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楼主: emppp

[【读书进行时】] 园地重生,2017年读书小记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8-1-11 14:57:15 | 显示全部楼层
      《明朝那些事儿》第八部的第三章:一个监狱看守(对于一个在历史上有一定知名度的人而言,介绍如此之少,是很不正常的。但从某个角度讲,又是很正常的。因为决定成败的关键人物,往往喜欢隐藏于幕后。)

      天启元年孙承宗刚到辽东的时候,他所拥有的只是山海关以及关外八里地。到天启五年的时候,孙承宗巩固了山海关,收复了宁远以及周边几百里地。在收复了宁远之后,孙承宗又占据了锦州,至此,孙承宗完成了他一生中最伟大的杰作----关锦防线。该防线全长四百余里,深入后金区域,沿线均有明朝堡垒和据点,极为坚固。直到明朝灭亡,后金也没能攻破这条防线。

      在短短几年时间里,孙承宗建立起了一条坚不可摧的防线、一支精锐无比的军队和一群天赋禀异的卓越将领,对这一切,努尔哈赤并不是很清楚。自万历四十六年努尔哈赤起兵以来,明朝能打的将领他都领教过了,都是他的手下败将,对于这些新人他没有很放在眼里。好在对于孙承宗的能力他还是比较了解的,所以这几年之内他没有发动大的进攻。他的手下也有一大批猛将,比如我们所熟知的八大贝勒。这八大贝勒是指代善、阿敏、莽尔古泰和皇太极,他们四个因为军功和资历都很强悍,所以又成为四大贝勒。而阿济格、多尔衮、多铎和济尔哈朗又称为四小贝勒。而他们里面最能打仗的是皇太极、多尔衮和代善。

      能打的就要打在前面,努尔哈赤派代善去攻打锦州,当代善的军队到达锦州城下的时候,代善才意识到,锦州城不但高,而且厚,非常坚固,想攻下锦州有一定的难度,让代善始料不及的还在后面呢。代善命士兵架云梯攻城,锦州城内不仅有三眼火铳还有大炮,代善手下的士兵被打得很惨,根本无法占到任何便宜,于是代善停止了攻击,他想再观察两天。孙承宗的部队已经陆续露面了,在代善的左翼出现了一支部队,那是镇守前屯和松山的,当代善准备击退这支突袭的部队时,城里的明军也开始出动了,对于代善来说,他已经算是腹背受敌了。而让代善感到恐惧的是,宁远、中前所等地的明军也在陆续向这里进发,代善明白,自己的部队已经陷入了重围,于是代善赶快逃命,直到遇到前来接应他的二贝勒阿敏,代善才算是稳住心神。此战,明军大胜,击溃后金军千余人,斩获首级六百多颗。这让努尔哈赤明白了,眼前这个以静制动的孙承宗,确实是个极其厉害的角色。在不知不觉中,孙承宗收复了辽东近千里的土地,直到天启五年十月的一天,孙承宗主动提出了退休,因为强大的东林党已经不再强大了,他们失败了。

      其实对于东林党而言,他的成功是归于他的强大,而他的失败也是归于他的强大,一个集团强大的一定程度后是要自行修复也就是要自行毁灭的。这是事物发展的规律,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万历末年,布衣汪文言来到了京城,在一个极其偶然的情况下,他加入了东林党,于是齐、浙、楚三党被整死了。又是因为他,东林党最后也被灭了,这就是后世对他的评价:以布衣之身,操控天下。其实汪文言只不过是个很能混的人,靠着他的混功,他当上了县吏,一个监狱的看守。而在明代,吏的手中是掌握实权的。这就为汪文言以后的发达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和人脉基础。汪文言后来几经折腾,跟太监王安拉上了关系,而且关系很不一般。不知道汪文言是靠的什么手段,反正三党就这样在他的手里完蛋了。接下来就是东林党,而此时的东林党已经非常强大,强大到要爆炸的程度。于是,历史将继续前行,我们也就跟着历史的车轮继续往下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1-12 15:10:39 | 显示全部楼层
      《明朝那些事儿》第八部的第四章:毁灭之路(在我看来,东林党之所以失败,是因为自大、狂妄以及嚣张。不是一个人,而是一群。如果要在这群人中寻找一个失败的代表,那这个人一定不是杨涟,也不是左光斗,而是赵南星。)

      天启三年,又一个京察年。每到京察年,总会有人欢喜有人忧,这一年因为朝局在东林党手里,所有东林党大权在握,三党就成了落水狗,此时的吏部尚书是赵星南,他打压的人是齐党首领亓诗教,浙党骨干赵兴邦和楚党首领官应震、吴亮嗣。赵星南不但要把他们从朝廷里赶回家,还为他们写了一篇评论文《四凶论》,跟着他们一起滚蛋的还有不少三党成员,真可谓痛打落水狗。就这危急的时候,魏忠贤站了出来,拉了这些人一把。

      魏忠贤,大家不会这么快就忘了,他曾跟着李选侍,当时叫李进忠,他是北直隶(现在的河北)肃宁县人。他家里很穷,他结过婚,有个一个女儿,因为赌博,把女儿给卖了,妻子也改嫁了,然后他自宫了。但是在当时,想进宫当上太监也是很难的,由于机缘巧合,他命不该绝,万历十六年(1588年)他到了太监孙暹的府上干活,因为他表现的非常老实,孙暹于万历十七年(1589年)保举魏忠贤进宫当了一名太监。这里要声明一下,魏忠贤进宫还当不上太监,是太监的最底层,称为火者。此时的魏忠贤已经二十一岁了,十几年过去了,他还是原来的火者,只不过多了一个外号“魏傻子”,这就是所谓最能装傻的牛人代表了。在宫里这十多年里,魏忠贤练就了骗人的本事,他骗人的态度可谓真诚至极,因为他自己都感觉不到那是在骗人,已经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在宫里这些年,魏忠贤结交了很多“朋友”,其中一个叫魏朝,因为是朋友,魏朝就帮魏忠贤找了份工作,叫典膳,是给朱常洛的王才人也就是朱由校的母亲伺候膳食,可惜好景不长,万历四十七年,在魏忠贤进宫二十周年的时候,王才人去世了,魏忠贤的生活低到了极点,在宫里当了一个仓库保管员。结果误打误撞,他竟然有机会去伺候李选侍。这位入宫三十年,已经五十多岁的老太监,竟然成了李选侍的心腹太监。

      看起来魏忠贤的好日子终于等来了,哪知道好景不长,光宗一个月后死去,李选侍的太后梦也破灭了,魏忠贤还险些被赶出宫。在这次较量中,魏忠贤第一次领教到杨涟的厉害,没过几天,魏忠贤奉命去警告杨涟,结果又被杨涟给狠狠地威胁了一次,在魏忠贤眼里,杨涟这个人实在太难对付了。就在魏忠贤差不多又到了走投无路的时候,拯救他的人出现了,这个人是朱由校的乳母,在朱由校即位后第十天就封他的乳母客氏为“奉圣夫人”。客氏原名客印月,是北直隶保定府一村民侯二的老婆,据说相貌极其妖艳,她生下自己的儿子不久朱由校出生,客印月经过层层选拔成功入宫成了朱由校的乳母。后来她的丈夫死了,她就一直留在宫里,朱由校长大了,他没有走,朱由校十六岁当了皇帝,她依旧留在宫里,因为皇帝不让她走。天启二年,朱由校结婚,客氏不悦,朱由校当即表示,以后临幸哪个妃子,都要经客氏同意才好。对于这位让皇帝听话,大臣敢怒不敢言的客氏,魏忠贤是一定要接近的。于是魏忠贤不择手段,把魏朝给挤兑走了,然后他终于有幸跟客氏成了“对食”。

      其实靠着魏忠贤自己的能力,他是根本无法赶走魏朝的,这一切好得拜王安所赐,魏忠贤是极会拍马屁的,当王安替他清理了魏朝之后,魏忠贤明白,王安现在才是他的最大死敌,于是魏忠贤又着手开始挤兑王安,他终究会有一个无赖、流氓、混混、人渣的本性,用一种令人匪夷所思的手段成功了,这就是历史告诉我们的,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一切皆有可能,就看是什么人,用什么样的方式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1-15 10:49:16 | 显示全部楼层
      《明朝那些事儿》第八部的第五章:道统(他依然留在原地,一动不动,因为他依然坚持着一样东西----道统。所谓道统,是一种规则,一种秩序,是这个国家几千年来历经苦难挫折依旧前行的动力。)

       天启元年,司礼监掌印太监卢受因为犯了事,被免职了,接替他的人论资排辈正好是由王安接任。这个位置是在是太重要了,魏忠贤想自己的人来干,但是王安又必须干,于是魏忠贤苦苦寻找干掉王安的办法,正是天无绝人之路,王安为了跟皇帝客气客气,就给皇帝上疏说这个位置太重要了,我怕自己干不了,希望皇帝另找贤能。其实王安就是跟皇帝客气一下而已,然后皇帝答复一下,就你王安来干就行了,结果一切真的皆有可能,这一次皇帝竟然答应了王安的上疏请求,而且没过多久,就让王安回家养老去了。这是怎么回事,王安纳闷,我也纳闷啊。毕竟皇帝是王安一手给扶持起来的,皇帝现在怎么也卸磨杀驴呢。其实这里面起作用的是客氏,魏忠贤跟客氏说了王安要接任掌印太监的事,于是客氏大怒,就有了后来王安被赶走并被杀死。至此,魏忠贤终于除掉了王安,入宫三十多年了,魏忠贤终于走到了他的人生高峰期。

      对于魏忠贤来说,他要想成为这个国家真正的统治者,还有最后一个敌人,那就是东林党。而现在东林党的势力实在是太大了,魏忠贤需要积蓄能量并等待时机。此时的魏忠贤已经是东厂的提督太监,他经过仔细考虑和精心准备后,对东林党发动了攻击。首先他开始拉拢东林党的要人们,结果他发现,对于东林党人来说,他的拉拢他们根本看不上,其中最不给面子的就是赵南星。他们根本就看不起无赖加流氓的人渣魏忠贤,他们对于他竟然能爬的这么快很是不耻,因为东林党人都是书生,书生都是认死理的。东林党的拒不合作,让魏忠贤恼羞成怒了,他感觉到自己被鄙视,痛定思痛,他决定既然不能合作,能就只剩下死磕了。

      魏忠贤现在还有一个大问题,他是个文盲,想跟东林党这些书生死磕,必须要找几个忠实的走狗,首先被拉拢的是顾秉谦和魏广微。顾秉谦是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的进士,一个坏到骨子里的坏人,他是主动送上门来的。而魏广微呢,是万历三十二年的进士,原本还不好定性他是个好人或是坏人,结果因为他收到魏忠贤的提拔,让赵南星非常痛恨。赵南星和魏广微的父亲是八拜结交的兄弟,所以当魏广微去求见赵南星的时候,赵南星拒不接见,因为他不愿意跟魏广微说话,觉得他辱没了魏广微的父亲。于是在赵南星的挤兑下,魏广微成了死心塌地为魏忠贤服务的走狗,也成了一个彻头彻尾的坏人。

      除了这两个走狗之外,还有冯铨、施凤来、崔呈秀、许显纯等,后来还有五虎、五彪、十狗、十孩儿、二十孩儿、四十猴孙、五百义孙,简直让人恶心到了极致,作为一个太监,竟然如此的多子多孙,也实在是到了让人匪夷所思的地步。这些连禽兽都不如的东西们,他们都是经过精挑细选的人渣,遍布太监、特务、六部官员、地方官、武将等,涉及到各行各业,可谓魑魅魍魉无处不在。他们什么事都干,就是不干好事,什么都要,就是不要脸!经过考虑再三,他们决定从汪文言下手。这个号称天下第一布衣的汪文言确实不是等闲之辈,当魏忠贤指使顺天府府丞绍辅忠弹劾汪文言的时候,一弹汪文言就被赶走了,并很快被下了大狱。正当魏忠贤洋洋得意的时候,让他始料不及的是汪文言出狱了。出狱后的汪文言名声更大了,更让人摸不到头脑的事情还在后头,出狱后的汪文言竟然被任命为内阁中书,这让魏忠贤意识到,他的实力还是远远不够,这个布衣汪文言竟然如此可怕,要想打倒东林党人,必须要先除掉这个汪文言,而现在,他必须要耐心等待时机。

      事情的发展却超出了所有人的预料,天启四年(1624年),吏科给事中阮大钺弹劾汪文言、左光斗勾结,祸乱朝政,于是阉党们纷纷回应,趁机攻击东林党。一时间朝廷大乱,汪文言被免职,叶向高也申请辞职了。其实这段时间里,东林党中的黄尊素是第一个觉察到魏忠贤的可怕的,是他力保了汪文言,才有了汪文言的入狱并被释放。第二个觉察到魏忠贤的可怕的便是叶向高,所以这一次叶向高主动以退为进,就是为了给魏忠贤施加压力,让他不能轻举妄动。这一招果然见效,魏忠贤退缩了,东林党暂时取得了胜利。只可惜这胜利和退缩都是暂时的,因为魏忠贤实在是太能拉人了,接下来魏忠贤的作为实在是罄竹难书了。自开国以来,大明王朝最黑暗的时刻来临了。魏忠贤们想怎么干就怎么干,他们可以为所欲为,没人能阻挡得了。

      魏忠贤横行的这几年里,杨涟一直在观察着,一个强大无比的敌人就站在他的面前,他只能靠支持着他的道统来孤军奋斗了。魏忠贤无恶不作,肆无忌惮,而杨涟所坚守的道统在魏忠贤这里,连个屁都不如。尽管魏忠贤已经邪恶到了极致,空前绝后,但是杨涟相信,正义追究能战胜邪恶,只是需要时间和人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1-15 16:03:25 | 显示全部楼层
      《明朝那些事儿》第八部的第六章:杨涟(他依然充满自信,因为奏疏在社会上引起的强烈反响和广大声势让他相信,真理和正义是站在他这边的。但是实力,并不在他的一边。)

      天启四年六月,左副都御史杨涟写就了弹劾魏忠贤二十四大罪的奏疏,在这篇青史留名的檄文中,杨涟历数了魏忠贤的种种罪恶,排除异己、陷害忠良、图谋不轨、杀害无辜,可谓世间万象,无所不包,且真实可信,字字见血。如文中所写,魏忠贤在短短几年时间里,跨行业跨品种坏事干得面面俱到,实属不易。做坏人做到魏忠贤的份上,也可谓空前绝后了。

      杨涟明白,他的这封奏疏只要送上去,必定会落入魏忠贤的手中,然后就会成为一堆废纸,而自己也将立即遭到灭顶之灾,为了能将奏疏直接送到皇帝手里,杨涟怀揣奏疏,直接来到大殿前,然后一个让人哭笑不得的消息让杨涟的计划泡汤了,因为当天皇帝下令他不上朝。看起来,这场生死较量要拖后一天了。当杨涟走到会极门的时候,按照惯例,他将这封奏疏交给了负责呈递文书的官员,他知道,这封奏疏很快就能放到魏忠贤的面前,但他还是这样做了。因为他接下来又干了另外一件事,让这封奏疏的内容以讲学传道的方式在短短几天内,达到了妇孺皆知的效果。当然此时,只有皇帝不知道这封奏疏的内容,可谓天下尽知了。杨涟之所以要这样做,因为他相信魏忠贤看到奏疏后会对他痛下杀手,他也知道靠自己的能力根本斗不倒魏忠贤,但是他选择了义无反顾,就因为他相信正义一定能战胜邪恶。是的,历史一再证明,正义终将战胜邪恶,但是历史也一再用血的事实告诫我们,很多时候正义战胜邪恶是需要时间和代价的,杨涟就是其中的一个殉道者。

      奏疏送上去的第五天,事情的发展就超出了杨涟的预计,因为杨涟相信社会的反响,他相信正义是站在他这一边的,但是杨涟确实太天真了,他忘了正义有时候是和实力相悖的,比如眼前的魏忠贤就是一个最好的例证。面对如潮水般涌上来的攻击,魏忠贤束手无策了。他四处求情,希望东林党人能对他手下留情。然而现实确实是残酷的,对于魏忠贤的求情,绝大多数人都是置之不理的,只有叶向高表示,对于魏忠贤,现在确实不能赶尽杀绝,因为就目前魏忠贤的实力而言,东林党人对魏忠贤也是无法赶尽杀绝的。面对求情无果的现实,魏忠贤丢掉了所有的幻想,他决定置之死地而后生。他在天启皇帝面前痛哭,因为皇帝也不怎么识字,于是不识字的皇帝和不识字的魏忠贤面前就来了识字的王体乾来宣读杨涟的奏疏。王体乾是魏忠贤的死党,于是下面的后果就不需多些。只是可惜了杨涟呕心沥血之作,就这样被王体乾给断章取义后成了没啥大事的奏疏。魏忠贤彻底解脱了,一切都走上了他的轨道,因为皇帝不识字,因为皇帝喜欢干木匠活。

      天启四年十月,魏忠贤终于举起了屠刀,在毫无征兆的情况下,皇帝下旨训斥了吏部尚书赵南星。皇帝不识字,魏忠贤也不识字,就这样在不识字的皇帝和魏忠贤的手底下,学识渊博的东林党们一个个倒下了。赵南星辞职,杨涟辞职,左光斗辞职,叶向高原本以为自己还能有机会待在内阁,他低估的魏忠贤的赶尽杀绝,无奈之下,叶向高辞职了,魏忠贤的干儿子顾秉谦接任首辅,至此,内阁彻底沦陷,成了魏忠贤的天下。尽管如此,大明王朝毕竟还是个法治社会,要想把东林党人彻底赶尽杀绝,还是需要供词的,于是魏忠贤决定从汪文言下手。此时的汪文言已经身陷囹圄,他感觉到世界已经变了。因为许显纯接替了刘侨,他的好日子到头了。

      天启五年,许显纯接受魏忠贤的指示,审讯汪文言,第一次审讯后,汪文言已经是遍体鳞伤,奄奄一息。无论许显纯怎么拷打汪文言,汪文言只有三个字----不知道。当汪文言的侄子买通看守来看望汪文言时,汪文言用镇定的语气对他的侄子说“不要哭,我必死,却并不怕死!”终于有一天,在拷打中奄奄一息的汪文言对许显纯说了这样的话“你要我承认什么,就说吧,我承认就是了”。但是当许显纯要他说杨涟受贿时,汪文言用微弱却坚定的口气回答他“这世上,没有贪赃的杨涟”。这个混社会的布衣,他曾唯利是图,狡猾透顶,为了生存下去,他虚伪过、圆滑过、欺骗过,每次的选择都是为了利益。但在他人生的最后时刻,他选择了面对黑暗,决不妥协。实在没有办法,许显纯决定伪造口供。当许显纯得意扬扬地伪造口供时,无畏的东林党人汪文言,用尽他的最后力气,向这个黑暗的社会发出了愤怒的控诉“不要乱写,就算我死了,也要与你对质!”。

      利益至上的汪文言,在他的生命最后一刻,他拒绝了诱惑,选择了真理和正义,以前所有的过错都在那一刻化成了正义的使者,他是一个正直无私的人,历史应该公正对待每一个善良、有正义感的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1-16 15:22:14 | 显示全部楼层
      《明朝那些事儿》第八部的第七章:殉道(昏暗的牢房中,惨无人道的迫害,无法形容的痛苦,死亡边缘的挣扎,却没有仇恨,没有愤懑。只有坦然、从容、以天下为己任。)

      对于汪文言的诅咒许显纯怕了,他决定杀掉汪文言,于是在天启五年的四月,汪文言在狱中被杀害了,他始终没有屈服。同时魏忠贤也开始行动,他以受贿罪逮捕了杨涟、左光斗、魏大中等东林党人,而行贿者是已经被处决的熊廷弼,受贿的证据就是许显纯假造的汪文言的口供。面对许显纯的酷刑,杨涟骂不绝口,只有一死足矣。许显纯害怕了,他决定要在狱中杀害杨涟。杨涟也明白自己的日子不多了,他不能死得不明不白。于是在暗无天日的牢房了,杨涟用几乎被打废的手,写下了两千字的绝笔遗书,在遗书中,他写下了事情的真相和他自己坎坷的一生。遗书虽然写完了,可是因为许显纯派人盯得实在太紧,杨涟的这封遗书根本送不出去,无奈之下,杨涟决定把遗书交给一同入狱的东林党人顾大章。还是被看守发现了,面对看守,顾大章别无选择,他将遗书的重要性告诉了看守,希望看守能成全他们。在短暂的沉默后,看守收起了那份遗书,并承诺遗书绝不会落到魏忠贤的手里。就这样,这封遗书被藏在了牢中关帝像的后面,此后被埋在牢房的墙角下,直到杨涟被杀后,那位看守将遗书取出,并最终告白于天下。无论何时何地,我们坚信正义一定是要战胜邪恶的。

      杨涟死了,正如书中所写,千年之下,不求钱财,不求富贵,不求青史留名,有慨然雄浑之气,万仞加身不改其志者,杨涟也!

      左光斗和杨涟同一天被害死的,他也和杨涟一样,死不低头,绝不屈服。他用自己被折磨致残的躯体给他的学生史可法上了一课,让他明白一个人一定要坚持自己的信念,至死也不能动摇。天启五年七月二十六日,左光斗在牢中被害,年五十一。

      与杨涟和左光斗同时入狱的东林党人魏大中、袁化中和周朝瑞也先后被害,只剩下顾大章一个人还没被害死。不是魏忠贤不想杀他,是因为顾大章原本是礼部郎中,以前他还当过刑部主事,监狱属他管,所以他入狱后受的待遇要比其他人好很多。更主要的是这里还有一个传奇人物叫燕大侠的,他想救顾大章出狱。不管是怎么运作的,最后的结果是顾大章的案子被移交到了刑部。在刑部大堂上,顾大章公开了他之所以活着的秘密。他告诉世人:杨涟是怎么死的,左光斗又是怎么死的,许显纯的酷刑如何加到他们这些人的身上,杨涟的绝笔终于被世人公知。顾大章之所以活下来,不是苟且偷生,是因为他要信守承诺,他不能对不起被残害的杨涟、左光斗、魏大中等人。第二天,顾大章写下自己的遗书,自缢而亡。至此,被魏忠贤逮捕入狱的六人全部遇害,史称“六君子之狱”。

      坏人做坏事是不会嫌累的,处理完了六君子后,魏忠贤又开出了一份七人的名单,他们分别是高攀龙(都察院左都御史)、李应升(御史)、黄尊素(御史)、周宗建(御史)、缪昌期(翰林院谕德)、周起元(应天巡抚)、周顺昌(曾是吏部员外郎)。他们也是东林党,他们都是嫉恶如仇的书生,他们看不惯魏忠贤的做派,他们就要被逮捕。高攀龙在被捕前的那个夜晚,投水自尽,留下遗书,可死不可辱。周顺昌算是自己送上门的,他家里很穷,却很讲义气,是现在的苏州人。当东厂要逮捕周顺昌的时候,遭到了苏州民众的强烈抗议,最后都发生了暴乱,民众将东厂的特务打死打伤了。因为他们抓周顺昌是犯了众怒,苏州十几万人气愤之极,这不仅吓坏了抓人的特务,连京城里的魏忠贤也慌了,只得下令把周顺昌给押到京城,参与群众一概不追究。还没等巡抚毛一鹭追究闹事的,颜佩韦、杨念如、沈扬、周文元、马杰来自首了,他们主动承担责任,说闹事是他们干的,与别人无关。

      几天后的,周顺昌被许显纯严刑拷打不屈而死。当周顺昌的灵柩被送回苏州安葬后,群情激愤,为平息事端,毛一鹭决定处死他们五人。他们五人含笑就义,五人死后,明代著名文人张溥感其忠义,挥笔写就《五人墓碑记》。

      颜佩韦和马杰是商人,沈扬是贸易行中间人,周文元是轿夫,杨念如是卖布的,他们活着的时候虽然很渺小,但是他们死得其所,坚守信念,他们就是伟大的。正如《五人墓碑记》中所写:嗟夫!大阉之乱,以缙绅之身而不改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素不闻诗书之训,激昂大义,蹈死不顾。

      面对邪恶,每一个有良知的人都会用生命来捍卫真理和正义,让地狱之门早早打开,将魏忠贤之流统统吞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1-17 15:38:41 | 显示全部楼层
      《明朝那些事儿》第八部的第八章:袁崇焕(熊廷弼跳了起来,他兴奋异常。因为他知道,眼前的这个人已经找到了制胜的道路,所谓主守后战,就是先守再攻,说白了就是先让人打,再打人。)

      颜佩韦等五人的英雄壮举让魏忠贤为首的阉党害怕了,他们受到了极大的震撼,如书中所言,为彻底粉碎阉党集团奠定了坚实群众基础。同时苏州的那次群众自发的殴打东厂特务的举动恰巧也将去逮捕黄尊素的特务给打了,并将他们一起赶走了。当那些人想继续去抓黄尊素的时候,才发现抓人的驾帖给丢了,没办法,他们只能回北京了。而在家里等着来抓他的黄尊素等了十多天也没等来特务,他明白自己是不可能独活的,于是他去自首,后来也被许显纯给拷打致死。黄尊素临走之时,他儿子黄宗羲说了这样一句话“父亲若一去不归,儿子来日自当报仇”。一年之后,他用比较残忍的方式兑现了自己的诺言。

      东林党失败了,他们的斗争策略是毫无策略,除了愤怒还是愤怒,书生意气是很难成事的。现在只剩下孙承宗一个人,既能得到皇帝的信任,还手握兵权,只可惜孙承宗虽然老谋深算、眼光独到,但是他有一个致命的弱点那就是犹豫。在辽东,他能让努尔哈赤几年都不敢来进犯,但是对于魏忠贤的狡诈,他却没能坚持到底。或者说即便是他坚持到底又能如何呢?东林党已经完蛋了,靠他一人之力是无法回天的。顾宪成一手建起来的东林书院就这样退出了历史的舞台,他们曾经辉煌过,就足够了。孙承宗只能挽救辽东,却挽救不了东林党。

      天启五年十月,受不了魏忠贤的一整再整,孙承宗提出了辞呈,魏忠贤派出他的心腹高第来到辽东,接替孙承宗。高第的到来,让孙承宗辛苦经营的辽东又一次拱手让给了努尔哈赤。四百余里江山、十万军队,几百个据点,就这样毁于一旦了。天启五年十一月,高第下令撤退,让锦州、松山、杏山、宁远、右屯、塔山、大小凌河等山海关外的一切据点都要撤走。眼看关宁防线就要名存实亡,危机时刻,袁崇焕挺身而出,就算只剩下他一个人,他也要独卧孤城宁远。

      袁崇焕万历十二年(1584年)出生,他在广西读书,二十三岁参加广西省考试,中了举人,此后进京考了四次,都落榜了。直到万历四十七年,考了个三甲第四十名,也就是刚刚考中。然而在吏部分配工作的时候,竟然把他给漏了,就这样袁崇焕在家待了一年。万历四十八年,他去福建邵武当了知县。天启二年他三年任满,去北京述职。考核结果不错,又加上他遇到了一个擅长看人的人,此人是侯恂,他的儿子是侯方域(桃花扇的作者)。侯恂虽然职务不高,但是他是御史,直接告诉皇帝,袁崇焕是个人才,于是袁崇焕就成了兵部职方司主事,六品官。上任之前,袁崇焕去了趟山海关,回来后他说“予我兵马钱粮,我一人足守此!”。就这样,袁崇焕被提拔成为正五品山东按察司佥事、山海关监军。

      在去山海关之前,袁崇焕去拜见了熊廷弼,他告诉熊廷弼,辽东战事需主守后战。这就是辽东战事的精髓所在,也正是靠着这个精神支柱,让努尔哈赤对袁崇焕另眼相看的。几个月后,袁崇焕遇到了上司王在晋,是他上书朝廷,王在晋的策略有问题,此后几个月,孙承宗来到了辽东,开始了他们共同收复失地的并肩战斗。可惜好景不长,天启五年十月,孙承宗走了,这让袁崇焕万分难过,他发誓,誓与国土共存亡。

      天启六年(1626年)正月十四,努尔哈赤来了,因为他知道孙承宗已经走了,所以努尔哈赤带着他的精锐共计六万人之多,还有他的全部兵力号称二十万来了,很快他就占领了除了宁远以外所有的据点,直到正月二十三日,他来到了宁远城下。努尔哈赤是带着满心的喜悦来得,他以为孙承宗走了,明朝的气数已尽,该是他努尔哈赤的天下了,然而,等待他的将是袁崇焕的固守和死拼。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1-18 15:15:10 | 显示全部楼层
      《明朝那些事儿》第八部的第九章:决心(我有一个坚定的信念,我不会后退。我会坚守在这里,战斗到最后一个人,即使同归于尽,也决不后退,这就是我的决心。)

      对于努尔哈赤来说,眼前这座孤城宁远肯定会唾手可得的,因为他从起兵开始,就一直是战无不胜的,六年前,在萨尔浒,他用四万人击溃了明朝最为精锐的十二万军队,就连大刀刘綎都死在他的手上了。而现在呢,他一路所向披靡,手里有有史以来最为强悍和精锐的六万军队,对付这座只有一万守军的袁崇焕,胜负早已注定,这种乐观的态度是包括努尔哈赤在内所有后金军共同所有的。其实就连明朝的人们也是这样想的,因为袁崇焕是孤军,以少对多,想取胜,鬼知道,那简直就是做梦。

      而此时的袁崇焕,和他的一万孤军呢,他们又是一种怎样的状态?

      袁崇焕和他的士兵们,都相信世界上没有奇迹,他们也没有生还的可能,但是他们一样会用生命来向世界证明,他们决不屈服,决不放弃,直到战到最后一刻,最后一口气。他们为努尔哈赤准备下了四种武器:第一种武器就是死守,任你怎么打,我就死守在城里。第二种武器就是红夷大炮,也就是我们所熟知的红衣大炮。这是纯进口的,而且有经过技师培训过的优秀学员,如孙元化等。第三种武器就是坚壁清野,同时也进行了大规模的清除内奸行动。光靠这些对付努尔哈赤还是远远不够的,在布置完上面这三种行动后,袁崇焕派人去请求高第的支援,不是要救兵,因为高第根本不会派救兵,只是希望高第下令,只要是从宁远逃过去的逃兵逃将,格杀勿论就行。这也就是袁崇焕的最后一件武器----决心!正月二十四日那一天,大战即将拉开序幕,袁崇焕召集了他的所有部下,向他们进行了跪拜。他坦白地告诉所有的人,他们是孤军,坚守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就是他们的结局,然后他写下血书,立下了上面的誓言。历史告诉我们,在那场惨烈的战争中,袁崇焕和他的士兵们没有一个是懦夫,他们都是值得我们敬仰的英雄,对于他们而言,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有的只是一颗同样的爱国之心。

      天启六年正月二十四日晨,努尔哈赤带着满心的不耻和喜悦开始了攻城,等待他们的却是做梦都没想到的惨败和死亡。

      宁远城的城墙大致是个“山”字,很奇特的城墙,正是这个奇特的城墙阻挡住了努尔哈赤进攻的步伐,红夷大炮的杀伤力也是让努尔哈赤不得不承认的血的教训。几个月前袁崇焕决心抵抗的时候,他就安排好了防御体系,总兵满桂守东城,参将祖大寿守南城,副将朱辅守西城,副总兵朱梅守北城,袁崇焕坐镇中楼,居高指挥。这确实是个完美的防御体系,满桂和祖大寿的实力最强,他们守护的东城和南城也最为坚固。

      在这一天的拼杀中,双方也是边战边想策略,于是明军临时发明的“万人敌”就此诞生,它应是世界上最早的燃烧瓶的雏形。到黄昏时候,后金军伤亡惨重,死伤一千余人,尸体堆满了宁远城下,后金军始终无法前进一步,他们被死死地阻挡住了。努尔哈赤愤怒至极,他自起兵以来,一直所向披靡,今天竟然在一个无名小卒和一座孤城面前死战一天都无果,这简直是士可杀不可辱。于是努尔哈赤下令----夜战,这确实是极为残酷的决定,不管是对后金军还是对城里的袁崇焕,坚守只为心里的那个信念和决心。一轮又一轮的进攻,一轮又一轮的死亡,一轮又一轮的失败,让后金军崩溃了,他们终于违抗了军令,全部后撤了。已经是二十四日的深夜了,无奈的努尔哈赤只能下令停战,明天继续。经过一整天的拼死防守,袁崇焕和他们的士兵们也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只有他们的信念在支撑着他们,防守防守还是防守。正是努尔哈赤的这个决定,最终挽救了宁远城和袁崇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1-19 10:04:35 | 显示全部楼层
      《明朝那些事儿》第八部的第十章:胜利、结局(马刀下的冤魂和马鞍上的得意,没有丝毫区别,所有的生命都是平等的,任何人都没有无故剥夺他人生命的权力。)

      陷入绝境中的袁崇焕和他的士兵们,在焦虑沉思中等来了第二天,也就是天启六年的正月二十五日,他们没有妥协没有放弃,他们在努尔哈赤的满腔愤怒中等来了奇迹。当努尔哈赤怀着必胜的信心和无法容忍的愤怒在第二天开始新的进攻时,他发现后金的勇士们在被第一轮炮火打退后大家都不再前进,因为他们拼死进攻的后果是一个接一个无法躲避的死亡,面对层层尸体,再勇猛的士兵也会恐惧也会颤栗。努尔哈赤为了稳定军心,下令把尸体给抢回来就地火化。努尔哈赤已经差不多要发疯了,小小的孤城小小的无名小卒袁崇焕,竟然阻挡住了后金的精锐铁骑,这是莫大的耻辱,无论如何也要攻下宁远,将袁崇焕碎尸万段。

      战争还是昨天的套路,后金猛攻,明军死守,炮弹满天飞,不知道是谁发的一炮,那发炮弹射向城下,射中了黄账子里的人,然后后金军一片惊呼和哀号,接下来发生的事让城头上的袁崇焕明白,奇迹竟然发生了,因为猛攻了两天的后金军退却了,他们退到了五里之外。第二天,后金军虽然仍在攻城,但是他们的攻势虽猛却让袁崇焕能预感到这是撤退前的猛攻假象,果然几个时辰以后,后金军开始了全面撤退。当然后金军是不会轻易撤走的,他们临走时,将觉华岛屠城了。当时海上的冰很厚,后金军踏着冰层向觉华岛发起了猛攻,可怜那些毫无防备的明军和岛上上万名无辜的百姓。

      宁远之战就此结束,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努尔哈赤,带着他的六万精锐,败给了只有一万守军的袁崇焕,此战后金损失极为惨重,至少有四千人伤亡,大量的攻城车辆和兵器尽丢。这是自万历四十六年以来,后金军的第一次败退,惨败的努尔哈赤不明白,他怎么就败给了一个无名小卒袁崇焕呢,是啊,他不是败给了袁崇焕,而是败给了袁崇焕的信念,那是一种决不放弃,决不投降的理念,七个月后,也就是天启六年八月十一日,努尔哈赤带着满腔的遗憾死了。一代枭雄就这样灰飞烟灭了,不管后世如何评价,他的一生中充满了抢掠和杀戮,即使他的军事才能再卓越,也无法救赎他的残杀和冷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1-19 15:32:59 | 显示全部楼层
      《明朝那些事儿》第八部的第十一章:皇太极(经过审慎的思考,皇太极正确地认识到,自己面对的,是一条严密的防线,锦州不过是这条防线上的一点。所有的防线,都有核心,要彻底攻破它,必须找到这个核心----宁远。)

      努尔哈赤死了以后,有八个人具备继承人的资格,他们分别是八大贝勒,只不过当时四小贝勒年纪太小,尽管据说当时努尔哈赤非常喜欢多尔衮,可是多尔衮年龄实在太小,也就只能直接跳过去了,而四大贝勒里面,阿敏是侄子,也就算了,莽古尔泰呢,比较蠢,也不适合,现在只剩下代善和皇太极,当时据说代善跟努尔哈赤的后妃有染,于是代善主动推辞,于是汗位就顺理成章地到了皇太极的手里。在众人的一致推举下,天启六年九月初一,皇太极继承汗位。

      天启六年十月,袁崇焕派代表团到了后金的首都沈阳,为努尔哈赤吊丧。正月里袁崇焕大败努尔哈赤,二月袁崇焕就开始升官了,先是都察院右佥都御史,一个月后升为辽东巡抚,然后是兵部右侍郎,他的部下们也都升了官,连孙承宗都跟着享受了一把论功行赏的待遇,可谓皆大欢喜。当然魏忠贤和顾秉谦之流虽然一直在背后打黑枪,那也是很辛苦的,他们也理应受到封赏。

      对于努尔哈赤的死,袁崇焕还是很有政治头脑,他请示了皇帝后才派出了代表团,这么多年以来,跟努尔哈赤一直是打来打去没有停歇,彼此也够折磨人的,不如趁次机会,一边吊丧安慰一下,一边争取时间,要好好整治边防那才是最重要的。于是此后,皇太极和袁崇焕之间就开始了忽悠的拉锯战。双方都能忍住气,反正就是忽悠,也没有啥正真的厉害冲突。双方在忽悠的同时也都没有闲着,袁崇焕整治边防,皇太极在天启七年的正月派阿敏进攻朝鲜,一个月后朝鲜失陷,再过一个月,朝鲜国王就签了结盟书,愿意服从后金。明朝虽然生气,因为自顾不暇,也就随它去吧!

     天启七年五月初六,皇太极率六万大军,从沈阳出发,进攻锦州,“宁锦大战”就此拉开了序幕。皇太极为啥这么早又出来找事了,其实皇太极也是被逼出来的,因为这一年辽东遭受了天灾,大家都需要补给,皇太极不来抢,他没法活下去啊! 袁崇焕同样面临天灾,他做好了防备,就等皇太极送上门来,此次再战跟前一次不同,袁崇焕已经收复了以前被高第放弃的城堡,关宁防线已经全面恢复,而且袁崇焕大规模屯田,积累了充足的军粮,以逸待劳,张开口袋就等着皇太极来了。

      尽管袁崇焕和满桂之间有些摩擦,在皇帝的调和下,总算是大家都退了一步,至少目前来看,大家共同对敌还是很明确的。尽管袁崇焕已经做好了迎战皇太极的准备,可是当皇太极在五月十一日对锦州完成了合围的时候,袁崇焕还是慌张起来。皇太极的速度实在是太快了,他的六万大军分三路而来,一路是左指挥莽古尔泰,一路是右指挥代善,他自己指挥中路。当时锦州的守将是赵率教,他只是恰好赶上的,原本是等新来的守将一到,他就离开,结果皇太极来的太快,新来的守将来的太慢,都赶到一块了,于是赵率教无奈之下临危守卫,当时锦州也不过一两万兵力,又一个以少对多的防守和进攻战,赵率教无奈之下,只能跟皇太极打上了太极。

      这太极打来打去,到了该结束的时候,五月十六日,满桂率领的一万援兵到达了锦州塔山附近的笊篱山,这一万援兵可是辽东最为精锐的部队----关宁铁骑。没想到在这里满桂跟莽古尔泰遇上了,结果双方激战了几次,就各自撤退了。就在满桂受挫撤回的同时,袁崇焕使了一个诈,让皇太极误以为几天后,明朝的大批援军将来到锦州城下,那时候皇太极势必会四面楚歌。于是,第二天皇太极就停止了进攻。到了五月十九日,皇太极发现根本没有援军到来,自己上当了,怒不可遏的皇太极在五月二十日发动了最后的猛攻,结果依旧无果。无奈,于五月二十七日,皇太极决定改变他的进攻方向,因为他相信锦州只不过是这条防线上的一个点,核心在宁远,于是皇太极率领大军直扑宁远,他相信在宁远,他一定能攻克明朝的防守,胜利一定会属于他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1-22 15:17:16 | 显示全部楼层
      《明朝那些事儿》第八部的第十二章:宁远,决战(在这场战役中,后金军伤亡极大,据保守估计,应该在一万人左右,多名牛录战死,部队退回沈阳。该结果充分说明,明朝只要自己不折腾自己,后金是没戏的。)

      天启七年五月二十八日,皇太极的军队抵达了宁远城下。让皇太极感到震惊的是,明军这一次竟然是站在城外,等着他们的到来的。总兵孙祖寿守西门,满桂、祖大寿守东门,其余兵力守南门和北门方向,共三万五千余人。皇太极的神经被搞乱了,他下令暂停进攻,终于他明白了,以前龟缩在城里坚守不出的明军现在竟然敢出城来跟他对阵,这明显就是挑衅。皇太极大怒,必须死战,而与他同时来的另外三大贝勒不同意,于是皇太极让他们先回去,自己再考虑考虑,可是等其他三个贝勒走了后,皇太极的士兵就发动了进攻,无奈,其他三大贝勒只能掉头回来参战,总不能让皇太极孤身涉险。

      想知道袁崇焕是怎么考虑的吗?袁崇焕一方面相信他的关宁铁骑,在战斗力方面足以与后金的精锐骑兵抗衡,另一方面,袁崇焕的大炮直指后金军的后方,也就是说,前面是骑兵之间的拼杀,后面的大炮截断后金军的援军,一旦后金军的骑兵上来了,他们就差不多是陷入了绝境。关宁铁骑的兵器不是刀剑而是三眼火铳,既可以当枪使,也可以当大棒用。另外这些关宁铁骑都是辽人,打完仗,不但军饷足,土地谁抢来的就是谁的,战利品也是。所有这些关宁铁骑都是拼命来打仗,这样的打法,别说是后金军,估计即便是以后的八国联军,关宁铁骑也不会退缩的。战斗持续到了中午,后金军损失惨重,却无法向前推进,同时皇太极还得到一个不好的消息,一直守在锦州城里的赵率教趁着皇太极去进攻宁远,跑到后金大营里一阵乱砍乱杀后又撤回到了锦州城里,被锦州的士兵杀死的后金军大概有五百多人,现在皇太极可谓腹背受敌了。

      更让人愤怒的是,袁崇焕在宁远城边挖了一道很深的沟,后金军拼死冲到城下也只能掉到深沟了,根本无法靠近城墙,无奈之下,皇太极于五月二十九日离开了宁远,向锦州撤退。此一战,后金损失了几员大将,士兵死伤大概四千余人,而明军损失极少,这就是侵略的下场。

      五月三十日,皇太极到达锦州,再次合围。他整肃队伍,天天在五里以外明军大炮的射程之外挑战,就是不打,直到六月四日,皇太极对锦州发动了进攻。只半天的时间,后金军被杀伤三千余人,而明军的伤亡几乎是零。六月五日,皇太极不得不撤退了。自五月十一日至六月五日,在长达二十余天的时间里,后金与大明在锦州和宁远之间展开的这场大战,最终以后金的惨败告终,据保守统计,后金伤亡应该在一万人以上,史称“宁锦大捷”。

      六月六日,皇太极撤退后的第二天,袁崇焕向朝廷报捷,朝野上下一片欢腾,所有人都为之欢呼雀跃,十年之积弱,今日一旦挫其狂锋!形势看起来是一片大好,然而,到了天启七年的七月初一,因为有人上书弹劾袁崇焕,所有袁崇焕一气之下,辞职了。不管具体是什么原因,袁崇焕辞职的报告被批准了,折腾了几十天,拼死守住了关宁防线的袁崇焕就这样被整回家了,袁崇焕就这样被人妖魏忠贤给轻松搞定。

      既然后金已经没有威胁,魏忠贤就继续他的折腾,什么叫人妖,就是已经不是人了,是妖,是比妖更胜一筹的人妖。魏忠贤先是给自己的称谓加冕为九千九百岁爷爷,后来统称为九千岁。还有非常牛的官衔,因为字数实在太多,还是能省就省吧,据说总计有两百多字。对于房子的喜好,只要是九千岁看中的,不给那是做白日梦。为了显摆,他将老家肃宁重新修整了一下,据说后来后金军经过此地,愣是没攻进去,可见当时修的碉堡有多坚固。接下来魏忠贤要实现自己入圣的梦想了,他做了第一件事就是修书,经过他的爪牙们仔细研究后,《三朝要典》横空出世,这里面讲了三个故事,都是歪曲事实真相的。第一个故事就是“梃击案”,直指东林党。第二个故事就是“红丸案”,还是东林党做的案。第三个故事就是“移宫”,杨涟是东林党的恶霸,李选侍是无辜弱小的寡妇。为圆满完成对东林党的总清算,魏忠贤还弄出了一个名单----《东林点将录》,将东林党的精英们跟《水浒传》对号入座,简直是让人啼笑皆非,又让人觉得痛心疾首。这里还有一个让人极为无奈的故事,当魏忠贤将这份名单交给朱由校的时候,朱由校根本就不知道《水浒传》是啥,当魏忠贤费劲地给朱由校讲解的时候,朱由校大喊一声“好!托塔天王,有勇有谋!”,这里面的托塔天王就是指东林党第一号种子李三才。

      除了著书外,魏忠贤还让人四下里给他修祠堂。魏忠贤手下的特务更是做到了让全世界都是九千岁的天下,真可谓功不可没。严嵩当年骄横不可一世,也拿徐阶没有办法,张居正在的时候,内有冯保,外有爪牙,依然有言官跟他做对,到了九千岁的时候,世界彻底清净了,因为整个世界都是魏公公的,因为他搞定了所有的人,因为他连皇帝都搞定了,真正做到空前绝后了。

      天启皇帝到天启六年的时候,他已经先后生了三个儿子,只是在魏公公的帮助下,一个都没能活下来。天启三年十月,皇后生下一子,早产,夭折。十余天后,惠妃生下第二子,母子平安,皇帝大喜,大赦天下,九个月后,夭折。天启五年十月,容妃生子,八个月后夭折。裕妃怀孕,被魏忠贤和客氏合伙给整到冷宫里,最后死于饥渴。经过魏公公的不懈努力,到天启六年,天启皇帝二十二岁,没有子嗣。

      魏公公不可能一直得偿所愿的,被魏忠贤害得早产的张皇后就是魏忠贤的克星,从失去孩子的那一刻起,张皇后就发誓,一定要让魏忠贤和客氏血债血还,这个张皇后就是史称的懿安皇后。

      天启七年八月十一日,朱由校知道自己要不行了,经过张皇后的一再劝说,朱由校听从了皇后的建议,决定传位给自己的弟弟朱由检,一开始朱由检不敢答应,还是张皇后站了出来,朱由检才答应了。

      八月二十二日,玩了七年的木匠朱由校驾崩,年二十三岁。

      得知皇帝驾崩的消息后,魏忠贤竟然封锁了消息,没有发丧,这个丧心病狂的家伙又要掀起什么波澜,继续看下一章来解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1-23 15:20:21 | 显示全部楼层
      《明朝那些事儿》第八部的第十三章:疑惑(和以往许多皇帝一样,入宫后的第一个夜晚,崇祯没有睡觉,他点着蜡烛,坐了整整一夜。不是因为兴奋,而是恐惧,极度的恐惧。)

      天启皇帝驾崩,魏忠贤竟然要封锁消息,他想干啥?他想在新皇帝登基前,一切都在他的掌控之中,可惜,他还是低估了张皇后的能力。就在魏忠贤要实施他的下一步计划的时候,英国公张维迎入宫了,他是接到张皇后发给他的遗诏,让他进宫拥立朱由检登基的。魏忠贤一看,自己没戏了,于是赶快见风使舵,派亲信太监去迎接朱由检。

      十七岁的朱由检战战兢兢地进宫了,在接受完群臣的朝拜后,张皇后在他耳边说了这样一句话“不要吃宫里的东西”,这是新皇帝听到的第一句祝词。

      天启七年八月二十四日,朱由检登基,正式即位,年号崇祯。自1368年朱元璋登基至今,已经二百五十九年了。

      入宫的第一个夜晚,朱由检没有睡觉,他召集了所有的侍卫和太监来跟他一起共度长夜,因为他恐惧到了极点,他觉得人多的地方总是安全的。崇祯知道,魏忠贤是不会放过他的,他必须要学会保护自己。几天后,魏忠贤给崇祯送来了一份厚礼,礼物是四个漂亮的女人。她们是带着迷魂香来的,崇祯收下了,他只搜出了药丸,仅此而已!

      经过长期观察,魏忠贤认定崇祯是个不拘小节的人,衣冠不整,不见人,也不拉帮结派,其实真正的崇祯是个敏感、镇定、冷静、聪明绝顶的人。为了自保,崇祯必须要先学会伪装,才能保护自己,毕竟皇宫对他来说,实在是太不熟悉也太可怕了。

      为了证实自己的对皇帝的猜想,魏忠贤于天启七年九月初一上疏皇帝,希望皇帝批准他辞职。结果崇祯非常亲切地接见了他,并告诉他,天启皇帝死时要他信任魏公公,对于魏公公的辞职要求,崇祯皇帝不答应,通过这次试探,魏忠贤认定崇祯是个可以利用的人,于是暂时打消了图谋不轨的念头。其实崇祯对于魏忠贤早已痛恨不已了,只不过现在他没有能力能扳倒魏忠贤,于是他只能先忍着,等待时机,他知道魏忠贤不是一条狗,而是一只贪得无厌的狼,对付狼,只能用猎人的手段。而目前,他只能等待时机,等待帮手。

      天启七年九月初三,客氏提出了辞职,崇祯答应了,这是必须的,因为客氏是天启的奶妈,天启皇帝驾崩,她理应离开。崇祯答应客氏的离开,让魏忠贤又开始怀疑自己对崇祯的想法是不是出错了,于是他又让心腹太监王体乾提出辞职,而这次,崇祯没有答应,理应很简单,皇帝离不开王体乾。通过这次试探,让魏忠贤又觉得皇帝还是真心的,他放心了,他认为皇帝不会对自己下手,这一天是天启七年九月初七。

      然而接下来发生的事情,让魏忠贤陷入了迷惑境地。九月十五日,崇祯突然下旨,奖赏太监们,他们都是阉党。魏忠贤还没来得及高兴,第二天又传来一个消息,都察院右副都御使杨所修上疏弹劾兵部尚书崔呈秀、太仆寺少卿陈殷、延绥巡抚朱童蒙和工部尚书李养德。这四个人都是铁杆阉党,都非常无耻,只是杨所修弹劾他们的理由却是他们父母去世,没有回家守孝。这个杨所修其实也是阉党,只不过他不是阉党的骨干罢了。   

      杨所修的弹劾让魏忠贤着实感到了恐惧,因为这四个人都是自己的死党,自从杨涟和左光斗之后,朝廷再没有人敢弹劾阉党,魏忠贤认定杨所修的幕后一定有主使,而主使只能是崇祯皇帝。就在魏忠贤惊恐万分的时候,崇祯痛斥了杨所修,而魏忠贤也从侧面探知,杨所修的上疏真的不是崇祯皇帝主使的。而被弹劾的四个人比较机灵,一看弹劾的确实有理,于是四人提出了辞职,崇祯倒也痛快,就答应了他们的请求,只不过他坚决挽留下了崔呈秀,因为崔呈秀是魏忠贤的死党,他必须要麻痹魏忠贤。刚刚稳定了心神的魏忠贤,在九月二十四日又被告知,国子监副校长朱三俊弹劾国子监俭省陆万龄,而陆万龄是魏忠贤的铁杆粉丝,这让魏忠贤又一次陷入了惊恐之中,好在崇祯皇帝只是准了朱三俊的弹劾,命令逮捕了陆万龄,并没有再往下牵扯他人,这让魏忠贤的心灵再一次经受了过山车的洗礼。还没彻底缓过劲来,魏忠贤的铁杆江西巡抚杨邦宪上疏皇帝,希望皇帝看在魏公公功劳大大的份上,能为魏公公再修座祠堂。这让魏忠贤快崩溃了,大家还不赶快消停了,这日子让自己可怎么过啊,于是魏忠贤立即向崇祯上疏,说修生祠是不对的,希望一律停止。崇祯的态度让魏忠贤刚迷糊了,皇帝说如果没有修的,就停了,如果修了,那就修完。几天后崇祯下令,赐给魏忠贤的侄子魏良卿免死铁劵。接下来从九月底到十月初,崇祯下令封赏了很多人,他们大多数都是阉党成员。魏忠贤被崇祯彻底蒙蔽了,他确信,崇祯是个对他没有伤害的人,是个好人。

      经过一个多月的赏赐和试探,崇祯登基以来的恐惧慢慢缓和了下来,接下来他要准备进攻了。然而还没等崇祯出招,几天后,吏科都给事中陈尔翼突然上疏弹劾杨所修,为崔呈秀辩护,并声称杨所修所弹劾的内容不实,都是东林党的余党干的。事情看起来有点扑朔迷离了,其实很简单,不论是杨所修还是陈尔翼,他们都是想借对方来把自己洗白,他们都不想当阉党的替死鬼,尽管他们都是阉党。他们之所以要这么干,其中崔呈秀的作用至关重要,是他看穿了他们的伎俩,为了自保,他们才将最后的恶人推给了东林党,结果崇祯更聪明,直接告诉他们,以前的事都是先皇搞得,我不想再追究,于是大家都相安无事,你好我好大家好了。

      为了自保,魏忠贤决定把崔呈秀给送出去,让他当自己的替罪羊,于是在魏忠贤的指使下,天启七年十月十三日,云南道御史杨维垣上疏弹劾崔呈秀十恶不赦之罪。崇祯没有答应,骂了杨维垣一顿,让他不要无事生非。几天后,杨维垣再次上疏,继续弹劾崔呈秀,在这封奏疏了,他大骂崔呈秀,说所有的坏事都是崔呈秀干的,而魏忠贤是无辜的,是大好人。崇祯明白,杨维垣的背后是魏忠贤的指使,既然是魏忠贤要将崔呈秀弄死,自己何不顺水推舟,正好剪掉魏忠贤的一个羽翼,何乐而不为呢。尽管崇祯的目标只有一个魏忠贤,但是坏人能杀一个还是不能放过的。这就是崇祯的理想,也是魏忠贤所难以理解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1-24 15:13:17 | 显示全部楼层
      《明朝那些事儿》第八部的第十四章:夜半歌声(那位姓白的书生,据说是河间府的秀才,之前为图嘴痛快,说了魏忠贤几句坏话,被人告发前途尽墨,于是编曲一首,等候与此不计旧恶,帮其送终。)

      天启七年十月二十二日,工部主事陆澄源上疏,弹劾崔呈秀和魏忠贤。崇祯知道,这个陆澄源不是阉党,此人职位小,名气却不小,是公认的浑不吝。崇祯知道,自己等待的机会终于来了,于是按照程序崇祯照例申斥陆澄源,而崔呈秀呢,照例要提出辞职,只不过这一次,崇祯批准崔呈秀回家了。终于崔呈秀哭着走了,魏忠贤笑着继续前行,因为魏忠贤以为,用崔呈秀换自己的平安,这个买卖划算。

      十月二十四日,兵部主事钱元悫(què  )上疏继续弹劾崔呈秀和魏忠贤,并捎带着连皇帝也给说上了,都是皇帝放纵的结果。让人感到意外的是,这一次皇帝竟然没有任何反应。十月二十五日,刑部员外郎史躬盛上疏,继续弹劾魏忠贤,痛斥魏忠贤的所作所为。当魏忠贤明白自己上当的时候,已经为时已晚。其实就在魏忠贤抛弃了崔呈秀,用崔呈秀来换取自己的平安的时候,阉党成员们就开始反思自己,于是他的党羽们纷纷辞职,跟他划清界限,看起来天下无人敢惹的阉党集团马上就要土崩瓦解了。面对如此窘境,魏忠贤想起了他的拿手好戏,于是他跑到崇祯面前痛哭流涕,因为当年严嵩凭着这一招哭倒了夏言并将其彻底解决掉,而魏公公自己也曾凭着这一招干掉了杨涟,他相信,这一次在崇祯面前故伎重演一定能转危为安的。魏忠贤的这一招确实让崇祯感到了震惊,因为一个人无耻竟然可以到如此让人恶心的地步,也实在是匪夷所思了。崇祯只有更加的愤怒,但是他现在还是不能将魏忠贤碎尸万段,他还在等待着群臣的响应,只可惜群臣们以为一直处于被压迫状态,一时还转不过脑子来。

      崇祯皇帝还有耐心,他相信一定会有人来响应他的,果然,到了十月二十六日,国子监监生钱嘉徵(zhēng)上疏弹劾魏忠贤十大罪。魏忠贤十分惊慌,他立即进宫去崇祯面前痛哭,这一次崇祯皇帝没有被他的痛哭打动,而是让一个太监给他读完了弹劾他的十大罪。魏忠贤崩溃了,他立刻皇宫,去见了另一个太监徐应元,他一直跟着崇祯已经有十多年了。于是在徐应元的提醒下,魏忠贤主动提出了辞职,崇祯立即就答应了魏忠贤的请辞,就这样,十恶不赦的魏忠贤终于主动放弃了一切,滚蛋了,这样的结局确实太便宜了这个人妖。天启七年十一月一日,崇祯下令让魏忠贤即日出发去凤阳守陵。十一月六日,崇祯让兵部下令逮捕魏忠贤。此时魏忠贤已经到了直隶河间府阜城县,在这里,他将结束自己罪恶的一生。为他送行的是一位姓白的书生,以前曾被魏忠贤黑过,现在他在夜半用《五更断魂曲》唱尽了魏忠贤的一生。魏忠贤自尽的地方离他的老家肃宁只有几十里的路程。

      魏忠贤死了,只有他的心腹李朝钦陪他上路,也自缢而亡。其他护卫瓜分了魏公公的财产,然后作鸟兽散去。接下来魏忠贤的死党们一个一个接受了公正的清查,客氏被送往浣衣局很快被打死,她的儿子处斩,全家充军。崔呈秀很自觉,在魏忠贤死前就自尽了。在阉党的头号种子们相继落马后,崇祯没有立即动手,他还需要时间来准备充足,然后才能一网打尽。接下来的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大臣们纷纷上疏,阉党们终于尝到了被痛打的滋味,十一月底,一切应该都已经准备好了,清账的时机来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1-25 15:21:59 | 显示全部楼层
      《明朝那些事儿》第八部的第十五章:算账(自然界从诞生的那刻起,就有了永恒的规律。春天成长,冬天凋谢,周而复始。人世间也一样,从它的起始到它的灭亡,规则恒久不变,是为天道。)

      最先被清理的就是魏忠贤的家属,还有客氏的家属,统统拉出去给剁了,接下来就是魏忠贤的亲信太监们,像王体乾、李永贞、李朝钦和刘若愚等,自杀的也好,被剁的也好,反正是都不能有好下场的。对于阉党的祸患崇祯是比较清楚的,但是大臣们的处理却让崇祯愤怒了,实在是太轻太轻了,于是崇祯下令彻查彻查再彻查,一经查实绝不手软,杀杀杀。既然审案子的人都是阉党成员,那就撤了换人,大明王朝这么大,难不成还找不到办事的人了,于是自天启七年十二月开始到崇祯元年(1628年)三月,足足折腾了四个月,阉党终于被彻底整趴下了。大家应该还记得杨维垣,要不是因为他上疏弹劾魏忠贤,估计也是一个死,这样算是将功赎罪,给判了个充军。杨所修和陈尔翼被免官为民,也算是对得起他们的折腾了。

      总体上,这次清算工作还是比较到位的,至少让大多数坏人都受到了应有的惩罚,史称“钦定逆案”。但对于像“七君子”的受害者的后代们来说,光杀了他们还是远远不够的,以黄尊素的长子黄宗羲为代表的,他们的复仇就让世人刮目相看了。黄宗羲天赋异禀,不但精通儒学,还懂得算术、天文,被称为三百年来学术之集大成者,与顾炎武和王夫之并称为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中国思想启蒙之父。更让人称奇的是黄宗羲还懂得经济学,他经过研究发现,每次农业税法调整,最终都导致税收增加,农民负担加重,这一原理后来被学者秦晖总结,命名为“黄宗羲定律”。不管后世对他的评价如何,在为父报仇这件事上,他的所作所为,确实让我们惊诧不已。当时朝廷要审讯许显纯,黄宗羲被当做证人找来,当年许显纯对七君子的恶行大家也不会忘记,到了报仇的时刻,黄宗羲便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当审讯完毕,黄宗羲拿出了他随身带来的锥子,在许显纯的身上好一顿猛戳,被拉开后,黄宗羲又对着崔应元好一顿拳打脚踢,虽然与法不合,但是却让人觉得总算是出了一下心中的怨气。

      崇祯二年(1629年)九月,崇祯下令为死难的东林党人恢复了名誉,并追授官职,加封谥号。杨涟得到的谥号是“忠烈”,尽管这一切来得有点晚,也算是对死者的一份认可和哀悼吧!天道如此,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正义终究战胜了邪恶,尽管代价往往是惨重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1-26 14:50:15 | 显示全部楼层
      《明朝那些事儿》第八部的第十六章:复起(袁崇焕当时的身份是平民,按惯例,复起也得有个级别,先干个主事、处级,过段时间再替,比较合理。然而,他接受的第一个职务,是都察院右都御史,兵部左侍郎。)

      崇祯皇帝经过一段时间的清理后,他要开始干事了,他是一个有抱负有理想的皇帝,但是当他真正站在权力的巅峰时候,他才发现,他的眼里没有他想要的风景,只是一片废墟。朝廷一直纷争不断,朝政很久没人理会,边疆烽火连天,内忧外患的大明王朝已经岌岌可危了,此时登场的崇祯,必须要用非正常的策略才能从理想的角度挽救大明王朝,于是,崇祯开始行动了。

      天启七年十一月十九日,崇祯起用袁崇焕。先是给在家赋闲的平民袁崇焕的职务是都察院右都御史,兵部左侍郎。几个月后,他的职务变成了兵部尚书,督师蓟辽。这个职务可是了不得了,督师是明代除皇帝以外,管辖地方权力最大的官。也就是说,袁崇焕管辖的地方包括蓟州、辽东、登州、天津、莱州等地,他的手下有五六个巡抚。

      随同任命书一起来的还有口谕,让袁崇焕即刻进京,崇祯皇帝着急召见袁崇焕,为啥,因为自打被袁崇焕挡在关宁防线之外后,皇太极在辽东并没有消停,关键是他得到了一个汉奸的鼎力协助,这个汉奸就是臭名昭著的范文程。此人可谓是汉奸中的极品,他是主动去投奔皇太极的,而且在对于大清来说,此人的功劳那又可谓是功不可没了。但是现在是大明朝,就该受到世人的唾弃和痛恨。极具讽刺意味的是,他的祖上可以追溯到范仲淹的名下。

      崇祯元年七月十四日,崇祯召见了袁崇焕,史称“平台召对”。这里袁崇焕为自己定下了超强目标:计五年,全辽可复!五年的时间就能收复整个辽东,历史没有预知的本事,如果有的话,那么大清朝将去哪里安身立命?有了目标,就要为实现目标而奋斗终生,接下来袁崇焕就开始向崇祯要东西了,要用实力去征战后金军。袁崇焕的请求只要是崇祯能办到了,都满足了他的要求,此时袁崇焕的手里是要人有人,要钱有钱。袁崇焕推荐了三个人:赵率教、何可纲、祖大寿,愿与三人共始终。赵率教为山海关总兵,何可纲为宁远总兵。

      现在似乎整个蓟辽,已经无人与之抗衡了。

      漏了一个至关重要的人物----毛文龙。毛文龙所在的皮岛位于后金的后方,他经常骚扰皇太极,还能在岛上将生意做大,让岛上的居民能安居乐业,就冲这一点,毛文龙也是大明朝的一个风云人物,大功臣。他是明末歼灭后金数量最多的将领,有“海上长城”之称的名将。只可惜,袁崇焕却看着毛文龙不顺眼,这也是袁崇焕最终失败的原因之一。

      很不幸,毛文龙于崇祯二年六月五日,被袁崇焕借故在双岛杀害了。毛文龙确实死的很冤,只可惜,天高皇帝远,袁崇焕手握上方宝剑。毛文龙的死,最高兴的是皇太极,因为他终于去了心腹大患,解除了后顾之忧,此后,他可以一心一意对付袁崇焕,对付大明王朝了。在杀死毛文龙这件事上,袁崇焕算是帮了敌人一个大忙,胜负似乎已成定数了。

      毛文龙生于1576年,杭州府钱塘县忠孝巷人。家道中落,投笔从戎。1605年成为李成梁的亲兵,1619年受熊廷弼赏识,升为都司。1621年收复镇江等多处失地,由游击升为副总兵。1622年升为平辽总兵,深受孙承宗赞赏。1628年,萨尔浒之战,大胜后金军。1629年,被袁崇焕杀死于双岛。

      袁崇焕呢,他自以为,杀死毛文龙后,他的部下们会乖乖地听自己的指挥,只可惜,毛文龙还有三个部下,他们分别是尚可喜、耿仲明和孔有德。

      杀完毛文龙后,袁崇焕也意识到自己这事办得有点不太地道,于是,他立即向崇祯皇帝请罪,等待皇帝的处分。当然他之所以如此有恃无恐,还是因为他太自信,他知道,此时此刻,崇祯皇帝离不开自己,大明王朝也离不开他。这也确实是事实,只不过,人都是有良心,也是有忍耐的上限的,凡是还是不应该赶尽杀绝,要留有余地,然后才能重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1-26 15:14:45 | 显示全部楼层
      《明朝那些事儿》第八部的最后一页,记录了明熹宗朱由校的一生主要事迹,在这里也重温一下。

      明熹宗朱由校大事记:明朝第十五位皇帝。

      1605年(万历三十三年)出生,1岁,为朱常洛的长子。

      1620年(泰昌元年)16岁,九月,父亲明光宗病死,经过“移宫案”,赶走李选侍,登基即位,以次年为天启元年。

      1621年(天启元年)17岁,再次起用熊廷弼为辽东经略。

      1622年(天启二年)18岁,为张居正平反,重用孙承宗、袁崇焕等人守辽东。捣毁位于北京西南大房山系九龙山附近的金国帝王陵寝,以断女真人龙脉。

      1624年(天启四年)20岁,七月,“东林内阁”开始垮台。

      1625年(天启五年)21岁,开始对太和殿、中和殿和保和殿进行大规模重造,东林党人开始被诬杀。

      1626年(天启六年)22岁,命顾秉谦等人修《三朝要典》,为魏忠贤等歌功颂德,王恭厂发生大爆炸,死伤两万余人。

      1627年(天启七年)23岁,八月,西苑乘船游玩时落水,落下病根,身体每况愈下,立五弟----信王朱由检为皇帝,随即病死,葬于明十三陵的德陵。

      东林党覆没,阉党横行,天启罪责难逃。

      《明朝那些事儿》第八部读完了,一个朝代的兴衰确实不是一日之功也非一日之祸,这就是历史的发展必然趋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1-29 15:21:02 | 显示全部楼层
      《明朝那些事儿》第九部的第一章:杀人(杀个老百姓,都要皇帝复核,而握有重兵,关系国家安危的一品武官毛文龙,就这么被袁崇焕杀了,却连个报告都没有。)

      在明朝要想合法杀掉一个人是很难的,因为大明王朝是个彻头彻尾的法制社会,即使是普通百姓,要想因为判刑而死都得皇帝亲自勾决,而袁崇焕杀了一品武官毛文龙,却连个报告都没向皇帝打,仅凭此一条,袁崇焕被杀的先决条件已经顺理成章了。只不过现在明朝还必须依靠袁崇焕,只有他能率领关宁铁骑,将皇太极阻挡在辽东,只有他让崇祯看到了明朝的希望。对此崇祯实在是太精明太理智太聪慧了,所以才有了接下来的崇祯的命令。崇祯二年(1629年)六月十八日,崇祯下令,痛斥毛文龙的专横跋扈,对袁崇焕的处置予以褒奖。崇祯明白,人已经被袁崇焕杀了,现在还必须要用袁崇焕,所以只有忍住,秋后再算账,反正你袁崇焕也不会跑,而袁崇焕对朝廷的衷心崇祯还是能看透的。

      崇祯能忍受袁崇焕的专权,可是皇太极就不能忍受没东西吃没东西用的残酷现实了,于是在崇祯二年(1629年)十月,皇太极经过惨败的尝试,他决定绕过关宁防线,这是一次载入军事史册的突袭,皇太极率军从辽东跑到辽西,再到蒙古,跑了半个多月终于在十月底到达了明朝的重镇遵化,这里位于北京的东北面,距离北京仅两百多公里,此时的袁崇焕才知道要坏大事了,于是他派出了赵率教去阻挡,可惜赵率教带着万儿八千的人连赶了三天三夜,在十一月三日到达遵化,结果第二天打了一仗,全军覆没。皇太极当时可是带着十万精兵,赵率教不阵亡那才是奇迹呢,十一月五日,遵化失陷了。

      得知消息的袁崇焕明白,自己必须要亲自出马去迎战皇太极,十一月十日,袁崇焕到达京郊,他得知孙承宗接任了兵部尚书。袁崇焕以为皇太极会到蓟州,结果皇太极绕开了蓟州,直奔京城而去。孙承宗命令袁崇焕,要赶到昌平、三河一带布防,阻止皇太极。而袁崇焕却没有听孙承宗的,他自作主张,率军跟着皇太极,皇太极走到哪里,哪里就被洗劫一空,而袁崇焕,就跟着皇太极走,从十一月十一日到十五日,五天里袁崇焕只是跟着,一仗都没打,就看着皇太极肆无忌惮地抢掠,袁崇焕到底想干啥?这应该就是袁崇焕从一开始就信守的对付皇太极的策略“主守后战”!

      十一月十六日,抢掠够的皇太极掉头直奔京城而去。袁崇焕终于等到皇太极要进攻北京了,他预想着就向守宁远一样,给皇太极再来一次重创,只可惜,这里是北京,不是宁远,宁远是小城,而北京呢,那是国都,宁远即便失守,北京尚有退路,而此时的北京一旦失守,哪里还是退路,只剩下死路一条了。十一月十七日,袁崇焕到达北京城下,不久后,皇太极也到了,这也太巧了,就跟袁崇焕是皇太极的向导一般,而早在袁崇焕杀掉毛文龙时,就有人说袁崇焕是跟皇太极勾结在一起的,不然袁崇焕干嘛要杀掉一直威胁后金后方的毛文龙呢?面对这样的现状,袁崇焕就是跳到黄河也难以洗清这叛贼的嫌疑了,然而,面对如此状况,似乎只有崇祯皇帝是傻子。

      崇祯二年(1629年)十一月二十三日,崇祯皇帝竟然下令让袁崇焕进城,而且亲自召见了他。就在一年前,他第一次召见袁崇焕的平台上,君臣第二次进行了会面,只不过这一次同去的还有满桂、黑云龙和祖大寿。当时袁崇焕预感到要挨整,所以他非常低调,脱掉官服,布衣黑帽去见的崇祯,而崇祯的动作让所有人都感到震惊,崇祯竟然把自己的大衣给袁崇焕披上了,这是何等的信任。由此可见,崇祯是多么成熟的政治家。而崇祯对袁崇焕说的都是安抚和鼓励之词,他要让袁崇焕死心塌地地为大明朝御敌,必须要先宽容、忍耐。对于皇帝的信任和宽慰,袁崇焕竟然提出要让自己的军队进驻北京城,这就太不拿自己当回事了,不止是明朝,历朝历代边防军队是不能轻易进驻北京城的,更何况现在袁崇焕还有叛徒的嫌疑,崇祯没有答应,召见结束,崇祯心里的忍耐已经要到了极限,只是目前还要用袁崇焕,不能杀他。成大事者必有坚韧的耐心。

      十一月二十日,皇太极发动了进攻,这是自于谦保卫战后,京城发生的最大规模的战斗,皇太极分别进攻北城的德胜门和南城的广渠门。北路军五万余人,由皇太极亲自率领,随同他一起攻击的还有大贝勒代善、济尔哈朗,明军守卫北城的是满桂。攻南城的军队由三贝勒莽古尔泰率领,还有多尔衮和多铎等,这里由四万余人,南城守军由袁崇焕率领。袁崇焕率领的是明军最精锐的关宁铁骑,虽然不到一万人,直到晚上六点钟,莽古尔泰终于支持不住了,广渠门之战结束,后金累计伤亡一千余人,明军大胜。而在南城取胜的时候,满桂正在苦苦支撑着。皇太极也是拼命的战术,最后满桂被自己的大炮给撂倒,负伤下了火线,皇太极终于抵挡不了大炮的轰炸,被迫撤退,德胜门之战结束。只可惜,满桂的负伤竟然也被算到袁崇焕的身上,真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崇祯二年(1629年)十一月二十七日,京城九门换防,袁崇焕的军队列于城外。后金军如潮水般地进攻,双方在左安门外持续激战了长达5个小时之久,皇太极终于支持不住,再次败退了,左安门之战结束,以明军获胜而告终。结束了,对于袁崇焕来说,他的英勇事迹到此也该画上一个句号了,圆满不圆满,只有历史知道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1-30 16:04:02 | 显示全部楼层
      《明朝那些事儿》第九部的第二章:坚持到底的人(或许不能改变什么,或许并不是扭转乾坤的关键人物,或许所作所为并无意义,但他依然坚定地、毫无退缩地坚持下来。)

      崇祯二年(1629年)十二月一日,袁崇焕奉召进城,祖大寿一同觐见。这次进城的方式比较寒碜,城门不开,用筐子给拽进去的,这一次还是在平台拜见的崇祯,满桂和黑云龙也在场。这一次崇祯开门见山地问了袁崇焕三个问题:第一,你为什么要杀毛文龙?第二,敌军为何能长驱直入,进犯北京?第三,你为什么要打伤满桂?袁崇焕被问懵了,这三个问题,他无法作答。袁崇焕的沉默让崇祯很生气,这就是默认,于是袁崇焕被投入了大牢。这是一个出乎所有人的结局,大家也猜想到袁崇焕有可能会被整,但是这也太决绝了,敌人还在城外呢,就把总指挥给下了大狱,谁来指挥?

      当时在场的内阁大学士成基命和户部尚书毕自严马上提出了反对意见,是啊,谁来指挥,要知道关宁铁骑那可是听命于袁崇焕的,而崇祯却认死理,而且他已经做好了准备,祖大寿是袁崇焕的心腹,祖大寿在,就不怕关宁铁骑哗变,而接替袁崇焕的指挥官就在跟前,那就是满桂,这就是崇祯召见袁崇焕让这么多人陪同的原因,崇祯的安排可谓滴水不漏的。当时祖大寿确实非常惊慌,只不过他强忍着惊慌,没有让崇祯看出来,但是从他的举动上还是被时任兵部职方司郎中的余大成看出了破绽。祖大寿刚走,余大成就告诉了兵部尚书梁廷栋,余大成断定,祖大寿日后必反。而梁廷栋不以为然,他把余大成的判断当成了笑话讲给了同在内阁里的大学士周延儒听。这就是说者无意,听者有心,周延儒马上让把余大成找来,余大成告诉周延儒,三天后祖大寿必反。果不出余大成所料,三天后祖大寿率领辽军撤离了北京,他要回宁远。

      祖大寿的离去,让崇祯十分震惊,敌人还在,这烂摊子谁来收拾?这时候周延儒带着余大成来见崇祯,余大成告诉崇祯,要想让祖大寿回来,只有靠袁崇焕的手谕。于是六部尚书和内阁大学士们一起出动,终于让袁崇焕给祖大寿写了封信,直追到锦州才追上祖大寿。祖大寿看到袁崇焕的信,放声大哭,然后就带着部队回来了,局势暂时稳定了下来。十二月十七日,皇太极再次发起进攻,他集结了所有的兵力,猛攻永定门。经过整日激战,明军伤亡惨重,满桂也战死了,后金也损失惨重,无奈,皇太极只好全军撤退。但是皇太极没有走远,他派兵占据了遵化、滦城、永平和迁安,并派四大贝勒之一的阿敏镇守,等待时机再次进攻。

      满桂战死了,虽然外地勤王的军队已经有二十多万之多,但是大家都不敢轻举妄动,朝廷跟关外也算是基本失去了联系,大明王朝需要一个拯救者,这个人就是孙承宗。临危受命的孙承宗,带着二十七个人去了通州前线,在路上干了几仗,到通州的时候,还有二十二个人。当时通州城内人心惶惶,孙承宗开始协调各路军队,组织战斗,终于把通州给稳定了下来。接下来孙承宗找到祖大寿,在孙承宗的劝说下,祖大寿也愿意继续为崇祯效命。然后孙承宗又找到马世龙,此人也是辽东将领,跟祖大寿关系很好。就这样,孙承宗搞定了当时辽东最强的两支军队,他们的下一个目标就是击溃入侵者皇太极。

      崇祯三年(1630年)二月,孙承宗集结辽东军,发起进攻,需要说明的一点是,这一年孙承宗已经六十八岁了。只用了一天,孙承宗就把滦城给打下来了。第二天把迁安给打下来了,第三天皇太极派出了阿敏带领的援兵,结果带着五千人的阿敏到了遵化,正赶上孙承宗用大炮的进攻,几十炮打完,城墙就塌了,不跑那是傻子。阿敏虽然久经沙场,但是在孙承宗面前,他连一天都没能撑住,死伤四千余人,就这样,孙承宗用了五天的时间,收复了被皇太极抢去的四城。这场史称“己巳之变”的战争结束了,无数百姓被杀戮,经济受到了严重破坏,袁崇焕下狱,满桂战死,明朝元气大伤。

      外患暂时平息了,接下来应该考虑怎么处置袁崇焕了。其实按照崇祯的本意,他并不想杀袁崇焕,不管怎么说,袁崇焕还是替他守住了关宁防线,也替他阻挡了兵临城下的皇太极。至于其他的问题,袁崇焕有过却还不至于要杀头的。十二月一日,崇祯给了袁崇焕一个----解任听勘的说法。然而九个月后,崇祯下定决心,非杀袁崇焕不可。

      崇祯二年(1629年)十二月七日,御史高捷上疏弹劾钱龙锡与袁崇焕勾结,一番争论后,钱龙锡被迫辞职。就这个问题,言官集团表现得非常积极,此后连续半年,关于袁崇焕的黑材料源源不断送到崇祯的面前,直到崇祯三年(1630年)八月,山东御史史范上疏,弹劾钱龙锡收受袁崇焕贿赂几万两,这实在是太狠毒太阴险了。这个问题实在是太严重了,因为袁崇焕是边帅,而钱龙锡是内阁大臣,如果事实确凿的话,那就是边帅勾结近臣,必死无疑。于是崇祯决定,处死袁崇焕。

      其实,袁崇焕在这个问题上还真是蛮冤枉的,因为幕后有两双手要除掉钱龙锡,他们分别是周延儒和温体仁。他们并不想干掉袁崇焕,只不过是想借袁崇焕的手干掉钱龙锡。周延儒和温体仁都是因为权力之争,而钱龙锡挡了他们的道。就这么简单,简单到让人不得不为袁崇焕喊一声冤。不管历史如何评说,对于袁崇焕这个人,我个人还是觉得很欣赏他的爱国情怀的,尽管他的处世之道很难让人苟同,但是人无完人,还是别太奢求完美的好!

      崇祯三年(1630年)八月十六日,崇祯在平台召开会议,这是第四次为袁崇焕开得会议,只可惜这一次袁崇焕没能到场,他在大狱里。崇祯讲完了关于袁崇焕的种种罪责,最后给出的裁决是凌迟!

      历史是现实的,也是残酷的,有的时候也是很滑稽的,然而,这就是真实的历史。袁崇焕就这样死了,他为了这个国家倾尽了全力,在行刑台上,他念出了自己的遗言:一生事业总成空,半世功名在梦中。死后不愁无勇将,忠魂依旧守辽东。看到这里,我的眼前似乎浮现出了一幅血淋淋的画面,袁崇焕为信仰的坚守,实在是难能可贵的,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都是无怨无悔,忠魂依旧守辽东,这是何等的气节,历史不因生死而掩盖真相,袁崇焕泉下有知的话,他是否能瞑目呢?因为大明王朝已经走到了穷途末路,非人力可为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1-31 11:10:36 | 显示全部楼层
      《明朝那些事儿》第九部的第三章:阴谋(在这世上,只要是人,都复杂,不复杂的,都不是人。)

      就历史学而言,历史人物大概分为三级:第一级,关键人物,典型代表张居正、秦桧,他们是能让历史改道的人。第二级,重要人物,典型代表戚继光,这类人没法让历史改道,他们在历史的道上一直一路狂奔着。第三极,鸡肋人物,凡是史书上留名又不属于以上两级的人物,都应该算是这一类的。而袁崇焕应该算是第二类人物,他原本可以像戚继光一样,但是历史的发展让他遭到了诸多的非议,孰之过?性格使然还是命运如此安排?

      正如作者所言,对于袁崇焕这个人,究竟该怎么来评价呢?他并非天才,却运气极佳,因为他遇到了孙承宗,才得以施展抱负和才华,然后,他性格急躁,难以容人,就奠定了他将不容于历史,不容于时政。他其实应该是个极其单纯的人,他只知道要拼死保卫大明朝,换个交度,他或许也是一个极其复杂的人,复杂到让人无法理喻,仅此而已!他是个普通到不能再普通的人,在大明晚期尚能拼死坚持自己的理想,并不惜用生命来捍卫,他这一生,无论经历如何,他从未放弃,他当得起伟大这两个字,尽管他的一生也有他不明白的遗憾,那一切都已经过去,都已经结束了。

      对于袁崇焕来说,他的一生就此结束,而对于崇祯皇帝来说,他亲手除掉了有史以来最庞大最邪恶的阉党,原本以为他统治的世界会是朗朗乾坤,却没想到,他手下的大臣们每天都在干同一件事,那就是吵架,而且是无组织无纪律的吵架,吵得莫名其妙,吵得乌烟瘴气。天启七年(1627年)崇祯除掉了魏忠贤后,打算重建内阁,挑了十几个候选人,结果官员们开始天天互骂,选谁都有人骂,搞得崇祯非常无奈,于是在天启七年十二月,崇祯开始了枚卜大典,就是抓阄。就这样崇祯的首任内阁除了以前在的三个人,后面的六位都是抓阄抓来的,荒唐至极的内阁。只可惜没过一年,除钱龙锡外,都下课走人了。崇祯元年(1628年)十一月,崇祯决定再抓几个,毕竟内阁都有人干啊。当时有一个人,大家都认定即便是只抓一个,也非他莫属,这个人就是钱谦益,他的老婆是柳如是。然而,结果却出人意料,钱谦益没能入阁。因为钱谦益遇到了周延儒和温体仁,所以他没能入阁,就这么简单。

      周延儒要整钱谦益,是因为钱谦益把周延儒给挤掉了,当时朝廷里强大的是钱谦益,他是东林党的领袖,朝廷里钱谦益的人最多。温体仁要整钱谦益,也是因为当时温体仁是钱谦益的领导,结果钱谦益竟然抢了领导的风头,不整他,那是肯定说不过去的,于是周延儒和温体仁这对难兄难弟就结成了同盟,共同整治钱谦益。温体仁和周延儒都不是好人,而且名列《奸臣传》。温体仁上疏弹劾钱谦益作弊,周延儒认为,温体仁的上疏不会有什么结果,而温体仁却有必胜的把握,而正是温体仁的这封奏疏,让钱谦益终于没能入阁。预知后事如何,且请继续读下一章的内容。

点评

被你的读书笔记打动,也在阅读《明朝那些事儿》。受益匪浅,谢谢!  发表于 2018-2-1 11:4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2-1 14:50:03 | 显示全部楼层
听雨太客气啦!说实话,不怕大家笑话,对于历史,我一直没学好,个人偏见,总觉得历史是后人写的,很多东西都政治化了。而这套书是孩子的老师给推荐的,抱着闲来无事读闲书的心思,买回来读读的。真的出乎我的预料,发现这套书竟然比历史书好看很多,对于里面内容的真实性我也不愿意去深究,我只是从娱乐的角度着眼,不是做学问,感觉作者的文笔非常吸引人,能让我很愿意读下去,读完后大致了解了这个比较长的明朝。比较遗憾的是,目前孩子对这套书根本不感兴趣,不知道以后会怎么想呢。

也就是想着,毕竟开卷有益,读本书,尤其是自己能愿意读下去的书就不算是浪费时间,毕竟对于时间,我是挺看重的,能有心情和精力来好好读书的时间会越来越少,还是好好珍惜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2-1 16:03:59 | 显示全部楼层
      《明朝那些事儿》第九部的第四章:斗争技术(自古以来,所谓集体负责,就是不负责,所以批评集体,就是不批评。)

      温体仁的上疏惹得朝廷上下一片哗然,崇祯皇帝也震惊了,这还了得,钱谦益竟然涉嫌作弊。于是,在崇祯元年(1628年)十一月六日,崇祯召开御前会议,就浙江作弊案,钱谦益是否有责任展开辩论。辩论双方:钱谦益为首的内阁大臣、刑部尚书乔云升、吏部尚书王永光等认为钱谦益没有责任;而认为钱谦益有责任的只有温体仁和周延儒二人。

      辩论一开始,崇祯问温体仁,钱谦益受贿是真的吗?温体仁回答是真的。崇祯继续问钱谦益,温体仁说的是真的吗?钱谦益回答不是。看起来有些绕口,却是崇祯的心计。皇帝的问答到此结束,大家就开始吵起来了。温体仁和钱谦益为是否结案而吵,当崇祯要结案的卷宗时,王永光说结案了,卷宗他曾亲眼看过。问到卷宗在哪里时,章允儒出场,说现在没有卷宗,但是原来看过。然后温体仁就骂他们是结党营私,这是崇祯的致命点,一旦某人被指证有结党营私的嫌疑,即便是错杀也不能轻纵。崇祯大怒,骂章允儒殿前胡说,于是章允儒光荣被抓。这也是温体仁之所以有必胜把握的关键所在,果然温体仁接下来就是说推举钱谦益入阁,就是结党营私。第一次辩论到此结束,崇祯做总结:推举钱谦益这样的人,竟然还说是出于公心,皇帝心中的那杆秤的秤砣已经偏离了中心点。

      第二次辩论会一开始,钱龙锡就要求让钱谦益离职,听候处理,崇祯当即表示,让你们推举入阁的人,你们竟然推举这样的恶人。温体仁趁机向崇祯提出要告老还乡,因为温体仁说满朝都是钱谦益的人,自己很孤立。温体仁就此博得了崇祯的同情,而且无论从哪个角度看,温体仁都是无辜的,而且是一心为皇帝办事的。就此,崇祯让温体仁留下,温体仁上疏的目的达到了,没有让钱谦益入阁,而自己成了崇祯的得力臣子。这就是温体仁以一己之力,借助偏袒钱谦益的人和皇帝的忌讳,把钱谦益赶走了。温体仁明白,即使朝廷里的人都跟自己对立,只要皇帝支持自己,自己就一定能胜。因为从崇祯登基以来,朝廷的党争一直没有断过,这是崇祯的忌讳,也是崇祯的痛处,正好借此机会,好好打压一下大臣们的嚣张气焰,而温体仁正巧给了崇祯这样的机会。接下来,袁崇焕和钱龙锡都被崇祯给收拾了,只不过袁崇焕付出了生命的代价,而钱龙锡暂且保住了性命而已。

      现在朝廷里终于稍微安定了一些,崇祯三年(1630年)二月,周延儒顺利入阁,几个月后,温体仁也入阁了,他们终究成功了。

      在崇祯执政的十七年里,他一共用了五十个内阁大臣,一般都干不长,特别是内阁首辅,任期超过两年的只有周延儒和温体仁,周延儒干了三年,温体仁干了八年,可见这两位确实有过人之处,不管他们用什么样的手段,毕竟他们在历史上也算是留下了让人牢记的能量。周延儒是被温体仁给折腾走的,也难怪,同患难容易,同享乐,自古都是很难的,更何况对于这两位品行不咋地的人物。不管怎么折腾,朝廷最后还是进入了温体仁的时代,虽然人品不咋地,但是有的时候,人品好的,未必能当好首辅,而此时的大明王朝,也确实需要温体仁这样的人,因为只有他才能镇住那些大臣,不然崇祯靠一己之力,确实无法收拾这个濒临崩溃边缘的王朝了。

      朝局安定下来了,崇祯也该着手干点实事了。他干的第一件事就是肃贪,当时的朝廷已经腐败到一定程度了。崇祯整顿吏治的诏书一下,户部给事中韩一良慷慨上书,可谓面面俱到,崇祯非常激动,这年月,竟然还有如此忠良。没成想,韩一良不过是借此邀功,以求升迁而已,这让崇祯非常郁闷,自己如此坦诚、真心想干点事,怎么就得不到大家的一句实话呢?崇祯的郁闷也只能自己消化了,比较已经烂到骨子里去的大明王朝,想要起死回生,真的需要奇迹了。

      崇祯二年(1629年)四月,刑部给事中刘懋上疏,请求清理驿站。简单地说,就是当时驿站的存在,浪费了太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裁减驿站的好处实在是多了去了,于是崇祯非常高兴地同意并雷厉风行地执行了。一年之后,上报裁减的成果如下:裁减驿站二百余处,全国各省累计减少经费八十万两,只不过他们漏报了一项,那就是还裁掉了上万名驿丞。也就是说,这上万名驿丞失业了,不管是什么年代,上万名失业者对社会的影响,大家都很清楚。另外,虽然为国家省下了八十万两银子,可是这省下的银子并没有对老百姓有任何的补偿,大家该交的税一如既往地多,可见刘懋提议的这件事实际上只是让上万人失业,可谓损人不利己。所以刘懋的下场也就可想而知,没过多久,他也就被下课了。

      在这上万名失业的驿丞中,有一个人的名字我们需要记住,他就是李自成。他将何去何从,相信很快我们就能再次见到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4-16 15:03 , Processed in 0.421056 second(s), 9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