仁义厚道
傅崇碧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革命事业,历经了无数次的生死较量。无数的和他一起战斗的革命志士都先他而去了,没有和他一起看到革命的胜利。于今,战地成了遗址,战友的笑容成了遗容。每每想起这些曾经和他一起战斗过的战友,傅崇碧的内心总是回荡着无尽的惋惜之情。在战争年代,每一个出来闹革命的人都将生死置之度外,和傅崇碧一起出来参加战斗的老乡大部分都在战场上辞别了人世。革命胜利后,傅崇碧既想念家乡的父老,又觉得无法向那些已逝战友的亲人交代,他内心的感情很是复杂。傅崇碧自1935年初随红四方面军长征离开家乡之后,再也没有回到过生长养育了自己的乡土。60年代初期,他因公到重庆,成都军区的领导同志中有不少自己的老战友,他们热情地欢迎傅崇碧到家乡看一看,走一走,傅崇碧当然有说不出的高兴。当地政府为欢迎他回去,还特地为他准备了医生和车子。这时,有人告诉傅崇碧,通江县政府门口等他的人成百上千,想向他打听同他一起参军的亲人的下落,其中有些还是多年翘盼儿孙胜利归来的孤寡老人。那一刻,傅崇碧的心情非常沉重——“多少优秀儿女为了中国革命的胜利,告别父母,离别家乡,从此一去不还,永远地长眠在他乡,而带他们上火线的我却活下来了,至今仍然活得健康。我该如何面对千千万万死者的亲属父老?”(1)傅崇碧找不到合适的语言表达自己内心复杂的感情,因此尽管非常想念故乡的父老乡亲,但还是没有成行。在党内矛盾斗争激烈的时候,傅崇碧更是竖定地站在正义和忠诚的一边,他敢于为受冤的同志讲话,敢于反映实际情况。他殚精竭虑,为了保护国家干部和各行各业的工作人员做出了不懈的努力,自己也被陷害,遭监禁达七年之久。在晚年,他把自己平时从工资中俭省下的20万元人民币捐给了家乡希望工程。

参考文献:
1、傅崇碧:《傅崇碧回忆录》,中共党史出版社,1999年
2、姜廷玉主编:《中国人民解放军荣获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人物志》,中国经济出版社,1989年
3、邵维正、王普、刘建英:《中国人民解放军事件人物录》,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
4、荒山、河边、谷风整理:《中国人民解放军将军谱少将部分》(上),文物出版社,1987年
5、星火燎原编辑部:《中国人民解放军将帅名录》(第三集),解放军出版社,1987年
6、余玮:《傅崇碧 ——铁血将星柔水情》,载《人物》杂志2003年第3期
7、张明万、陈晓玲,《倒悬名利苦耕耘——记军事医学科学院研究员黎燕》,载《解放军报》 2000年11月09日 第8版 

robertchrs 发表于 2005-12-29 16:53:32

最近关于家族整理工作各大高校都在搞,不想弘兄也参与了,小弟也搞过考证家族源流的确很累人,现在的地方志真的不能看了,攀名人现象太严重为家族整理工作设了不少障碍,名人效应的确在当今地方发展中了不得阿,一个名人救活一个县的事例太多了,弘兄如果想系统的搞的话可以将傅氏家族一起系统的搞一下,或者针对家族整理事件来个评论我觉得还是可以行得通的,文人谈论当代文化还是比较有“学术”韵味的,就算是批判也很长见识的,期待弘兄的大作,也感谢弘兄的一贯支持。

zm799 发表于 2005-12-29 19:24:14

何不找找渠县傳先生,研究傅氏家族史有多年了.........!

sunshusong 发表于 2005-12-29 23:01:57

最近家族研究成为地方史研究的热点,hongsi兄追述了傅崇碧戎马一生,对其进行了全面介绍,使我们对傅崇碧的崇高人格有了深切了解;hongsi兄还对傅氏家风对傅崇碧的影响进行了探讨和总结。傅崇碧一生光明磊落、忠心为国,最后却蒙受不白之冤,但他依旧无怨无悔,继续为我们的国家奉献了最后的力量。
   但读完hongsi兄的大作,我觉得这篇文章不象是考证严谨的历史作品,更像是文学作品。家族研究没有固定的程式和方法,但作为历史研究,它应具有一般历史作品的结构严谨、论述严密、论证有力的特点。我感觉这篇文章还是文学味多些,历史味少点。当然这是我一点直觉,直觉不一定有道理。且与hongsi 兄商榷!

qqjz 发表于 2005-12-30 19:30:43

写家族史,最好要把家族的渊源、生活环境、族内结构、家族与周围社会的关系等等都要想到,这篇文字大概只能算是传记文学一类吧?

hongsi 发表于 2005-12-31 19:18:28

各位慧识,呵呵,这篇文章的确不是学术研究性质的。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通江县傅崇碧家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