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3296|回复: 8

[【文史类原创】] [PK][原创首发]人定胜天的论断是错误的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10-14 00:37: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人定胜天的论断是错误的



  响应斑竹号召,以抛砖引玉之态度,写这不成样子的小文和大家交流。

  首先试图澄清人定胜天中的“天”的概念。由于此概念之复杂及本人学力所限,对“天”的概念必将是有局限性的。

  孔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万物生焉。”在这里,天已经是一个有人格的“天”,又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在这里,他明确提出知天命而不逾矩,这反映出其已经把“天命”看做是自然规律的一面。荀子曰:“天不为人之恶寒而辍冬,地不为人之恶遐远而辍广。”又说:“故明天人之分,可谓至人。”这里,荀子和庄子的看法是类似的,天是独立和不以意志为转移的实体。老子曰:“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道德经77章)。故主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经25章)。在这里,天不是最终和最高的。天的“位”下了,表明“天”的神格受到了质疑。

  人定胜天的类似最早见于“人众胜天”。《史记·伍子胥传》:“吾闻之,人众者胜天,天定亦能胜人。”从断句来说,人定胜天可以被断为人/定/胜/天,即“人类一定能够战胜自然”,“人”即指人类,“定”是一定能够的意思,“胜”为战胜,“天”是指自然,“人”是句中的主语,“定”是助动词,“胜”为谓语动词,“天”为宾语;另外一个断句法,“人定胜天”断为“人定/胜/天。”宋·刘过《龙洲集·襄央歌》中有:“人定兮胜天,半壁久无胡日月。”“兮”为语气词,这样,“人定”是一个词,是句中的主语,“人定”中的“定”就没有“一定能够”的意思,也不构成句子中的助动词。


  在这里要明确一点我们所认为错误的“人定胜天”是“人类一定能够战胜自然(包括物质化层面和规律性层面)”,其余理解且不论。

  虽然两说都有道理,可是在不远的从前“人定胜天”的意义终于被定了格。

  1958年,毛泽东在《红旗》杂志第1期上发表了一篇《介绍一个合作社》的短文。文中有两个著名的论点,其中之一是:一穷二白看起来是坏事,其实是好事,一张白纸,没有负担,好写最新最美的文字,好画最新最美的图画;另外一个就是“人定胜天”。毛泽东创造性的把落后说成有利不仅仅是是一种落后文化心态的反映,又是与在历史发展中,人的意识的决定性作用的唯意志主义有着密切联系。人定胜天则是它所主张的是决定历史发展结果的根本力量是“主观因素”,即人的意识、道德观念和具有献身精神的人的活动。正是基于这种观点,毛泽东“人定胜天”的观念希望能利用我国人力资源丰富的优势来实现经济增长和发展经济。在这里“人定胜天”已经渐渐的变为一种唯心论。毛泽东看到了历史的“主观”因素,他所指望的人民群众的“无限创造力”和“极大的社会主义热情”并没能实现真正的在“一张白纸”上,画出“最新最美的图画”。

  我们不用再多说“人定胜天”带来的环境问题和其它负面影响,这是明显的。

  经过毛泽东的拾掇,“人定胜天”终于被强化为一个唯心论的观念。终于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人定胜天不仅仅在于其脱离实际的任意拔高人的作用,还在于其对于科学的漠视甚至是蔑视。在和天的关系中,一个胜字凸显了人和天的不合作和征服性。这是对“天人合一”思想,这个中华文明的内核的背反和颠覆。

  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的特征就是强调人和自然的和谐统一,而不是两者的对立。就算皇帝也要托命为“天子”并无和天作对的意思。

  “天人合一”说的是人与大自然的关系,它的核心,是把人类看做自然界的一个和谐的组成部份。虽说人乃万物之灵,但人类与万种生物一样,都是由大地母亲哺育,靠阳光雨露滋润,才获得生命和生存条件的。因此,妄谈“征服自然”、“人定胜天”,为所欲为,就有破坏环境和遭受大自然惩罚的危险。

  是要“天人合一”还是要“人定胜天”值得我们深思,至于是不是唯物论和唯心论的斗争还要等待智者为我剖析。

                              [完]

[题外话]

谨以此文向妙笔版斑竹致敬,这个活动很好,启迪思维也可以解发帖者疑惑。

hufucopy 0:30 2006-10-14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0-16 20:07:29 | 显示全部楼层
“是要“天人合一”还是要“人定胜天”值得我们深思,至于是不是唯物论和唯心论的斗争还要等待智者为我剖析。”
我觉得天人合一兄最有权利解释您的这个论点,嘻嘻。
总体来说我还是比较赞同兄台的这番言论的,不过有一点我想说明。
建国后因为“革命”等因素的作用,我国史学界也逐渐响应号张“革命”化了,过去的一些观点(比如兄所说的人定胜天)都加山了马列毛的一些东西,学术增添了政治的因素,近几年来我国改革开放步伐越来越快,旧的一些说法(较革命的)逐步退出了舞台,还原历史本来面貌,多方吸收国外汉学家的理论繁荣社会主义学术舞台是一种趋势。
以上是小R今天听中外交流年会开幕致词结合兄的文章所想到的,有点题外话了,兄莫怪。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10-16 22:14:02 | 显示全部楼层
同意斑竹的看法.


我也想等待天人兄为我开智呢.

我在这方面还是外行,为积极参与活动,献丑了.呵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0-16 22:30:34 | 显示全部楼层
哪里哪里,希望兄能在这里找到知音~~多交朋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0-17 00:54:09 | 显示全部楼层
1.建议楼主看钱钟书之书谈艺录,P60 模写自然与润饰自然这篇;其中有谈"笔补造化天无功","学与术者,人事之法天,人定之胜天,人心之通天者也";"百凡道艺之发生,皆天与人之凑合耳(HOMO ADDITUS NATURE)"等.钱先生在文艺创作方法上概述肯定了中外"人定之胜天".
2.人定胜天之定,如果按"人事之法天,人定之胜天,人心之通天者也"来判断,那末就是动词,有制定,造作的意思;因为虽然天/自然很完美,但不是全善全美,还有天灾,所以人如果不说反抗自然,起码要保命,要有所作为避祸,不论是否是科学方法,只要能避祸,那是不是人定胜天呢?
3.天若有情天亦老,老天是不张眼的,自然是无情的,人事之法天,进而天人合一,是否太过分?西方自启蒙运动以来,本来就是把自然换掉上帝,宪法与教育等无不法自然,把人当自然物来对待;等德国发起浪漫主义运动反抗英法的启蒙运动,以人能创造真理对抗英法经验哲学传统,即上帝才能创造及制定真理,人只能通过上帝或自然发现真理并叙述之(这和我国传统 文以载道 是多么相近);把人当作人对待,以人为本才落实;是否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要感谢德国的哲学家,这是不是人定胜天之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0-20 10:57:59 | 显示全部楼层
发几句谬论:
研究一个命题是否成立,不仅仅要看这个命题本身,还要看其产生的历史背景。我们就从“人定胜天”的出处入手。
成语:人定胜天  
成语解释: 人定:指人谋。指人力能够战胜自然。
成语出处: 《逸周书·文传》:“人强胜天。”宋·刘过《襄阳歌》:“人定兮胜天,半壁久无胡日月。”
举例说明: 彼虽不来,宁禁我不往,登门就之,或人定胜天不可知?(清·蒲松龄《聊斋志异·萧七》)
从这里不难看出,在古代,人们并没有肯定地提出“人定胜天”,据我所知,人定胜天是建国后提出的一个政治色彩很浓的口号。正是这个口号,导致了后来一系列严重后果。
自然有规律,既有日月交替、潮起潮落,也有火山爆发、地壳移动。当人类对自然规律还没有充分认识的时候,征服自然,改造自然只能是一个梦想。即便有一天对自然规律有了充分地把握,人类自身是否有能力与自然抗衡,依然大有疑问。
人活在世上,是要有所敬畏的。对自然保持敬畏,而不仅仅是恐惧或是征服,人类的前行才能真正体现出文明的价值。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0-20 23:44:31 | 显示全部楼层
人定胜天,的确是错误的,这是一种想当然的信念。其实,一平方公里的天气变化,就相当于16万吨氢弹爆炸的能量,人怎么能胜天呢?这是非科学发展观的体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0-21 10:31:27 | 显示全部楼层
一平方公里的天气变化,就相当于16万吨氢弹爆炸的能量

这是何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0-21 15:22:10 | 显示全部楼层
人定胜天的论断是错误的

很同意这一观点.

一个人有坚强的毅力,有不懈的品德我们是忠心的钦佩.

一个人过于,坚持,明明不能做的事情,却偏偏去做,而且强着别人去做.

很好的一例子如:UFO一些喜爱者拍的那些行踪.目前为止没一例能证明那些,却还有人认为有外星人..
要用科学说话.

还有一个人的能力.不可否认,精神一因素占很重要,可是如果超越了人的能力极限..当然就不能胜天.

并不是说]"人定胜天的论断是错误的'  认为,我们不进取,不上进的行为..而是以合理的科学做事,说话.

才是正确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6-5 04:41 , Processed in 0.369187 second(s), 6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