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所说的“触目惊心”,倒不是像陈恒那个译本里满纸的误译,而是说的两位译者为本书所加的注解——译文我拿Amazon上面的试读对了3页原文,觉得还不算差。印度对于包括我在内的大部分国人而言是遥远而神秘的,译者能对人名地名风俗制度加些注释,当然是好的。但是让我有些惊讶的事在于,译者在加注的时候,于各种语言的专名,都用的是该语言的传统文字,比如梵语、印地语专名用天城体字母,希腊语用希腊字母,波斯语用波斯字母,藏语用藏文字母,乌尔都语用乌尔都字母,孟加拉语、古吉拉特语、马拉提语等等也各用自己的字体,而绝大多数不附罗马转写。孤陋寡闻如我者,这种做法实在是见所未见。于是我不禁觉得,这书的汉译虽然改名叫“周末读完”(原书名是A Traveller's History of India),可对于不熟悉印藏文字的读者而言,一个周末怕是连最基本(孟加拉文、古吉拉特文、马拉提文等系统与之大同小异)的梵文天城体字母都未必能熟练认读,更何况比它还复杂些的藏文和完全不同体系而更要麻烦得多的乌尔都文、波斯文呢?所以,更精确的说法,或许是“周末读完正文”吧?
当然也有些例外,比如少数的地方是有转写的,似乎是因为注释参考的书体例不同;又比如巴利语,本来是不用天城体写的,该书却并没有用传统的僧伽罗文、缅文、泰文等文字;阿育王铭文也没有用婆罗谜文字(甚至没有去引铭文的俗语形式,倒是抄了些梵文形式来,并且发了些不很正确的感想);有些人名又只有转写,比如Mansoor Ali Khan(174页)就没有加上个当地语言的形式。
这个更神了,“考古学家”的名字不用孟加拉文写就不是他了?事实上此人叫Rakhaldas Bandyopadhyay,更多人知道的名字是R. D. Banerji。“‘塔’跟‘窣堵波’一样是音译”一句,似可交代一下“塔”是“塔婆”之略,略译和全译至少是不一样的,何况“塔婆”对应的原文当是类似巴利文thūpa这样的形式,需要跟梵文的stūpa做出区分。
译文方面,我能找到的原文只是Amazon上的几页试读(Amazon.com的试读是第二版(1999),Amazon.co.uk则是第四版(2007)——出版于2009年的汉译封面说“已修订至第三版”,是有些没跟上时代的),对读了正文的前三页,感觉比陈恒那书强太多了,只是也有些小问题,比如第二页“南亚大三角”的标题在两个英文版里都是Environment。下面那一小段的末尾两个英文版都有讲国土面积的一句话,基本可以确定是漏译。第3页的印度地图原书没有,而原书第6页的语言地图在汉译中也没有出现。第4页原文的120℉换算成了摄氏,可英里都还保持原样,未免有些不够贴心。同页“扁豆”跟lentils是不一样的,后者一般叫“小扁豆”、“兵豆”之类。又同页“七折山”的下面有一句“给人的印象也没有喜马拉雅山那么深”并没有很好地传达“they are nowhere near as impressive as the Himalayas”的意思,至少要把nowhere near翻出来。“在长度上,高原几乎占据了整个半岛”跟“a great plateau which stretches for almost the entire length of the peninsula”相比就差了很多,意译的话,大概可以说“几乎纵贯整个半岛”,但直译我一时想不好,诸位帮忙,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