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980|回复: 2

[【散文】] 最后一别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6-5 21:37: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一千零一夜_1 于 2017-6-19 10:48 编辑

许久没有在这里发表文章了,为祝贺论坛重新开张,发表一篇旧文,是悼念一位去世的老阿姨的。

最后一别
——送别彭翠萍老人纪事



(一)
    2012年9月8日,惠山脚下的无锡殡仪馆,哀乐低徊,泣声不绝。
    亲人、朋友、同事、邻居,从四面八方赶来的人们,含悲忍痛,送别一位平凡而伟大的女性,一位正直、慈和、勤勉、善良的老人。她满头银发,娴雅静穆安卧于鲜花之中。她永远不能站立起来了,不能露出微笑,不能执笔,不能操持家务,不能呵护儿孙,不能濡沫丈夫了。
    这是她人生的最后一程,抖掉了一世的沧桑,卸下了双肩的重负,平静地等待归于尘土。但猝然临之,亲人、友朋、一切对她深有感情的人们,怎能相信这个亲切的生命突然间就永远离开了他们?怎能相信,从此即将天人永隔,永别于阴阳两界,再不能感受她的一点点热切,一点点温情?
    丈夫,一个顶天立地的男人,依然保持着镇静,保持着儒雅。可面对即将永别的亡妻,他眼中闪现的泪花,沙哑的嗓音,还是透出了内心的巨大悲痛。从同学,到夫妻,近五十年风雨人生,甘苦相伴,相将扶持,不离不弃。如今永诀之际,他伸出颤抖的手指,抚摸着亡人的额头,那一触间,凝聚了一生的深情和无尽的哀思。在他身后,是亡妻巨幅彩色遗照,华发的老人,面露微笑,是对一生坦然生活的自信,也是对一生清正廉明的自豪。遗照两侧,悬挂着丈夫亲撰的挽联:“堂堂正正,侠骨铮铮,依然工人本色;坦坦荡荡,温情脉脉,总是慈母胸怀。”知妻莫如夫,一生相守相知,铁骨与慈母之评价,也只有丈夫才能作得出吧!
    孝子刘晓冰,站在遗体前,追思母亲一生,孺慕不舍之情,化为滴滴伤泪。当说到“爸爸说,您就是家里的纪检书记”时,不禁一声长恸,满室吊唁的人们,瞬间泪花奔涌,啜声四起。熟悉她一生的人们,都油然想起她身处高位之家,平易待人、严格要求家人清正廉明的种种往事,奔来胸间,敬慕与哀惜之情,难抑难制。
    孝女南捷,自澳州万里奔丧,不能相信,亲爱的母亲这样早就弃世,内心的哀痛与奔波的劳累,快将她击倒了。望着静静躺在灵床上的母亲,呆若木人。母亲的双手,抚养她与弟弟茁壮成长,也以正身立世的精神,濡染了姐弟的心灵;更以年迈之躯,飘洋过海,照料病中的女儿,仁覆惠育,泽及子女,而萱堂慈恩、三春之晖未报,怎能不悲痛欲绝。
    自发病到去世,只有十多天。就在去世的当天早晨,还与老伴在商量午饭吃什么菜,中午就已弥留了,连在上海的娘家人、内蒙的婆家人,都没来得及见最后一面。现在他们来了,站在他们亲爱的姨姨、姑姑和奶奶的遗体前,所有的亲人都悲不自胜,想到一生尽其所能帮助、呵护他们的这位老人的点点滴滴,想到从此永别、姊妹再不能长相团聚、子侄再不能一依膝下,忍不住围柩长哭,哀恸不已。
    告别厅里,肃穆庄严。无锡市各级领导、各界人士,以及从北京、上海和各地赶来的人们,缓步瞻仰遗容,敬献鲜花,三致深躬。他们中有吕聪敏、项玉章、吴相仁、林强、张永杰、文振富、王佩亨、刘学军、云涛、肖宏、徐昌年、陈红兵、段宝全,以及新华通讯社代表崔迎春、王定一、甘顺仪;无锡市委常委、秘书长张叶飞,无锡市委组织部、老干部局的领导同志等生前友好王家骏、朱德坤、肖国兴等二百多人。
    哀讯一出,刘云山亲致唁电,表示深切哀悼。因故不能前来送别的各级领导、故旧亲朋,也发来唁电或赠送花圈。
    几日来,无锡各界人士纷纷登门致吊,怀念这位令人尊敬的老人。
    老人的名字,上彭下讳翠萍。

(二)
    人的一生,有轰轰烈烈,有默默无闻,但不管是功造天地,还是仅能自存,品格的高下,评价的标准是等同的。彭翠萍老人一生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立身之正。她性格爽直,待人诚恳。对仗势欺人,对以强凌弱,她大胆敢言,甚至拍案而起,从来疾恶如仇,毫无畏惧。文革中和文革结束后,刘济民遭受打击排挤,多次面临危险境地,她从不怀疑丈夫的正直,坚定地站在亲人一边。后来刘济民做了领导干部,身居高位,她与丈夫相约,绝不以权谋私,绝不公事私办。这难免让人感觉有点“不近人情”。在熟悉她的亲友中,留传着她的许多谢绝收礼、谢绝宴请的佳话,今天人们再次回忆起老彭“不近人情”的点点滴滴,无不感叹这是真正的一身正气,是节操。刘济民常感慨着对孩子们说:“有了妈妈把关,我们几代人都不会犯错误。”家里的客厅,挂着一副竹图,两边有题字:“但留青白在,日日报平安”。老同学、老朋友邢双合说:老彭和老刘这对夫妇的清白,不是为了“保平安”才清白,他们是“自来清”。只有立身之正,才会有自来之清。
    人不管做什么工作,最可贵的,就是对职业的忠实尽职。彭翠萍1960年考入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毕业后入新华社,做记者,做编辑,不管是在军分社采写军旅生活,还是在国内部采访社会经济新闻,几十年如一日,脚不停步,手不停笔,撰写了大量有份量的稿件。年轻时抚儿育女,丈夫又经常出差不在身边,她从未因家庭困难影响工作。做记者要经常外出,她就把孩子托付给邻居、朋友,尽心尽职地采写每一篇稿子。年纪渐老,身体渐差,仍然笔耕不缀。几十年来,采写的多篇稿件,受到中央领导同志好评,胡耀邦、赵紫阳等多次给予批示。谋业之忠,有口皆碑。
    人说女人半边天,刘济民沉痛地说:老彭是我们家的整个天,她走了,天就蹋了。济民的话,并不仅是一位丈夫对妻子的去世抒发的悲痛,而是确确实实的。自与济民结婚以后,操持整个家务,就成了她一生的职责,她无怨无悔,尽心尽力地经营、维护着这个家。孩子们回忆,从小时候起,见到的就是不停忙碌的母亲的身影,常常在繁忙工作后回家,就一边忙做饭,一边给孩子们讲外面的各种大事,启发他们对事物的了解。她并不是简单地照顾孩子们的生活,更多的是关心孩子的品德和修养。儿子晓冰回忆说:母亲曾用转业费,买来一套《资治通鉴》,作为家庭必读书,从中学习治乱兴废之道,也学习为人立身之本。中国是个没有宗教的国家,中国人的善恶美丑观,往往是以史书来传承的,史书是中国人的“准圣经”。一位母亲,能够以这样的方式来教育后代,不能不说是因为她深通此理。晚年,她更加慈祥精心照料孙女、关心外孙,就是临终,最不放心的,也是这一对娇丽的生命。母亲是家的象征,在彭翠萍身上,这一点格外显明。那是因为她对家庭,倾注了全部的感情。
    1939年3月13日,彭翠萍出生在上海一个产业工人家庭,自幼贫寒。几十年来,她对自己的父母,对兄长姊妹,感情深厚,即使在经济不宽裕的情况下,也总是想方设法接济。退休以后,她以年老之躯筹办了一个小加工厂,赚到的钱几乎全部用来补贴亲友。一次工厂出事故,她头部被重物击伤,病得很重,从此身体每况愈下。可即使如此,她仍然坚持着把厂子办下去,也无非是为了能对亲友多一点帮助。生命有尽,大爱无疆。
    她对普通人充满尊重,因此也赢得了尊敬。在她生病住院期间,雇了一位来自农村的中年妇女。短短几天,两人就产生了深厚的感情。她去世后,这位妇女前来叩灵,长跪不起。而这位妇女,并不知道老彭的身份和家庭背景,她对老彭的敬重,完全是因为被老彭的高尚人格所感动。能够赢得普通人的尊敬,才是对人格最高的褒奖。待人以诚,是彭翠萍一生的追求,直至生命最后一刻。
    有位朋友写了一幅挽联,刻尽老彭一生:
    立身之正,谋业之忠,自始不移大节;
    持家以情,待人以诚,从来未负平生。


(三)
    当天下午,老人的骨灰被送往苏州木渎镇的凤凰山公墓安葬。
    这里,一径通幽,三面环山,冈峦平缓舒展,草木葱茏,静谧安堵。老人的先父母和大姐前已安葬于此,在数十年风雨之后,重归父母的怀抱。
    墓地六尺见方,简洁庄严,仿佛象征着老人的一生。家人、亲属、朋友数十人,鞠躬、献花,做最后的告别。香烟缭绕,飘向天际,仿佛指引天堂的路径。
    夜晚,大雨滂沱,一洗空山,夜色清澄,秋风习习。这是您对人间的最后酬答吗?是希望那些前来为您送别的亲人友朋们减轻哀伤、继续无忧的生活吗?是希望这天地人间更加清廉、更加公平吗?
    殁后之灵,青山为凭!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6-5 22:43:40 | 显示全部楼层
问好 虚和子兄

夜来品读,尽是感伤之情。

惟愿逝者安息,天堂里只有幸福和平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6-7 22:52:50 | 显示全部楼层
emppp 发表于 2017-6-5 22:43
问好 虚和子兄

夜来品读,尽是感伤之情。

谢谢兄!一篇旧文,将在一部书中发表,先发在本论坛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4-26 13:25 , Processed in 0.381991 second(s), 9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