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2169|回复: 7

[【文史类】] 请大家帮忙提示:一本历史地理新著的书名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3-8 22:35: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大概是前年,在书店看到一本历史地理著作,好像是北大或者复旦的,可能属于人文素质培养之类的丛书中之一种,字号不大而且还挺厚的。当时不及细看,回头想不起书名了~~
哪位恰好知道,请指示一下!先谢谢了!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3-8 22:52:33 | 显示全部楼层

Re:请大家帮忙提示:一本历史地理的新著的书名

李孝聰,中國區域歷史地理,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收在《博雅大學堂‧歷史》中。

公明兄,我是上google隨便搜索來的,不對請別見怪!畢竟,這有點難度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3-9 00:00:05 | 显示全部楼层

Re:Re:请大家帮忙提示:一本历史地理的新著的书名

引用第1楼yngwie2007-03-08 22:52发表的“Re:请大家帮忙提示:一本历史地理的新著的书名”:
李孝聰,中國區域歷史地理,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收在《博雅大學堂‧歷史》中。

公明兄,我是上google隨便搜索來的,不對請別見怪!畢竟,這有點難度哩!

哈哈,正是这本!
yngwie兄隔海搜书,手段了得!多谢多谢!这厢有礼了
前因HONG女史“南北”一贴,想起有这么一本书,遍寻不获,看来搜索水平真是太低了!
《中国区域历史地理》

李孝聪 著


《中国区域历史地理》
李孝聪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10月
ISBN 7-301-07802-1/k 0348
530千字
定价38.00元


目录
前言:区域历史地理的理论思维与研究方法

第一章 西北地区:甘、宁、青、新
1.中国内陆与亚洲腹地
2.从"丝绸之路"到"亚欧陆桥"
3.区域经济开发、人地关系与城镇分布的地带性
4.西北内陆的多元民族文化

第二章 西南地区:川、滇、黔、藏
1."盆底"与"屋脊"
2.川陕交通、"藏彝孔道"与西南边陲之路
3.西南经济开发、中心城市与政区之变
4.阶梯式的居住景观与民族文化区

第三章 中原地区:陕、晋、冀、鲁、豫
1.黄土的侵蚀与堆积
2.崤函之险、"太行八陉"、中原的陆驿与运河
3.帝都之薮
4.中原文化的地带性

第四章 长江中下游地区:鄂、湘、苏、皖
1."九曲回肠"与"吴头楚尾":长江中下游自然地理
2."南襄隘道"与"义阳三关":中原通江南之路
3.横看成岭侧成峰:长江中下游流域城市经济发展的轨迹
4.经济与文化的重合:江南的民居与园林

第五章 东南沿海地带:浙、闽、台
1.陆架与潮汐
2.舟船的世界:大陆、内洋与外海的交通
3.中国沿海港口城市的选址与经济腹地
4.大围和小围:浙闽文化景观

第六章 岭南地区:粤、桂、海南
1.红土、桑基鱼田:岭南的自然环境与地缘政治
2.中原下岭南之路:珠矶巷与移民迁徙的路线
3.得风气之先的岭南城市风格和影响
4.岭南民系与岭南文化

第七章 东北地区:辽、吉、黑
1.松、辽与白山黑水
2.蓟辽走廊和"中东铁路"
3.开埠与移民,东北的城镇体系
4.东北亚文化圈

第八章 北亚草原地区:内、外蒙古
1.逐水草而生:北亚蒙古草原的自然环境与地缘政治结构
2."草原之路"及其过客
3.长城的分布和影响
4.塞外风情

前言:区域历史地理的理论思维与研究方法

  本书是为北京大学课程《中国区域历史地理------地缘政治、区域经济开发和文化景观》编写的教材。以中国区域自然条件与人类活动的互动关系为视角,阐述大地域、多民族统一国家在形成发展进程中的历史地缘政治结构,在区域地理环境制约下,水陆交通线与城市的分布,地区开发的模式,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扰动;中国文化区域的划分,文化扩散与融合,区域民间文化的特征。本教材与多媒体讲授相结合,按中国黄土高原、河西走廊、西北内陆、四川盆地、青藏高原、云贵高原、黄淮海平原、山东丘陵、长江中下游地区、东南沿海、岭南地区、东北平原与山地、内、外蒙古草原等大自然区的划分来讲授区域历史地理 。讲授本课程的目的是从区域的角度培养学生对祖国各地区自然环境、经济与文化历史地理的综合性认识,适应学术研究和经济文化建设人才的需要。区域性研究是进入21世纪以后,国际学术界研究的热点,是对以往的整体性、概括性描述之不能自圆其说的批评和补充,也是学术研究与现实社会需求相结合的"接口"。因此,我们期望这门课程和教材的内容能够对学生观察问题的视角有些新的启发。
  传统地理学就其研究主题:地理本体(geographic substance)的性质,分为部门地理(topical geography)与区域地理(regional geography)的研究,也有将地理学分为"系统的"(systematic geography)和"区域的"的地理学。其实这只是地理学观察世界的角度、研究和表达方法的差别,不应当将其视为"两分"(或二元),部门与区域有着紧密的关联和不同的表述 。美国地理学家R.哈特向(Richard Hartshorne)极力主张地理学的焦点是区域差异,即地球表面上各个景观的嵌合。因此,他强调对区域差异的事实做出解释,这种区域差异不仅仅是某些事物在地方与地方之间的差异,而且包括每个地方地理现象的总体组合与任何其他地方地理现象总体组合之间的差异 。
  关于区域历史地理研究,曾受到前辈学者的关注,并提出了他们的见解:
  侯仁之先生说:"在区域历史地理的写作中,根据纵向研究或地理演进的方法论,如何通过一系列的不同时代的地理剖面,来有效地进行区域描述,在我国还是一个有待验证的问题。" 按照侯仁之先生的思路,通过区域性的专题研究,提供地理学上的透视,与政区沿革地理有机地结合起来,用一系列历史地图来反映不同历史时期区域自然和人文地理的剖面,就能够建立一种完全可能的框架结构。
  谭其骧先生认为:"以中国疆域之辽阔,要想一动手就写好一部完整、全面的中国历史地理,大概是不可能的。只有先从区域历史地理入手,一个地区一个地区地先做好具体而细致的研究,才有可能再综合概括成为一部有系统有理论的中国历史地理学。" 谭其骧先生更加明确了中国区域历史地理在整体的中国历史地理学体系中应当是研究的基础。
  从事区域历史地理研究,工作的起点应当首先确定所要研究区域的界线,然而区域的界定则是最复杂、最困难的。读者不难发现我们在这部教材里的区域划分也不尽合理。为什么呢?因为区域本身意味着综合性与可比性。区域本来应当是自然形成的,不是人为地事先划定的。可是,在人文地理研究中(无论历史的或现代的)"区域"往往是由研究者来划定。其界线的划分,既有按综合自然区划,也有按现代行政区划,或者按现代经济区划。例如:以现代省区界线来描述古代的农业地理或文化地理,不能说这样的区域界定没有道理,因为现代省区界线的形成有着历史演进的规律性与合理性,与历史上的经济区或文化区有相当密切的关系,无论农业区界线、文化区界线与行政区界线吻合与否,都值得研究。但是,按现代省区来研究专题性部门历史地理问题,容易人为地割裂长期自然形成的区划。或者说不是从事物的本源出发,使读者不易体察在发展与流动中是否逐渐形成了某种区划,是否体现出地理学家强调的区域间的差异。
  从现代地理学的理论来看,区域是地理学的基本分析范畴。"区域是一个具有具体位置的地区,在某种方式上与其他地区有差别,并限于这个差别所延伸的范围之内",区域往往有具体的地方所指。本质上讲,区域是地理空间的一种分化,分化出来的区域一般具有结构上的一致性或整体性。这里的结构包括空间结构、城乡结构、资源环境结构乃至于行政结构、文化结构等。区域作为一个实实在在的地理现象,有其本质的而非人为赋予的性质。
  区域包含若干景观单元,景观单元在空间相互配合形成一定的结构,这种结构的数学形式通常称为空间格局,区域的结构特性或称为区域的差异性。区域结构特性的一个重要表现是区域的层次性。由于地域分异规律的作用,区域内可以划分为自然带、亚地带、自然大区、自然区,以及不同的水热结构单元或土地类型单元,形成一个层次系列。地域分异中,层次性的存在使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原则来划分区域的层次。区域在自然状态或物理结构方面是稳定的,而在人文状态或结构方面是不断演化的。
  区域存在中心--腹地结构或核心区与边缘区的划分。中心的意义在于它在经济、政治和社会方面比腹地更占有优势,从而将区域按一定的层次和规模等级关系组织起来。不同的地理类型区,如文化区、经济区,可以具有不同的中心--腹地结构,而政治、文化对经济又有不可忽视的影响,使许多不同性质的中心--腹地结构有重合性,核心区与边缘地带是互动的。
  地理属性的一致性,使空间划分为不同等级的区域;依据属性的不同,又可以把空间划分为不同类型的区域,例如:自然区、经济区、行政区、文化区、气候区、农业类型区、地貌区、生态区等,其基础是地域分异性。各类型的区域可能有不同的边界,也可能有相同的边界,依地域分异的性质而定。不同类型的区界一般不重合,但是也有可能相重合。将地球表层划分出若干区划是地理学的一个重要研究手段。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标志,也是地球表层人类活动最频繁的地方,"城市是历史上形成的以非农业活动为主体的高度聚集的人口、经济、政治、文化的社会物质系统"(周一星)。古代社会的城市可能并不完全符合现代城市的判识条件,可是至少在某一方面成为一个区域内的核心。城市的自然、生态、经济和文化过程,构成了一个综合的地理环境。城市的综合性不仅表现在城市拥有山丘、河流、阶地、海滨等自然景观,也体现在城市的建筑、园林、服饰、饮食、习俗、语言等人文景观方面。
地理学与科学和社会的关联是从一套独特而综合的视角产生的,地理学家通过这种视角观察他们周围的世界,这种独特而综合的视角也可以应用于观察古代的历史与社会。正像所有的现象都在时间中存在而有其历史一样,它们也在空间中存在而有其地理。因此地理和历史就成为了解世界的核心。地理学的视角包括三个方面:其一,通过地方、空间和尺度来观察世界;其二,把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经济、社会和政治系统联系起来的综合性研究;其三,应用图像的、语言的、数学的、数字的和认知的方法来进行空间表述。
  以下是几种常用的现代空间表述技术手段 :
  观测 对现象与事件的观测是地理学精确表述真实世界所关心的中心问题。传统观测方法是地理学家通过野外观测和探查,对对象进行直接的现场接触。野外工作对微尺度和中尺度观测尤其有效。
遥感 地理学家在利用航空遥感和卫星遥感所得数据进行地区性和全球性土被(land cover)调查和监测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尺度是用遥感法收集资料时会遇到的问题,影响所收集的资料的质量和可用性。
  地图 地理学与地图学之间传统的紧密联系赋予了本专业对空间和地方的关注。对地理学家来说,地图不只是导向的助手,地理学更看中对地图的使用,强调对地图的解释。随着地理信息系统(GIS)和全球定位系统(GPS)和相关技术的飞速发展,区域地理研究将更加注重自动汇编、处理和分析野外观测资料。电子地图与多媒体的结合将比传统印刷版地图更有包容性。
  中国区域历史地理研究的切入点
  从中国现代自然地理区划入手,按现代大区域复原历史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景观,阐述区域地理的历史变化过程。注意区域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互动关系,把握历史政区与现代政区的划分异同,分析界线不相吻合的原由,阐述历史时期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将现代区域地理学理论与对历史时期的分析描述相结合,指出各区域的特征,重点强调时代差异和地区差异。由差异性出发可将大区域分为地区、地方与地点等不同层次的亚区域。描述和解释地区差异,是区域地理学的重要任务,而划分地理区的目的,则在于了解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的区域组合,认识地区差异,分析区域发展规律。我们可以从地方、空间和时间尺度对某一时代的宏观大区进行研究。行政区划是自然、人文综合条件的产物,其形成以后,特别是形成相对稳定的层级区划后,往往对文化区的空间格局产生巨大的影响力。府,往往是区域文化亚区的地域划分标志,在其所统辖次级政区内,例如:厅、州、县,则具有很强的相似性和一致性。
  "地缘政治"在20世纪后半叶的中国,曾经因为被片面地理解而受到过"不公正的待遇",长期被打入冷宫,因而使该领域的研究在中国大陆显得相对薄弱。"地缘政治结构"指的是受政治制度与政治环境等要素制约而形成的地理空间结构,反之,这种地缘结构又对地区政治的动向有着重要的影响。习惯上"地缘"一词专指全球问题,我们在教材中将其引申为区域内部的行政区划结构,表述为"区域的地缘政治结构"。对于古代中国社会来说,地缘政治结构是受地方行政制度与自然环境双重约束下所形成的区域空间结构,影响地缘政治结构最主要的政治因素就是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翻开从古到今的中国历史,没有一个时代能够摆脱这个"地缘政治结构"的影子。怎样建立合理的地缘政治结构,化解集权与分权的矛盾?从行政区与监察区的划分,行政区的层级与管辖幅度,可以透视历代王朝如何既保证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又能给予地方一定的权力,妥善地处理"地缘政治结构"能够保证王朝的繁荣兴盛。
  既然区域研究是地理学最基本的视角,每个区域都可以分为"核心"与"边缘"两大部分。那么在古代的农业社会中,最主要的资源为可耕地,因此,区域的核心部分大都位于河谷或低平地带,边缘地带则位于区域周边的高地、沼泽、盐碱滩或绵亘的山区。自然地理条件的差异不同,导致了核心区与边缘地带的差异。任何中国历史时期的区域研究,必然有"核心"与"边缘"之分,可以是全国疆域范围的尺度,从京、都所在的畿辅核心区到地方一级的审视;也可以缩小到某个范围较大的宏观大区(macro-region)的考察;或者将视角缩至更小的次一级区域来研究。对一个时代文明的认知应当具有区域研究的眼光,从比较中发现真实,看出差异。
  从研究意义上看,由于城市空间布局以及城市经济反映一个国家、民族或一个区域的社会经济状况,也可以体现出文化传统和政治思想。所以研究城市空间以及城市经济,对区域研究和历史研究有着同样重要的意义。按照现代地理学的理论,城市是兼有经济、行政和自然性质的一种综合性区域,城市作为地球表面的一种地理现象主要有两方面的特征,一是位置和分布的特征,二是城市内部地域差异的特征。因此,以城市为线索的历史区域地理研究也应当兼顾城市在上述两方面的特征。既要把历史上的城市放在一定的区域里,研究城市位置的选择、城市分布及城市之间的相互关系,即城市体系;也要把城市自身当作一个空间(区域),研究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前者所谈的区域可以理解为在相对较广阔的地域(面),诸多城市在地域空间中作为"点"或以"线"联系的群体来研究;后者是将一座城市的建成区看作一个区域"面"来分析其选址、城址转移、街道布局等城市外貌的形态特征与城市内部的地域结构,揭示城市发展过程中的规模、形态、布局与职能组织配置关系怎样形成和变化。中国城市的地域结构特征是城市文明在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适应中国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种种需要而在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双重影响下的塑造。
  将区域的描述与部门地理的研究相结合。文化有着很强的地域色彩和地域差异。从文化特征的地域差异分析入手,进而划分出文化区,是区域文化历史地理研究的一个重要方法。需要注意的问题是,对历史时期文化地理的研究,应尽量利用反映当时人的认知的史料,而不是依据今人观察到的一种分区方案。因为关于文化研究的理论、分区模式都是现代感知的产物,未必能够真实地反映过去时代人们感觉中的文化区。另外,文化会随着人的流动而扩散,因此要注意原生地域文化的地缘色彩,与传播地文化的流变。
  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始终离不开地球表层,离不开人与地理环境这一主题,地理学家始终关注地球表层自然要素与人文要素(人地系统)相互作用的关系。地理学研究对象兼具自然与人文的特点,使地理学成为跨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综合性学科。关注全新世以来地球表层与人地系统的调控研究 ,无疑具有理论上和实践上的双重意义。但是,作为大学教材的内容,还是应当首先将中国各个区域在历史发展进程中最具代表性的地理特征讲述出来,使学生们能够从区域差异中发现有关人地系统演变的问题。
  本教材的结构与体例
  本书以中国综合自然地理区划的宏观大区与现代中国的行政区划相结合,同时照顾到历史上一些已经习惯的划区原则。自然地理环境变化的频率比人类社会的演替要缓慢得多,所以尽管今天的地理环境与历史时期不能相比,我们也还是可以借助于当代综合自然地理区划的空间分布来描述历史区域地理的情况。
  本书根据导致地域分异性发生、发展的主要因素,把全国分为8个宏观大区 :
  西北地区,含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省区;
  西南地区,含四川、云南、贵州、西藏、重庆等省市区及陕甘之秦岭以南地区;
  中原地区,含陕西、山西、河南、山东、河北、北京、天津等省市区;
  长江中下游地区,含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上海等省市区;
  东南沿海地区,含浙江、福建、台湾等省区;
  岭南地区,含广东、广西、香港、澳门等省区;
  东北地区,含辽宁、吉林、黑龙江等省区;
  内、外蒙古地区,含历史上长城以北的内蒙古和外蒙古地区。
  历史区域的划分是最棘手的问题,因为我们祖国的疆域和政区在历史时期多有变更,很难确定以哪个时代的疆域政区为本书叙述的空间结构。因此,我们基本上是以今天中国的疆域政区作为区域划分的基础,同时照应历史上曾经是属于我们祖国的疆域而现在不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之内的地区。严格地讲,以现代疆域政区划分区域并不合理,但却是最容易为广大读者从地理方位上所理解。尽管如此,我们在叙述中也对分区做了适当的调整。
  我们也没有完全按照当代综合自然地理区划划分的标准,即按热量差异、植被、土壤等要素的不同来划分区域。虽然看起来不很合理,但是我们也尽可能地考虑到现代自然地理区划的划分原则和要素。本书8个宏观区划主要参照自然地理的分异,基本上以当前中国地方行政区划的省区为纲,为的是学生们可以用熟悉的当代行政区划对过去的历史政区进行对比,发现演变的规律,同时又能够处处结合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的特色去理解,所以有些地区又打破了现时的省界。譬如:秦岭以南的汉水上游,本书没有放在陕西省来讨论。实际上,将中国自然地理区划与当前中国地方行政区划嵌合在一起很困难,也是不尽科学的事情,何况我们讲述的内容又是历史时期的区域地理,更使人无从下手。以第三章中原为例,我们本想以黄土高原和黄淮海平原两大区域为纲,但是在编写过程中,还是发现自然区划与人文地理不易整合,特别是作为教材,难以令当代大学生从地理空间上有清晰明确的感知。所以,最终我们还是采用大宏观区域与现代省区的结合,这只是退而求其次的不明智之法,我们希望获得不同意见的反馈以后,或许能够在再版时完全以历史自然区划来统合。
  鉴于当前中国的教育体系从中等教育到高等教育,普遍存在学科分得过细,学生的知识结构过于狭窄。理工科学生对历史人文知识的了解只有中学,甚至是初中学到的那么一点;文科学生则上不懂天文,下不知地理,对祖国的自然地理环境还很陌生。岂不知,古人一向以"史地不分家"来看待前哲留给后人的文化遗产,所以才使历史地理学成为中国传统学科里最具本土性的学科之一。关于历史地理学的学科属性经过20世纪长达一个世纪的科学地辩析,已经无可争辩地划属地理学科,所以,这部区域历史地理教材也必然应当更多地侧重于自然和人文地理现象相结合的诠释。
  本书的章节体例。每章的结构按照自然与人文分为四节,即历史自然地理环境、水陆交通、区域经济开发与城市、历史文化景观,我们用概况性的关键词或短语来提示各个区划的特点,以避免统一标题的单调乏味。
  各节的内容和所占权重如下:
  第一节、历史自然地理概况(权重20%),内容包括地形地貌、气候、河湖水系、自然地理分区,目的是对大区域的自然地理环境有总体的认知。其中的自然地理分区是根据地貌单元将区域内再细分成若干亚区,并与历史上的行政区划整合起来;阐述历史时期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制约,历史时期有重大标志性的环境景观变化(如河流、湖泊、绿洲);每个区域末尾都点评该区域地理环境特征与历史地缘政治结构。
  第二节、历史交通地理(权重25%),介绍历代陆路和水运交通线的分布和走向,重要的关节点(山口、津渡、分叉路口等),环境变迁对交通选线的制约,适当穿插发生在交通道路上的历史人物事迹。
  第三节、区域经济开发与城市(权重35%),内容包括区域经济开发与人地关系的相关分析,地区开发与历史政区分合的关系,区域中心城市的选址与发展历程,城市分布的地带性和城市形态特征,导致城市兴盛或衰落的因素分析。
  第四节、历史文化景观(权重20%),阐述历史文化景观形成的地理背景,历史文化区域的划分,文化的扩散与融合,以环境和具有地方特色的建筑形式为标志的区域文化景观特征。
每一章节都必须考虑地理对象在历史时期的区域状况,这种区域划分是建立在对历史的追溯基础之上,是四个特定研究视角下,一定历史阶段的区域地理形态。
  由于区域地理本身意味着差异和比较,譬如:山地河谷地形,有明显的气候与植被的垂直分异,而平原地区则不突出。因此,每一章节的内容不会统一,也不求平衡一致。
本来每个章节的开始应当介绍有关该地区历史地理研究的学术史,历代政区沿革也是传统篇目中不能或缺的内容,考虑到本书是作为"中国历史地理概论"的姊妹篇,上述内容已经在《中国历史地理概论》中述及,为避免重复,故不再赘言。教师可以在课堂讲授时随机介绍。
  本教材以阐述为主,不拘泥于细节考证。章节末尾,列出相关参考书目和问答参考题。书中某些段落引用历史文献与摘引当代研究论著,未能一一注明出处,有掠美之嫌,敬请谅解。
  总体来讲,本教材的主导思想是: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有很强的制约性,人类始终在保持生存发展与社会完善中寻找适应自然环境的最佳途径;同时,人类也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不断地改变着自然环境和人类自身。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3-9 00:45:23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本书读秀还没上架。。。只能买纸版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3-9 02:35:43 | 显示全部楼层
"隔海搜书"
这句词不错,哈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3-9 07:28:32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竟然猜中了。其實我依公明兄的提示,打入「歷史地理」、「北京大學出版社」、「叢書」三個關鍵字,找到本可能合適的書名;公明兄又言約在前年看到此書,便選了近二三年出版的一本書,上圖書館看它收在那套叢書中。但運氣真的不錯,因為這是我選得第一本書,而且本想猜中的機率極小,故也只選了此書!想來應該去買張彩卷,看好運道能否延續。

不過,天下事本多如此!我看,找找書便行了,恐沒這等發橫財的命, 還是別妄想了,安心當園地現行反面典型,破落的困難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3-9 07:46:11 | 显示全部楼层
發橫財会犯心脏病的,有没有买过彩,就怪命,买到60岁再来说.

反面哪有典型当,最多当个异型.看到"现行",不知道该说源远流长,还是遗毒无穷.这也算传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3-9 08:45:43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本书印象中读书中文有人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6-27 02:06 , Processed in 0.322052 second(s), 5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