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41|回复: 2

[【其它】] 火爆全网!乌兰察布女孩张潇冉《旧轨还乡》全文

[复制链接]
发表于 4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杭州市丁兰实验中学910班 张潇冉
姥姥姥爷牵着我,踏上一趟绿皮火车,自杭州启程,摇晃过二十五小时,直达内蒙古乌兰察布。
这是我儿时归乡的记忆。
火车一路向北,窗外景色从南方的温婉渐变为北方的辽阔。
一切如此美好,甚至车厢内的嘈杂喧嚷都是温情脉脉的。
次日天未亮,我就把额头贴在起雾的玻璃上,守望远方晨光破晓,仿佛那天的朝阳是为了迎接我们的回归而冉冉升起。
然而上小学后,回老家的次数也随之减少,那趟直达的列车也悄然停运。
铁轨锈成了记忆里的虚线,故乡洇成了底片上的残影。
去年,姥爷离世,回老家的频率陡然上升。只是,如今的归乡之路,已成了一场漫长而煎熬的跋涉。
天未破晓便赶往机场焦灼等待,徒增一道行李托运手续,机舱内狭小的空间外加气流的震荡让人难受,机场进出如进迷宫兜兜转转,而后还有数小时车程,到老家时早已夜幕漆黑。冬夜遇上大雪,路面结冰,行车更是提心吊胆。一路奔波,无暇欣赏窗外风景,更何况飞机窗外除了茫茫云海,再无其他景致。
今年,听闻那趟停运已久的火车重新运营,心中涌起难以言喻的激动。
一个月前,我终于再次踏上这趟魂牵梦萦的火车。
夜幕低垂,火车缓缓启动。车厢里亲切熟悉的方言,和着车轮与铁轨摩擦声,混响成一首怀旧的歌谣。
躺在铺位上,感受到火车的微微颠簸,仿佛躺在大地母亲温柔的摇篮里。只是车厢里的人渐多,似乎已没有以前那般宽敞。
说来也巧,就在我们的铺位下方,有一对老人和他们的孙子,行程与我们完全一致。本就窄小的床铺,挤着爷孙俩,为了让孙子舒适些,爷爷硬是蜷缩在床尾。车厢熄灯后,那孩子总是悄悄掀起窗帘一角,透过缝隙,好奇地窥探着窗外飞逝的风景。
乘务员推着小车,叫卖着各种商品。年轻人大多置之不理,他们便将目标转向了年迈的老人。但无论推销员的言辞多么天花乱坠、充满诱惑,那位爷爷始终不为所动。然而,当推销员随口一句“孩子爱吃”,他就毫不犹豫地掏了钱,一笔莫名其妙的生意就这样心甘情愿地成交了。
看着这一幕,儿时乘火车的记忆又泛上心头。那时的姥姥、姥爷,是否也因为我而傻傻地买下一些推销品?他们是否也会为了让我睡个好觉,而把自己缩在床尾?我是否也曾像那个小孩一样,偷偷掀起窗帘欣赏不断变换的风景?……岁月模糊了记忆的细节,我用想象将它们一一勾勒。
终于,火车抵达老家,见到姥姥的那一刻,心中积攒已久的思念如潮水决堤,夺眶而出……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举报

发表于 4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文学金奖得主高考作文只得25分引争议(附作文)
http://www.sina.com.cn 2003/07/11 09:59  中国青年报
  作者:本报记者 郁进东

  连日来,一位“文学天才”——南京金陵中学高三女生费滢滢高考作文只得了25分的新闻,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讨论。高考作文满分是60分,25分无疑不及格。

  去年,费滢滢参加首届全球华人少年写作征文大赛时,以一篇讲述扶助友爱的美文《

平台》打动了所有的评委,最终从8万名参赛选手中脱颖而出,荣获金奖,与另一名选手分享10万元奖金,轰动一时。她平时的很多习作都是学校的范文,并曾出版过多本散文集。其获奖作品还被选入高中语文读本。

  2003年高考语文作文题是以“智子疑邻”的寓言为背景材料,要求考生就“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这个话题写一篇文章。费滢滢交出的作文是《人情与季节》,用四个中国传统节日表现现代人因感情淡薄而忽视古代传统节日,因人情疏远而丧失感知细小事物的能力。她说,当时语文一考完,语文老师都说,这样的作文题最适合你做。她自己也满以为作文能出彩,得高分,没想到最后只得了25分。

  作文是否“跑题”成争论焦点

  高考结束后,费滢滢根据记忆将原文默写出来,不少读过的人都认为这篇文章语句通顺,行文流畅,文字优美。但也有人根据高考作文题的要求认为该文有“跑题”之嫌,并推测这是阅卷老师给它判低分的主要原因。

  江苏高考阅卷语文学科组组长何永康撰文说,费滢滢作文的基本立意落在“对感情的淡漠”和“对人情的疏远”上。她强调的是“人们因为感情的淡漠而忽视了节日”,而不是“感情亲疏”与“认知事物”的“关系”,偏离了题意。如果真要写“节日”,应当这样来理顺思路:我对某些节日,情感上有亲有疏,结果总不能正确地认识这些节日的真实内涵。

  而费滢滢则说,我对感情和认知的理解,可能和某些人不太一样。我试图从现代人对古代传统节日的感情变迁,看人情冷暖,世事变迁,看人们丧失感知细小事物的能力。我是从更宽泛的人性、人情的角度看亲疏和认知的关系。我认为自己的作文没有跑题。费滢滢说,我惟恐阅卷老师看不出我要表达的意思,才特意加上最后两句话。没想到,还是被判跑题。

  江苏省的一些知名作家也参与到对费滢滢作文的讨论中。著名作家叶兆言说,这是一篇写得很好的文章,更富个性化和文学性,也切合高考作文的要求,并没有跑题。另一位名作家苏童说,费的作文是试图从一个更高层次创造性地表达自己的理解和认知感情。他说,从时代变迁看人情冷暖,这同感情的亲疏与认知的关系是一致的。

  费滢滢作文评判是不是“事故”

  据了解,高考作文在30分以下的,往往是那些没有写完、表达不清、文不通句不顺、病句错别字多或是语意不明的。而费滢滢的文章除了在是否“跑题”上有争议外,其他方面可以说比较完美,却只得了25分。费滢滢说,“即使跑题的文章,也能得30-36分,为什么我才得25分?”

  一些参加或熟悉高考语文阅卷的人给费滢滢的作文进行了模拟打分。他们说,高考作文满分60分,分解为内容分25分、表达分25分、发展分10分。内容、表达和发展分,又各自细分为四个等级。内容分:一等,25-21分;二等,20-16分;三等,15-11分;四等,10-0分。表达分的分级情况与内容分相同。发展分:一等,10-9分;二等,8-7分;三等,6-4分;四等,3-0分。拿费滢滢的作文来对照评分标准,大概各项只能得三等分,即:15(内容三等最高分)+15(表达三等最高分)+6(发展三等最高分)=36分。所以25分确实太低了。

  偏爱费滢滢这篇作文的人士分析认为,费文“内容”跑题,应得低分,但“表达”和“发展”部分很棒,又可得高分,最后得分也可以是“内容三等+表达一等+发展一等”,即15+25+10=50。他们甚至很尖锐地说,高考作文出现误判司空见惯,但像这样给一篇优秀作文如此之低的分数,只能用一个词来定义———事故。出现了事故,就应该调查,找出原因,并想办法改正。然而,至今没有任何部门,重视这个事故并着手调查、改正。

  江苏高考阅卷语文学科组组长何永康撰文回应说,费文的不足,跑题是显然的。他说,“有一点必须强调,我们现在读到的,是费滢滢高考之后‘根据记忆整理’的文章,不是‘试卷’的‘复印件’。从‘法理’上讲,只能作为参考,不足为凭。‘回忆’,不可能是原貌,而且会不自觉地加入后期的思考。我并不怀疑费滢滢的记忆力,但总归看原件为妥。须知,有时候一个关键词、一句关键性的话,就会救活一篇高考作文!这是未曾阅卷的朋友想像不到的。”这段文字告诉人们,费文的“表达”和“发展”部分,是否一定能得高分,还要看原件。

  费滢滢告诉记者,她事后申请了语文复查,结果无误。知情人告诉她,所谓复查就是看分数统计有没有计算错误,而不会涉及批改错误。

  评价高考作文是依据文学创作的标准还是竞赛规则

  为费滢滢鸣不平的人认为,费的作文堪称是一篇难得的美文。它出自一个中学生之手,令人瞩目。一位网友说,“这是一篇有着自己的独立意识,在感受和技术上都尊重自己、尊重世界的好文章。‘我听到干枯草木细微的碎裂声,闻到灰尘中混有的一种特别的香气,这是艾的味道’,看到这样的句子,我惊讶了,如果我是阅卷的人,会毫不犹豫地给出满分。25分,这个数字太荒唐了”。

  著名作家叶兆言说这篇文章更富有个性化和文学性,对高考作文应该从文学性的角度进行评价。苏童则将学生的作文分为两类。一类是作文型作文,按一定的要求去立意作文,这类占90%;另一类是创作型作文,试图从更高层次创造性地表达自己的理解和认知情感,更富有文学性和人文气息。费的作文就属于创作型作文。他认为,高考作文阅卷应该考虑考生的创造性和个性才华,不拘一格,给这类考生深造的机会。

  江苏高考阅卷语文学科组组长何永康不同意这种说法。他说,高考作文是选拔人才的一种“竞争”,就必须遵守一条最重要,也是最起码的“竞赛规则”,那便是:审题要准确,作文要切题。说白了,就是命题者叫你写什么,你就得写什么。譬如叫你比赛足球,你就只能去踢足球,万万不可自行其是,去打排球,打乒乓球。排球、乒乓球打得再好,统统不算数。否则,对广大踢足球的考生来说,就很不公平了。

  不少网友也说,追求作文教育的多元、丰富和个性是对的,但这不意味着取消考试的形式性要求。片面强调考试作文的多元、丰富和个性,就等于削弱考试及其评价系统的程序公正性。

  有人甚至由此引申到我国作文考试、语文教学得失成败这个老问题。两三年前,《南方周末》找了一些著名作家重写往年的高考作文。结果,即使最优秀的作家也未能获得最理想的分数。如果让他们参加一次高考,他们中的一些人可能会因为作文分太低而与自己的理想大学“失之交臂”。

  不少人认为,像高考这样的命题作文其实是很难产生杰作的。中国古代科举就是命题作文,有多少传世之作?那些不朽的作品又有几个是在考场上写出来的?这是一个矛盾。一方面要在分数面前人人平等,一方面真正好的作文又不是命题作文能产生的,这势必要委屈一些有才华的人。今天,费滢滢不幸就成了这种考试制度的牺牲品。

  也许比较公允的观点是,作文考试模式也好,语文教学方法也罢,如果它们本身存在缺陷,应通过各种程序性的方式去推动和完善。但在完善之前,人人都必须严格遵守。

  2003年高考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宋国有个富人,一天大雨把他家的墙淋坏了。他儿子说:“不修好,一定会有人来偷窃。”邻居家的一位老人也这样说。晚上富人家里果然丢失了很多东西。富人觉得他儿子很聪明,而怀疑是邻居家老人偷的。

  以上是《韩非子》中的一个寓言。直到今天,我们仍然可以在现实生活中听到类似的故事;但是,也常见到许多不同的甚至相反的情况。我们在认识事物和处理问题的时候,感情上的亲疏远近和对事物认知的正误深浅有没有关系呢?是什么样的关系呢?请就“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这个话题写一篇文章。

  【注意】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试题引用的寓言材料,考生在文章中可用也可不用。②立意自定。③文体自选。④题目自拟。⑤不少于800字。⑥不得抄袭。

  费滢滢的作文(根据记忆事后默写)

  人情与季节

  (一)端午

  前几天是端午,当我把去年的艾和菖蒲从门上拿下来,换上新的时,我听到干枯草木细微的碎裂声,闻到灰尘中混有的一种特别的香气,这是艾的味道。艾和菖蒲是两种具有特殊意义的植物,艾因为有浓烈的香气,被认为是辟邪之物,而叶子细长的菖蒲被当作神仙手里的宝剑,有青绿色的剑锋,可以用来斩妖除魔。记得小时侯,每到端午,就看见每个回家的人自行车篓里都会放着束好的菖蒲和艾。而现在,我下楼时看见每个门口都空荡荡的,难道人们都忘了它们的含义?或者,只是觉得在每扇紧闭的门边摆放它们是件可笑的事情?

  (二)元宵

  按照惯例,今年的元宵节我点灯到院子里走一圈。看不见和我一样点灯的人,整个院子只我一盏孤独的灯在走。又因为下雨,火光明明灭灭,显得格外微弱。回到家,电视里在说,今年夫子庙的灯市也由于雨而变得冷清。“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这是欧阳修笔下的元宵。现在,人们更宁愿呆在家里,连饭后的元宵也是草草了事,这样,他们也就忽视了这个在古人眼里相当热闹,便于交际的节日。

  (三)重阳

  看过一个挺感人的故事,一个母亲病了,女儿到医院探望她,在路上想起今天是重阳,于是买了糕,糕也有登高之意,是避免灾病,是吉利的象征。糕上还插着小旗,也有辟邪的意思。后来母亲病好了,那碟糕也就一直放在那儿,没舍得吃。其实这是件小事,但里面的感情却令人动容,这样的感情,也使节日的意义更加突出,让我们知道,节日的形式其实是浓厚感情积累的结果,人们的真心祈愿,是节日的全部内容。

  (四)冬至

  冬至这个名字我格外喜欢,每次我默念,都有老朋友来拜访时,听他们的脚步来到门口的幸福感觉。在古代,每到冬至这一天,皇帝都会和大臣们祭天。而老百姓在这一天会怀念老友,回忆过去。这是个温暖的节日。但当这一天,我到学校,问同学今天是什么日子,他们的表情都很冷漠,他们并不关心,也不在乎哪个节日在哪天。

  我想,人们是因为感情的淡漠而忽视了节日。但更可怕的是,对感情的淡漠,对人情的疏远,使我们丧失了感知生活中在我们身边的细小事物的能力。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举报

发表于 4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横槊赋诗 发表于 2025-4-2 15:55
文学金奖得主高考作文只得25分引争议(附作文)
http://www.sina.com.cn 2003/07/11 09:59  中国青年报
   ...

有多少人还记得
回复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5-4-6 10:00 , Processed in 0.067074 second(s), 9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