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977|回复: 1

[[资源推荐]] (转帖)英语的最高境界

[复制链接]
mintdream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05-1-10 14:10: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清代的一位著名文学评论家王国维先生曾经套用古诗词,形容学诗的三种境界。一,“昨夜西风凋碧树,望尽天涯路。”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三,“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话真实地道出了万千诗人胸中的块垒,传为千古美谈。
而今,我要谈论的是,学英语的三种境界。这第一境界和学诗的境界有些类似:英语路漫漫,求索何其难!第二个境界有很大的不同--- 英语有规律,功夫是关键。第三个境界出人意外:英语无情理,越学越茫然。首先谈第一境界。

一、英语路漫漫

打从13岁开始学英语,历于今,忽忽已45载矣!为师者都说:“人生识字糊涂始。”诚哉斯言!初学英语时,总觉得英语太难了,没有规律可循,只能死记硬背,因而常常口出烦言,心存畏惧,上课发怵。
然而,坚持---注意,是坚持---学了两、三年以后,我的学习道路开始越走越宽,越走越亮堂了。原因是:老师开始教我们学习英语语法。借助英语语法,学英语就有规律可循了,自然,学英语也就成了一件比较容易、甚而至于是一件比较愉快的事。兴趣是人生最好的老师。我开始对英语发生了兴趣,这是我一生中学英语的转折点。当别的学生还在抱怨英语难学的时候,我却将他当作朋友那样对待了。我不仅认真听老师讲英语语法,做大量的练习题,加深自己对英语语法的理解,还自己出钱买了几本语法书,反复研读,分析句子,直到完全弄懂为止。就这样,我的英语越学越好,高中毕业后,考上了南京大学外语系英语专业。我暗下决心,努力奋斗,准备将来做一个优秀的翻译家。可惜,才读两年书,就遇上了“史无前例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所有的教室都关门了,教师挨批判,后来被下放,教学也就全没了。我和同学们不读书,在校园里瞎折腾,“闹了四年革命”。再后来,我就稀里糊涂地“毕了业”,被组织上分配到一所农村中学当教师。真是“运交华盖,壮志难酬”啊!做不成翻译家,就做个好教师吧!我热心地教那些未开窍的乡下孩子学英语,告诉他们,英语是有规律的,认真学习英语语法,就能学好英语。真诚地希望将来有朝一日,我能从中培养出一、两个未来的翻译家来。谁知道,这时候,突然从河南省冒出来一个 “马振扶公社事件”:一个初二女生,为了抗议学习英语,竟慷慨激昂地写下了一段话:“我是中国人,何必学外文?不学ABC,照样干革命!接好革命班,埋葬帝修反。”随后,跳河自杀了。她这一死不打紧,可坑苦了他的英语老师和全中国所有教外语的先生。她的英语老师被“四人帮”投入了大牢,脑袋差一点搬了家。而与此事远隔万水千山、风马牛不相及的我,也遭到了“革命学生”的批判。理由是:我强迫他们学习帝国主义国家的语言,是典型的卖国主义,是试图颠覆无产阶级专政。这是一个疯狂的年代,一个不合情理的时代。习惯于用语法规则来推导英语学习规律的我,自然无法以常理来理解这个世界。我对英语开始有了理解,但对这个社会却越来越感到陌生。我痛苦,我彷徨。但是,象大多数的中国人,血管里都流淌着类似于阿Q的血液一样,我最终还是找到了平衡点:“L 副统帅”教导我们,“对无产阶级司令部的指示,理解的要执行,不理解的也要执行,在执行中加深理解。”我不理解,是我弱智,是我愚昧!我实在无话可说。看样子,我这一辈子翻译家是做不成了,教师也当不好了!英语路漫漫,前途雾茫茫!

二,有规律的英语

数年后,疯狂的年代终于结束了。七十年代末,经济改革的春风吹遍了祖国各地,对外开放的大潮席卷了大江南北。改革开放中的江苏需要越来越多的外语人才。1979年初,在通过考试选拔后,我被分配到江苏省外事办公室工作,直到如今。随着工作的需要和生活范围的扩大,我接触老外的机会越来越多,学习英语的条件也越来越好,在英语学习方面取得了不小的进步。诚然,因天赋不足,兼之努力不够,我的翻译家梦想此生已经无望,但总结我24年来做翻译工作的苦衷,甘当人梯,将自己的得失告诉后来者,减少他们无谓的失误,让他们的路走得更直更快一点,也是我唯一的心愿。
通过多年的总结,我觉得,要学好英语,宜掌握下述规律:
1,通语法。我审阅过很多中译英的稿件,参加过多次江苏省对外宣传品的评比工作。按理说,做这些笔译工作的人不少是省、市一级的翻译,或大学英语教师,其英语文水平自然不低。但出现的一些英语错误大多是低级的语法错误。这些错误,如单复数不对,时态搞错,第三人称谓语动词忘记加S等,早在中学里老师就反复强调指出过。为什么大学毕业这么久了还会犯呢?要么是不重视,翻译得比较马虎;要么是基础不扎实,屡战屡败,又屡败屡战,以至一错再错,没完没了。建议这些翻译同行们买几本英语语法书,好好阅读研究一番,肯定受益不少。我的英语语法基础比较好,原因之一是,我的中文功底比较扎实,触类旁通;其二是我做过10年中学英语教师。虽然这种“燃烧火柴棒”的工作激不起我学习英语的更大热情,但在反复教导学生学习英语语法的同时,客观上加固了我的英语语法基石,扩大了我的英语基础,以至象造金字塔一样,我的英语可以逐年提高,不致过早坍塌。总而言之一句话:凡有志于学习英语的朋友们,不可不学好英语语法,打好英语基础。基础越大,堆得越高。
2,多背词。语法只是结构,造房子更需要的是砖石;对英语来讲,就是要词汇。砖石越多,房子就可以造得越高;英语词汇背得越多,英语水平自然会提高得越快。能背GRE或GMAT词汇的人,其水平盖不会低。不肯下大力气背单词的人根本学不好英语;没有达到一万以上单词的人,也不足以谈学好英语。由此推论,记忆力不好的人不宜学英语,因为每天背几十个、一百个单词会使他们望而却步;特别聪明的人也不适合学英语,因为学英语得老老实实,下死工夫。聪明人做任何事都想图省力,找诀窍。但是,学英语既不省力,也少诀窍。所以,要想学好英语的人,首先必须问问自己,一,是否对英语真有兴趣?二,是否准备下大力气?如果两个答案都是“否”,那就难了。一句话,下多少工夫,有多少收获。
光会背单词,只能提高一个人的英语阅读能力,却不能提高他的写作能力。单个的英语单词,只有放在正确的搭配中,才能成为好的英语。英语wind(风)这个字,它的固定搭配就很多。“大风”不能照字面上的意思直译为big wind,而应该译为high wind.“顺风”不能译为smooth wind, 只能译为favorable wind. “交通忙”不能译为busy traffic, 应该译为heavy traffic,“扩大内需”至少可以有下述几种表达方式:to boost domestic demand; to expand domestic demand; to stimulate domestic demand; to create more demand. 还有,中文“接轨”一词在英文中也有好多种不同的译法:3-way approach (三接轨); to connect our rail with Pudong’s development (与浦东发展接轨); to gear China’s economy to the world market (使中国的经济与国际市场接轨);The domestic price of refined petroleum products were gradually brought in line with those in the international market.(国内的石油产品价格已经逐步与国际市场上的同类产品价格接轨)。要学道地的英语,就要熟记英语词汇的固定搭配。不要凭小聪明,逐字翻译。不符合英语词汇搭配规律的Chinglish(中国式英文),外国人都看不懂,或感到害怕。我读中学时,一位英语老师曾经跟我们讲过这样一个故事:解放前的上海租界,很多人力车夫为洋人拉黄包车。他们不懂英文,但为了做生意,只能根据中文意思,学习用英语单词拼凑简单的英语句子或短语,以招揽顾客。英国人称之为pidgin English(洋泾浜英语,巴布亚岛现在尚用此英语)。有一个人力车夫向一个外国女士兜揽生意时说: “I’ll eat you, wear you and sleep you.”(他要表达的意思是:我要吃你的,穿你的,睡你的。) 洋女人听了他的话吓了一跳,连声大叫,扭头就跑。我那时候还小,少不更事,不辨真假,因而确信无疑。长大了,才知道这是贬低中国人的流言。但蹩脚的英语使人可怕可恶却是事实,它令我终生难忘。这就是我一辈子努力追求纯真英语的重要原因之一。我真诚地恳请全省的英语工作者不怕麻烦,坚持查阅英语双解词典和英语搭配词典,熟读每个词语的英文释义及其搭配,务求甚解,然后再着手进行汉译英的工作,尽可能写出一些道地的英语来。那些懒得翻阅字典,或者一辈子只会使用普通英汉字典的人,永远不可能达到英语的第二境界。
有了语法,有了字词,懂得了它们的搭配,是否就等于学好了英语,可以进入第三境界了呢?否!还缺下面一条。
3,背文章。真正能写文章的人,大多能背诵很多优秀的范文段落和古诗词。古代科举时代,考上秀才、举人、乃至进士的人,无一不是将四书、五经烂记于胸,倒背如流者。据传,在古代科举考场,门口放着一缸墨汁和一只杯子。凡交白卷,或试卷狼藉者,都要罚喝一杯子墨汁。因此,古代有学问的人,都被称赞为“肚子里有很多墨水”;反之,则被称为“胸无点墨”。反观今之年轻人,很少有人愿意花很多时间在背诵他人的文章上的。如果年轻翻译们能够选出几十篇各式题材的优秀范文,每篇都熟记于胸;名言、警句、成语、谚语,都背它几十条,几百条,你的英语水平就会得到真正的提高,从而跨入第三境界。


三、不合情理的英语

英语这东西,可真不是个东西!我记得多年前,有人这样形容学习外语:学日语,笑着进去,哭着出来;学英语,哭着进去,笑着出来。我学的是英语,也曾笑过,但最近几年,我越来越笑不出来,因为我发现,英语越学越难学。外国人只讲英语,不讲语法。合语法的句子他们讲,不合语法的句子他们也讲;你听得懂的英语他们讲,你听不懂的英语他们也要讲。我这才发现,原来,英语和我过去经历过的那个疯狂的年代一样,很多情况下是没有逻辑的,是不讲理性的。就象金庸小说中的顶尖高手一样,最厉害的剑客已经到了自由王国的地步。他们常常剑出无门,从最不可思议的地方出招,但却是最厉害的招式。英美人讲英语,完全不受语法的约束,兴之所至,随意发挥。我们原来在学校里学到的语法规则,就象笨拙的短剑,根本挡不住他们的“摘叶飞花”,只有落败的份。
如,一位英国绅士谈到他的一杯好茶时,他会说:“This is a nice cup of tea.” 如果照英文句子直译过来,就成了“这是一只好茶杯”。他们将“好nice”这一形容词放在“杯子”的前面,而不是“茶”的前面,令人匪夷所思!但是,所有的英国人都能听懂他的意思 --- 他在称赞他的茶,而非杯子。若是让我们那些“初学三年,走遍天下”的学子做翻译,肯定会望文生义,立即叫茶室老板再拿一些更漂亮的茶杯出来给顾客欣赏把玩。
一次,我和几位英国客人下榻于金陵饭店。这是南京一家五星级酒店,服务很好,是我特意为来宾预订的。客人甫下车,看到这气派,立刻问我:“How did you find your hotel?” 我一怔。心中寻思,此饭店坐落于市中心,还用得着我找吗?不对!客人肯定不是这个意思。看着客人愉快的神态,我马上来了一个脑子急转弯,充满自信地反问:“ It’s a nice hotel, isn’t it?” 他马上答道:“Yes, it is.” 原来,他想要恭维我的工作,故意问了这么一句话。他的这个问题的正确理解应该为“你觉得这个旅馆怎么样?”而非“你是怎么找到这家旅馆的?”
另有一次,我去机场迎接一个英国代表团。我的一个英国朋友冷不防地问我:“ Mr. Chen, do you have enough room?”我不很清楚她的意思,却想当然地回答道:“No problem, there are a lot of spare rooms in the Jinling Hotel.”谁知道,她的头摇得象拨浪鼓一样,连声说:”No, no, no, I mean, do you have enough seats in the coach? Because, apart from the delegation, a friend of mine from Shanghai is coming with us.”噢,原来她从上海带了一个朋友来,要坐在我们车子里。其实,代表团人数不多,车子很大,一半以上的位子空着。但她事先没有告诉我多出来一个人。出于礼貌,她问我车子里是否有空位子,意在征得我的同意。她所说的 room,不是房间,而是空间,空位。我理解错了她的意思,感到有点不好意思,连忙自我解嘲地说:“My English is getting poorer while I’m getting older.”
美国的《国家地理》杂志现在在中国几乎是家喻户晓。但我知道,不是所有的人都知道它的英文大名的。它叫 National Geographic. 只要学过三年英文的人就会发问:“为什么不叫National Geography?” 带着这个问题,我找过一些美国朋友,但是他们大多数竟是“见怪不怪”,说不出一个所以然来。只有一个比较聪明,他回答说:“该杂志原来的书名是National Geographic Magazine, 后来出版时,编辑觉得名字太长,不好设计排版,于是就删掉了magazine一字,成了现在这个样子。”
还有一个朋友说得就更离奇了。National Geographic Magazine第一次印刷出版时,一位印刷工人无意中将magazine一字碰掉了,却浑然不知。等到杂志全部印刷完毕,发行到各地时,编辑这才发现书名少了一个字。这时,收回修改已为时太晚,损失也太大,只能将错就错。好在杂志内容很受欢迎,一炮打响,没有读者对书名提出诘难,甚至没有人对它的用词怀疑过。编辑们虚惊一场。但只要杂志畅销,大家能大把大把地捞钱,叫什么名字都可以。于是,这个书名一直保留了下来。
不合语法规则的英语俯拾即是。有条谚语说:“ All that glitters is not gold.” 单从字面上看,谚语似乎是说:“闪光的东西都不是金子。”但实际意思是“闪光的东西不都是金子。”
再来看一例:“ This failure was the making of him.” 若你将它译成“这次失败是他造成的。”错!正确的译法为:“这次失败实际上变成了他成功的基础。”
又如:The lecturer carried his audience with him.
错误的译法为:演讲者将他的听众带走了。
正确的译法为:演讲者博得了全场听众的喝彩。
Do you have a minute for the CNN TV? 不是问你是否有空对CNN电视讲几句话,而是问你偶尔也看CNN电视否?
She will make you a good wife.
错误的译法为:她将使你成为一个好妻子。
正确的译法为:她将成为你的好妻子。
They made an example of the boy.
错误的译法为:他们以此孩子为楷模。
正确的译法为:他们惩罚此孩子,以儆效尤。
I have a long letter in hand.
错误的译法为:我手上有一封长信。
正确的译法为:我正在写一封长信。
如果你要说“我手上有一封长信”,你得说:“I have a long letter in my hand.” 这样的例子,实在是不胜枚举。
英语中最奇怪的莫过于这样一句短语:Many a man was punished.(很多人被处罚了。) 学过英语语法的中国人怎么也想不通,它是如何存在下去的。主语中既用many 做修饰词,就说明有很多人,但为什么被修饰词要用单数的man 字?而且前面还要加一个表示单数的冠词a,岂非自相矛盾?再则,主语复数时,谓语动词自然要用复数形式,以求一致,但此句中动词用的是单数was. 真是错到家了!是可忍,孰不可忍?这样的破英语,叫我们如何学得下去?!但是,请你们不要气愤。学英语学到学不下去的时候,就说明,你大概已经到了,或者接近最高境界了!

                                    2003年7月1日 陈俊元 于江苏省外事办公室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1-11 18:30:38 | 显示全部楼层
How to learn English?I think the best way is to
Speak,speak,speak,speak...
Listen,listen,listen...
write,write,write,write,
Read,read,read,read.........

No priority.Step by step.There is no free lunch in the world.....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6-3 01:41 , Processed in 0.337306 second(s), 7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