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8459|回复: 54

[【文史类原创】] 愚某看于丹现象之胡言乱语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9-20 20:13: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愚某看于丹现象之胡言乱语

于丹之上电视说《论语》,已是街头巷尾的谈资。对此类新闻,愚某一向不怎么关心,总以为是一次文化产业(愚某对这个文化产业化以及教育产业化之类提法总是瞪圆了眼)的商业炒作行为。正象一位好友说的,这是一个书商和媒体双赢的成功案例。在《妙笔生花》栏里闲逛,又看到一篇《关于于丹》的讨论。三人成虎,不由得想窥视一下这个众人口里的虎到底是马马虎虎的虎还是画虎类犬的虎。于是,就找出了于丹说论语的语录学习了一遍(http://book.sina.com.cn/nzt/history/his/yudanlunyuxinde/)。这一读,激发了愚某的狂性大发,不由自主地要胡言乱语起来。

上学时,老师总是提醒要弄清基本概念。愚某冥顽不灵,常常未及开口就被老师斥之“弄清基本概念再说”而语塞。从此,愚某就落下个基本概念综合症。凡事总得想先知道你那理论的基本概念是什么。近年这病渐见恶化,甚至开始怀疑这说文化的人们是否弄清了什么是文化,这说中国文化的是否弄清了中国文化的基本概念。我听说德国哲学近代兴盛的一个原因在于德国哲学家们对哲学基本概念的锲而不舍的追索。而中国文化的复兴,当从理清其中的基本概念开始。所以,于教授说论语,愚某首先关注的是于教授对《论语》并推而广之对儒家思想的基本概念理解。

照愚某看,论语里的基本概念有“仁”“义”“礼”“智”“信”,还有“天”“道”“君子”“小人”“忠”“恕”等等。当然,这里只能挑几个来剖析一下。要能把这些概念都说上一遍,愚某不免有抢于教授饭碗之嫌。而于教授那碗,愚某可捧不起。

于教授在《天地人之道》里说,“《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论语》就是教给我们如何在现代生活中获取心灵快乐,适应日常秩序,找到个人坐标”。愚某的感觉,孔老夫子似乎并不追求心灵快乐的生活。相反,老夫子教导我们的是,克己复礼(林彪死有余辜后,这四个字可是如雷灌耳)。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矣。记忆中,孔老夫子乐的时候不多,至多是在“学而时习之”“有朋自远方”时,“不亦乐乎”一下而已。因为老夫子不但强迫自己,也教导别人,“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中国的文化中,没有追求生活快乐的哲学。儒家没有,道家也没有。道家是辩证的,快乐一定伴着痛苦而来,道家讲无;佛家也没有,佛家连道家的无都端掉了,没有“没有”,讲个没有“无”的“空”。所谓追求心灵快乐,是草民们互相安慰或自己自慰的藉口,抑或是官家的买办安抚顺民的棒棒糖,哄孩子的玩意。人都有个欲望,更有个以主人身份享受一切的欲望,如果这样,谁来做皇上谁就最快乐,那不天下大乱了?

老夫子是聪明人,明白这个道理。鼓励人追求所谓心灵快乐,那就是鼓励人们放纵,那就会礼乐崩坏,所以,人啊,“小不忍,则乱大谋”。让我们瞧瞧古希腊。苏格拉底就说,有德性的生活就是无痛苦和快乐的。苏格拉底的德性就是知识,也就是至善。后来,伊壁鸠鲁就取了生活是快乐的那段尾巴,并且,把苏格拉底的话颠了个倒,快乐就是至善。虽然伊壁鸠鲁本人有面包和水就会觉得快乐(颇象贤哉颜回),但由此发展起来的快乐主义哲学却将个人主义的自私自利发挥得淋漓尽致,人也就只关注自己的快乐,漠视公共事务。伊壁鸠鲁截的是苏格拉底的尾,犬儒主义则斩的是头。自安提斯泰尼开创到坐木桶里的第欧根尼光大的犬儒派,摈弃人类文明带来的世俗的快乐,只追求德性,并因人们对此的不以为然无动于衷麻木不仁而愤世嫉俗。而到后期的犬儒主义,由愤世嫉俗发展到了玩世不恭。愤世嫉俗还是一种带有理想色彩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而丧失了德性(或说是道德标准)的玩世不恭,则不免堕落到无耻的地步。这两种的“小不忍”现象,中国的公共文化人里不少。极端的自由主义和“我是流氓我怕谁”都多少都可以在快乐主义和犬儒主义那里找到影子。自私和无耻,就是随影相随的注脚。

所以,老夫子高瞻远瞩,提倡“温良恭谦让”,提倡“内省”。而这是一种极大地自控,最终是以牺牲个人自由和快乐为代价。老夫子提倡这么做全是为了“礼”,用心良苦啊。那么,我们看看于教授语录里的“礼”是什么呢?在“处事之道”里,于教授说,孔子的礼就是礼节,就是礼仪,就是礼貌,就是修养,是出于对他人的尊重。于教授还特地强调,“所谓圣贤的言谈举止就是这么朴素,朴素得甚至让今天的我们都有些怀疑”,并因此感叹“多么温暖啊”。愚某看到这里,暗笑,鲁迅啊,你死定了。你那个《狂人日记》把礼教说成吃人,今天,于教授说孔子的“礼”,那可是人类文明的产物,鲁迅的反人类罪和反文明罪的帽子怕是戴定了。但想想,于教授说《论语》怕不是连儒家经典中的“礼”这个概念都没搞清吧?《周礼》可是五经之一啊。周礼的那个“礼”,就是礼制,也就是孔老夫子立志要恢复的。那不仅仅是礼节,是一套制度,是规范社会各阶层的行为规范的制度。按孔夫子的说法,是实行“仁”的必要手段。五四运动之所以要打倒孔夫子,就是因为这个“礼制”。近代中国人的觉醒,也就是从打倒“礼制”开始的。不过,话说回来,礼这个东西,对维持和谐的社会确实是有用的。大不了,是以草民的牺牲自我和快乐为代价。于教授跟风倒是跟得紧,没有忘记孔老夫子的“礼”对和谐社会的贡献,也表扬了孔老夫子几句。但就是没说明白,老夫子的“礼”究竟是个什么东西。

愚某眼拙,总把孔夫子的那个“礼”看作是个蜘蛛网。记得以前阶级斗争时,常听到“纲举目张”这个词。这纲举目张倒是一个蜘蛛网的形象。儒家思想的经典《大学》里的“三纲八目”是儒家的人格修为的蜘蛛网,而“三纲五常”就是礼教的蜘蛛网。那么,自然而然的想知道,那只大蜘蛛是个什么玩意?《大学》里有句:“物有本末,事有始终,知所先后则近道矣”。论语里孔老夫子也说,“朝闻道,夕死可矣”。那么,这些都是为了“践道”。那只大蜘蛛是“道”。可孔子的道是什么呢?于教授尽管以《天地人之道》《心灵之道》《处事之道》等为标题,可就是对孔子的“道”语焉不详。倒是孔老夫子自己说了,“形而上学谓之道”。得,说半天,草民受了几千年的罪,就为了一块画在孔老夫子脑子里的大饼。而再形而下点的说,这个道怕是“王道”。虽然这个王道众说纷纭,甚至有人说王道体现了孔子的公民社会思想(http://www.e2i.com.cn/YDZJ_Topic_Show.asp?id=450,嘿嘿,此地说话要讲证据,急急找来一篇示众),可愚某就认定了是王者之道,是王天下之道。从老夫子忍饥挨饿四处游说的悲惨经历中,可以看得出点端倪。当然,老夫子没那么俗气,不只是为了王,他有他的政治理想,那就是世界大同。这是孔老夫子让我肃然起敬的地方。

在这个王道乐土上,要有信,民无信不立,要施行仁政。那么,信是什么?仁又是什么?对那个信,于教授的解释是,老百姓要对国家有信仰。我的天啊,这个信竟然是老百姓的信仰。于教授是不懂诚信,信心和信仰的区别,抑或是不懂读书?这句就是孔子认为,国家对百姓要有诚信,让百姓对国家有信心才能立国,而不是老百姓对国家怎么怎么地。孔子的重点是在君王,这个诚信是对君王的要求,而不是对百姓的要求。这个信,是诚信的信,是信任的信,不是信仰的信。于教授可算是费尽心机替王者言,拿百姓开涮呢。

那么再看仁。于教授认为“仁”和“恕”是“儒家理论的核心和最最精髓的东西”。这个“仁”字,于教授草草引孔子的一句“爱人”了事。孔子讲仁的背后是要有诚意。所以,孔子说,“乡原,德之贼也”。老好先生看起来也是爱人的,却不是真诚的,是伪仁。而乡原者,最有利于和谐社会。孔子似乎并不象于教授所描述的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教师爷。而按愚某的歪解,所谓仁政,除了爱人民爱百姓,以人为本,还必须对百姓真诚,公开透明,起码要不作假。不然,也就是伪仁政了。在这种伪仁的基础上建立的和谐,似乎和乡原差不多。

《论语》里有说,曾子言,“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于教授象是比较忌讳那个“忠”字,将之排斥在“儒家理论的核心和最最精髓的东西”之外,恐怕有点怕激起跳忠字舞的联想。其实,这有什么好忌讳的,忠是中国文化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不说,就有点欲盖弥彰的嫌疑了。不说就不说吧,那就说“恕”字。于教授强调了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于教授说了,“就是你自个儿不想干的事,你就不要强迫别人干。人一辈子做到这一点就够了”。这解释得没错。但换个角度说呢。己所欲,可施于人否?己所欲甚者,可强加于人否?我们的文化中常常沾沾自喜于这种“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恕道,却根本不在乎“己之所欲,可强加于人否”的质疑。于是,董仲舒“罢拙百家,独尊儒术”则并无道德上的内疚,一种思想,一种主义强加于民,并无伦理上的自责。俺喜欢吃大蒜,俺也就让你也嘴臭。嘿嘿,不需要其他理由,因为俺喜欢,强给你吃是看得起你,是为你好。

唉,愚某没眼再看了,不再枚举。才说了这么点,看起来就象是一条新鲜水灵的裹脚布了。总之,于教授不厌其烦地是要俺们当顺民来构建和谐社会,用心良苦。团结安定是国家发展的重要因素。看在这份上,拿把从前给太监净身的快刀把老夫子阉割一次也没什么大不了。中国的文化向来是被阉割惯了的。没瞧见伪书都那么多吗?就算是经典的《尚书》《春秋》,就算是文化人津津乐道的《庄子》《老子》,哪本里没有伪?更何况《孔子家语》《淮南子》等还有据说是黄帝作的种种经书?就便是黄帝,即便司马迁说“百家言黄帝,其文不雅驯,缙绅先生难言之”,这里不照样隆重公祭?虽然那模样看起来象穿帮了的古装戏。于教授们为了中国的文化发展事业而甘愿当众矢之的,为了和谐社会而不惜阉割那些“子”们,为了国家经济的GDP不断窜高而将中国文化的精神“活宝化”,为了和国际接轨而将儒家哲学矮化成如黑格尔说的伦理学并因此而印证国际惯例关于“中国没有哲学”的说法,居功至伪,冰心可鉴。情有可原之余,亦可从中一窥根正苗红的学者风范。愚某望尘莫及,只有叹气的份。

先胡说一番。回头再从大众心理学角度,从欲望的精神分析学角度,从道德规范角度,从。。。想起什么就什么的角度继续胡说。俺吃饭去喽。不管“子”们如何曰,悠悠万事,惟此为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9-21 11:18:44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0楼愚夫于2007-09-20 20:13发表的 愚某看于丹现象之胡言乱语 :
先胡说一番。回头再从大众心理学角度,从欲望的精神分析学角度,从道德规范角度,从。。。想起什么就什么的角度继续胡说。俺吃饭去喽。不管“子”们如何曰,悠悠万事,惟此为大。.......
于丹的名字现在这么热,以至于我一直想看看她的心得,可是最近一直犯懒就一直拖着。可喜啊可喜,看了愚夫这篇文字,我就可以名正言顺,理直气壮地犯懒了

不看这帖子还真不知道于丹误人子弟~~~看来她是借了易中天的光,大家想当然把他们归为一类,我开始也以为是一类,可是有一点:三国是小说,可以乱弹,论语可乱弹不得。乱弹论语,过了~~~

可是看了愚夫的帖子我又开始怀疑:到底有没有合乎礼仪道德的快乐啊?难道快乐就一定是罪恶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9-21 11:23:00 | 显示全部楼层
雪融,你好啊:)
希望 你经常来这里发表高见,真的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9-21 11:28:44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2楼hong于2007-09-21 11:23发表的 :
雪融,你好啊:)
希望 你经常来这里发表高见,真的哦!
呵呵,红,雪融现在被楼主弄晕了,好想听听红的高见~~~拉我出来啊 ^_-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9-21 11:32:42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是泓》》》》》》》》》》》》》
不是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9-21 11:35:24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4楼hong于2007-09-21 11:32发表的 :

我是泓》》》》》》》》》》》》》
不是红》》》》》》》》》》》》》
嘿嘿,我知道你是泓啊,可是我喜欢红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9-21 14:49:43 | 显示全部楼层
赫赫,对山野村妇而言,于教授的心得无所谓误人不误人。于教授的受众是如村妇之流的大众,而大众是不需要学术的。草民寻求的是一己之福。倘若某种理论,不给人慰藉,要它何用?

与其说于教授把论语炖成一锅美味鸡汤,毋宁说那是一锅石头汤。论语的作用,只相当于那块石头的功效。只是这样一来,学术的求真在哪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9-21 15:12:45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1楼雪融鸿飞于2007-09-21 11:18发表的 :


.......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9-21 15:23:46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6楼山野村妇于2007-09-21 14:49发表的 :
于教授的受众是如村妇之流的大众,……

比较赞同这一句话。我注意到,批评于丹的大多是专业人士,或者在国学领域颇有造诣的学者,而在街头巷尾听到的大多是赞誉之声。

喜爱于丹的朋友,从她那儿得到的最大收获是对《论语》、《庄子》的兴趣。无可否认,自从于丹的讲座播出后,市面上有关国学的书籍增多了,说明大众开始对我们国家的传统文化感兴趣了,这毕竟是一件好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9-21 16:25:03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7楼山野村妇于2007-09-21 15:12发表的 :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
哎~~~现在这时尚啊,聪明人都喜欢号称愚夫。才女呢,偏爱叫什么村妇。村妇就村妇吧,还必须强调是山野~~~~哪里山野的村妇,开口子曰,闭口之乎者也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9-21 17:21:35 | 显示全部楼层
唉,目前中国的电视台里的东西也值得看!天气预报也只能随便参考参考。从本质上看,于*的讲座其实和广告没啥区别。至于批评于*的,愤青所见过的都是五十步笑百步,说到对《论语》误解和扭曲并不比于*逊色多少。
杨伯峻的本子,说好的越来越少;但能做的更好的也越来越少。因为推倒总比建设容易,做豆腐渣要比推倒更容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9-22 12:32:38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9楼雪融鸿飞于2007-09-21 16:25发表的 :

哎~~~现在这时尚啊,聪明人都喜欢号称愚夫。才女呢,偏爱叫什么村妇。村妇就村妇吧,还必须强调是山野~~~~哪里山野的村妇,开口子曰,闭口之乎者也哟?



西西,敢情在雪融眼中,村妇是煞了此地的风景?
套用一句话,俺实在是个村妇,说村妇,俺毫无骄傲,也不自贬~~~~
世人皆目草民村妇为愚氓,殊不知礼失求诸野~~仗义每多屠狗辈~~

哈哈,打住打住。扯远了,咱等着愚教授来侃于教授。那大众心理学和精神分析的角度,俺好奇。
这个愚教授大概是赴夜宴去了,这么久还不回来~~~~~~~俺先去摘点狗尾巴花。乡野无所有啊~~

对了,你那个喔哈哈是怎么整出来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9-22 14:43:29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没看过于丹讲《论语》的节目或是书籍,一来条件上的差异,二来,也没那麽多工夫去看这类型书籍。不过,让我感到好奇或说有趣的是,为什麽这类型的人物与事件(我觉得易中天,李零事件也差不多,只是个人专业能力的不同,不在其所言对象与动机的差别),在传媒与网路世界里引起这麽多的关注与批评,而在一般人(不管是不是山野村妇,哈哈)现实生活里,类似事件又代表什麽意义呢!挺有些好奇的,因为这儿实在很少这种事,即便有人去做,也引发不了什麽太大的反响,不管现在,或说以前(不敢太肯定,因为年纪说大不大,也许记忆不确切)!

前些日子看到朋友贴得一篇讨论《世说新语》译本的问题,虽然後来的讨论集中在某个单一问题上,不过,自己当时便有个疑问。为什麽这麽多学有专精的学者,不担负起这样一个普及国学教育的责任,而每每甘居於事後批评的角色,虽然不能说没有点澄清与降低误解的功能,可我有些纳闷,一般人会去看类似的书评吗?也许,实际的状况是少有人愿意去承担这事,也许,如停云兄所言,能做的人也越来越少,也许,这本来便是出版社、传媒商业炒作的一种行销方式,不值得慎重看待。。。不过,因为身不在此间,偶尔也感到些许纳闷!想起了某位学者所引黑格尔的话:「暮色既晦,智枭展翼。」(呵呵!不知道原语出处,若有错误,请大家指正),是不是为时已晚了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9-22 16:53:11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12楼yngwie于2007-09-22 14:43发表的 :
前些日子看到朋友贴得一篇讨论《世说新语》译本的问题,虽然後来的讨论集中在某个单一问题上,不过,自己当时便有个疑问。为什麽这麽多学有专精的学者,不担负起这样一个普及国学教育的责任,而每每甘居於事後批评的角色,虽然不能说没有点澄清与降低误解的功能,可我有些纳闷,一般人会去看类似的书评吗?也许,实际的状况是少有人愿意去承担这事,也许,如停云兄所言,能做的人也越来越少,也许,这本来便是出版社、传媒商业炒作的一种行销方式,不值得慎重看待。。。不过,因为身不在此间,偶尔也感到些许纳闷!想起了某位学者所引黑格尔的话:「暮色既晦,智枭展翼。」(呵呵!不知道原语出处,若有错误,请大家指正),是不是为时已晚了呢!
Dasha来给yngwie君进行普及教育:
1,俗云(傻按:实为谣谚,后被牛群、冯巩用到相声里):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学有专精的学者未必有机会、资财以从事普及,摇唇鼓舌者、阿谀奉承者、拍马逢迎者却有可能有机会。所以上个世纪80年代大陆曾有大规模的地下诗歌油印活动(巅峰在1989年),此举被当时称为对官方出版审查机构的不信任与漠视。

2,网络给精英以发言空间,亦给草民以“骗下网去、先奸后杀”的新世界,所以,众声喧哗、泥沙俱下。yngwie君看到的“学有专精的学者”在现实生活中可能是受到排挤、甘于寂寞的人,就算有心,也没有世纪在现实生活中普及,只能偶尔在网络上……

3,大陆的传媒从业人员的素质与操守决定了这个时代必定是小人当道的时代,“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在思想上对他们是毫无所谓的,他们会问,良知、正义多少钱一斤(毫厘)。所以,不是为时已晚,而是式微式微胡不归。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9-22 16:54:36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12楼yngwie于2007-09-22 14:43发表的 :
想起了某位学者所引黑格尔的话:「暮色既晦,智枭展翼。」(呵呵!不知道原语出处,若有错误,请大家指正),是不是为时已晚了呢!

吾兄指那位学者相必就是余英时先生吧,智枭这个翻译确实很有点意思,《权利哲学》这边翻译为《法哲学原理》,因为马克思的缘故,读的人一直不少。

die Eule der Minerva beginnt erst mit der einbrechenden D鋗merung ihren Flug。出自Grundlinien der Philosophie des Rechts序言中。


哲学可能的确就是对既往的反思,这句话会让人觉得反思便是哲学。所以虽然哲学家很少,而偏爱反思和总结的为数却不少。尽管总结总是不如行动,那样的反思还不如无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9-22 18:04:15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12楼yngwie于2007-09-22 14:43发表的 :
为什麽这麽多学有专精的学者,不担负起这样一个普及国学教育的责任,而每每甘居於事後批评的角色,虽然不能说没有点澄清与降低误解的功能,可我有些纳闷,一般人会去看类似的书评吗?

yngwie君,不仅国学如此,很多门派都是同此境地
现在的情况是,各守自家的一亩三分田,即使如此,有的田亩大了,有的田亩小了,有的田亩没了,有的不守田改行了,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9-23 07:44:09 | 显示全部楼层
砖头不少了,挨砸的还在外面谈笑风声呢 ^_-
据说明天才能结束外面的愉快会谈 ^_-
翘首以望 ^_-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9-26 19:38:37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1楼雪融鸿飞于2007-09-21 11:18发表的 :

于丹的名字现在这么热,以至于我一直想看看她的心得,可是最近一直犯懒就一直拖着。可喜啊可喜,看了愚夫这篇文字,我就可以名正言顺,理直气壮地犯懒了

不看这帖子还真不知道于丹误人子弟~~~看来她是借了易中天的光,大家想当然把他们归为一类,我开始也以为是一类,可是有一点:三国是小说,可以乱弹,论语可乱弹不得。乱弹论语,过了~~~

.......


合乎道德礼仪的快乐,那就需“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的心境,或说是在道德礼仪中游刃有余。真正的快乐是忘我的,连我都忘了,哪还记得什么道德礼仪?快乐无罪,欲望有理。只是,没经历痛苦,哪知道快乐?所以,快乐也许就是与痛苦共生的,快乐和痛苦是翘翘板的两端。愚以为,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忘南山”不是为享受快乐,而是在求忘我,跳出己身看自己,所以才能“心远地自宽”。嘿嘿,听起来象有点自恋,实际上是在安抚欲望。这样想来,真正的快乐怕是没有快乐的快乐--悠然,宁静,平和,恬淡。所以,司空图要“人淡如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9-26 19:41:14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6楼山野村妇于2007-09-21 14:49发表的 :
赫赫,对山野村妇而言,于教授的心得无所谓误人不误人。于教授的受众是如村妇之流的大众,而大众是不需要学术的。草民寻求的是一己之福。倘若某种理论,不给人慰藉,要它何用?

与其说于教授把论语炖成一锅美味鸡汤,毋宁说那是一锅石头汤。论语的作用,只相当于那块石头的功效。只是这样一来,学术的求真在哪里?


听起来,于教授还真象个布道的。嘿嘿哈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9-26 19:43:21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8楼hpudqx于2007-09-21 15:23发表的 :


比较赞同这一句话。我注意到,批评于丹的大多是专业人士,或者在国学领域颇有造诣的学者,而在街头巷尾听到的大多是赞誉之声。

喜爱于丹的朋友,从她那儿得到的最大收获是对《论语》、《庄子》的兴趣。无可否认,自从于丹的讲座播出后,市面上有关国学的书籍增多了,说明大众开始对我们国家的传统文化感兴趣了,这毕竟是一件好事。

如此说来,于教授该去小学当老师。大众连传统文化经典都不知道,怕是教育的失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4-27 08:22 , Processed in 0.472602 second(s), 6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