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1334|回复: 2

[【问道台】] 人教版高中教材指瑕系列之三——《There Is No News From Auschwitz》本未曾獲普利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1-19 11:48:0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原創,轉載請注明出處!)

《There Is No News From Auschwitz》入選新課標必修一新聞單元,配套教參言作者因本文獲普利策獎,大謬!

以訛傳訛,此事不得不辯。

http://en.wikipedia.org/wiki/A.M._Rosenthal出列A. M. Rosenthal,言其因深入報導波蘭當局情勢而於1959年被驅逐出境,亦由此,“Rosenthal won a Pulitzer Prize in 1960 for international reporting”。但,細究本文,卻實難見其間有使政府難堪乃至不得不驅逐記者之內容。翻閱wiki鏈結:

http://www.nytimes.com/2006/05/1 ... r=1&oref=slogin

觀其逝世後之述評,本文獲獎之事愈加可疑。

既而查pulitzer官方網頒獎詞http://www.pulitzer.org/awards/1960,基本可確認有誤。

“1960 A. M. Rosenthal of The New York Times

For his perceptive and authoritative reporting from Poland. Mr. Rosenthal's subsequent expulsion from the country was attributed by Polish government spokesmen to the depth his reporting into Polish affairs, there being no accusation of false reporting.。”



查《普利策新聞獎獲獎作品選》一書,【作者】(美)約翰·霍恩伯格選編 熊昌義譯 新華出版社, 1984.
第37頁正文前簡介為:

  “  8.埃·姆·羅森塔爾訪問波蘭奧斯威辛,留下不朽名篇

        ——《紐約時報》駐波蘭記者追述四百萬(大多數是猶太人)被殺害的慘狀

  1958年6月,當埃.姆.羅森塔爾擔任《紐約時報》駐波蘭記者時,他對華沙以外的地區最早的一次旅行,就是去奧斯威辛。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就在這座納粹集小營裏,有400萬人慘遭殺害,其中大部分是猶太人,這一切都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不得不提起筆來,抒發自己的感受。

  這篇報導雖然很短,但是它一經發表,就引起很大的轟動,從此成為美國新聞寫作中不朽的名篇。”



第40頁正文後述評為:

  “羅森塔爾現任《紐約時報》執行編輯。他在1958年寫這篇報導時是36歲。1946年到1954年,他曾擔任過《紐約時報》駐聯合國記者,隨後派往印度。

  他在波蘭的17個月期間,以機敏、準確和可靠而在渴望消息的波蘭人中贏得了聲譽。但是,由於他報導了波蘭政府存在的問題以及波蘭共產黨的困難,於1959年11月被驅逐出境。

  “不是由於報導不真實或其他問題,”波蘭政府發言人對他說。 “你對波蘭國內形勢、黨內問題和領導層的問題寫得太詳盡、太深刻。波蘭政府不能容忍這樣深入的報導。”

  普利策獎評選委員會由於他對波蘭“敏銳、權威性”的報導而授予他1960年普利策國際報導獎。

    雖然這篇文章不是當時入選的作品,但由於這是他寫得最好的作品,所以特別收集到這裏,供讀者欣賞。”


    本書前《譯者的話》有言:“本書由普利策獎委員會主席、美國哥倫比亞大學著名新聞學教授約翰·霍恩伯格選編,書中收集了1959年到1980年獲得普利策新聞獎的優秀作品,每篇作品前都有作者簡介和作品寫作的背景,作品後面附有作品的社會影響介紹和普利策獎評選委員全的評價。”

如此,則書中所附均屬作者,普利策獎委員會主席,約翰·霍恩伯格所言。

此為真,本文獲獎為假。



另:本文原題爲:There Is No News From Auschwitz; Fourteen years ago Konzentrationslager Auschwitz was a place of unutterable horror. Now nothing happens there, nothing at all -- except in the mind and heart of the visitor.

(今日課文題目與最初英文發表時有省略,當言明。)

課文譯文內,“there are daisies growing.”譯為“雛菊花在怒放”,此點多被教師加以引申分析,但,亦有可疑。

本文最早發表於8月31日,6月始作者擔任《紐約時報》駐波蘭記者,參觀之時,雛菊花是否處於“怒放”期,難證明。

自文本觀,則growing絕難譯作“怒放”,本文終究屬新聞報導,如此譯,似不妥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19 12:24:33 | 显示全部楼层
收到版主所發財富,感謝!
此系列看來與威望絕緣,收官了!呵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19 12:25:23 | 显示全部楼层
重複了,删除……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5-25 21:25 , Processed in 0.280792 second(s), 4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