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838|回复: 0

[【文史类】] 读《道德的重量》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6-7 04:08: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其实,我是带着错位的期待,打开这本书的。我希望它能触动到、或多少影响到一点我的道德观。尤其在今天这个对金钱狂热、狂热到已经过渡性补偿的社会,没有不能买卖和交易的东西,很多的不道德,都有现成的逻辑来狡辩的时代。我自己都能感觉到,我的道德尺度,也在受到社会的侵染而下滑。我希望这本书,给我一些对道德新的认识——但这本书,并没有响应我的期待。

这是一本讲道德的书,但作者却开篇花了很大的篇幅,去铺垫,无常和危机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多么必然。(作者甚至说「迷信科学技术“能解决所有生活本身问题” 的至高魔力,是另一种典型的美国式的、对付现实生活问题的文化反应,当问题达到危机的程度时,人们只能诉诸于技术帮助。但从根本上说,这些专业误导了必然性的概念,把某一领域的具体概念和技术,当成能控制人类社会事务的手段。如此种种、试图缓解或解除人的焦虑的专业技术和文化对策,都在迷惑我们,使我们看不到人类生存环境的本质」)

为什么要强调,危机和道德的关联呢?因为作者认为,只有在面对危机时,一个人对道德持什么样的认识,才最清晰的展现出来;反过来也是,当人们处在极端严重的危机中时,他们本身也会变得更加危险——后面这点是很重要的(例如文革) ,因为「第一轮危险,即外部力量威胁到那些,我们认为至关重要的事,又会引起来自我们自己的第二轮危险,即为了维护我们的价值利益,我们自己也会违反人性,威胁他人的生活」

所以,后面的故事对道德抉择的讲述,都是基于主人公在面对“危机”这一情景下的。

第一个故事,给我浓烈的道德形而上的感觉。故事讲述一个曾经受过勋的士兵,现在是个成功的法律专业人士,当他回忆起太平洋战争中,他犯下的暴行时(尤其是残忍的杀死一位正在抢救伤员的医生),他感到非常痛苦和抑郁。主人公说,「在和平或平常的情况下,当我们没有生命危险之虞时,我们所尊崇的道德观念,与我们面临你死我活的生命威胁时,我们实际能够做的,其实是不一致的。主人公对此感到义愤,认为这是伪善。这种双重行为标准,也许有益于活命,但这实际上是冠冕堂皇地,把不道德的行为正义化」。

——我理解他的痛苦,但我不认同他这段话,这种观点的背后,是假设我们人人头顶上,都悬着一个不变的、放之四海而皆适用的道德观念,但这是真的吗?在这个真理都已经被消解掉、不再静态存在的年代,还有一个放之四海皆应该遵守的道德观念么?我知道这样说会显得自己封闭、浅薄而境界不够,但这就是以现在的成长度,我所感受到的。道德和国家一样,也是想象和建构出来的,道德观是从具体的场景中拔地生长起的。我如果在主人公的场景中,也会做出和他一样的选择,并且至少现在来看,我不会像他一样懊悔。这让我想起第一届华语辩坛老友赛的一道题:在绝境中,一个人为了自己活命,是不是什么都可以做?普通人的第一反应,大多是反方。但正方给了我不少新的启发。

作者提到的另一个有趣的点,是抑郁症真的是糟糕的吗?这个点似曾相识,像之前读过,霍妮就说,神经症不只是个体罹患的疾病,不只是个体不正常,还有一种神经症,是个体正常,但社会和世界不正常,内外冲突引发的焦虑,体现在个人身上,我们叫它作神经症。这和本书提到的抑郁症的积极作用,倒是相通的。这个故事中,主人公杀死了手无寸铁的、敌方的一位医护人员,为此感到深深的罪恶感和自责,这种痛苦被社会规约界定为抑郁症。但是,这种抑郁症真的是糟糕的吗?是社会真的应该去治愈的抑郁症吗?一个没有良知的人,是不会罹患这种抑郁症的。进一步说,常人的不幸,与病理学意义上的抑郁症,究竟是否有区别呢?这种利用权力,对抑郁症的下定义行为,是社会共谋的一部分么?

第二个故事,我觉得除了呼唤爱,作者什么都没说,呼唤爱呼唤了几十页……

第三个故事,是我们中国文化大革命的。作为内科医生、知识分子的主人公,在文革中被昔日最亲密的好友攻击、批斗,失去了自己的理想、家庭、事业,甚至自己的妻子命丧昔日好友之手,但是,在天时地利人和、拥有绝佳的机会能够报复时,主人公却选择了另一条路。叙述最开始,主角乌托邦的价值观,我极端不认同。主人公说,「我的一个叔叔加入了共产党,而另外两个则属于国民党……这其实是相当普遍的,这样做,你的赌注可以通吃桌面上的所有号码。我厌恶我们家庭的这种德性。没有理想,没有节操,随风倒,一切为了保住自己的财产」。或许在其他人看来,我这种和他的家庭站在一边的观点,就是典型的机会主义,但我真诚的认为,主角的家庭在这件事情上,并没有什么道德过错。主角可以拿他对道德的高标准来自律,但是谴责达不到他高标准的别人,就是虚伪,这点我不能认同。

不过主角自己和本书作者,在后半部分,都缓和了这种道德白莲花的立场。主角的立场后退且不说了,作者说,他并不认为持有 「极端的道德虚无主义、势力、为获得成功不顾一切的野心」的徐医生,是恶魔。这并不是又一个刻板的英雄与邪恶较量的故事,而是关于生存竞争的、灰色地带的故事——这点也显出了作者的专业立场——也就是说,在危险的困境中,在好像环境逼着我们做不道德的事、才能苟活下去的时刻,其实我们仍然是拥有选择空间的,能够以一种相对道德的选择生存下来,就像书中的严医生一样:「当严医生有机会报复、加害徐医生时,却出人意料的放弃了机会,开创了一个全然不同的、显然也更道德的现实局面」。即使环境逼迫着我们做出不道德抉择时,如文革、如纳粹德国,在本地环境的压力夹缝下,我们仍然拥有相对的选择空间——这也是本书给我的唯一的、突出的新启发。

故事中也捎带了一些彩蛋,对当下的中国作了很多评论,比如「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比美国的资本主义要粗糙得多,人们崇尚物质享受和实用主义,好像这就是一切。美国人也接受物质作为认可和奖励,但他们有宗教和精神追求。而且,这里有法律系统和道德规范……你不能对独生子女家庭后代和物质享受主义者寄什么希望,他们太自私。这个时代是徐伟庆式的人的时代,我的时代已经过去。现在是无德无品之人的时代」,他的措辞力度有点过头,但大体方向我是认同的。包括今天的中国,在古典和现代化之间微妙的杂交,比如「在中国的传统里,如果一个高级官员以自杀表示道德反抗,皇帝应该对此作出反应,对普通老百姓也有重大的文化意义」,让我想起今天的政府,以高尚辞藻和高压结合的手法,来对付外部威胁,与古代政府将儒家理念和法家手法合二为一的方式,有多么跨越历史的暗合。

至于第四个故事,整一篇都是跟宗教相关,共鸣太少了,所以也快速跳过。——鉴于已读的四个故事中,新启发太少了,于是读到这里就中止了。

最后一个引起我关注的点,是伦理学的功用和伦理学家自身的立场。

显然,伦理学学者的工作是研究伦理学,但是,这不等于在伦理道德修养方面,伦理学学者就高过一般人。知识积累的高,不等于道德实践的高。那么作为伦理学学者的作者本人,在讲述这七个故事时,是带着怎样的立场呢?

我觉得差强人意。大部分时候,作者自己的立场,在这些故事中藏得非常深。他主要是刻画和展现,并没有明确的提出自己的倡导。正像作者说的,「这些故事逼主人公面对自己的本质问题,也驱使主人公们重新思考和接受我们人类的本质、我们共同的人性问题……昭示了平庸的道德折衷导致的事与愿违的后果,使人们看到道德生活难以如人所愿的特性」,作者尽量在述而不论,在「寻找各专业人士间的对话空间」。但是,即使作者非常克制,也还是不时流露出倾向性。在第二个故事中,作者就把自己的立场,暴露的太张扬了,站在宇宙中心呼唤道德……在其它章节中,也不时含蓄的指出,「创造性的合乎道德的生活的可能性,还是存在的。甚至假如我们的最重要的意义受到了威胁,我们也可以首先做到,不伤害我们自己和他人」——依然在劝人向善。

从这个细节局部上,我觉得这本书带给我的冲击,并没有西方哲学,例如罗蒂的偶然反讽与团结,给我的启迪大。后者对于为什么道德生活是值得人追求的(甚至是不值得,这点更令人震惊) 、它对于人类团结起着怎样的作用……都有更深刻而又精彩的阐述。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12-22 17:11 , Processed in 0.181660 second(s), 9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