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峰 发表于 2005-10-7 10:39:16

文字与梦魇

很多人认为文字是一种游戏,或者说是种幽雅的消遣.其实不然.很多时候文字代表着一个人的心情与内心的诉说.也正是如此,才孕育出了彼此之间,一种心心相知;心心相印的感觉或情感上的珍爱.偶虽没有\"人生得一知己足以\"的超凡脱俗,自认还能\"红尘欲相知\"的感知之情.清静如高山流水;云海如波澜壮阔,红尘滚滚之中,能有超凡脱俗么?能有清闲无欲么?而真能撼动的也莫过于真情真爱,此刻的文字就如\"未语谁相知?\"的情感超越.又如梦魇般\"随心亦相持\"的令人感动涕下.

梦魇并不代表着恶梦,也未之惊恐如噩运.这就是文字的理解与豁然开朗.它可以是一种心情的遐想,也可以是一种童话故事般的内心向往.梦如清香自然,魇如烟花一笑.令世人巍然于心;令相知之人相见恨晚.红尘俗事,人间沧桑.一曲高山流山也未之然,人性;俗性;能超脱于此么?能忘乎于所以么?能清静于己生么?\"未语泪先流\"似乎超越了情感的精髓.

懂得一个人的心情,或许是种历练.而真能去理解一个人的文字,那真如梦魇般惊骇不已.心中的遐想蔚然成风,梦魇能侵蚀着你的神经,让你如秋风飒爽,如欣慰般痴迷.而人世的梦魇,似乎注定着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一曲\"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也正点缀着人世沧桑的梦魇.

面对着经常出现的生离死别,那种对人生无常的空幻感,时常会涌上心头.明月的永恒和人生的短暂,让人思接千古满怀惆怅:\"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这是唐代诗人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中的感慨;\"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这是李白在《把酒问月》中的感触;\"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这是苏东坡在《水调歌头》中,面对明月的遐思畅想.而在《前赤壁赋》中,当\"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时,他借客之口道出:\"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表达的也是这样的怅惘之情.梦魇令世人惊叹着,偶自认不比先贤着,但梦魇始终是人思绪中的无奈之情.

文字这时也就恰恰的成了人思绪中的梦魇.或许就是人心绪中的人间真情.喜怒哀乐于颜于表.诉说着千古沧桑,人世迷情.相知之人或许能够感怀;或许能够为之所感动.这正是梦魇的相知;梦魇的感知.牵挂着人间无数......

或许红尘之中难相遇,而梦魇却是心灵中的桥接.红尘滚滚,波澜壮阔.到像是那惊骇脱俗的诉说.\"人鬼情未了\"中,爱之深而心心相知的梦魇,也无不是一种令人欣慰的欣然感动.那令人神往的梦魇,仿佛正在诉说着\"欲语泪先流\"的莫名感动.

感知着文字的梦魇;感知着言语的梦魇;感知着心绪的梦魇.人世的沧桑终化尘土.心灵的飞絮欣然感动着一颗懂你的心,梦魇着深深地祝福......此心足以,笑着沧海,一曲烟雨化清馨......

呵呵.......

孤峰 发表于 2005-10-7 10:42:15

不好意思,刚才网络延迟,多发了一个,请斑竹删除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文字与梦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