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5321|回复: 18

[【读书进行时】] 余东升《中西建筑美学研究 》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5-5 09:53:1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书籍基本信息:



书名:中西建筑美学研究
作者:余东升
出版社:(台北)洪叶文化事业有限公司
出版时间:1995年12月
ISBN:957-8677-83-9

免费下载链接:[url=http://www.namipan.com/d/33189619_浣™涓œ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5-5 10:14:42 | 显示全部楼层
第1日

争论
  侯幼彬在《中国建筑美学》中提出“硬传统”与“软传统”。吴焕加在《中国建筑•传统与新统》中提出“传统”与“新统”,在这本书中吴更注意现代转换,认为黑川纪章的“灰空间”是日本成功的转换范例。当然华裔建筑学家贝聿铭、林樱亦在此列。 吴良镛基本持“古典”的观点,以北京为例,认为该是文化、政治中心,而非经济中心。吴焕加在《中国建筑•传统与新统》书中,多次以从旧式四合院的种种不方便出发,呼吁“新北京”的建立。他认为即便成功如“菊儿胡同”的经验也不能广泛推广。在《当代建筑文化与美学》中P38的《文化 建筑与建筑风格》一文的作者指出,传统并不是形成建筑风格的一切,一部现代建筑史已证明了这一切,试问悉尼歌剧院表现了澳大利亚的什么传统?并指出,不承认有传统就是有风格,无传统就是无风格的看法。P39,当然一些外国人欣赏大屋顶是可以理解的,那是因为审美的心理距离不同而造成的。中国人看大屋顶、四合院还要想到现代化、未来;外国人则更多地想到中国的过去。而建筑创作如不立足于现代和创新,那对传统的继承就没有什么意义了。
  这里的古典与现代之争,实际上差不多是中西之争。余东升在《中西建筑美学比较》P018甚至说:“这样,十九世纪以后的中西建筑美学的比较,实际上已失去了比较的一方。”延伸一下我们也许可以说:现在,中国,没有建筑美学可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5-6 08:35:0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张书中提到的意大利建筑--圆厅别墅(转自:http://www.chinabaike.com/article/316/416/2007/20070719143517.html
第2日

任务:
(一)作者背景
(二)为啥读这本书

作者背景:
  
余东升:1962年生,1988年在山东大学获文学硕士学位,师从著名美学家周来祥教授。此后在中文系任教五年,期间出版《中西建筑美学比较研究》。1993年开始在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从事编辑工作,策划出版有《中国大学人文启思录》和《大学音乐》。
  此介绍来源于作者自述的《一个理工科大学的文科编辑的自画像》一文,时间是1997年。在出版了这本在建筑学界现在引用都颇高的书后,颇令人不解的是余却转到教育领域。现在能搜索关于他的文章都是教育类的,在网上2007年的资料显示现为“华中科技大学文化素质教育中心常务副主任,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院校研究所副所长,国家教育部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秘书处秘书”。
  可惜。。。。


相关书目:

粗步找了一下关于“建筑美学”方面的书有:
1 《中国建筑美学》侯幼彬,,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
2 当代西方建筑美学》万书元,,东南大学出版社2001
3 《当代建筑美学趋势》赵巍岩,东南大学出版社 , 2001
4 《建筑美学及应用》 许祖华,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
5 《建筑美学》曹利华主编,王世仁等著,科学普及出版社,1991
6 《城市建筑美学》,谭元亨著,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年(更像是关于建筑的美学散步)
7 理性与浪漫的交织:中国建筑美学论文集》 王世仁著, 2005
8 《城市设计美学》徐苏宁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9 《建筑美学笔记》王振复著,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
10 《月明华屋:中国古典建筑美学》汪洪澜著,宁夏人民出版社,2006
11 《建筑美学纲要》熊明著,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观点陈旧,还需再看)
12 《建筑美学》孙祥斌等著,学林出版社,1997
13 《建筑美学 ()罗杰·斯克鲁顿[Roger Scruton] ,刘先觉译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3

以比较的视野对建筑文化、美学进行研究的著作大致有:
1 《东西方的建筑空间:传统中国与中世纪西方建筑的文化阐释》王贵祥著,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年
2 《中西建筑美学比较》余东升著,台北:洪叶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95年12月
3 《中国近代中西建筑文化交融史》杨秉德著, 湖北教育出版社
4 《智巧与美的形观:中西建筑文化比较》,陆建初,学林出版社,1991年
另外天津大学还出版了一套,好像是七本的建筑文化丛书。

  大致浏览了一下这些书,不用说, ()罗杰·斯克鲁顿(以下都直称作者名)的这本《建筑美学》是讲的西方建筑美学,汪洪澜的《月明华屋:中国古典建筑美学》无疑讲的是中国古典建筑,徐苏宁的《城市设计美学》就建筑美学中城市建筑美学思想的专项研究,王振复好像是复旦大学专门研究文艺美学的,不知什么机缘写了本建筑美学的书。
  要了解这一领域,以中西比较的视野应该是比较可取的,并应选取理论角度,于是选择了这本余东升《中西建筑美学比较》。
  余并不是学建筑的(详见上面作者的介绍),但从目录来看,也并不是以文艺美学的框架来套建筑美学。

1 建筑美的特征:和谐(觉得以此来谈建筑牵强)
2 建筑美的发展:内和外(以史的角度来进行考察)
3 建筑美的表现:动和静(建筑艺术哲学)
4 建筑美的尺度:神与人(从政治宗教对建筑的影响来谈)
5 建筑美的精神:科学与人文(从科学与人文对建筑的影响来谈)
6 建筑美与艺术:雕刻、音乐与诗歌、绘画(从建筑与其它艺术的关系来谈)
7 继承与创新——中国建筑与西方现代、后现代派建筑(写本书的目的,希望中国建筑有新特色)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5-7 08:59:11 | 显示全部楼层
where can I download this book?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5-7 09:01:07 | 显示全部楼层
thanks , I got it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5-7 12:33:58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4楼呆子77于2008-05-07 09:01发表的 :
thanks , I got it

楼上的坛友,看来对书迷啊。

第3日
对书看了几日,觉出问题来了:

◎很多地方给人一种赞中国建筑,而贬西方建筑的感觉。如P165,谈动与静的问题。

◎在余东升的《中西建筑美学比较》P167指出,西方哥德式和巴洛克式建筑本身虽然是一种偏重于表现静态的空间,但它给人心灵带来的却是矛盾冲突,是一种激动的情绪表现;而中国建筑虽然空间表现上是动态的,但它给人心灵上带来的却是一片幽静、淡雅。这也是中西建筑艺术在动静表现上的一个重要差异。但是许多建筑的装饰也很繁复,斗拱变化亦多,又如何解释呢?园林建筑人工雕琢痕迹十分明显,自然与淡、自然扯不上钩。

◎仍然给人以一种外行来谈建筑的感觉,对结构这些涉及不多,无法“坐实”。在在沃特金的《西方建筑史》前言引用克里尔的话说:建筑并不能表达任何东西,只能昭示它自身的建筑逻辑,表明它来源于自然法则、人类的劳动与智慧。建筑和房屋只与创造一种建筑环境有关,它应该是美观坚固、宜人优雅和适于居住的。这是对维特鲁威观点的再次重复。

◎书名最好取为《中西古典建筑美学比较》为好,对民宅及现代未涉及。

◎以和谐、动静来比较中西建筑还是觉得没到痛处。有时甚至牵强,特别是以和谐贯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5-7 16:30:39 | 显示全部楼层
xxpmet读的很仔细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5-8 11:46:20 | 显示全部楼层
第4日

创新处:

○区分了三种建筑类型:宫殿建筑、景区宗教建筑、园林建筑。这种分法还是宜于分析古典建筑,这也是上一天提到的书名最好改为《中西古典建筑美学比较》的原因。

○进行了探索的勇气可嘉,许多方面都是第一次将美学研究方法拓展至建筑领域。十多年过去了,在中西建筑比较领域仍然没有大的突破。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5-9 22:20:48 | 显示全部楼层
咦,这小子偶好像认识,这谁来的?嘚了,“建”“美”高手,呵呵,你小子跑这来啦
。。。。。
建筑美学真的不懂。
建筑艺术,其创作建筑艺术的主体是否是比较的一方面。想起了邓肯传,邓肯的成功似乎和她游雅典城时的超俗心态分不开。。

呵呵。。还是要像xxp学学,谢谢,有简单了解了些知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5-11 20:08:35 | 显示全部楼层
这几日重翻了梁思成先生的《中国建筑史》,还看了叶廷芳《对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反思与展望》,以及与他争鸣的文章:张良皋的《中国建筑的再反思》,颇受启发。欲结合他们的文章对余的论述再做吸收。

关于外行评建筑,邹德侬先生在《中国现代建筑理论的解困》中有言,引用过来,正好说明:建筑经常借用邻家的概念和道理来说明自己, 比如: 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建筑是石头的史书、建筑是时代的镜子等等。这种比喻, 思路开阔, 形象生动, 可以深化对建筑的理解。不过任何比喻都代替不了建筑本身, 比完之后, 还是要回到自己家中, 不能长期在邻居那里讨生活。
   如今都说研究生的论文实在难懂, 这是无可奈何的事。建筑理论发展了, 自己知识更新的速度跟不上, 读起新理论来难免不得要领。由于读不懂而心理受挫, 免不了也从另一个角度思考一下问题。建筑是个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 人们成天住在里面, 接触它, 使用它。讲盖房子的理论到底能够有多深, 是不是能深到连专业人员也弄不懂的程度? 再说, 写文章的人, 大多数是些一间房子也没盖起来过的学子, 而看不懂文章的竟是盖了一辈子房子的建筑师或教了一辈子书的老师, 这总有点儿不大正常吧。到底是建筑理论中的哪点儿让人看不懂? 日子久了看出来一点门道: 种种艰难的文章, 凡是看不懂的地方, 所说的大都不是建筑领域的事儿; 而说建筑领域的事儿又让人弄不懂的地方, 大多数是翻译而过不来的外国句子。

   原来, 我们的这些建筑理论来自邻居: 一家是相临的外学科, 一家是外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5-17 10:17:57 | 显示全部楼层
地震,人心慌惶,无心思读书。昨日开始翻书。今早再震一次,床都晃起来,唉。。。。

注意萧默的《中国艺术史》中的相关章节:
第五编章节:
第五编 理性光辉

第十五章 建筑哲理
小引
第一节 人伦之轨模
人伦之善与建筑之美
建筑的礼制化

第二节 大壮与适形
“大壮”
“适形”与便生

第三节 老庄风神
“道法自然”与“贵柔”
刚柔相济

第四节 宇宙模式
先天八卦与阴阳哲理
后天八卦与法天象地

第五节 建筑环境观——“风水”
风水学概说
风水学沿革
风水流派及分布
“风水宝地”模式及其科学与艺术价值

第十六章 外部空间
小引
第一节 空间观念缘起

第二节 空间图式的文化抉择

第三节 外部空间的三种模式
明堂式
四合院式
自由式
南北轴向的空间延伸

第四节 外部空间的设计
“形体之法”
“千尺为势,百尺为形”
单体构成——视距控制
模数与象征
模数——象征

第十七章 形体构图
小引
第一节 造型分类
殿堂——楼阁——亭——廊——门

第二节 形体构图
正方形因素
根号2因素
两个实例——根号2的影响——理想比例数学模型——理想比例的验证与结论

第十八章 文化决定论与多元建筑论
小引
第一节 文化决定论

第二节 建筑的文化内涵

第三节 中国建筑的多元风格
时代风格
地域风格
民族风格
类型风格
阶级或阶层风格

第四节 多元建筑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5-17 11:01:12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10楼xxpmet于2008-05-17 10:17发表的 :
地震,人心慌惶,无心思读书。昨日开始翻书。今早再震一次,床都晃起来,唉。。。。

注意萧默的《中国艺术史》中的相关章节:
第五编章节:
第五编 理性光辉
.......
谈到地震,我想了中国传统建筑的优点。因为古代木构建筑采用的是榫卯结构,尽管火灾面前极为脆弱,但抗震能力非常好。
如果...我们没有这么多人,如果..我们还有那么多可利用的森林资源,大家都住在传统木构建筑中......那么,唉
痴人说梦!!!
天佑我灾区百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5-17 11:08:23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11楼cecily于2008-05-17 11:01发表的 :

谈到地震,我想了中国传统建筑的优点。因为古代木构建筑采用的是榫卯结构,尽管火灾面前极为脆弱,但抗震能力非常好。
如果...我们没有这么多人,如果..我们还有那么多可利用的森林资源,大家都住在传统木构建筑中......那么,唉
痴人说梦!!!
天佑我灾区百姓!


阆中千年白塔倒下,其它更有许多古建不再。但更有多许生命不再,痛,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5-23 14:57:23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建筑融入了中国人的哲学观,是中国人民几千年来战天斗地的经验教训的总结,是中国人民的智慧的结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6-13 21:35:18 | 显示全部楼层
地震许多日不更新,来看看,继续写些相关东西。谢谢大家的关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6-30 21:34:13 | 显示全部楼层
最近去成都新修的宽窄巷子,很令人失望.
与金钱有关,有建筑无涉,与文化相隔.
没有什么,只有叹息.有什么办法呢?建筑的精华已完全破坏,在窄巷子里只有一水缸好像还是真的.
成都的古建筑文化保存在哪?假的外贴墙砖面,统倒是统一啦,但只是"假"玩意,而非真传统.
尽管天气很热,来的人一拨又一拨.在这熏染下,这就是所谓的"民族建筑"!
商人的口号是"宽窄巷子最成都",但没说,扯过的,最垃圾!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7-2 19:27:51 | 显示全部楼层
思考中西建筑的差异根源是什么,中国古代的建筑材料主要是木材,而西方以混凝土为主.中国利用这种材料不过几百年,大量使用则不过百年.如何把深谙新进材料的特性,与中国的环境,与中国人的喜好,与传统凝聚的力量结合起来,则需要一个过程?这个过程会很长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7-2 21:00:57 | 显示全部楼层
传上一张封面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7-3 20:33:16 | 显示全部楼层
中西对比,不是一个小问题.
在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和我的大历史观>中引用富路特(Dr. L. Carrington Goodrich)话,或有益思考:
Historians may reexamine the mistakes of the past in the hope of providing warnings for the future, but ar the same time caution their readers to preserve what is of value. Presumably, for China the experiences of both East and West must be drawn upon. It is essential that the historian lay everything on the table.
作者在后记里接着说,大历史的观点,亦即是从"技术上的角度看历史"(technical interpretation of history)。到于道德放在什么地方,这也是一个严重的问题。建筑更多是一种技术问题,那么,建筑文化如何探讨?中西建筑文化比较如何可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5-9 14:28 , Processed in 0.414964 second(s), 6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