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nin 发表于 2005-12-6 00:20:27

【林洛2005文稿】11. 明代的总督、经略和督师

明太祖开国之初,为了集中皇权,取消了宰相,以六部分担行政权。又改革了兵制,从制度上避免了高级军事长官以兵权威胁皇权的可能。

首先,明太祖仿宋代设枢密院,又设立统军元帅府,不久“罢枢密院,改置大都督府”,之后又罢统军元帅府,最后确立为五军都督府。

《明史职官志》介绍五军都督府为:中军、左军、右军、前军、后军五都督府,每府左、右都督,正一品都督同知,从一品都督佥事,正二品,恩功寄禄,无定员。其属,经历司,经历,从五品都事,从七品各一人。

都督府的职责是掌军旅之事,各领其都司、卫所。有明一代,都督府基本没有起到作用。

都督成了空头官衔后,统兵官员以“总兵官、副总兵、参将、游击将军、守备、把总”的名义来领兵,“无品级,无定员”。在明末增置繁多。

都指挥使司为明代地区军事总机构,长官有都指挥使、都指挥同知、都指挥佥事,行都指挥使司,设官与都指挥使司同。《明史职官志》提到:“都司掌一方之军政,各率其卫所以隶于五府,而听于兵部。”

明代是以卫所为基本军事单位。外卫皆统于都司及行都司。卫以下为千户所,千户所又辖百户所。《历代职官沿革史》说:凡卫所皆隶于都司,而都司又分隶于五军都督府。自卫所以下,其官兵多世袭,这是明代特殊制度之一。

一般来说,“总兵”就是武职所能担任的最高官衔。明代重文轻武,社会风气和制度上都是如此,明代的高级军事长官,诸如“总督、提督、巡抚,及经略、总理、赞理、巡视、抚治”,只有进士出身才能担任,明代所谓的“文人领兵”制,就是体现在这里了。明政府的初衷是,这些高级军事长官都是临时性的,只是因为军务涉及到多个地区的联合作战,为了协调统一,提高战斗效率,不得不从中央派遣人员去总负责,但只要消灭了敌人,则此高级军事长官的职位不必继续设置,应当“事毕复命,即或停遣”,这样,虽然军队的作战能力低下,但兵权无法被某个人所掌控,相对皇权来说仍是利大于弊的,既然明帝国周边和内部很少有强大得足以使帝国必须改革兵制才能抗衡的竞争对手,则维护皇权为第一优先原则从来没有得到过修正。

明代的中央军事机构是兵部,主要负责进行战略策划,大抵相当于今天的国防部。兵部的地位是伴随着明帝国军事威胁的加大而提升的,“成化二十三年,始奉敕谕,专以本部尚书参赞机务,同内外守备官操练军马,抚恤人民,禁戢盗贼,振举庶务,故其职视五部为特重云。”

以上为明代兵制的基本结构。显然,明代没有设置一个有关军事高级部门,真正有经验的武职人员地位低下,无法参予朝堂之上讨论的改革兵制、战略决策、战术研究、战争演练等军事问题,而明代的政治运作模式(文人官僚制度以及文人领兵制度)和经济结构(国库流动资金及其匮乏)也决定其缺乏必要的资源和手段改善兵制,同样,明代也没有外在或内在动力(缺乏长期而且强有力的内部、外部敌人)促使其进行兵制改进。

在明代中期,明军的战斗力就相当低下,主要反映在对付倭寇的极端无能上,而到了明代后期,明军除了边兵外,其他大都不堪一击,白白浪费国家粮饷。即使是精锐的边兵部队,也受到后勤补给困难、粮饷供应严重不足、高级指挥官贪婪无能等巨大困扰。

本文题为“明代的总督、经略和督师”,主要讨论明代高级军事长官——总督、经略和督师的职位、职权、管辖等问题,兵制弊端的深刻动机和具体表现并打算不进行深入探讨。

有明一代,始终缺乏军事高级长官的官职设置,朝廷文官被派遣到地方上,大都是以御史或副、佥都御史衔身份,驾凌于三司之上。

最早出现的外派高级官员是“巡抚”,沈德符《万历野获编》记载,“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辛未,太祖令皇太子(即懿文太子)巡抚陕西地方,巡抚之名,始见于此。”

永乐十九年(公元1421年)遣尚书蹇义等26人巡行天下,安抚军民。此后,逐渐派一些尚书,侍郎,都御史,少卿等官去巡抚各处的边境腹地,办完事情就回朝廷复命。这样的官员,当时称为“巡抚”,或名“镇守”。(由于总兵、宦官也可称为“镇守”,容易造成混乱,所以后来凡是文职官员奉命出朝,就一律称为“巡抚”,以与“镇守”相区别。)

“巡抚”的设置是不负责军务的,而总督、经略和督师主要是为了军务而设置的,而且级别比巡抚要高。即所谓“巡抚兼军务的加提督,有总兵地方加赞理或参赞,所辖多而事务重者加总督。以尚书、侍郎任总督军务的,皆兼都御史,以便行事。”

我们首先来说说总督。

明代最早的总督,应该是正统年间,《明会要》记载:“正统六年正月,征丽川,以兵部尚书王骥总督军务。”这里的总督是兵部尚书充当的,级别相当高。

因为总督只是临时性官职,所以官员大都具备督察院都御史、兵部侍郎身份。我们也不妨将此名词理解为动词,把“总督”当成是“对地方军务总负责”。

一般情况下,总督是由朝廷委派的文官充任,并且挂了督察院和兵部的官衔。如:

(正德元年正月)己酉,升兵部左侍郎熊橘为都察院右都御史,总督两广军务,兼理巡抚。(《武宗实录》卷9)

(隆庆元年十月己亥)升兵部右侍郎曹邦辅为本部左侍郎兼督察院右佥都御史,总督蓟、辽、保定等处边务。(《穆宗实录》卷13)

但也有不少武职担任“总督”的例子。如:

(正德二年八月癸酉)命义勇卫指挥使郭宇总督广东备倭,以都指挥体统行事。(《武宗实录》卷29)

(正德十一年二月)己未,以都指挥佥事秦玉总督浙江备倭。(《武宗实录》卷134)

明末的“总理”职位也曾由武官担任过,比如戚继光,《明史戚继光传》曰:“会谭纶督师辽、蓟,乃集步兵三万,征浙兵三千,请专属继光训练。帝可之。二年五月命以都督同知总理蓟州、昌平、保定三镇练兵事,总兵官以下悉受节制。\"

但武官的“总督”职权没有文官的“总督”含金量高,关键就在武官只能担任五军都督府的官,而文官挂了督察院和兵部的官衔,有权管辖地方行政,这是在制度上限制了武官的权力。

然后是经略。

《明史》曰:“天启元年,置辽东经略。经略之名,起于万历二十年宋应昌暨后杨镐。至天启元年,又以内阁孙承宗督师经略山海关,称枢辅。崇祯四年并入总督。十一年又增设总督于保定。”

然而从《明实录》中的资料来看,最早的经略并不是天启年间,当然,我们照样可以将“经略”理解为动词,作为“经营军务负责功略”的意思。

如:

(弘治十八年六月丙辰)经略山海关工部左侍郎李鐩回京,上经略事迹。起庙山口迄于密云墓田谷关,展出荒地五十顷二十庙,修边墙二万四千七百九十余丈、糠沟三千三百余丈、墩台、敌台、城楼、营堡等项共一百七十余座,营房三百八十余间。(《武宗实录》卷2)

(正德十三年正月癸卯)鞑贼五赤金率众往牧河套,将入寇延绥,守臣以闻。兵部议令:“延绥副总兵朱銮、参将杭雄、游击周政、刘玉军安边营等处,纪世楹、冯大经以次东驻便利城堡;总兵柳湧守镇城相机发兵,宁夏总兵安国守镇城,副总兵路英、游击李永定军清水营、花马池、定边营等处,与东路参将各饬兵巡哨、应援,陕西总兵赵文、都御史郑杨驻固原经略。请将俱听自为战守,不必遥制。”从之。(《武宗实录》卷158)

(正德十六年七月庚午)兵部奏:“居庸、紫荆、倒马三关修筑墩堡、城楼、墙壕凡九百有奇。都御史李瓒所经略也。” (《世宗实录》卷4)

(万历三十年十一月甲申)起都察院右都御史蹇达总督蓟、辽、保定等处军务,兼理粮饷,经略御倭;右佥都御史户应元巡抚浙江等处地方,提督军务。(《神宗实录》卷378)

《明史》记载:(万历二十六年六月丙子),巡抚天津佥都御史万世德经略朝鲜。

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工部侍郎也可以就任“经略”一职。

而明史中提到的杨镐,则是:

(万历四十六年闰四月庚申)起升杨镐为兵部左侍郎兼右佥都御史,经略辽东。(《神宗实录》卷569)

从字面上来理解,杨镐的实际职务是兵部左侍郎兼右佥都御史,负责“经略辽东”,“经略”在这里当成动词来理解更为合适。

有些时候,总督和经略作为动词混淆在一起使用,如:

《明史》曰:(万历二十二十五年春正月丙辰),朝鲜使来请援。二月丙寅,复议征倭。丙子,前都督同知麻贵为备倭总兵官,统南北诸军。三月乙巳,山东右参政杨镐为佥都御史,经略朝鲜军务。己未,兵部侍郎邢玠为尚书,总督蓟、辽、保定军务,经略御倭。

兵部侍郎既担任了总督,又担任了经略。

最后来说说督师。

相对总督和经略来说,督师的级别要高一些,督师大都挂兵部尚书衔,但督师未必是很确定的职位。如:

《明史谭纶传》有:隆庆元年,给事中吴时来请召纶、继光练兵。诏征纶还部,进左侍郎兼右佥都御史,总督蓟、辽、保定军务。

而《明史戚继光传》曰:会谭纶督师辽、蓟。

这里又将总督和督师混淆了,谭纶总督蓟辽的时候还是“左侍郎兼右佥都御史”,按道理应该不算督师的,但因为他在神宗即位“起兵部尚书”,所以称为督师也未尝不可。

而且,只要是挂了兵部尚书衔,即使是任命为“经略”,被称为“督师”也是可以的,如:

(天启六年三月甲子)命王之臣为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经略辽东、蓟镇、天津、登莱等处军务,阎鸣泰以原官总督蓟辽等处事务。(《熹宗实录,卷89)

以上王之臣应该算是辽东经略的职位了,但接下来的证据却证明并非我们所理解的经略、总督和督师是严格区分的。

(天启六年七月癸酉)命总兵官满桂镇守山海挂征虏将军印驻关门。兼管四路。先是,辽东督师王之臣请以满桂镇守榆关,巡抚袁宗焕不可。至是,崇焕疏言;“臣前偶与督臣相左,今各捐去成心,敢随督臣之后,以满桂请。”部覆,得旨:“满桂即著星驰到任,督、抚既和,满桂亦当与督、抚并化成心,不得藏蓄观望,有负任使。”(《熹宗实录》卷74)

天启崇祯年间的几位督师级别都很高,孙承宗、杨嗣昌都是内阁大学士,袁崇焕被称为督师也是因为加了兵部尚书衔。如:

(天启二年八月庚辰),孙承宗以原官督理山海关及蓟、辽、天津、登、莱军务。

(崇祯元年甲午),袁崇焕为兵部尚书,督师蓟、辽。

(崇祯八月壬子),大学士杨嗣昌督师讨贼,总督以下并听节制。

对于总督、经略、督师这类高级军事长官,就目前资料形成的印象是:此类官职都是为军务而临时派遣,从来没有长期设置的打算。明代中期,总督、经略甚至可以理解为“动词”而不是具体的官职名,并且武将也能够“担任”。在明代后期,总督、经略似乎成为了正式的职位,则武将几乎没有担任的机会了;督师是最高级别的军事长官,基本都挂兵部尚书衔,甚至是内阁大学士兼任。

总的来说,明代从来没有打算固定这些职位,这些军事高级长官都是担任了兵部高级官职和都察院高级官职,才“总督”、“经略”、“督师”军务的。这些高级军事职位的管辖权和管辖区并不是很明确,似乎是遵循默认的范围,如果得到皇帝、内阁、兵部的支持,则权力更大一些,如王化贞这个巡抚就比熊廷弼的经略要大。

因为负责军务,这些官员在兵部挂职不难理解,至于还兼任都察院的官职,似乎是为了找个理由从中央派遣到地方,并能够凌驾于地方行政官僚之上。

明政府的进士担任高级军事长官的实际效果并不好,他们都不是职业军官,政府和社会从来没有期待他们能够成为职业军官,即算是少数几个半路出家的进士在战争指挥中表现出色,那也仅仅是对比其他极端无能懦弱的文人将军来说,毕竟不是职业军官,专业水平不高是必然的。

明代高级军事长官的整体素质相当低下,也是明代中后期明军战斗力薄弱的一个重要原因。

qian_nian@hotmail.com 林洛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林洛2005文稿】11. 明代的总督、经略和督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