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3395|回复: 15

[【问道台】] 小升初初升高热点改革优缺点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8-25 20:42:0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目前正值小升初,初升高的扫尾阶段,也是家长学生关注的焦点时刻。但是在我国大多数城市中,上小学基本上是由适龄入学儿童的监护人的户口及其住房所在位置决定的,如果住房是新购买的商品房还要看该商品房项目是否想所在县市的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缴纳过教育增容量费等费用,如果缴纳过那么孩子上学区内小学不是什么问题,否则还有问题。而当前初升高由择优生(统招)、指标到校生、扩招生三类构成,其中择优生依据中考成绩从高分到低分录取;指标到校生根据县市招生办安排录取;扩招生根据报考志愿从高分到低分录取,不报志愿者不录取。有的地方还制定初升高改革时间表,说三年后初升高全部实行指标到校,也就是说全部高中招生指标根据县市招生办根据各初中的学生人数,以往成绩等综合给各个初中分配指标到校指标进行录取。
这样的做法对于均衡区域内小学,初中教学资源分布等方面有显而易见的好处,但是好事是否能办好,是否存在尚未能考虑全面的漏洞甚至缺点?在这里请大家讨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8-26 09:52:54 | 显示全部楼层
应按高考模式,全部按志愿、按成绩从高到低依次录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8-26 10:01:17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1楼shijy于2010-08-26 09:52发表的 :
应按高考模式,全部按志愿、按成绩从高到低依次录取。
回到原始社会还是王朝复辟?



只要某些人还是想着两样东东:一是权,二是钱。无论怎样改,都必将耻笑于世人、耻辱于历史、贻害于未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8-26 16:07:35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很担心的几个问题:
1.农村的教育会走向灭亡,教育资源都流向城市。
可以看到现在很多农村学校的萎缩了,而且人心不齐,
没有办法的留在家,然后这种恶性循环一直持续下去,
结果穷的更穷呀。
2.另外关于买房和上学直接的关系确实很头疼,
我也不知道国家到底是如何考虑这个问题,若买房了,还不能上当地的学校,
其实这个买房对家庭还很重要吗?现在南方很多地方都取消了买房落户的政策。
这个严重阻碍经济和教育的发展。不知道楼上兄长如何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8-26 22:41:55 | 显示全部楼层
总体情况而言,农村的教育质量确实赶不上城里哦。。。
偶这里的老师都想方设法把自己的孩子送进城里去读书去了,自己干了一辈子教育,自己都看不起自己。。。实在是一种悲哀。。。
人往高处走,关系户,条子生不少。
改来改去,还是苦了无权的与无权的。有权有钱的,无论怎样改,对他们无大用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8-27 11:18:41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先在这讨论其他问题时候,看过一部书【我在美国教中学】,那里面作者讲了美国他教书所在的加州还有一种教学救济制度,学业不好或者暂时跟不上的学生可以自己或者家长申请当地教育机构制定专门科目的优秀教师开短期培训班给孩子补课,由于是教育救济,好像是不收费。

换到我们这边来说,这些制度规定了半天,其实根本没有考虑到家长和学生的顾虑,万一学校不好或者教师授课暂时不能接受,这些意外问题怎么办,好学校都玩命挤进去,可是一般的学校学生是不是也来点利益均沾,当然也要限制学生这样教育救济的次数,如果救济过多了就建议学校把该生降级补课或者返回原先学校重修。

我们的教育规定很多时候不是特别照顾差校和边远地区的,而且对边缘学校教师的提高也没有配套规定,其制定政策的思维很多时候是限制制止,希望能改变一下思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8-27 22:13:53 | 显示全部楼层
还是希望从小有竞争,以孩子的努力去争取好的学校,以区域划分感觉不是很合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8-29 00:22:13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2楼yyg680于2010-08-26 10:01发表的 :
回到原始社会还是王朝复辟?



只要某些人还是想着两样东东:一是权,二是钱。无论怎样改,都必将耻笑于世人、耻辱于历史、贻害于未来


我觉得这是办事的两个基本要素:权力和经费,关键在于怎样运用,怎样给普通老百姓更多资源倾斜和照顾,怎样公开公平共同监督来做事,如果没有考虑更多普通人的利益,怎样改确实有路径和成本问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8-30 12:16:20 | 显示全部楼层
现在的小升初要想上个理想点的学校完全靠家长的路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9-10 09:05: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的教育本来就有好多东西要改
1、城市和农村的教育资源差别
2、课本常修改,苦了老师,也苦了学生。
在城里的学生的家长,生活成本高,如工资不高,加上学费,如果有时进医院,让家长如何承受得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7-28 22:20:52 | 显示全部楼层
小升初,必须改革。改革的方向就是让孩子们健康成长,快乐成长,实际上就是素质教育。小升初的孩子们大多在十一二岁,正是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如果小升初采用考试的办法,势必造成孩子们极大的身心负担,影响孩子们的身心发展。
但取消小升初考试,并不意味着对孩子学习的放纵,保证教育质量的方法就是建立与素质教育相适应的评价方式,比如真实性评价,过程性评价等,更好地判断孩子们成长的方向,从而顺应孩子们的成长,促进生命的发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8-1 07:06:04 | 显示全部楼层
事实上,个人觉得这种评价个人的机制完全是根据分数的高低来决定的,这势必造成学生对学业分数的过多依赖,而至于其他方面德育,与人交流等等方面的欠缺,从而培养了一大批成功应试者,而这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严重脱节。
   现在看到很多小孩子这么小就背着这么重的书包上学,可想而知他们的生活也是充满压力的,这与他们的年龄呈现出极不一致的现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8-2 16:07:26 | 显示全部楼层
个人以为,小升初与高中招生不可混为一谈,应区别对待。

第一,小升初是义务教育机制内的事
小升初虽是升学,但小学与初中同属义务教育范畴,不涉及分流(但部分地区会有生源流失,一般教育主管部门比较头疼这个),所有小学毕业生均应升学。因此,应从制度上保证所有适龄学生的受教育权,并从技术上保证所有学生受到公平的优质教育。

在我所居住的城市,自去年开始,由行政部门划分学区,实行小学、初中学区内的学生就近入学,将“假民办”的初中校收归国有,实际免费义务教育,取消小升初择校考试。

所有这些举措,在我看来取得的直接好处是小学六年级学生的解放。他们不需要再做那些毫无意义的“奥数”,用不着补课(小学补课市场一下子降为零),六年级的小学生空下来可以多做一些对身心有益的事,如学游泳、搞些科技小发明等等。

当然,这种升学模式(学区就近入学)也有弊端,因为小学、初中分属不同的教育主管部门(小学由区文教局管理,初中由市教育局管理),因此教学衔接上的确存在问题,初中校收录了来自不同小学、不同程度的学生,又不能编快慢班,造成短时间的教学困难。其次,部分家境贫寒的资优生原来可以通过小升初择校考试的优异表现获得免费择校的待遇,以确保其能享受到优质的初中段教育,但现在,其免费择校的出路受阻,只能选择就近的、教育质量较弱的学校。

在初中段教育这种“均贫富”的做法,极有可能造成初中校为确保其原有的教育质量,进而采取增加教学时间等“非常规”教育手段,从而导致初中生学业负担的加重。由于学区制施行时间不长,因而无法下结论。

第二,初中升高中涉及义务教育阶段结束后的分流。

分流的去向有三:其一,升入普通高中继续求学;其二,升入职业高中或中等专业学校(中专校);其三,进入社会。

目前这种分流基本上是按成绩的,即一流生进普高,二流生进职中,不入流的进社会。给人的感觉是进入社会的是次品,是被淘汰的。这是社会的一股不安定因素。因此,目前多数地区也着手消灭这第三种直接进入社会的现象。

中招的考试还是必须的。经过九年的义务教育,毕竟有些人不适合继续在学习上努力(他们可能有其他的努力方向,但很可惜,在国内这种方向几乎看不到),中招分流是比较成功的。在我们这里,基本上的1:1.1这样的比例,即1份进入普高,1.1份进入职中。

将高中生的入学资格按比例分配给初中校,在我们这里只是最好的高中在实施,实施已有三年,效果非常不好(有舆论说很好,不过舆论一直都说领导的PI是香的,所以可以无视),主要原因等同于小升初的学区制——各初中校教育质量参差不齐,有些薄弱校进来的学生几乎就废了——听不懂、无信心、还没脸见人——对这批学生而言,进入最好的高中就是一种折磨,一种足以毁灭其一生幸福的精神折磨。

第三,说说教育质量的事。

现在,有许多人对教师一直指手划脚,将教师分成三六九等,分成好的、差的,实际上,教师只有两种——(1)有职业操守、勤勉敬业的;(2)不敬业的。

一所学校之所以教育质量高,主要是(1)类教师多、占主导地位。教师的教学能力、水平是可以培养的,但其思想素质却与其生长的环境、其成长过程有很大的关系。一名教师,只要坚守其理想,不断学习,勤勉敬业,终有成功的一天。

但有时环境是险恶的,教师待遇低、劳动强度大,迫使教师有时不得以要多为生计而谋划,否则,不等成功的曙光来临,教师早以身心俱灭矣。

国内在对待教育方面一直有一个怪圈:第一不想提高教师待遇,第二希望教师要多奉献——只不晓得教师除了奉献青春、奉献健康之外还能奉献什么?国家不向教育投入更多的钱,民间也不投钱,更有甚者,民办学校竟是敛财机构!在这一怪圈作用下,教育机制被异化了,民众对教育的期望与教育的实际越发背离,其间的裂隙已渐成鸿沟!

改善教育质量的关键在于有大量的(1)类教师,民众在希望享受更多优质教育资源的同时,是否也应该考虑一下对教育的投入?

在民国时期的上世纪三十年代初,我所在地区省立高中一位正聘教师的月薪为三十块大洋,我不明白这三十大洋的购买力,但我祖母当时是上海通用电气的工人(美国人的公司),她一月的收入是三块大洋,按她的口述(1992年对我说的),她的待遇在上海工人阶层里算是“好”的,比日本人的厂里好不少呢,还有礼拜天休息(当时她讲这些时,一脸的幸福与满足)。那么,三十大洋的收入是什么概念?我不敢想。

想想现在的教师吧,起得比鸡还早、吃得比猪还差、睡得比猫还晚、干得比驴还累,收入比包吃包住的流水线操作工略高一点,不断被考核还时不时有人提醒你注意奉献!和八十年前的中国比,是进步么?

结束语

无论怎么改,提高教育质量是关键,如果教育质量普遍提高了,怎么改都不伤筋骨,大家都能承受。但如果不花力气提高教育质量,只在表面的“公平”、“公正”上做文章,那就是教育主管部门在转移视线、转稼矛盾、推卸其管理不力的责任。而作为顺民,虽看清这一层,却实属有心而无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8-3 09:12:57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的看法是:不管如何的改革,若不以最终平均分配教育资源,让中国人都享受到
对等的教育资源为目的的改革,其结果还是这样不平等的资源就觉得这些不公平的
竞争和比较区别,最后也失去了教育改革的目的。为何北京那么多211、985高校
而西部那么少?难道真是他们的教育质量不好吗?说白了就是资源分配造就了
当前的情况,若教育资源向西部倾斜,我想教育先行也许比其他房地产先行要好很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8-3 21:15:54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13楼tonggang于2011-08-03 09:12发表的 :
我的看法是:不管如何的改革,若不以最终平均分配教育资源,让中国人都享受到
对等的教育资源为目的的改革,其结果还是这样不平等的资源就觉得这些不公平的
竞争和比较区别,最后也失去了教育改革的目的。为何北京那么多211、985高校
而西部那么少?难道真是他们的教育质量不好吗?说白了就是资源分配造就了
当前的情况,若教育资源向西部倾斜,我想教育先行也许比其他房地产先行要好很多。


教育不像其他行业,可以随意地调整布局,以大学为例,其自身建设往往需要历史的积淀。北京之所以存在较多的大学,一是在晚清时高等教育的兴起,而当时北京是中国的首都;二是新中国成立后,由于需要大量的高规格人才,因此北京兴办了多所大学。

有的大学一开始在北京,后来迁往地方,如中国科技大学迁到了合肥,中国矿业大学迁到了徐州,但事实证明这样的迁址(按行政命令要求而迁址)是错误的,至少相关的大学未能有更好的发展。

大学的发展需要一个群体环境,在一个区域内(或相近的区域内)有多所相互竞争的大学,是学术竞争必须的环境,别以为哈佛与耶鲁只是每年比赛赛艇那么简单。如果一个地区只有一所大学,缺乏竞争的后果往往是学术上的衰落,例如在杭州的浙江大学,吞并了多所当地的大学及学院后,目前其名声似不如先前响亮(未有数据佐证,仅观察在高中校内高考志愿及录取分数而得结论)。

版主的问题问的是基础教育,因此不应过多纠结于高校。

对基础教育而言,最关键的不是用行政力去维护绝对的公平,因为绝对的公平不存在。要承认差距,尤其是承认中西部与东部在整体上的差距(虽然中西部有很多很好的老师,我在论坛上也接触了不少,但都局限于个体)。承认差距后,就有了虚心学习的必要。而学习的焦点,在于理念的更新、知识的更新、教学方法的更新。

目前,一个不争的事实是——中西部的优质师资资源有向东部流动的倾向——每当国家级培训项目结束后,中西部许多优秀的教师借机留在了发达地区。这种流动,是在意料之中的,但却是国家有关部门不愿看到的。有时地方也会有限制,但限得了一时,限不了一世。

同样在东部地区,也存在着薄弱学校。这些薄弱学校的形成与中西部教育境况相似,大多也是骨干教师的流失而导致教育质量下降,慢慢地就被淘汰了。政府为了扶持薄弱学校,采用的举措无非是(1)扩大学区;(2)校长、教师轮换。可是,老百姓不买账,学区再大,还是无法招满学额;校长轮换,可过不了多久,又会想法换走。一个学校,走下坡路易,再爬起来难。

我的意见前贴已述,但还要补充一点:

无论如何改革,我们还应搞清楚大众教育与精英教育的区别。人群中存在4‰的“天才”即资优生,对他们的培养应该从小抓起,要为其创造受教育的渠道,不能让他们湮没在芸芸众生中。美国的大众教育“可能是失败”的(仅仅是可能),但其精英教育无疑是成功的。如果因为所谓的公平而埋没了英才,于我是“欲哭无泪”,于国是前境堪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8-14 16:59:54 | 显示全部楼层
小升初在中国之所以成为一个问题,就是因为长达上千年的应试教育,从书中自有黄金屋开始起,一直到今天,我们的应试教育观念根深蒂固。其实,小升初,从素质教育的角度来看,人为的设置了一个台阶,剥夺了儿童快乐的童年,也影响了人才质量的培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4-27 07:53 , Processed in 0.328173 second(s), 5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