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2857|回复: 4

[【外语类】] 文字之外的阅读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10-21 12:30: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刻在岩石上的古埃及象形文字、一枚戒指上的拉丁铭文、隐士们口中的谶语……无一不显示着先人对文字的敬畏,无一不暗示着我们对文字的无奈,无一不预示着文字就是樊篱,将我们囚禁,将我们彼此阻隔……笔画之间的缝隙,想必就是我们藉由窥视远方的可能。

得蒙前辈马瑞江先生的开悟与勉励,Dasha阅读德语里尔克,已经习惯于字字训诂:寻找单词在词源学上的历史轨迹;寻找捷克、奥地利德语与德国德语的语义差异;寻找近义词之间摇曳的意蕴变迁;寻找同一语词在里尔克文本中各个位置的功能;寻找同一语词在不同作者笔下彰显的不同个性;寻找一行诗句与古希腊、拉丁文本、路德德译圣经……曾在BnF里广泛阅读的里尔克所有可能阅读的文本的关联;甚至,也不忘请教刘志侠先生20世纪初巴黎可能的时文、流行语……Dasha这一切的努力,却依然无法穿越文字让心灵远飏!

沮丧。给予Dasha迎头痛击的一本书,名为“Modern German Literature 1880-1950”,作者Jethro Bithell。说来惭愧,多年来,Dasha一直没有弄清“Ist einer, der nimmt alle in die Hand”是省略主语的陈述句还是一般疑问句。因为问题低级,一直不好意思开口。昨天,想在Google Books找一找C. F. MacIntyre和Edward Snow以外的英译本参考一下,没有结果,却蓦然发现Jethro Bithell这本书“There is the same medieval note in Strophen, where death is an artificer of cathedral beauty : /// einer, der nimmt alle in die Hand, dass sie wie Sand ...”此书Google Books上,换了美国的IP,也是“Snippet view”,不期然,却找到了全书下载:http://www.archive.org/details/ModernGermanLiterature18801950。“the same medieval note in Strophen”,Jethro Bithell指称的是“Es ist ein Schnitter, heisst der Tod”,于是,在网络上游荡,最终找到“Des Knaben Wunderhorn”。“Des Knaben Wunderhorn”想必在德国至少曾经家喻户晓,所以,KA(Kommentierte Ausgabe)里丝毫没有提及也变得不足为奇。因此,Dasha曾说过KA对Dasha阅读里尔克帮助并不大,许多Dasha习以为常的文化渊源,KA里却不厌其烦,许多Dasha没有丝毫感觉却极有文化渊源,却因为其乃德国人的骨血,KA里却毫无蛛丝马迹。

“Modern German Literature 1880-1950”里的另一处解析也引起了Dasha的好奇“Was wirst du tun, Gott, wenn ich sterbe?”这首诗绿原的译本曾被秀陶嘲笑得体无完肤,其实依然是众多汉语译者一直无知无觉的根源极深的一首诗(依然在KA里毫无迹象):

Ich weiss, dass ohne mich
Gott nicht ein Nu kann leben:
Werd ich zu nicht — er muss
Von Noth den Geist aufgeben.

作者是Angelus Silesius。http://books.google.com/books?id=UUIaAAAAYAAJ第15页里有这段文字的模样。如果绿原知道这个源头,读到“ohne mich / Gott nicht ein Nu kann leben”,就不会将“mit mir verlierst du deinen Sinn”一度译得那般滑稽,第二版才改得顺当。但是,脚注里依然是从某英译本里搬过来的不知所云的东西,“赤裸的渎神言词”,恐怕与17世纪的Angelus Silesius(Johann Scheffler)、与里尔克本人此诗毫无干系。

“Modern German Literature 1880-1950”第169页的脚注“In the Volkslied (as in Goethe's R鰏lein rot) red roses signify the loss of virginity. ”,也引起了Dasha极大的兴趣。《植物的象征》(Symbolik der Pflanzen. von Marianne Beuchert)的汉译本之类的书籍Dasha也从超星搜集了不少,却找不到此种说法(http://books.google.com/books?lr ... 2%E5%9B%BE%E4%B9%A6,关于玫瑰只有Jethro Bithell一家,待考)。http://www.douban.com/subject/discussion/1105801/,就是此书“玫瑰”全文。看来,还是像当初一样,一个简单的德语单词“Falte”(衣褶),在德国大大姐Barbara Maag读来,却是女性贞洁与否的象征:

Es gibt in diesem Zusammenhang noch eine (veraltete) Metapher über Falten, n鋗lich \"keine Falte des Kleides knittern oder durcheinanderbringen\", was so viel bedeutet wie: die Frau wurde von keinem Mann berührt. Denn dabei würde das Kleid einer Frau natürlich zerknittert. Wenn die Falten des Kleides aber noch so genau und grade h鋘gen wie zuvor, ist das ein Zeichen, dass die Frau noch \"unberührt\", also Jungfrau ist.

唉。

http://blog.163.com/gossudar@126/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0-21 21:12:37 | 显示全部楼层
越是悠久灿烂的文明,对异乡读者的距离越是遥远而诱人。国内对外国文化深层面的译介的匮乏,对国内的研究工作增大了难度系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0-23 22:01:01 | 显示全部楼层
所以说,文化上的很多细微之处是不可翻译的。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似乎有两种倾向:一种是试图通过彻底学习接近完全掌握这种文化,一种是试图消除这些微妙之处。前者好理解;后者,世界语的实践是一个例子;米兰昆德拉是另外一个例子,据说他写小说虽然还是用母语,但用词尽量使用那些不含微妙含义的、比较好翻译的词。老实说,我很怀疑这样写出来的作品的文学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0-24 00:49:18 | 显示全部楼层
读到da兄的这篇文章,让我想起来买读的一本书,《应用逻辑》(康奈尔大学Anil Nerode所著),虽说是计算机科学的,非常之枯燥,吸引我的倒是这本书的参考文献
一本总共才150页不到的书里,居然参考文献占了9页之多,作者可不是在充页数,一条条由书名论文题出版社年代所组成的英文条目,包含了数学史逻辑史乃至哲学史,所提及的欧拉高斯黎曼罗素维特根斯坦怀特海哥德尔丘奇图林奎因,以致老土我根本就没听说过的人名及其著作论文,还有关于古希腊拉丁文著作的提及,想来,一本经典著作的出现,也只能如此了

离题了,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0-25 09:44:30 | 显示全部楼层
真是研究得愈深愈觉得自己的浅薄无知,爱因斯坦不是说过自己的学问不过是一个小圆、而圆外是广袤的未知世界吗?反倒是无知者(如我等)无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11-24 11:16 , Processed in 0.159024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