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307|回复: 2

[【其它】] 误读书则不如无书?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3-11 18:14: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者:江初昕
摘自《福建日报》日期:[ 2010年12月27日 星期 一 ] -- 读书 -- 版次:[ 12 ]  

谈到读书,谁都会与“高雅”联系起来。假日里几家朋友聚会,席间自然谈到了孩子的教育;而谈到教育,读书又是一道绕不开的话题。最终交流的结果便是:如今的孩子除了课本之外很少愿意再去读纸质的图书了,上网、看漫画、研究短信、读一些不三不四的网络小说……就是很少有人能够静下心来青灯黄卷读一读那些大部头的名家名著。

不过有位朋友的千金倒是引起了大家的注意。她今年刚读六年级,可四大古典名著均已通读,《红楼梦》已在读第五遍。不过给人印象最深的不仅是她读了那么多的书,更在于她对每本书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而这种见解有时却又让人难以接受甚至哭笑不得。

比如她曾读过美国著名女作家玛格丽特·米歇尔的巨著《飘》,这对于一个小学生来说是极为不易的。问起她读完这本书的感受,她想了想答道: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林肯不是一位好总统。我的正在大学读书的儿子觉得很好奇,就问道:你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她几乎是不假思索地回答:因为林肯破坏了美国南方许多人的幸福生活,所以这本书对林肯完全是一种否定的态度。我儿子接着问道:如果一个总统连否定他的书都允许它出版发行,你觉得这是位什么样的总统呢?——这样的问题显然已经超出了一个小学生的思维限度,所以给她带来了片刻的沉默。但这位小才女毕竟有着很强的应变能力,她旋即便转移了话题:那他发动战争破坏了许多南方人和谐幸福的生活,这能算是一位好总统的所作所为吗?

我儿子问:你说的是南方奴隶主的“幸福生活”吧?小才女答道:那些黑奴们的生活也不差,他们中的很多人过着和奴隶主差不多的生活,起码衣食无忧,这总比战争带给他们的动乱甚至伤亡要好得多吧?我儿子显然已有放弃争辩的意思了,只是草草答道:真该给你推荐一篇文章读读,鲁迅的《灯下漫笔》,读过吗?小才女撇撇嘴,答道:鲁迅的文章都请出教材了,有必要再为那些艰深抽象的文字大伤脑筋吗?——两人间的争论至此结束。

我了解儿子的意思。他一定是想起了鲁迅《灯下漫笔》中的两句话。鲁迅在该文中把中国的历史分为两种时代,一种是“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一种是“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这位小才女是将“暂时做稳了奴隶”视为一种幸福了。既然南北战争之前的那些南方黑奴们已经“做稳了奴隶”,林肯又为什么要兴师动众流血牺牲去“解救”他们呢?这是不是一种自作多情?今天许多的“大人们”都视解决温饱问题为第一要素,一个十来岁的孩子有这样的想法不是挺自然吗?所以我儿子再争辩下去就无异于与风车决斗了。

不过我却由此陷入沉思。如何激发孩子的读书兴趣,指导其读书,这是我们这些做家长、当老师的无法回避的问题。读书好,读书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更好,但这种独到的见解又从何而来?就像这位小女生小小年纪读了那么多的中外名著,确实可喜可贺,但她从中又读出了什么?其见解固然“独到”,但这种“独到的见解”却是由一种非常可怕的几乎禁锢了她初具雏形的思想的某种世俗的公式推导出来的,这又比人云亦云毫无主见能好上多少?读《飘》读出了林肯的坏,读《红楼梦》读出了薛宝钗的好,这难道是我们所需要的结果?

读书之前,恐怕先得让孩子清除掉头脑中的种种成见,不受各种外来因素的干扰,静下心来真正读进书里去,细心体味书中每个人物的言谈举止思想感情,进而得出真正属于自己的评价,然后再从书内读到书外,联系时代背景,从思想性、艺术性、人文性等多方面去品评一本书的价值。孟子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那么误读书是否也不如无书呢?

现在的孩子要么不读书,要么误读书。作为家长要如何引导孩子读书,希望此文会有所帮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3-13 20:19:34 | 显示全部楼层
家长如何引导?家长的观点就是正确的吗?

或许各种各样的书读多了,自然就形成了自己的观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3-13 21:22:33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6-27 11:40 , Processed in 0.288811 second(s), 5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